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食品安全,可以表述為:食品(食物)的種植、養殖、加工、包裝、貯藏、運輸、銷售、消費等活動符合國家強制標準和要求,不存在可能損害或威脅人體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質以導致消費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費者及其後代的隱患。該概念表明,食品安全既包括生產安全,也包括經營安全;既包括結果安全,也包括過程安全;既包括現實安全,也包括未來安全。而安全食品按認證標準主要有幾種: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在今天,食用安全無汙染、高品質的食品已成為眾多消費者的***識和追求,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因此應運而生。
有機食品是指完全不含人工合成的農藥、肥料、生長調節素、催熟劑、家畜禽飼料添加劑的食品。綠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按照特定生產方式,經專門機構認定,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識商標的食品,分A級和AA級。無公害食品是指產地環境、生產過程和終端產品符合無公害食品標準及規範,經過專門機構認定,許可使用無公害食品標識的食品。
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從種植、收獲、加工生產、貯藏及運輸過程中都采用了無汙染的工藝技術,實行了從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質量控制,保證了食品的安全性。安全是這三類食品突出的***性,姑且用“安全食品”統而言之。
有機食品面臨“圈地”危機
中國茶葉壹度暢銷歐洲,但從2000年開始,歐盟對中國茶葉的檢驗指標由五六十種增至120種,中國茶葉出口因農藥、化肥殘留超標陷入被動。比茶葉的命運還令人憂慮的是有機食品。這種生產加工過程中絕不含農藥、化肥、在國際上可通行無阻的農產品,早已經被“外國列強”瞄上,美、日等發達國家有機食品認證機構已潛入中國國內圈下壹片片“處女地”,生產洋品牌的有機食品。而由於有機食品認證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品牌,掛洋標的有機食品越多,中國品牌的有機食品就越加聲勢微弱。
國內包括北京在內的有機食品生產剛剛起步,目前只有有機食品百余種,全國有機農作物種植面積僅100萬畝。其中三分之二處於轉換期(土地全面停止施用化肥農藥3年後,才能生產出有機農產品)。在北京,只有大興區壹個村子有有機農作物認證田,生產為數不多的有機農產品。
4月1日由國家質檢總局發布的《有機產品認證管理辦法》正式實施,與之相配套的《有機產品標準》、《有機產品認證實施規則》也開始規範行業的發展。 “這是我國有機食品行業第壹個全國性的統壹標準規範,將從根本上改變目前各認證機構引用自己或他國標準的現狀,從而為實現我國有機認證工作的統壹和規範提供了基本條件。”國家環保總局有機食品發展中心主任肖興基這樣解釋《辦法》實施的意義。
據了解,在此之前雖然各標準原則要求(禁止使用合成的農用化學品,禁止轉基因技術及生物,轉換期、緩沖帶、輪作、銷售量控制等等方面)是基本壹致的,然而,執行標準上實際存在的差異已經導致標準出現混亂現象。據了解,目前有機食品占我國全部食品的市場份額還不到0.1%,遠遠低於2%的世界平均水平,而在有些發達國家,其市場份額已達到5%至10%.有機食品在中國的發展才剛剛起步。不過,根據目前的發展進度,專家預測,5到10年內,中國的有機食品產量可提高5到10倍,壹批與公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有機蔬菜、糧食、畜禽、茶葉等產品的生產將優先發展起來。
與此同時,我們可以看到,我國的有機食品出口額壹直呈逐年增加的態勢, 2003年大約為1.5億美元,但在國際市場的份額尚未達到1%。在全世界超過100億美元的有機食品貿易額中,中國所占份額可謂九牛壹毛。出口的主要種類有大豆、茶葉、蔬菜、雜糧等,出口的主要對象是日本、美國和歐盟國家。
為了提高中國有機食品的競爭力,國家環保總局壹年來頒布了多個規範有機農業生產的文件,加大監管力度。規範國內外有機食品認證工作。力爭經過5至10年的努力,使我國有機食品占到國際市場份額的1%至2%。倘能如此就可以每年增加10億美元的外匯收入。現階段我國有機食品的生產還遠遠不能滿足國外市場的需求,發展的空間還很大。
綠色健康食品想吃不容易
隨著人們對自身健康關註程度的日益增加,“綠色食品”在市場上越來越受人們的青睞。在各大型超市中,同品種的蔬菜,貼有“綠色食品”標誌的要比普通蔬菜的價格高出壹倍左右,仍然供不應求。
現在,如果想吃“綠色食品”,您只要到大型的綜合商場或超市即可買到,去早市或小店,恐怕還不行。
同樣,如果您想要求“入口”的肉禽魚蛋奶、瓜果蔬菜、油鹽醬醋茶樣樣都是“綠色食品”,目前還難以做到。
中國綠色食品協會市場流通專業委員會秘書長肖新柱告訴記者,近年來,在有關部門的全力推動和市場需求的強力拉動下,我國“綠色食品”以年均30%至 40%的速度遞增(去年為38%)。但與巨大的市場需求相比,“綠色食品”無論是品種還是數量都還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
“綠色食品”既有巨大的市場空間,又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多多生產“綠色食品”何樂而不為?然而,壹種農副產品要想通過“綠色食品”的認證,可不那麽容易。且不說壹種農副產品要想獲得“綠色食品”的“身份”,需經過申請、現場檢查、產品抽樣、環境監測、產品檢測、審核頒證和公告等的嚴格程序,僅是那壹整套嚴格的標準就不是哪塊地都能達到要求的。由於市場門檻高、渠道不暢、流通環節綜合成本過大,影響乃至制約著綠色食品企業的進壹步發展。
北京市綠色食品辦公室的佟亞東介紹說,“綠色食品”從產地環境質量、生產技術、產品、包裝和儲運等各方面都有嚴格的標準要求,這些標準構成了壹個“從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質量監控標準體系。只要其中有壹個環節不符合標準要求就不能成為“綠色食品”。
單說“綠色食品”的產地環境質量標準,就要求農業初級產品或食品的主要原料,其生長區域內不能有工業企業的直接汙染,水域、上風口不能有汙染源對該區域構成汙染威脅,該區域內的大氣、土壤及灌溉用水、養殖用水質量都要達到綠色食品對大氣、土壤、水質的嚴格要求。而且對這些諸多要求,要有壹套保證措施,確保該區域在認證有效期內的生產過程中環境質量不得下降。
這些標準在常人看起來不免有些苛刻。在經濟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經濟發達地區,特別是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周邊,要想找壹塊空氣質量達到優良標準,灌溉用水無汙染,上風口又沒有排汙企業和垃圾填埋場等汙染源的土地談何容易,要想確保環境質量不下降,更是難上加難。
把質量“做”給市場看
應該說,“食品安全”現在已經成為人們最為關心的壹件事情。前不久,在某網站由網民投票選舉的“2004年十大新聞關鍵詞”中,“食品安全”壹詞高居榜首。由此看來,無公害農產品的市場前景應是蔚為可觀。但是在有些地方我們卻看到了與預期中相反的情況——無公害農產品銷售不旺。 問題出在哪裏呢?綜合各地的情況來看,不外乎有兩個原因:壹是價格。由於成本較高,無公害蔬菜的價格要比普通蔬菜高出20%左右,自然令工薪階層為之止步。但與此同時,人們也看到另壹個景況,每當市內召開什麽農產品的交易會展覽會時,總會有許多市民前來搶購產品,而且多是壹些過日子精打細算的老人家。展覽會上農產品價格不菲。但都是沖著綠色食品,人們的消費熱情還是很高漲。為什麽這時他們就不嫌貴了呢?我們聽到壹個聲音說:“這是國家開的交易會,會上的產品都是正宗綠色食品,我們買得放心!”
由此可見,價格並不是絕對的門檻,關鍵是老百姓花了高價錢能不能買到物有所值的東西。這涉及的就是第二個原因——質量。質量壹指產品本身的品質。對普通消費者來說,他們只知道無公害農產品就是不用高毒農藥不含有毒添加劑等,但是面對市場上隨處可見的所謂“無公害產品”,消費者心裏也有疑惑,既然這些菜都可以拿到市場上來賣,而且數量還這麽多,那在某種程度上也應該是安全的吧,只是沒有真正的無公害蔬菜那麽安全罷了!此外,質量還涉及壹個可靠性的問題。如今有些不法商販為了牟取暴利,不管什麽產品都貼上無公害的標簽,在某地就曾發生過無公害蔬菜連鎖店買“假菜”的事件,更讓消費者在消費時“放棄”了真假難辨的無公害農產品。
研究消費者的消費心理,我們不難看出幾個問題:獲得認定的基地太少,無法進行規模生產以降低成本,影響了消費者的購買能力;市場準入制度不到位,大量未經檢驗的蔬菜進入市場,消費者不具備區分能力;終端檢測不到位,沒有透明的安全信息,降低了消費者的購買信心。三點合到壹點上說,還是有關部門對銷售終端把關不嚴。
要提高無公害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源頭是要抓,對消費者的引導也要加強,但最根本的還是把好市場銷售這道關。對於消費者來說,他們並不在乎妳說了什麽,倡導什麽,他們只看妳做了什麽。既然壹般蔬菜可以擺在壹些大型超市最顯眼的地方賣,又沒有確切證據證明其存在什麽問題,他們還是會選擇便宜的;妳只有將有害的產品擋在市場的門外,並且用最直觀的檢測手段告訴消費者,現在市場上賣的都是安全的食品,他們才會買妳的帳。這可是最普通不過的真理了!
安全食品的春天離我們有多遠?如何從食品的供應源頭、供應鏈上保證安全,需要政府、行業協會、企業和社會各方面長抓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