壹條好溪是藍色的,像壹條飄逸的玉帶,從鎮南穿過。壺鎮地處“三府(古為滁州、梧州、臺州,即今天的麗水、金華、臺州)與四縣(縉雲、永康、磐安、仙居)”交匯的腹地。連接東起仙居,西至永康,南至蒼嶺的蒼嶺古驛道,有驛站和黃金(中國)臺。
口,南距金溫鐵路和金麗溫高速公路僅20公裏。湖鎮自古發達繁榮,是浙江中南部重要的商業集散地。
現有鎮域面積228平方公裏,其中集鎮面積4.5平方公裏,轄55個行政村和8個居委會,戶籍人口8.3萬人,常住人口10.5萬人。
2007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50.23億元,占全縣工業經濟總量的三分之壹以上,財政收入654.38+0.55億元。2009年全鎮實現工業產值75.5億元,財政收入2.3億元,2065.438+00年全鎮實現工業產值92.34億元,財政總收入305.00。
自2010年底被列為全省27個小城市試點鎮。在各項政策措施的推動下,湖鎮經濟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2011年,全鎮工業總產值117億元,同比增長28%;財政收入4765438+億,增長54%;GDP總量32億元,同比增長28%。小城市的培育,展現了壹個非常美好的湖鎮發展前景!
超億元企業26家,國家專利示範企業1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5家,中國馳名商標4件,省著名商標7件,浙江名牌產品4件,形成了縫紉機、帶鋸機、刀具、建材、五金、炊具等塊狀產業集群。是“中國重要的家用和工業專用縫紉機生產基地”、“中國最大的帶鋸機生產基地”、“浙江省機床品牌和商標基地”,其中帶鋸機和特色機械裝備產業被列入全省塊狀產業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升級21示範區。
壺鎮鎮先後獲得“全國農村建設先進鎮”、“綜合經濟實力百強鎮”等20多個國家級、省級榮譽稱號。是全國首批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全國經濟綜合發展示範鎮、浙江省首批省級中心鎮。2010 12,湖鎮被列入浙江省首批培育小城市試點鎮,是縉雲縣和麗水市唯壹的重點鎮。北宋《元豐九域記》[註二]雲:“商(指商縣)為縉雲,周(指滁州)東北壹百壹十裏,五鄉(萬安、景福、官正、仙都、梅花)為——鎮。這個“陳虎”——鎮就是指今天的壺鎮鎮。當時的州府下轄六縣(麗水、龍泉、松陽、遂昌、縉雲、青田),“鎮”的建制只有縉雲的“胡陳”和麗水縣的“九龍”(古代政府和縣的駐地不以“方”稱“鎮”)。相鄰的梧州府轄七縣,其中只有金華縣有壹個“孝鎮”。
因此,自古以來被稱為“湖陳”、“九龍”、“孝”為浙中南三大古鎮。第壹,以上信息可以說明,唐宋時期能定為“鎮”的人確實不多;第二,不難想象,在古代,壹個地方發展成為集鎮必然需要很長的時間;第三,湖鎮自古以來就是壹個發達繁榮的古鎮和重鎮,這是無可辯駁的證明。湖鎮作為千年古鎮,積澱了濃厚的歷史文化,唐代就有集市。這裏有古建築,如宋代的九松寺、惠明寺和美顏書院,明代的阮公姜滇臺和尚書房,清代的崇正書院紀念碑,展示了湖鎮過去的輝煌。為什麽壺鎮古鎮開始被稱為“陳虎”?村子以聚落的姓氏命名,自古以來很常見。縉雲縣有134個村以居住姓氏命名,占全縣村數的十分之壹。相傳“鎮”之所以得名,也是因為當時“胡”和“陳”兩個宗族在此居住,應該說是可信的。湖鎮壹帶改名後仍有“胡寨口”(既有“寨口”,又應該有更大的“胡寨”)、“胡(胡)川”、“唐寨陳”等村名,也能從壹個側面說明這個問題。
然而,對“陳虎”這壹城鎮名稱的具體來源的現有解釋應該予以糾正。
在地方資料中,“陳虎”鎮名的由來最早是康熙二十三年的《縉雲縣誌》,其中“劉玉”壹節載:“胡森,蘇州人,吳潔大夫,東南第壹官。從到,輾轉縉雲美化鄉(即今天的壺鎮鎮、延陵鄉、白竹鄉和磐安縣冷水鎮、仁川鎮、雙鳳鄉),與陳時不時壹起遷居,以城為姓,因其名而稱之為‘陳虎’。“單從這段文字來看,‘陳虎’鎮名的由來壹目了然,但若與其他材料相比較,則謬誤百出。”高宗皇帝南渡”是南宋建炎三年,即1129。元豐九域錄發表於北派元豐三年,即1080。
故道光二十九年(1849)《縉雲縣誌》“辨偽”壹節中指出“...據王存《元豐九域誌》記載,縉雲縣有五個鄉。據此,‘陳虎’名鎮已在北宋,不在胡森居住之後。”對於胡森,史書中沒有記載。縉雲氏載:“胡森(958 ~ 1030),名恭恩,武學博士。因為回永嘉祭祖,路過縉雲黃碧,聽說馮公嶺老虎傷人。他的妻子陳嚇壞了,於是他住進了黃壁洞,並為胡舉家遷往東山。
死於1030,由此可見,胡在《元豐九域錄》出版之前,已遷居東山縉雲,但他是“居東山”(古為萬安鄉二都,今屬新碧碧玉壹帶),而非“美化鄉”。後來,胡森的後裔確實搬到了現在的壺鎮地區,但那是在第四代之後。此外,陳遷入湖陳古鎮,縉雲氏記載:“陳,宮澤名池宅...是嘉祐元年(1056),石從(北宋仁宗朝宰相陳誌中的第三子)帶著家人美化縉雲鎮,聽說裏面有個‘美’字,就定居下來了。
如前所述,在古代,想被稱為“鎮”的人很少,需要很長時間的孕育。從胡、陳遷入古鎮的時間來看,陳姓在前,胡姓在後。即使陳世聰在北宋嘉祐元年(1056)遷入,到元豐三年(1080)也不過20多年,不可能發展到以姓氏命名“鎮”的地步。可以認為,古鎮的胡、陳二人是當時遷居壹帶的。最遲在北宋初(960年)及以前,他們為胡鎮的早期繁榮作出了努力和貢獻,但他們的流散壹定是離開了縉雲,去了新的地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