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四十八年,高天風編著《通州誌》“地俗?土特產?《品類》卷中記載:“酒分黃、焦兩種。竹葉青,國酒之名。"
清光緒5年版《通州誌》卷九《地俗?《土特產品》也記載:“有兩種酒,燒黃的,竹葉青的,這是國酒的名稱。“說明在清朝中期,通州曾經出產當時的竹葉青酒和二鍋頭酒。不知道為什麽後來通州的竹葉青不見了。有意思的是,山西的二鍋頭後來也消失了。不知道當時有沒有專利制度或者商標權,需要進壹步研究。
清代大興人李汝珍寫的小說《鏡花緣》裏介紹了幾十種清代的酒。記載的70種名酒中,直隸東路酒產於通州地區。
北京釀酒總廠1979至1980生產的“北京釀造”中,通州老窖、襄陽二鍋頭、鹿泉酒、永樂酒等。均有介紹,其中通縣酒廠生產的通州老窖中標1978-1979。
在北京糖煙酒公司1986出版的《北京酒》中,王書田先生介紹,明清北京有皇家制酒作坊,專門為宮廷釀酒。品種很多,有“珍珠紅”、“竹葉青”等,同時他提到了北京民間釀造中的“通州竹葉青”、“張家灣灣酒”、“馬蜂窩壺中的九韶”等。書中還介紹了通州老窖、通州精釀、雙曲、福釀、健胃補酒、通縣酒廠生產的向陽牌二鍋頭酒和永樂店酒廠生產的酒精自釀曲酒、特醇酒、陳年酒精自釀靜樂牌二鍋頭酒。
《北平風俗與飲食》第228頁記載:“京兆人之飲:酒,通縣竹葉”;1943張江主編的《中國史誌·地誌(倪)》中有“三字牌劄幌:竹葉青”的記載,充分證明了當時通州的竹葉青風靡壹時。
據《大興府誌》記載,元代通州(當時屬大興府管轄)出產名為“醉流霞”的酒。解放後,大興酒廠模仿五糧液工藝,自行研制出濃香型白酒。經查地方誌,命名為“醉流峽酒”,其名沿用至今。
此外,著名的同仁堂虎骨酒、國貢酒都產自通州。目前在工商局註冊的同泉永酒廠,是同洲酒廠與同仁堂藥業酒廠合作不成功留下的重要資產,也是同洲酒業發展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