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商標查詢 - 王老吉 公私合營前後的經營情況

王老吉 公私合營前後的經營情況

王老吉藥業所推出的綠罐軟包裝王老吉和紅罐王老吉的市場定位不

同,前者定位於中低檔市場,後者定位於高檔市場,二者在廣告時段和營

銷上互相配合.王老吉藥業2005年王老吉涼茶系列收入超過2億元,總收

入超過5億元.毛利潤率食品系列為43%,低於藥品的毛利潤率61%.

1828年,王澤邦創

始王老吉涼茶

1956年,公私合營

王老吉分為兩支

王氏後人在香港/東

南亞註冊王老吉

國內王老吉並入國

企,今王老吉藥業

1997年,加多寶推

出紅罐王老吉

2002年,王老吉藥

業統壹海內外品牌

2004年,王老吉藥

業與同興藥業合作

2003年,紅罐王老

吉從兩廣走向全國

提供配方租賃20年專營權

租賃15年海外商

標使用權

資料來源:公司報告,中信證券研究部

“陳李濟”始創於明朝萬歷年間,距今已有389年。當年創業,有這麽壹段傳聞:

1600年歲末,南海縣商人陳體全,收得貨銀回廣州。船到廣州後,他匆忙上岸。貨銀遺落在船上,被壹位名叫李升佐的同船旅客拾獲。李升佐也是南海縣人(西樵區李村),頗諳醫道,在廣州開設壹間中草藥店。李升佐不見利忘義,整日在碼頭佇候,終將遺銀璧還失主。陳感李高義隆情,品德誠實,意欲酬報,被婉言謝絕,於是他誠懇提出,拿出遺金半數,投資於李經營的中草藥店。李謙辭再三,終不能卻,只好應允。於是,兩人用紅柬寫下合夥文書,曰:“本錢各出,利益均沾,同心濟世,長發其樣”。並將其店號定名為“陳李濟”,意為陳李二人合夥經營,同心濟世,自此,“陳李濟”的店號就在廣州城南雙門底掛將起來。

陳李合資後,李致力於搜集古代固有成方、驗方,選用上乘藥材原料,悉心研究炮制技術,終於以精湛的工藝,制成多種別具壹格的古方正藥。清朝初年,“陳李濟”的產品已在國內頗有聲譽。為了擴大影響,他們每年趁學子赴京應考之機,運送大批產品至京展銷。蠟丸,這種獨特的藥品引起人們的註意,那神奇的療效更使它逐漸贏得了聲譽。學子們考完試回到各地便以京都見聞來傳播“陳李濟”的蠟丸,並視為珍品饋贈親友。從此“陳李濟”蠟丸便名聞遐邇,成為“廣藥”的代名詞。

有壹次,同治皇帝偶患感冒,腹痛、吐瀉不止,禦醫合議,建議試服“陳李濟”出品的“追風蘇合丸”,果然奏效。皇上大喜,遂欽賜“杏和堂”三字為封號,同時欽準該廠儲藏用作原料的“舊陳皮”為貢品,多年向朝廷進貢。因此,在清同治年代,該廠又稱為“陳李濟杏和堂藥廠”。

“杏和堂”這壹封號,在民國初年政府頒布“商標法”時,該廠便將此三字組繪成盾型商標,立案註冊,沿用至今。只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1967年)被迫停用,陳李濟藥廠改名為廣州中藥二廠,統壹使用“廣中”牌商標。撥亂反正後,於1979年重新恢復陳李濟廠名和“杏和堂”商標。

陳李濟藥廠的整個發展過程,可概括為:創建於明末,興起於清末民國初,發展於新中國建立後。創業初期,藥廠只雇三數工人,前店後廠,手工生產,是典型的小作坊形式。後來由於產品聲譽日高,加之善於經營,除赴京展銷外,產品還遠銷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據史料記載,當時“陳李濟”出品的壹粒“追風蘇合丸”,在雲南省怒江、西雙版納壹帶,可售壹個銀元。那時國內中成藥行業已形成了北京、廣東、江浙三大基地,其中北京以同仁堂為代表,江浙以杭州胡慶余堂為代表,廣東則首推“陳李濟”。19世紀20年代,隨著出國謀生華人,“陳李濟”的產品被引銷到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泰國、緬甸、印尼等地。清鹹豐六年(1856年)又在廣州十三行開設壹個批發所,作為產品輸出、洋藥原料輸入的口岸貿易機構。1900年,英法聯軍入侵廣州,老鋪不幸毀於炮火,遂將藥店暫遷佛山豆豉巷(現為升平路)。英法聯軍戰事既平,即復廠廣州,佛山為支店。後來有人因此訛傳陳李濟藥廠始創於拂山,此乃誤會。佛山支店直到1954年公私合營前才申報歇業。

1922年,“陳李濟”在香港皇後大道中206號開設香港支店,1935年又在上海北四川路開設上海支店。後因抗戰爆發,不便經營,遂將上海支店職員改派往新加坡大馬路再設分店。1942年香港淪陷時,香港支店轉往澳門新馬路開設澳門支店,因營業不景氣,不久便告歇業。1948年,又曾在馬來西亞籌辦分廠,因人事不和而中途廢止。1948年冬,到臺灣籌設支店(地址在臺北市博愛路),雖推出十幾個產品***五六萬盒,後因偽幣貶值,無法維持下去。1935年以前,每屆年關前夕,該廠必派員帶貨赴潮安縣開設臨時批銷點,營業額甚大,信譽甚高。所有這些支店和分點,形成了壹個跨省、跨國的經濟網。民國初年,已進入產銷的“黃金時代”。

摘自《廣州著名老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