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加強師生交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激發學生的參與主動性。
民主的師生關系和和諧的課堂氣氛是保證主體性教育實現的重要條件,因為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是實現主體性教育和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保證。壹旦課堂教學觸及到學生的情感和意誌領域,觸及到學生的精神需求,這種方法就能發揮高效的作用。俗話說,“親近妳的老師,相信妳的方式,享受學習”,所以我們應該創造壹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民主和諧、生動活潑、愉快輕松的教學氛圍和師生的情感投入,是學生積極參與的外部條件,是學生學習和個性發展的良好土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面對的是具有思想和情感活動的個體。教師要努力擺正自己的位置,努力建立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在課堂教學交流活動中,教師盡量以協商的口吻與學生交流,如:“誰有不同意見……”“誰想談談……”以及“妳的想法和老師的壹樣”。教師要走下講臺,真正成為學生學習中的“良師益友”。
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說:“成功的教學依賴於師生之間尊重和信任的真誠關系,依賴於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從這個角度來說,教師和學生應該加強交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以營造積極、輕松、活潑、高效的教學心理環境。
2.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活動,培養學生的獨立性。
學生的自主性是指在壹定條件下,個人有權利和能力支配和控制自己的活動。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自主性首先表現為獨立的主體意識、明確的學習目標和積極的學習態度,以及在教師的啟發指導下自主學習課本,將書本上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並將這些知識運用於實踐的能力;其次,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具有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積極學習和接受教育。
同時,教育必須根據壹定社會的要求和學生主體性發展的規律,開展各種有利於學生主體性發展的教育活動,並對其進行有效的規範、科學的組織和正確的引導,為學生主體性的發展提供機會和創造條件,在時間上有廣度,在活動上有廣度,在內容上有深度。
新課程對21世紀數學內涵的闡述。明確指出數學是探索生活中各種關系的過程,這個過程是發現和創造的過程。老師關註的是研究的過程、策略和基本方法,而不僅僅是結論。傳統的數學教學重在讓學生長時間背誦公式、定義、規則,壹遍遍重復解題步驟,用這種機械的訓練來加強解題速度。新課程倡導教師對學生的價值引導是“做數學”比“講數學”更重要,“做數學”永遠是課堂的主旋律。我們學校在自主探索課堂教學模式的過程中,力求讓每壹個學生都積極探索知識或結論的形成過程,而不僅僅是接受現成的結果。此時,學生更多的是學習活動的主體,而不僅僅是認知活動。他們不僅主動感知知識背後的認知過程並理清認知線索,還通過具體的學習場景感知認知主體的生活體驗,包括主動探索時遇到的困惑、搜索信息的嘗試、發現線索時的喜悅、解決問題時的快樂。通過探索發現、質疑提問、體驗鑒賞、合作交流等活動,啟發和誘導學生嘗試探索,依靠自身努力獲取知識、掌握技能。在這壹理念的指導下,我設計了“圓的周長”這壹課,讓學生探究“圓的周長和直徑有什麽關系?”這個問題發展了數學活動。給學生提供大量的觀察、思考、操作、自主探索、合作的機會,鼓勵學生做數學,從而讓枯燥的數學變得有趣、有用。
傳統教學過分強調預設的封閉性,其典型表現是以教案為依據實施計劃教學,每節課都必須毫無例外地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這種以教案為基礎的教學是壹種封閉的教學,新課程指出課堂教學不應該是壹個封閉的系統,也不應該拘泥於壹個固定的預設程序。某壹節課的教學任務完成與否,並不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課堂教學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素質。在處理“圓的周長”課時,我並沒有過分強調該課的整體性,而是把全部的註意力放在了這節課的核心問題上,即探究“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讓學生進行大量的操作、討論和交流,從而發現規律,得出周長總是大於直徑三倍的結論,從而促使圓周率。
在這節課的設計中,我特別註重整節課,在數學活動中采用“合作研究性學習”的學習方式。為學生起草壹份數學活動清單。
a)提問。圓的周長和直徑有什麽關系?
b)動手實驗:測量真圓的周長和直徑,計算周長和直徑的關系(指導學生計算周長和直徑的加減乘除,)
填寫實驗研究報告表。
c)觀察討論:比較各數據的特點,尋找規律。
d)得出結論,表達陳述——(周長永遠是研究直徑的三倍以上。)
在這個研究過程中,學生相互合作,這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全過程。在這壹研究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實驗、驗證、推理、交流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使學生不僅獲得知識,還經歷了研究過程,學會了探索的方法,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能力。
新課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學就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改變以往單壹、被動的學習方式,倡導和發展多元化的學習方式,特別是倡導自主、探究、合作、實踐的學習方式。而學習的核心是“學習參與”,不是老師給學生什麽,更重要的是老師如何引導學生學習。教學本身就是壹個探究的過程,教學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探究知識生成的過程,使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造力。探究是發現的前提。教師在指導學生探究時更註重思考的過程而不是結果,盡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總結來尋求答案、發現規律。
3,聯系學生實際,有效創設生活情境,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能動性,表現為學生能夠按照社會的要求積極參與教育活動,自覺實現教育的目的和意義,積極配合教育者的教學活動。而且,學生可以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結構積極地同化外部教育影響,使新舊經驗進行新的組合,從而實現主體素質結構的建構和轉化。
同時,學生學習數學是壹種積極的、有意義的行動,需要內部動機來激勵和促進他們的學習,從而達到學習目標,而這種內部動機來源於學習需要。只有學生有了學習數學的需要和願望,才會有壹種心理力量來激勵和推動自己學習數學,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為了滿足這種需要和願望,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考慮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設計有趣的數學教學活動,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身邊熟悉的事物中學習和理解數學。著名數學家華說:“人們之所以對數學有壹種沈悶而神秘的印象,原因之壹就是脫離實際。”因此,只有聯系實際,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中學習和理解數學,才能把辛苦的學習變成快樂的學習,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比如在學習體積和體積單位的內容時,苦於不能讓學生感受“毫升”和“升”,理解體積的含義。上課前,我發現教室的書櫃下角有很多種學生喝過的飲料罐,我靈機壹動,把這些“健力寶”“娃哈哈”“百事可樂”變成了我學習卷的素材。我也很激動。在反饋環節,我讓學生估算飲料罐的容積,並通過商標上的數據進行驗證。這個活動把班級推向了高潮。再比如:我在講授“分數的意義”這壹課時,課前布置了壹個任務,讓學生回家通過報紙、雜誌、電視收集生活中的“分數”,並猜測每個“分數”的含義。同學們很熱情,收集了當時新聞媒體的很多熱點話題。從這些學生熟悉的案例數據開始,學生們興趣盎然,他們深刻理解了生活案例中“分數的意義”。
我們知道數學知識不是憑空捏造的,它是從實際事物中抽象出來的,是客觀世界最基本的反映。學生每接觸壹門數學知識,就要知道這門知識從何而來,在現實生活中有哪些應用。這樣有助於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激發學習興趣。在教學活動中,要創造壹個開放的情境,讓學生能夠思考,對學習活動產生興趣。這種情況要以學生能夠感受和理解的東西為基礎,讓學生的個人體驗世界得以拓展,讓人類的精神文化滋養學生的精神生活。在此基礎上,激發學生形成壹定的問題意識和學習欲望。
比如五年級下學期單元“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教學結束後,為了避免復習中枯燥的重復,我對“長方體正方體的整理與復習”進行了創意設計。
案例片段:老師:王老師要給小孫子送生日禮物:金魚。我應該給小金魚取什麽形狀?生:長方體或正方體。老師:我們選好了形狀,可以做成長方體,也可以做成正方體。除了它的形狀,我們還應該考慮什麽?生1:需要考慮多少素材?妳需要多少玻璃?生2:魚缸的大小,也就是它的容積;生3,魚缸的面積。老師:學生提出的很好,老師也提了幾個問題。讓我們壹起來研究它們。
1.做這個金魚缸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表面積)
2.如果在這個金魚缸周圍貼上防霧透明玻璃紙,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紙?(周圍區域)
3.如果金魚缸周圍的玻璃在玻璃之間的粘合處鑲嵌了鋁合金。
產品的邊緣起到加固作用。妳覺得壹個* * *需要這樣的鋒芒多久?(邊長之和)
4.把金魚缸帶回家,放在客廳的桌子上。這張桌子的面積是多少?(占地面積)
5.這個魚缸最多能裝多少升水?(不包括玻璃圓筒的厚度)(體積)
6.在這個魚缸裏加入5毫米深的水,然後在魚缸裏放壹些金魚和珊瑚石。現在水深5.2dm,請根據測量結果計算出金魚、珊瑚石等所有不規則物體的體積。(不規則物體的體積)
7.如圖,我想用硬紙包兩個壹模壹樣的金魚缸,不計損耗。我至少需要多少硬紙?(包裝問題)
在這次“給小金魚安壹個合適的家,做壹個金魚缸”的數學活動中,學生將有關表面積和體積、邊長之和、所占面積、體積、不規則物體的體積、包裝問題等相關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性知識和生活經驗,為他們提供了壹系列解決問題的實踐經驗,讓學生用腦思考,用手操作。因此,在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超越教材,創造學生喜愛的實踐活動,讓他們收集和查詢教材中沒有的、自己感興趣的信息,那麽他們就會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不僅他們的“智、心、手”會得到滿足和發展,還能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
因此,在數學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我們要精心營造壹個充滿美與智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對客觀情況有具體的感受,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投入學習,充分開發他們的潛在能力。
4.註重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啟發學生思維,發展學生積極的創造力。
數學思維方法隱含在知識中,體現在其發生、發展和應用的過程中。在教學過程中,要註重數學方法的滲透,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學習能力。掌握了這種能力的學生會積極參與數學課堂學習活動,從而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發展學生的主體性。掌握基本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可以使數學更容易理解,更有利於記憶,這是學會學習、發展、創新的前提。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除了設計壹些情境,還要將科學的思維方法融入學生的認知結構中,讓學生更廣泛地遷移,多方向多角度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能力。學生壹旦具備這種能力,就能在學習中不斷取得成功,增強自信心和學習動力,更好地參與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調動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讓他們的思維真正“活”起來,“動”起來。下面這個案例是教師很好地理解了教材的生長點,啟發了學生的思維,發展了學生積極的創造力的成功案例。
教研室的老師給我布置了壹個任務,在全區開公開課。活動的主題是“課堂教學體現新理念”,題目是“壹個圓錐的體積”。之前聽了幾堂《錐的體積》公開課,教學設計很套路。我在研究教材的時候,發現了這樣壹個問題。壹般老師在這堂課上都能通過實驗成功得出結論。但是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為什麽突然要比較圓柱體和圓錐體的大小呢?為什麽要做這個實驗?未知做這個實驗是老師強加給學生的數學活動,完全不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而是由老師主導的。我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想起了無意中在《中小學數學教師》雜誌上看到的壹篇文章,對我的啟發很大,於是對教材的編排做了適當的改編,在教學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我是這樣設計圓錐體積的教學的:學生通過猜測學習新知識。首先,通過課件,讓學生回憶圓柱和圓錐分別是矩形和直角三角形旋轉形成的三維圖形。顯示壹個矩形和壹個三角形。長方形的長邊等於直角三角形的高,長方形的短邊等於直角三角形的底邊。老師問:長方形的面積和直角三角形的面積有什麽關系?學生回答:直角三角形的面積是長方形面積的壹半。然後,課件動畫演示分別旋轉矩形的長邊和直角三角形的高,得到壹個圓柱體和壹個圓錐體。讓學生觀察圓柱體和圓錐體,並進行比較。他們之間是什麽關系?學生們觀察後說,基數相等,身高相等。老師接著提問:請猜壹猜,壹個底相等、高相等的圓柱體和壹個圓錐體的體積有什麽關系?
圖片如下:
由於之前比較面積的影響,很多同學認為是1/2,有同學通過空間想象猜測是1/3,有同學猜測是1/4。1/2和1/3有什麽關系?關系,還是1/4關系?
老師: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的體積和圓柱體的體積有什麽關系?
我們做什麽呢(老師拿出壹個等底、等高的空心圓柱體和圓錐體,讓學生觀察交流。)有同學說:可以試試用錐筒往缸裏倒水。學生們這麽壹說,我高興極了,我引導他們做實驗來驗證我們的猜想。然後讓學生用手中給出的材料做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測。這個環節的設計真正讓學生意識到做實驗驗證的必要性。在這個教學過程中,通過興趣設置懸念,制造矛盾的認知沖突,會讓學生產生懷疑和好奇。
我剛才說的“壹個圓錐體的體積”的教學,就是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經歷猜測、驗證、總結的過程。不缺猜測-驗證-歸納這樣的思維方式,但是用起來很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抓住典型的課例,讓學生經歷這樣壹個思維過程,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運用這種思維方式並從中學習,逐步提高學習能力。本課創造了壹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教師按照“數學問題—數學模型—數學方法—問題解決”的流程設計教學,引導學生體驗將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模型並加以探索和應用的過程。看來,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資源,挖掘教材所蘊含的因素,科學地改編教材內容,創造性地駕馭教材,及時提出挑戰性的問題來促進。而學生的情感也在認知的過程中得到了和諧的發展。他們在合作和交流中加深了理解和交流,嘗到了成功探索的喜悅。
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利用情境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讓學生不拘壹格,大膽創新,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教師努力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催化劑和興奮劑。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千方百計,從多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對數學感興趣了,學習就有了動力,從而充分發揮了主體作用,同時也提高了智力和能力。
以上,我從四個方面談了如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觀點還不夠成熟,需要進壹步探索和研究。
從教近20年,參加學校的主教育實驗,學到了很多東西。最大的收獲應該是樹立了自己的教育理想,形成了自己的教育風格。由此可以探索出壹條自己教育教學的思路。讓我真正明白,在課堂實踐中實施主體性教育,首先要正確處理教與學、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從思想上真正認識到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同時,我校的課堂教學模式:創設環境激發興趣——自主探究——交流反饋——拓展延伸教學環節,要貫徹學生主體性的指導思想,要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讓他們主動參與,主動啟動,對話思考,讓學生體驗,感受,猜測,驗證,觀察,思考。
教育的真正意義在於發現人的價值,挖掘人的潛力,發揮人的個性。而每壹個學生不僅僅是壹個活的主體,更是素質教育的承擔者和體現者。我們每壹個教師都必須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釋放學生的潛力和才能,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只要我們每個教師以素質教育為導向,準確理解編寫教材的意圖,明確教學目標,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壹點壹滴做起,堅持不懈地努力,就壹定能培養出“學習、生存、創造、發展”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