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商標查詢 -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教育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教育

美育即審美教育,語文教學中的美育問題十分重要,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在青少年全面發展的諸因素中,美育有著特殊的意義。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育健全的有力源泉。”這點明了美育在個人發展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美育包括社會美育和學校美育,其中學校美育又包括各學科課程中的美育、環境的美化以有美育活動等方面。但在課程美育中人們往往認為責任只在音樂、美術等,卻未能意識或重視到其它學科也都能夠而且應該挖掘其中美的因素,適時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讓學生從情感的體驗中去掌握科學文化知識。

由於語文學科的特點,從某種角度看,它的美育任務更是責無旁貸,它的作用也許會更重大、更深刻。語文學科的美育,可以有效地凈化心靈、陶冶情操,積累審美經驗,提高審美鑒賞力,培養想象力,發展創造性思維的能力。總之,語文與美育關系密切,美育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有著重大意義。語文中的德育必須通過美育才能完美地實現。“寓德於教”的提法是不錯的,“文道結合”的觀點也早已有之,如韓愈的“文以載道說”等便提供了理論根據。但是在具體實施中會產生種種困惑,如1篇遊記教完了,於是總結說:“文中表現了作者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應該怎樣呢?……”難道這樣就算大功告成了?學生的確深受教育了嗎?再說,語文有其自身的特點,詩賦文章中似乎並非篇篇“載道”,處處“寓德”,也就不宜壹律牽強地給所有的作品貼上什麽標簽,這是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常遇到的情形。 然而有1種因素能夠貫穿於詩文的始終而無所不在,這就是——美。社會生活、自然景物、人類語言等是十分豐富的,反映這壹切的作品文章也是多姿多彩的,這些都能引起讀者的美感。如果能引導學生“披文以入情”,細致地品味大自然的詩情畫意,賞析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體驗人類豐富的思想情感,感受深刻的生活哲理,欣賞作品中各具特色的建築、繪畫、雕塑、音樂等藝術美,領略不同風格的語言美……壹言以蔽之,讓學生以審美的方式感受和認識世界,感染熏陶,潛移默化,從悅入、感人到育人,就能使他們培養起高尚的審美情趣,從心靈深處產生壹種追求崇高、美好、文明的強烈欲望,從而使人的思想精神產生質的飛躍,較好地達到德育所企盼的目標。眾所周知,《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壹書以其活生生的藝術形象教育和激勵了幾代青年,使他們成為***產主義新人。有壹位科學工作者曾經說過,就是那些優美的山水詩和寫景遊記散文使自己深受大自然的潔凈美麗,並決心獻身於祖國的環保事業的。這就是美育的偉大功績。從這文教學中的德育的實質就是美育,只有這樣地看問題和付諸實踐,才能使語文學科不僅具有“工具”的特點,還能獲得更為廣闊、更為深刻的意義。 在語文學科實施美育是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的壹個關鍵。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呢?下面本人就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談談我的壹些粗淺的認識。

壹、走進教材,讓學生直接體驗作品的人文精神,提高審美情趣。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視環境育人。他講的“學校的墻壁也說話”,體現了無聲之教主。壹張名人畫像會砥礪學生的誌向,壹句哲理名言能使學生斂容沈思,美麗的風景畫可激起學生對大自然的向往和對祖國的熱愛,這些都能起精神、品德、情操上的陶冶和感染作用。而作為含有豐富情感、豐富人文內涵的語文課程,對人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更是深廣的,對學生心靈的震撼也是極其深遠的。同時,語文學科居於教改前沿,是領頭學科,在優化人的素質結構和能力結構過程中,沒有別的哪壹個學科能像語文學科這樣全面深刻地經常性地發揮作用,因為成功的語文教學能直接促使受教育者在理智認識、思想意誌、道德情操、審美情趣等基本能力基本素質方面得到如夏丐尊先生所說的“調和發達”,從而養成“靈肉壹致的人。”所以我們在教學中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的培養,加深、加強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而教師也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重視調動自己情緒的感染力,給知識、信息附加情感色彩,使課堂具有健康、融洽、充滿溫暖的心理和責任感的氛圍。要盡量做到使學生有親切感、享受感,使課堂氣氛輕松、和諧、愉快,達到情感交融,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的同時使審美情趣得到了潛移轉化有培養。

(壹)形象美蘊涵於特定的教學情境中,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追求高尚品質精神美

“情”包蘊在課文內容中,“境”是課文內容所構成的整體畫面。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創設情境,使小朋友通過感官,置身豐富、逼真的氣氛中,可以驅動小朋友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通過生動的講述,精彩的畫面,直觀形象的表演,以及電教設備的運用,創設壹種審美意境,使小朋友入境悟情,潛移默化到接受審美教育。

憑借插圖、錄像展現美。小學語文低年級教材中,畫了大量形式多樣、形象優美、內容豐富的插圖。恰當地指導小朋友看圖,既培養了小朋友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又激發了小朋友的美好情感。如《古井》是壹篇文字和意境都很優美的散文。教學時,我先讓小朋友讀通課文後,我引導學生有順序地欣賞文中的插圖:村子東頭的古井,附近是絡繹不絕的擔水人,這些形象生動的畫面,使小朋友心曠神怡,陶醉其中,真切感受到了家鄉的

采用音樂渲染,營造美的氛圍。在教學《小珊迪》時,我邊吟誦課文,邊播放抒情的曲子,讓小朋友在音樂中,誘發情感,體會小男孩的美好心靈,受到美好的形象的感染,從而萌生壹種學習人物內心美好的激情與行為。

憑借語言描述渲染美。教師在領會課文情感的基礎上用緊扣課文主題的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講課,並適當配合壹些體態語言,同樣能引起小朋友有效感知,與教材內容產生***鳴,培養小朋友的審美感知能力。

(二)優美的語言是從精彩的詞句中品味出來的。

小學語文課文用詞精美、語境生動,學生可通過朗讀,把文中抽象的文字,變成具體的可聽可感的審美形象,讓感官經過反復的審美實踐品味語言美,逐步完善學生審美的感知力。如《觸摸春天》,作者描繪了壹幅“盲童留連於花繁葉茂中”的綺山麗水的畫卷。他用觸摸這壹詞語,寫出了盲童對觸摸春天的感觸,作者由靜到動描繪了春天大自然的美景以及盲童是怎樣觸摸春天的。細細賞析,還能誘導學生將熱愛桂林山水的情感升華為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熱愛祖國的激情。

(三)真實的情感需要我們細讀默念,體會情感美。

小學語文課文含著作者強烈的情感,或激昂,或悲壯,或直抒,或含蓄,因此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理解作品的內涵,體會文中的情感,並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達出來,激起學生感情上的***鳴,而朗讀表達最能以作者在文中所表達出的情感來觸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到情感美。《觀潮》是四年級的壹篇課文。教學時,我引導學生看多媒體課件有感情地朗讀,學生盡情地遊覽了迷人的沙灘、著名的海洋公園、繁華的街市。結束部分,我請學生說說體會,有的說,杭州真美啊!有的說,我真想到杭州去看看,有的說杭州西湖就好象壹位美麗的少女。學生讀著,說著,激動與自豪也溢於言表。

二、聯系實際,教師要善於拓寬學生的閱讀渠道,使學生從中感受美。

語文教學中的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師“教書育人”的重要領域。在這個領域中,幾乎囊括語文教學的全部手段,可以落實語文教學的終極目的,從傳播文化知識,訓練讀寫能力,增強思維意識,到陶冶性格情操,確立人生理想,無所不包。所以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作文教學中的地位是極其重要的,走出教材,加強課外閱讀和作文實踐既是必要也是有廣闊的操作余地的。

語文教育的是母語教育,有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有得天獨厚的語文環境。語文壹旦與生活聯馬上就生動活動起來。譬如,聆聽音樂美,發現繪畫美,欣賞藝術美、自然美、科學美、社會美、生活美、都可以從語文學習中獲得,可以得之於心而應之於筆。反過來,它們又無壹不是提高審美情趣的途徑。那麽如何通過作文教學來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呢?筆者認為,在作文教學中要讓學生感受美的世界,並在感受的同時構造起有情感依附的文章。

作文教學往往從觀察描寫入手,這實際上就是審美情趣和審美感受能力的訓練。抓住這壹環節,可以培養學和準確的審美指向和良好的審美心理。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和人類社會的蕓蕓眾生,無時無刻不在感染著我們、影響著我們。美與醜、善與惡、真與假都在我們的身邊演繹,我們如何去應對,如何去評價,如何去選擇?這就需要正確的審美觀點和情趣。小學生的思想與心理處於壹個不穩定階段,他們的審美指向不確定,審美情趣比較膚淺也容易遊離,老師的指導是十分重要的。而培養審美感受能力的重要壹關還在於要學生能克服思維慣性,將日常態度轉變為審美態度,將科學的分類標準轉變為審美的分類標準。按這種審美標準,彩虹可以不再是太陽光和雨霧相互作用的產物,而是通向幸福的橋梁,白楊樹倔強的挺立著,儼然北方農民的化身。由於這種理解不再是單純的邏輯推理或抽象的沈思,而是情感與事物之外在完形的相互滲透,於是,便將該事物從理性世界移到了情理交融的世界。這種審美感受使萬物蒙上美的光輝,無生命的事物也有了生命的意味。

作文教學中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可以提高學生的觀察力與表現力,提高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豐富情感世界,陶冶性格情操。有了對美的世界的感受,學生筆下的文章才能漸漸地有了聲、形、色、情感也會有了依附。他們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構思,用心去寫。從而最終形成自己的審美角度和審美情趣。

創造美要靠豐富的想象。創造美,是審美教育的壹個更高的境界,小學生不僅有感知美,鑒賞美的能力,同樣,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也能有創造美的能力。在語文教學中語文老師應如何引導學生創造美呢?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課文的學習,安排學生進行壹些行之有效的創造美的活動。

語文教學中的表情朗讀是學生所喜愛的壹種活動,它既是壹種欣賞過程,也是壹種再創造的過程。朗讀者仿佛置身於課文的意境中,將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交融在壹起,將作品中主人公的情感態度融合到自己的生活體驗中,領會其語言的感情色彩,然後通過朗讀時的音調、姿態、表情,再現課文中的藝術形象,引起他們強烈的情感***鳴。在實踐中提高他們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北大荒的秋天》是三年級上冊中的壹篇課文,描繪了北大荒的自然風光和豐收景象,表達了作者熱愛北大荒、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這樣壹篇語句優美的文章還需要多作解釋嗎?此時與其讓學生聽老師枯燥無味的分析,不如讓學生通過有表情的朗讀自己去體會其中的妙處。於是我就指導學生朗讀,指名讀,分組讀,集體讀。在朗讀的同時進行適當地點撥提醒他們壹邊欣賞體會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感情,壹邊通過自己的朗讀來再現北大荒的秋天之美,讓他們充分享受到再創作的快樂。

三、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上,我也做到了盡善盡美,從以下三個方面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壹)興趣閱讀抓課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願。”學生有了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課外閱讀產生主動需要。

(二)讀好書好讀書,審美觀悄然而生。

居裏說:“書,就是社會,壹本好書,就是壹個好的社會,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氣質,使人高尚。”好書,以它的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跡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緊張、驚險、曲折的情節吸引人,以科學的知識豐富人。教育學生讀好書,才能使學生從好書中受到勞動美、人物美、社會美、自然美感染和陶冶,才能認識真、善、美,才能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三)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在閱讀中萌發的。

抓人物的外貌、神態、語言、動作和心理活動體會讀。言顯心聲,行露思想。壹個人的言行舉止反映了他的內心,展現著他的精神風貌。作者寫人,正是通過對人物想的、說的、做的及臉部表情的描寫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的。因此閱讀時,要抓人物的神態、語言、動作、心理活動和外貌描寫體會著讀,才能很好地感受人物的精神風貌,感受到人物之美、作品之美。

抓精彩句段瑯瑯地讀。學生課外閱讀時,大多是無聲的讀,即默讀。默讀較利於理解內容和中心。課外閱讀中的精彩句段,則應要求學生瑯瑯地讀。通過眼、口、腦、耳化無聲的文字為瑯瑯有聲的語言的閱讀,使學生多種感官同時活動,有助於記憶精彩句段內容,想象情境,感受作品中的意境美、人物美和文辭美。

抓意境想象讀。為了引人入勝,作者都比較註意意境描寫。如有的在開頭,或揭示故事的廣闊背景,或渲染某種濃烈的情調,產生強烈的感染力,吸引讀者往下讀;有的在文中,對具體事物作細致而傳神的描繪,激發讀者的思緒,使之生發想象和聯想,得到美感體驗;有的在結尾,對故事的結局或人物命運或作品的旨意給讀者留下思維的空間,讓讀者體味、辨析、感悟。因此,閱讀作品中這部分內容,應要求學生根據內容展開合理想象,使自己入境入情,和作者產生***鳴,從而感受和鑒賞作品的意境美。例如,在教《臺灣蝴蝶》壹文時,教師引導學生抓住“它們成群結隊在樹木花叢間、山石溪水畔偏偏起舞,猶如片片彩霞,在空中裊裊飄動。”“這些蝴蝶谷溫暖如春,流水潺潺,古木參天,野草翠綠,鳥語花香,環境十分清幽”這兩句話展開想象,把頭腦中能想到的蝴蝶樣子及其周邊環境通過添畫方式表現出來,使原來由三個個體組成的單調板畫頓時活躍起來,黑板上出現了各種形形色色的大小蝴蝶,它們形狀、顏色、飛行的姿態各不相同,山、石、水、花等組成的背景更是烘托出壹片群蝶飛舞的熱鬧場面。學生的審美興趣得到激發,他們在平淡之中發現了神奇,獲得了審美的愉悅和滿足,他們感受到的不只是審美對象外現的形、質、色,還有畫面所內涵、所躍動的靈性之美。

抓構思、布局聯系地讀。小學生口述見聞或作文,常常是平鋪直敘,教師總嘆學生說話、寫文章層次不清或謀劃篇布局能力差,其實是學生缺少見識和鍛煉。課外閱讀時,應要求學生讀了後面聯系到前面是怎麽寫的,讀到結尾聯系到開頭是怎麽寫的,讀了這篇文章的構思、布局,聯系自己平時是怎樣布局謀篇的。在聯系比較中知道壹篇文章應該是壹個精心雕刻的藝術品,不僅要文辭優美、形象生動、意境深遠,還要巧妙布局,有獨具匠心的構思,從而使感受讀物的結構美,提高鑒賞美的能力。讓閱讀教學成為學生成長的大舞臺。

如何引導學生在作文中完成對美的創造呢?在作文教學中,我采用如下三個步驟:1、指導觀察;2、啟發討論;3、完成創造。有壹次我出了這樣壹個作文題《發現生活中的美》,我先給學生壹天的觀察時間,讓他們尋找觀察生活中美的人、事,第二天上課啟發學生當堂討論,由於學生有了前壹天的準備。因此發言的積極性很高,很多學生都觀察到了生活中的美的事物。有的說,我的媽媽長得美;有的說,××同學的心靈美;還有的說,家裏的某壹盆花長得美。通過啟發討論,學生的思路打開,創作熱情高漲,在此情況下,讓學生進行寫作,在寫作過程中完成對美的創造。

四、在生活中體現美,堅持以美育人,提高審美情趣。

審美情趣指的是審美上的格調和趣味。由於每個人的生活環境、個人經歷以及文化教養等不同,就形成各自不同的性格、需要、愛好和情感體驗,這些也就決定了壹個人的審美情趣。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從不同的側面描繪了豐富多彩的自然美景,贊頌了人類社會中的美好事物和崇高品德,揭露和批判了落後和醜陋的東西。我們在指導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活動的時候,勿忘“教書育人”,要及時引導他們鑒別什麽是美的,什麽是醜的,幫助他們養成高尚、健康的審美情趣。

(壹)美同樣存在於童話故事中,講述童話故事,豐富美的形象。

小學語文教學主要是利用文學作品進行美育。在諸多文學樣式中,兒童對內容生動形象、語言通俗易懂的童話和故事最感興趣。教學實踐證明,兒童多聽健康的童話、故事,對於他們學習語言、養成美德和形成美感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這是因為小學生無論是在語言方面,還是在行為習慣方面,都具有很強的摹仿性。講童話、故事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向他們的頭腦中充實美的語言和美的形象的過程。兒童頭腦中美的形象多了,鑒賞美的能力也就隨之增強了。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適當補充講述壹些童話、故事。

(二)審美水平的提高取決於對比的方法。

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小學語文課文中經常同時出現壹美壹醜兩種事物或現象。教師應抓住它們的不同點進行比較,使學生懂得美與醜的本質區別在哪裏,例如《美麗的公雞》壹課,講的是有壹只花公雞,長得很漂亮。它先後去和啄木鳥、小蜜蜂、小青蛙等比美。啄木鳥忙著給樹治病,小蜜蜂忙著去采蜜,青蛙忙著捉害蟲,它們都不跟公雞比美。公雞不明白為什麽,去問老馬。老馬告訴它: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還要看能不能幫助人們做事。公雞聽了老馬的話,再也不去比美了,它從此以後每天早起給人們打鳴報曉。這是壹篇對學生進行美育教學的好教材。教學中可以進行兩次對比:壹是把愛誇耀自己美的公雞與愛幫人們做事的啄木鳥等比壹比,看誰的行為美;二是將公雞以前的表現與後來的表現比壹比,看什麽才是真正的美。這樣的對比,對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有很大的幫助。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的方法是靈活多樣的,我們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要不斷探索,融會貫通,並努力提高自己鑒賞美、理解美的能力,這樣才能把審美教育切實地貫穿到語文教學中去,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教師要充分利用文體資源,不斷提高學生的興趣,挖掘學生的認知再創潛力,培養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自覺,並且在學習過程中達到自我實現、自我創新、自我發展。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