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門油礦解放後,軍代表康發動廣大工人,積極恢復和發展生產。新解放的石油工人作為主人迅速投入戰鬥。在生產建設中,被譽為“冬青樹”的鉆井隊長郭屢建功勛,是老壹輩石油工人的傑出代表。為了在中國創建新的石油工業,1952年8月,中共中央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19軍第57師劃歸石油工程第壹師。以師長張福珍、政委張文斌為首的全體官兵,從此成為石油工業的生力軍,為建設壹支組織紀律性強、敬業精神高的石油工業軍隊奠定了良好基礎。在設備、材料、技術人員嚴重短缺的情況下,東北幾家人工油廠依靠技術人員和老工人,在短短兩年半的時間裏,先後在撫順、樺甸、錦州恢復生產。
經過三年的恢復,到1952年底,全國原油產量達到43.5萬噸,是1949的3.6倍,是舊中國最高年產量的1.3倍。其中,天然油195400噸,占原油總產量的45%,人造油240000噸,占55%。汽油、煤炭、柴油、潤滑油產量25.9萬噸,比1949增長6倍多。玉門油礦是壹五期間石油工業建設的重點。為加強勘探,“五壹”地震儀、“重WOB、大排量”鉆井等新技術得到廣泛應用,相繼發現了石油溝、白洋河、雅爾夏油田。老君廟油田也開始擴大含油面積,開始按照科學程序進行綜合開發,采取註水等措施和壹系列地下作業。到1959,玉門油礦已建成地質、鉆井、開發、煉油、機械、科研、教育等具有壹定規模的天然氣和石油工業基地。當年生產原油654.38+0.405萬噸,占全國原油產量的50.9%。玉門油田開發建設中積累的豐富經驗,為當時及後來國家石油工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借鑒。他們立足自身發展,放眼全國,哪裏有石油就戰鬥在哪裏,形成了著名的“玉門風格”,為石油工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正如著名詩人李記所贊美的:“蘇聯有巴庫,中國有玉門,哪裏有石油,哪裏就有玉門人”。
根據第壹個五年計劃的部署,石油勘探首先在西北地區進行。6月1955,克拉瑪依第壹口井-Ke1井噴出油。當時壹些蘇聯地質學家對是否找到有開采價值的油田有不同看法。在總結該區以往勘探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從1956開始,調整勘探部署,區域勘探向大盆地、大臺地集中。在康同誌的主持下,重點從準噶爾盆地南緣的山前尾閭凹陷轉移到西北緣,並於當年攻克了某區,迅速發現了克拉瑪依油田,實現了新中國成立後石油勘探的首次突破。
克拉瑪依油田的開發建設有力地支持了建國初期的經濟建設。1958期間,青海石油勘探局在地質部門發現冷湖構造帶的基礎上,在冷湖5號構造上鉆壹口日產800噸的高產油井,先後發現冷湖5號、4號、3號油田。在四川,發現了東起重慶,西至自貢,南至徐水的天然氣區。1958期間,石油部組織川中會戰,發現南充、桂花等7個油田,結束了西南無油可產的歷史。
到20世紀50年代末,中國初步形成了玉門、新疆、青海、四川四大油氣基地。從65438年到0959年,全國原油產量達到373.3萬噸。其中四個基地* * *生產原油276.3萬噸,占全國原油總產量的73.9%,四川天然氣產量從1957的6000多萬立方米增加到2.5億立方米。
人造油方面,經過擴產改造,東北各人造油廠產量大幅增加。與此同時,在廣東茂名建設了大型頁巖油廠。1959年人造油產量達到97萬噸,在當時世界處於領先地位。
煉油工業在非常薄弱的基礎上,先後擴建建設了上海、克拉瑪依、冷湖、蘭州、大連等8個煉油廠,年加工能力為10-10萬噸。1959生產汽、煤、柴油、潤滑油234.9萬噸,主要石油產品自給率達到40.6%。
2.歷史轉變
從1955開始,地質部和石油部先後在華北平原和松遼盆地開展了綜合地質調查。
根據中央指示,1960年3月,壹場關系石油工業命運的大規模石油會戰在大慶打響。國務院、有關部委、省市給予大力支持。中央軍委出動了3萬多復員官兵參加戰鬥。全國有5000多家為大慶生產機電產品和設備的工廠企業,200家科研設計單位為會戰提供技術支持。石油系統37個廠礦的精兵強將和大量物資陸續集中到大慶。石油部部長於,副部長李、、、、康也親自參加了戰鬥。
大慶石油會戰是在困難時期、困難地區、困難條件下打響的。當時由於“大躍進”和“反右傾”錯誤造成的危害,加上自然災害和外援中斷,國家能投入的很少。4萬多人、幾十萬噸設備壹下子湧向大草原,生產生活出現問題。特別是我們沒有開發建設這麽大油田的經驗,國外的經驗不能照搬。面對這種情況,戰鬥中黨組織的第壹個決定就是號召領導幹部和全體職工認真學習實踐論和矛盾論。以“兩個理論”為指導開發建設大油田。
運用《矛盾論》關於抓住主要矛盾的論述,工人們壹致認識到,這個困難和那個困難都是暫時的、局部的,國家缺油才是最大的困難。天下有難,國家和人民退休更難。石油工人必須為國爭光,為民爭利。為了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只能迎難而上。“我寧願活不到20年,即使拼命也要拿下壹個大油田”,成為當時工人們的英雄誓言。1205鉆井隊隊長王進喜就是當時這種精神和品格的代表。
戰鬥的領導總結了過去的經驗教訓,指出石油工人的陣地在地下,對象是油層。我們必須以“兩個理論”為指導,在各項工作中堅持高度的革命精神和嚴格的科學態度相結合,引導人們掌握油田原始資料和探索地下油田客觀規律的革命熱情,反對誇大其詞、脫離實際和盲目指揮。為此,壹是要求在整個勘探開發過程中,必須準確取20項數據和72項數據;二是高度重視科學實驗,開辟開發實驗區,開展10開發方法實驗;三是開展了綜合研究和技術攻關,解決了壹系列重大技術問題。從而編制出科學的油田開發方案,創造出符合大慶特點的原油集輸流程。
1963年,全國原油產量達到648萬噸,而同年2月,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在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鄭重宣布,現在中國需要的石油已經可以基本自給,中國人用“洋油”的時代即將壹去不復返。大慶油田的開發和原油產量的快速增長要求煉油工業同步發展。這壹時期,上海煉油廠和第七石油廠擴建,第壹、第二、第五石油廠和茂名石油公司由生產人造油改為主要加工天然原油,新工藝、新技術和新產品得到大力發展。從1963到1965,先後攻陷硫化催化、鉑重整、延遲焦化、尿素脫蠟及配套催化劑和助劑等5個重點項目。此外,還研究、設計和建造了加氫裂化裝置。截至1965年底,* *已建成上述裝置13套,均取得了工程質量、調試、投產和生產合格產品的四次成功,大大縮小了與當時國外煉油技術水平的差距。1965年生產汽油、煤炭、柴油、潤滑油617萬噸,石油產品494種,自給率97.6%,提前實現了我國石油自給。
3.新崛起
大慶石油會戰取得決定性勝利後,為了繼續加強中國東部的勘探,石油勘探隊伍開始進入渤海灣地區。65438年至0964年,經中央批準,在天津以南、山東東營以北沿海地區展開了華北石油會戰。到1965,山東發現勝利油田,年產原油83.8萬噸。拿下了天津的大港油田。隨後,人們克服動亂帶來的各種幹擾和困難,不斷勘探、開發和建設這兩個新的石油基地。到1978年,大港油田原油年產量將達到315萬噸。過去蘆葦叢生、人煙稀少的鹽堿灘,已經成為綿延數百裏的油區。勝利油田在20世紀70年代達到原油產量增長最快的頂峰,年產量從1.966年的1.3萬多噸增加到1.978年的近2000萬噸,成為僅次於大慶的全國第二大油田。在渤海灣北緣的盤錦沼澤區,石油隊到了遼河油田。20世紀70年代以來,興隆臺油田、曙光油田、歡喜嶺油田在復雜地質條件下進行勘探開發,摸索出壹套勘探開發復雜油氣藏的技術和方法。1978年原油產量達到355萬噸。1970年4月,大慶開始油田開發調整。到1973,局勢惡化的局面得到扭轉,全油田原油產量比1970增加了50%以上。從65438年到0976年,大慶油田年產量突破5000萬噸,為我國原油年產量達到65438+億噸奠定了基礎。擴建後,第三、第六油廠被改造成加工天然原油的煉油廠。為了充分發揮中央和兩個的積極性,以石油部為主,先後建成了茂名、大慶、南京、勝利、東方紅、荊門、長嶺等7個大型煉油廠。天津、武漢、安慶、浙江、廣州、九江、烏魯木齊、吉林、鞍山、石家莊、洛陽等地因地制宜建設了11大中型煉油廠。到1978年,我國原油年加工能力達到9291萬噸,與我國原油生產規模基本相符。當年實際加工原油7069萬噸,生產四類油品3352萬噸,品種656個。從1966年到1978年的13年間,原油產量每年增長18.6%,年產量超過10億噸,原油加工能力增加了5倍以上,保證了國家的需求,緩解了能源供應的緊張局面。從1973開始,中國也開始向日本等國出口原油,為國家換來大量外匯。
4.石油工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從1979開始)。
1978-65438+2月,中國生產者黨十壹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全黨工作重點從1979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各條戰線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經過艱苦努力,石油戰線的廣大工人克服了十年動亂帶來的嚴重困難,石油工業從此進入了壹個新的發展時期。
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石油工業發展迅速,達到1978,超過100億噸。此後,原產量壹度下降。鑒於這種情況,為解決石油勘探開發資金不足的困難,中央決定首先實行全石油工業原產量6543.8億噸承包出去的重大決策,以及開放搞活的措施。這壹決定迅速生效,全國原油產量從1982逐年增加到1985,達到65438+2500萬噸,居世界第六位。
為了中國石油工業多元化發展,1982成立了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1983年7月成立了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國第三大國有石油公司——中國新興石油有限公司也成立於6月1.997+0.5438。至此,中國石油石化行業形成了四家公司團結合作發展的新格局。
“八五”期間,為適應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對能源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國家決定在石油工業中實施“穩定東部,發展西部”的發展戰略。西部油氣田的勘探開發將對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5.中國石油工業現狀1998年7月1日,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和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重組成立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和中國石化集團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