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打造五大特色產業帶。根據資源優勢、區位條件、產業基礎和主體功能區規劃,依托不同區域的發展定位,以城市和產業園區為載體,形成比較優勢突出、區域特色鮮明、區域間良性互動的產業帶、集群和集聚發展。
——承德綿廣綏內電子信息產業帶。重點發展計算機、智能視聽、集成電路、通信與網絡、新型顯示、軍工電子、軟件和信息服務、電子信息技術應用設備及器材、電子節能照明和光伏。
——承德面子國產裝備制造產業帶。重點發展汽車及零部件、清潔高效發電設備、重型機械及集裝箱、油氣鉆采運輸設備、軌道交通裝備、工程機械、節能環保裝備、航空航天裝備、智能制造裝備、民生機械裝備等重點產業鏈。
-承德子美伊美陸毅飲料食品產業帶。重點發展優質白酒、煙草、肉制品、糧油制品、方便食品、醬菜、飲料和果蔬加工等產業鏈。
——成美樂從陸毅到南大化工新材料產業帶。重點發展石油化工、天然氣化工、鹽化工、氯堿化工、磷硫化工、煤化工、新材料等產業鏈。
——攀西和三江流域特色資源產業帶。加快水電和釩鈦、稀土、稀貴金屬、有色金屬等礦產資源以及煙葉、熱帶作物等特色農業資源的開發和綜合利用。
(2)打造七大支柱產業。著力打造電子信息、裝備制造、能源電力、油氣化工、釩鈦鋼鐵、飲料食品、汽車制造等七大支柱產業,到“十二五”末各產業增加值超過65438億元。
(3)建設八大重點園區。把工業園區作為新型工業化與城鎮化互動發展、產城融合的重要結合點和有效切入點,根據工業園區建設需要布局新城區,通過新城區建設服務工業園區發展。大力實施“521計劃”,力爭到“十二五”末,建成8個銷售收入超過1000億元的園區(基地),其中5個園區(基地)100億元,2個園區(基地)2000億元,1個園區(基地)3000億元。全省工業園區增加值占全省工業的70%。
(4)培育50家龍頭企業。堅持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繼續實施大企業大集團培育,推動大企業大集團快速做強做大,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到“十二五”末,力爭培育50家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00億元的企業。堅持把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作為加快全省新型工業化進程的戰略重點,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工業各領域的應用、滲透和融合。
(壹)實施重點工程。以區域內成、德、綿、梅、廣、盤、宜等地區為重點,以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和“1525”項目培育園區為載體,啟動實施區域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工程。在產業方面,以重大裝備、釩鈦鋼鐵、能源電力、食品飲料等“7+3”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內的各類產業為重點,普及和深化信息技術應用,啟動實施行業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工程。企業將重點支持大型企業集團、小巨人企業、成長型中小企業等100家龍頭企業和產業鏈骨幹企業,開始實施企業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示範工程,推廣應用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企業10000家。
(2)推進項目建設。以數字R&D、智能生產、精細管控為重點,圍繞R&D設計、制造、運營管理、綠色發展四大環節,大力實施壹批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示範工程。在R&D和設計方面,支持電子信息、工程機械、航空航天、重大裝備等行業企業,實施壹批計算機輔助設計集成應用項目,提高工業產品研發智能化水平,在制造環節,支持機械、汽車、紡織、鋼鐵、電子等行業企業,實施壹批生產設備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改造項目,提高精密制造、高端制造、敏捷制造能力。在經營管理上,支持企業加快采用網絡化、市場化的供應鏈管理、企業資源管理、客戶關系管理等先進管理信息技術。在綠色發展中,實施壹批鋼鐵、石化、有色、建材等行業主要耗能設備和工藝的智能化改造工程,加強能源資源實時監測、精確控制和集約利用。
(3)完善服務體系。在重點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積極培育和發展集信息規劃、咨詢設計、項目實施、系統運維、專業培訓為壹體的信息服務業。探索建立面向中小企業的研發設計平臺,提供工業設計、虛擬仿真、樣品分析和檢驗等軟件支持和在線服務。建立壹批技術推廣、質量評估、管理咨詢、融資擔保、人才培訓、市場拓展等面向產業集群的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
(4)創新推進機制。建立並推廣實施工業企業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評價體系和行業評價規範,加快建立開展企業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評價的第三方工作機制,引導企業開展自我評價,充分利用評價結果加強對企業信息化的支持。引導和支持民營企業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研究、建立和推廣企業信息化規劃、項目管理規範、項目後評價方法和考核機制。建立溝通定期、行動協調的跨部門協作工作機制。以優化產業結構和持續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為重點,加快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轉化,提升產業層次。
(1)擴大技術改造投資規模。鼓勵和引導企業加大技術改造投入,力爭在“十二五”期間逐步提高技術改造投入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和工業投資的比重。以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釩鈦鋼鐵、有色金屬、建材、化工、醫藥、汽車、輕工、紡織等行業為重點,積極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支持企業技術升級、設備更新和生產流程再造,加快淘汰落後技術和設備,提高產品質量。大力提升企業信息化水平,深化信息技術在企業研發、生產過程、產品集成和管理中的應用,推進生產設備數字化、生產過程智能化和產品信息化。積極推廣應用節能減排和安全生產技術,重點支持節能、節水、節材技術和裝備的推廣應用,推進高汙染、高能耗行業節能減排、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和安全生產技術改造。
(二)組織實施壹批重點工程。緊扣重點行業技術升級路徑和發展趨勢,編制實施技術改造導向目錄,突出技術改造投資重點和方向。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科技成果產業化轉化、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工業化信息化深度融合、節能減排等領域,推動實施壹批關聯性強、帶動性強、技術水平高、市場前景好的重點技術改造示範項目。建立省、市、縣三級技術改造項目庫,形成三級重點技術改造項目庫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的新局面。
(3)落實和完善扶持政策。堅持和完善並聯審批制度,提高技術改造項目行政審批效率。認真落實國家支持技術改造的各項政策,對符合鼓勵類產業和外商投資優勢產業項目要求的進口自用設備免征關稅。落實國家關於固定資產進項稅從銷項稅中抵扣的相關財稅政策,加快企業固定資產折舊。執行國家政策10%的投資購買和使用環保、節能節水、安全生產專用設備,抵免企業所得稅應納稅額。執行減按15%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及相關高新技術企業扶持政策。順應全球科技創新步伐加快、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趨勢,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自主創新體系,加快突破優勢產業鏈關鍵和平臺技術,大力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1)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以新技術開發和產業化為主要目標,從產品設計、研發到制造、營銷、服務,提前規劃、制定和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和策略,加強核心知識產權創造和相關知識產權體系集聚,通過創造、獲取、傳承、保護和管理提高知識產權工作整體水平,使優秀創新成果成為核心競爭力。建立健全政府資金引導、企業投入、風險投資拉動、金融資本支持、上市融資拓展的技術創新投入新機制,研究實施創新評價體系,強化知識產權對創新的引導作用,加強知識產權政策的引導、支持和服務,引導企業充分利用創新資源提升核心競爭力。
(2)加快創新成果產業化。以提高企業自主知識產權和創新成果產業化能力為重點,通過加快重大產業技術創新、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企業技術創新、企業信息化、企業技術中心創新能力提升、工業設計等重大項目,培育壹批龍頭企業,掌握壹批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鼓勵和推動壹批技術創新成果產業化,提升我省產業發展水平和綜合競爭力。推動企業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實施“創新成果產業化工程”。結合《軍轉民促進目錄》,支持和促進軍事科技成果轉化,實現軍事技術民用化。
(3)加強創新體系建設。支撐優勢產業鏈的龍頭企業普遍建立企業技術中心,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建立國家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完善形成以國家中心為核心、省級中心為骨幹、市級中心為支撐的三級企業技術創新體系。積極打造四大平臺,即面向企業的技術研發平臺、技術創新示範企業平臺、行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行業學習建平平臺。牢固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堅持“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方針,加強規劃引導,強化法律、經濟、行政手段,加快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產方式,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工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1)提高工業低碳發展能力。綜合運用結構調整、新技術推廣、政策引導、法律法規等手段,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強度和二氧化碳排放,有效控制工業領域溫室氣體排放。加強節能調度,實施清潔能源和減排優先的有序能源供應和使用政策。加快低碳技術和裝備研發應用,推廣清潔發展機制,建立健全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實施市(州)和重點企業碳計量審計和碳減排目標考核,推進低碳企業試點示範。
(二)深入推進工業節能節水減排。堅持“控制增量、調整存量、抓大壓小、淘汰落後”和“工程減排、結構減排、管理減排”的總體工作思路,以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節能節水減排為重點,完善工業節能節水地方法規,加強能耗和用水定額管理,制定、完善並嚴格執行主要耗能產品能耗和產品能效地方標準,制定並嚴格執行主要耗能產品和產品用水量地方標準。探索開展工業園區節能規劃和分布式能源規劃。抑制高耗能行業過快增長,加強新建、擴建和技術改造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探索新建、擴建和技術改造項目節水評估和審查。完善工業節能市場化機制,加快推進工業領域合同能源管理,探索推進工業領域合同節水管理,推廣先進節能節水技術和產品。加強節能節水能力建設,完善工業節能節水監管體系。深入推進能源審計、重點行業能效對標和能耗限額管理,開展高耗能行業能效在線管理試點。加強能耗水耗計量基礎工作,提高重點企業能耗水耗統計水平,加快能源管理中心建設和企業能源管理體系認證。加強工業汙染防治,整治汙染減排工業項目和不穩定達標企業,實施重點汙染行業環境汙染責任保險,全面推行排汙許可證制度。加強重金屬和持久性有機汙染物防治、固體廢物監管和危險廢物處置。
(3)依法淘汰落後產能。按照“明確目標、強化組織、落實責任、強化措施、完善機制”的總體要求,充分發揮市場基礎和企業主體作用,以市場手段為重點,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行政手段,堅決淘汰落後產能。運用財政、金融、價格和稅收政策,鼓勵和引導企業主動淘汰,鼓勵企業優先兼並重組和升級改造,妥善處理資產負債和人員安置等問題,努力營造有利於落後產能退出的市場環境。充分發揮法律法規的約束作用和技術標準特別是能耗限額標準的門檻作用,嚴格執行環境保護、節能減排、清潔生產、安全生產、產品質量、職業衛生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加大執法處罰力度,依法淘汰落後產能。
(四)大力發展工業循環經濟。以提高資源產出效率為目標,推進工業循環經濟發展,積極制定地方標準,推行生產者延伸責任制,建立健全循環經濟統計評價體系和標準體系。開發應用源頭減量、循環利用、再制造、零排放、產業聯動等技術,推廣循環經濟典型模式。重點發展鋼鐵、有色、煤炭、電力、化工、建材、輕工等行業循環經濟試點,深化重點園區和企業循環經濟試點,加大對試點園區和企業的技術和資金支持,建設壹批循環經濟示範園區和企業,探索建立適合行業特點和區域特點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在重點汙染行業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在工業園區開展清潔生產審核試點工作,推動企業加強設備和技術更新、工藝和流程更新、產品重組和設計更新,促進產品在生產過程中的節材節能、減廢環保。
(5)積極發展再制造產業。加快制定再制造產業發展的政策和規劃,建立政府引導和市場機制相結合的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明確再制造標準體系,提高再制造發展水平。加強再制造關鍵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動廢舊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機床、大型冶金設備等重點領域再制造產業發展。加快再制造產業核心回收、技術標準、環境保護、安全保障等配套體系建設,規範再制造產業發展,重點扶持培育壹批再制造示範企業。堅持“積極開發、擴建、建設園區,提高辦園水平”的總方針和“壹園壹主業、壹園壹特色”的布局要求,把產業園區作為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互動發展的重要載體,繼續實施“1525工程”和“521計劃”,促進產業集聚和集群集約發展。加強園區發展規劃引導,做大做強園區主導產業,以相關項目形成產業鏈,以產業鏈優化提升產業園區,以特色產業園區打造特色產業集群,以產業集群打造不同區域間的產業帶。通過發展產業帶、產業集群和產業鏈,突破行政區域的限制,加強區域間的產業聯系、利益聯系和互利合作,形成五大經濟區互動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
(1)互動發展促進產城融合。按照有利於產業發展的原則優化城鎮空間布局,圍繞產業發展需要完善城鎮功能,以產業增長帶動城鎮擴張,以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提升支撐產業發展,有序推進產業園區和產城融合。切實加強產業發展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市建設規劃、土地利用規劃、交通發展規劃和新農村建設規劃等多學科銜接,統籌規劃。依托德陽、綿陽、廣元、攀枝花等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建設,打造重大裝備、數字視聽、軍民融合、釩鈦鋼鐵等優勢產業示範新城。依托瀘州白酒產業集中發展區、宜賓五糧液產業集中發展區等“中國白酒金三角”核心區建設,打造五糧液、瀘州老窖、劍南春、郎酒、全興、沱牌等名酒小鎮,打造酒窖、酒鋪、酒廠、酒街、酒鎮三大特色產業,跨越原料基地、白酒生產基地、白酒物流交易中心、酒文化會展體驗、旅遊。依托自貢、樂山,建設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打造以節能環保、光伏矽材料為特色的示範新城。依托資陽、遂寧新城組團,打造以汽車、機車制造、現代物流為特色的示範新城區。
(二)全力推進天府新區建設。抓住機遇,全力推進天府新區建設,著力發展總部經濟和循環經濟,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以現代制造業為主、高端服務業集聚、宜居宜業宜商的國際化現代化新城,努力再造壹個“工業成都”。將天府新區打造成產城互動的示範,促進跨區域要素優化配置,進壹步探索不同行政區域之間的利益平衡機制。實現現代產業、現代生活、現代城市的協調發展,為建設成渝經濟區新的增長極、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和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高地提供有力支撐。
(3)提高園區集聚發展水平。加強工業園區科學規劃,推動工業園區優先發展主導產業規劃,引領園區要素保障規劃、功能配套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區域規劃環評。圍繞規模、基地、特色,深入推進產業要素資源向園區集中布局,支持產業園區集群發展,努力提高產業集聚的規模效應。不斷完善工業園區供電、給排水、防洪、供氣、道路、環保、通訊、消防等基礎設施。擬建立壹批科技創新、專利信息、信息網絡、物流中心、質檢、循環經濟、員工培訓、專業市場等投融資保障平臺和公共服務平臺。不斷提高工業園區開發利用水平,提高單位土地面積投資強度和產出效益,探索創建“全國工業旅遊示範點”。加大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千億元園區培育力度,布局壹批重大產業化項目,壯大產業規模,提升發展水平,增強輻射帶動作用。加快培育壯大壹批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積極推進省級開發區擴容、區位調整和轉型升級,支持壹批省級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有條件的地方增設省級開發區。總結推廣“飛地園區”和合作園區的成功經驗,加強統籌協調,建立健全利益共享機制,促進區域間協調發展。
(四)促進園區特色發展。不斷強化園區產業特色和功能定位,突出產業高端引領和龍頭企業引領,推進產業關聯、成鏈、集聚、園區合作“五向發展”,大力推進經營方式集聚化、布局方式集群化、發展方式集約化,按照“壹園壹主業”的布局要求,建設壹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功能完善、協調發展的產業園區和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帶動關聯。支持建設壹批省級循環經濟示範園區和產業承接示範基地。積極培育大企業、大集團,加快中小企業發展,構建以龍頭企業為主導,中小企業專業化協作發展,精細化、專業化的現代產業分工協作體系。
(1)培育大企業、大集團。積極培育大企業、大集團,建立健全培育大企業、大集團的服務協調機制,強化“直通車”服務,簡化審批程序,促進戰略資源向大企業、大集團集中,鼓勵和支持省內有條件的企業通過兼並、股權、資產收購等方式,積極實施省內外、境內外重組整合,加強並購重組和投資合作。依托萬億產業帶建設和培育優勢產業的重大機遇,發展大企業大集團,充分發揮大企業大集團的引領作用和產業帶動作用。
(2)大力發展中小企業。著力促進中小企業規模擴大和質量提升,培育“小巨人”和“成長型”中小企業,推動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協發展。加快全省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建設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臺,建立健全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網絡。促進規模以下企業成長,提高小微企業發展能力。在全社會營造創業氛圍,推進小企業創業基地建設,完善創業政策,培育創業主體,加強創業服務,以創業帶動就業。深入實施“654.38+0萬中小企業國培計劃”,提升中小企業管理水平。
(三)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加大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力度,完善出資人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推進大型國有企業股本改革,鼓勵民間資本參股,優化國有企業股權結構,逐步提高國有企業證券化率。解決國有企業歷史遺留問題,不斷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繼續放開搞活國有中小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