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周南·關雎》為先秦時代華夏族民歌。
是《詩經》中的第壹篇詩歌,通常認為是壹首描寫男女戀愛的情歌。此詩在藝術上巧妙地采用了“興”的表現手法。
首章以雎鳥相向合鳴,相依相戀,興起淑女陪君子的聯想。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這壹行為興起主人公對女子瘋狂地相思與追求。
全詩語言優美,善於運用雙聲、疊韻和重疊詞,增強了詩歌的音韻美和寫人狀物、擬聲傳情的生動性。《詩經》是中國文學史上第壹部詩歌總集。
對後代詩歌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白話譯文在那河中的小沙洲上,壹對雎鳩鳥相互啼鳴唱和。
美麗嫻靜的女子,是男子渴望的好配偶。參差不齊的荇菜,少女忽左忽右地采摘。
美麗嫻靜的女子,小夥子日夜都想追求妳。追求不到,他在睡夢中都在思念。
綿綿不盡的思念,翻來覆去難以入眠。參差不齊的荇菜,少女左右來回采摘。
美麗嫻靜的女子,小夥子要彈著琴瑟來親近妳。參差不齊的荇菜,少女翩翩來回采摘,美麗嫻靜的女子,小夥子要敲著鼓來取悅妳。
《國風·周南·關雎》這首短小的詩篇,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據著特殊的位置。它是《詩經》的第壹篇,而《詩經》是中國文學最古老的典籍。
雖然從性質上判斷,壹些神話故事產生的年代應該還要早些,但作為書面記載,卻是較遲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說,壹翻開中國文學的歷史,首先遇到的就是《關雎》。
當初編纂《詩經》的人,在詩篇的排列上是否有某種用意,這已不得而知。但至少後人的理解,並不認為《關雎》是隨便排列在首位的。
《論語》中多次提到《詩》(即《詩經》),但作出具體評價的作品,卻只有《關雎》壹篇,謂之“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在他看來,《關雎》是表現“中庸”之德的典範。
而漢儒的《毛詩序》又說:“《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
這裏牽涉到中國古代的壹種倫理思想:在古人看來,夫婦為人倫之始,天下壹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須以夫婦之德為基礎。《毛詩序》的作者認為,《關雎》在這方面具有典範意義,所以才被列為“《風》之始”。
它可以用來感化天下,既適用於“鄉人”即普通百姓,也適用於“邦國”即統治階層。《關雎》的內容其實很單純,是寫壹個“君子”對“淑女”的追求,寫他得不到“淑女”時心裏苦惱,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得到了“淑女”就很開心,叫人奏起音樂來慶賀,並以此讓“淑女”快樂。
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詩經》的時代是對貴族的泛稱,而且這位“君子”家備琴瑟鐘鼓之樂,那是要有相當的地位的。以前常把這詩解釋為“民間情歌”,恐怕不對頭,它所描繪的應該是貴族階層的生活。
另外,說它是情愛詩當然不錯,但恐怕也不是壹般的愛情詩。這原來是壹首婚禮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贊美新娘、祝頌婚姻美好的。
《詩經·國風》中的很多歌謠,都是既具有壹般的抒情意味、娛樂功能,又兼有禮儀上的實用性,只是有些詩原來派什麽用處後人不清楚了,就僅當作普通的歌曲來看待。把《關雎》當作婚禮上的歌來看,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鐘鼓樂之”,也是喜氣洋洋的,很合適的,當然這首詩本身,還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態出現的。
之所以如此,大抵與在壹般婚姻關系中男方是主動的壹方有關。就是在現代,壹個姑娘看上個小夥,也總要等他先開口,古人更是如此。
娶個新娘回來,誇她是個美麗又賢淑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說自己曾經想她想得害了相思病,必定很討新娘的歡喜。然後在壹片琴瑟鐘鼓之樂中,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美滿的婚姻就從這裏開了頭。
即使單從詩的情緒結構來說,從見關雎而思淑女,到結成琴瑟之好,中間壹番周折也是必要的:得來不易的東西,才特別可貴,特別讓人高興。這首詩可以被當作表現夫婦之德的典範,主要是由於有這些特點:首先,它所寫的愛情,壹開始就有明確的婚姻目的,最終又歸結於婚姻的美滿,不是青年男女之問短暫的邂逅、壹時的 *** 。
這種明確指向婚姻、表示負責任的愛情,更為社會所贊同。其次,它所寫的男女雙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這是壹種與美德相聯系的結合。
“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雙重意義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說體貌之美和德行之善。這裏“君子”與“淑女”的結合,代表了壹種婚姻理想。
再次,是詩歌所寫戀愛行為的節制性。細讀可以註意到,這詩雖是寫男方對女方的追求,但絲毫沒有涉及雙方的直接接觸。
“淑女”固然沒有什麽動作表現出來,“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獨自在那裏“輾轉反側”,什麽攀墻折柳之類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愛得很守規矩。這樣壹種戀愛,既有真實的頗為深厚的感情(這對情詩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對於讀者所產生的感動,也不致過於激烈。
以上種種特點,恐怕確實同此詩原來是貴族婚禮。
2. 《觀雎》文言文《國風·周南·關雎》為先秦時代華夏族民歌。
是《詩經》中的第壹篇詩歌,通常認為是壹首描寫男女戀愛的情歌。此詩在藝術上巧妙地采用了“興”的表現手法。
首章以雎鳥相向合鳴,相依相戀,興起淑女陪君子的聯想。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這壹行為興起主人公對女子瘋狂地相思與追求。
全詩語言優美,善於運用雙聲、疊韻和重疊詞,增強了詩歌的音韻美和寫人狀物、擬聲傳情的生動性。《詩經》是中國文學史上第壹部詩歌總集。
對後代詩歌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白話譯文在那河中的小沙洲上,壹對雎鳩鳥相互啼鳴唱和。
美麗嫻靜的女子,是男子渴望的好配偶。參差不齊的荇菜,少女忽左忽右地采摘。
美麗嫻靜的女子,小夥子日夜都想追求妳。追求不到,他在睡夢中都在思念。
綿綿不盡的思念,翻來覆去難以入眠。參差不齊的荇菜,少女左右來回采摘。
美麗嫻靜的女子,小夥子要彈著琴瑟來親近妳。參差不齊的荇菜,少女翩翩來回采摘,美麗嫻靜的女子,小夥子要敲著鼓來取悅妳。
《國風·周南·關雎》這首短小的詩篇,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據著特殊的位置。它是《詩經》的第壹篇,而《詩經》是中國文學最古老的典籍。
雖然從性質上判斷,壹些神話故事產生的年代應該還要早些,但作為書面記載,卻是較遲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說,壹翻開中國文學的歷史,首先遇到的就是《關雎》。
當初編纂《詩經》的人,在詩篇的排列上是否有某種用意,這已不得而知。但至少後人的理解,並不認為《關雎》是隨便排列在首位的。
《論語》中多次提到《詩》(即《詩經》),但作出具體評價的作品,卻只有《關雎》壹篇,謂之“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在他看來,《關雎》是表現“中庸”之德的典範。
而漢儒的《毛詩序》又說:“《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
這裏牽涉到中國古代的壹種倫理思想:在古人看來,夫婦為人倫之始,天下壹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須以夫婦之德為基礎。《毛詩序》的作者認為,《關雎》在這方面具有典範意義,所以才被列為“《風》之始”。
它可以用來感化天下,既適用於“鄉人”即普通百姓,也適用於“邦國”即統治階層。《關雎》的內容其實很單純,是寫壹個“君子”對“淑女”的追求,寫他得不到“淑女”時心裏苦惱,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得到了“淑女”就很開心,叫人奏起音樂來慶賀,並以此讓“淑女”快樂。
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詩經》的時代是對貴族的泛稱,而且這位“君子”家備琴瑟鐘鼓之樂,那是要有相當的地位的。以前常把這詩解釋為“民間情歌”,恐怕不對頭,它所描繪的應該是貴族階層的生活。
另外,說它是情愛詩當然不錯,但恐怕也不是壹般的愛情詩。這原來是壹首婚禮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贊美新娘、祝頌婚姻美好的。
《詩經·國風》中的很多歌謠,都是既具有壹般的抒情意味、娛樂功能,又兼有禮儀上的實用性,只是有些詩原來派什麽用處後人不清楚了,就僅當作普通的歌曲來看待。把《關雎》當作婚禮上的歌來看,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鐘鼓樂之”,也是喜氣洋洋的,很合適的,當然這首詩本身,還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態出現的。
之所以如此,大抵與在壹般婚姻關系中男方是主動的壹方有關。就是在現代,壹個姑娘看上個小夥,也總要等他先開口,古人更是如此。
娶個新娘回來,誇她是個美麗又賢淑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說自己曾經想她想得害了相思病,必定很討新娘的歡喜。然後在壹片琴瑟鐘鼓之樂中,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美滿的婚姻就從這裏開了頭。
即使單從詩的情緒結構來說,從見關雎而思淑女,到結成琴瑟之好,中間壹番周折也是必要的:得來不易的東西,才特別可貴,特別讓人高興。這首詩可以被當作表現夫婦之德的典範,主要是由於有這些特點:首先,它所寫的愛情,壹開始就有明確的婚姻目的,最終又歸結於婚姻的美滿,不是青年男女之問短暫的邂逅、壹時的 *** 。
這種明確指向婚姻、表示負責任的愛情,更為社會所贊同。其次,它所寫的男女雙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這是壹種與美德相聯系的結合。
“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雙重意義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說體貌之美和德行之善。這裏“君子”與“淑女”的結合,代表了壹種婚姻理想。
再次,是詩歌所寫戀愛行為的節制性。細讀可以註意到,這詩雖是寫男方對女方的追求,但絲毫沒有涉及雙方的直接接觸。
“淑女”固然沒有什麽動作表現出來,“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獨自在那裏“輾轉反側”,什麽攀墻折柳之類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愛得很守規矩。這樣壹種戀愛,既有真實的頗為深厚的感情(這對情詩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對於讀者所產生的感動,也不致過於激烈。
以上種種特點,恐怕確實同此詩原來是貴族婚禮。
3. 意識清醒用古文怎麽說1.醒醒 xǐng xǐng
例:唐白居易《歡喜偈》之二:「眼暗頭旋耳重聽,唯余心口尚醒醒。」
2.湛然 zhàn rán
例:清王韜《自序》:「然昏厥睯眩中,此心湛然,尚覺可用。」
3.心辯 xīn biàn
例:漢王充《論衡?定賢》:「故人欲心辯,不欲口辯。心辯則言醜而不違,口辯則辭好而無成。」
4.開朗 kāi lǎng
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何平叔雲:‘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朗。’」
5.開明 kāi míng
例:宋陳亮《跋朱晦庵後》:「其不得見於世,則聖賢之命脈猶在,而人心終有時而開明也。」
4. 市場不得不說,樓主心是好的,但是這個問題是不恰當的,因為在古代沒有市場經濟學的概念,市場、產品、理念都是現代的市場概念,古代的市場就是壹個字:市,沒有商品經濟的概念當然也沒有產品的概念,古代沒有工廠,作坊做的東西壹個是進貢給官家,壹個是自己留著賣,也就是所謂的“貨”,但是這個貨僅僅只是指貨物、物品的意思,不是產品的概念。理念,中國古代可以用“道”,但“道”是壹個宏觀的概念,可以解釋成:方法、方式,也可以說成,理念、道理。
樓主,現代的很多事情不是古代能翻譯的,比如說“礦泉水”妳就不可能翻譯成文言文,因為古代沒有礦泉水,我用“市”“貨”“道”勉強可以翻譯妳說的“市場”“產品”“理念”但實際意義有點偏差,現代文已經很簡潔了,不需要再弄成文言文了。
至於三者的關系,我不是學經濟學的,我不知道三者的關系是什麽,但是我知道,就算是知道了也無法翻譯,因為那是現代經濟學的概念,希望妳能理解。
5. 描寫商人,或描寫利益觀念的古文商人利益觀念是個廣泛的概念,不同時代、不同人物觀念都不壹樣,大商小販亦有不同。有人商以利國利民,有人商以利己利家,以下是兩篇文章僅供參考。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禮生於有而廢於無。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力。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富者得埶益彰,失埶則客無所之,以而不樂。夷狄益甚。諺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
“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財匱少而山澤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則饒,原小則鮮。上則富國,下則富家。貧富之道,莫之奪予,而巧者有餘,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於營丘,地潟鹵,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魚鹽,則人物歸之,繦至而輻湊。故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焉。其後齊中衰,管子修之,設輕重九府,則桓公以霸,九合諸侯,壹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歸,位在陪臣,富於列國之君。是以齊富強至於威、宣也。
希望能幫到妳
6. 語文新課程理念主要包括哪些內容小學語文壹、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 (壹)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 面向全體學生; ● 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 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 觀,三個維度目標的綜合).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 豐富的人文內涵,熏陶感染作用,學生的獨特體驗; ● 實踐性,以實踐能力為培養目標,以語文實踐為培養途徑; ● 母語教育,學習資源,實踐機會,感性把握能力; ● 漢語言文字特點對語文教育的影響,起始階段的教育過程和方法,語 感,整體把握.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 註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兒童學習語文特點,個體差異與學習需求; ●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求知欲和進取精神; ● 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 鼓勵想象、質疑、發現、創新.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 綜合:溝通學科間的聯系、語文與生活的聯系; ● 實踐:積極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課內外學用結合; ● 創新:吸收新思路新觀念,運用新技術新方法; ● 適應: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和不同學生的需求; ● 開放:自我調節,更新發展. 二、與《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的比較 (壹)《語文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的主要改革內容. ● 註重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 註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 註重提高學生感性把握能力. (二)《課程標準》對《教學大綱》的發展. ● 系統地提出“三個維度”的課程目標,並使之具體地綜合性地體現在 各個階段目標之中; ● 大力推進新型的學習方式; ● 突出跨領域的綜合性學習; ● 強調課程的現代性和創新性. 三、關於課程目標的特點 (壹)壹些基本的出發點: 從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理念出發,加強了課程目標中“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壹維度. 從語文課程的性質和特點出發,將“過程與方法”也作為課程目標的組成部分,對學生學習過程和方法的要求有所展開. 從現代社會對未來公民素質的要求出發,對語文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信息,創造潛能,人際交往) 課程目標的設定,要考慮前瞻性、適應性和包容性,還有可操作性.但為體現課程改革的精神,前瞻性是首位的. 課程目標的設計思路是九年壹貫,整體設計,盡可能體現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 縱向結構是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橫向結構是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個方面.其中綜合性學習是學習方式,是在現階段特別需要予以重視、加以強調的. (二)關於總目標: 總目標大致與修訂大綱中的“教學目的”和“教學總要求”兩部分相對應,大綱對總目標的表述在技術層面較多,對知識和能力的要求較具體.根據對語文課程性質與地位的理解,以及課程改革的新理念,經綜合、梳理,***歸納為九條. 相對於大綱,我們突出了這樣壹些思想: 1.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如第二條關於閱讀能力,加上“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在學習方式方面,加上“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 2.突出現代社會對能力的新要求.如加上“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大綱僅在閱讀方面要求“學習瀏覽,能根據需要收集有關材料”),口語交際方面表述為“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學會傾聽,能準確地表達與交流,講究文明修養”(大綱:“口語交際要講究文明禮貌.聽人說話能領會主要內容.堅持說普通話,能用普通話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將聽與說分開,且未重在交際),特加上“在語言能力發展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創造潛能”壹條,突破原來只強調聽說讀寫能力的局限性,註重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和創造精神這些現代公民的重要素質.專加“尊重和理解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關心文化的變革與發展”壹條,體現全球性的文化視野和語文學習與當代文化密不可分的聯系. 3.突出語文課程的實踐性本質.為改變重單純知識傳授的傾向,提高語文能力的主要途徑是語文實踐,這體現在對漢語拼音、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的諸方面能力要求的表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