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是農業大市,是國家重點商品糧生產基地,盛產110多種名特優稀農副產品,糧、油、麻、栗、茶、繭、肉、禽、水產等農副產品產量居安徽省前列。
民國8年(1919年),六安糧食總產25.3萬噸,1949年糧食總產75.78萬噸,經過土地改革,1952年增加到96.42萬噸,1957年達到127.7萬噸比1949年增長68.4%。1980年全市普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戶有了生產自主權,1981年糧食總產達到228.38萬噸,1985年糧食總產215.93萬噸比1949年增長1.85倍。
六安油料作物主要是油菜、花生和芝麻,1949年油料作物種植29.88萬畝,總產1.26萬噸,1957年增加到76.28萬畝,總產4.81萬噸,1961年減少到30.29萬畝,總產只有0.67萬噸。1965年油料種植38.8l萬畝,總產回升到2.27萬噸。1978年擴大種植到60萬畝、總產3.19萬噸,1980年種植62.94萬畝,總產3.54萬噸,但仍未達到1957年生產水平,1985年種植148.71萬畝,總產11.19萬噸。
2012年農業總產值198.8億元,糧食種植面積1074萬畝,產量449.1萬噸;油料種植面積125.8萬畝,產量17.3萬噸;棉花種植面積19.2萬畝,產量17649噸;蔬菜種植面積94.8萬畝,蔬菜、水果在品種優化的基礎上平穩發展。肉類產量51.2萬噸,水產品28.1萬噸。基本形成了優質糧油、蔬菜、茶葉、生豬、家禽、水產品、繭絲綢、油茶、六安大麻、中藥材、草竹柳編等壹批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現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國家級2家,省級59家,市級266家。全市已通過申報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58個,綠色食品90個,有機食品31個。六安瓜片、霍山黃芽、皖西白鵝獲批國家證明商標,霍山石斛、六安瓜片、霍邱柳編、迎駕貢酒獲中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擁有中國名牌農產品1個,省級著名商標農產品30個,26種農產品獲安徽省名牌農產品稱號。全市有農副產品出口實績的加工企業40多家,創匯超過2億美元,占全市出口總額的60%左右,出口企業涉及草竹柳編、羽絨、繭絲綢、果菜、水產、茶葉等行業。農業生態經濟建設開始起步,全市現已建成3個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2個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並分別獲得了歐盟、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國家環保總局的認證。綠宜牌珍珠菜及天香菜、歸然牌野生葛粉、鶴蓮牌蓮籽汁等獲得綠色食品認證。 六安地區工業基礎薄弱,民國前期,多為手工業匠鋪和作坊,主要產品為土陶、土紙、土紡織品、針織品、鐵鍋、糕點、白酒、蔑席、紙傘、黃煙、鐵竹木農具。
1949年,全市工業總產值2194萬元(1980年不變價,下同),僅占工農業總產值的5.8%。1952年工業總產值達4153萬元,比1949年增長89.3%,其中輕工業增長93%,重工業增長24%。 1956年,私營工業和個體手工業實現了生產資料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改造,同時繼續興辦壹批地方國營企業。1957年,全區工業總產值8373萬元。1959年,工業總產值為18160萬元,比1957年增長1.27倍。其中重工業比重由1957年的12.5%,上升到28.24%。
1962年,工業總產值降到10670萬元,1965年工業總產值達到11597萬元,1985年,六安有工業企業2418個,全年實現工業產值98907萬元,比1949年增長44倍,占工農業總產值37.97%,上繳利稅8227萬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226個,產值50622萬元,占全部工業產值51.18%;集體所有制企業2192個,產值27872萬元,占全部工業產值28.18%。全民和集體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分別為11990元、4038元;固定資產原值分別為53646萬元、13293萬元;固定資產凈值分別為39062萬元、10161萬元;定額流動資金年平均余額分別為11327萬元、6132萬元。
1949年以來,六安地區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至1985年,已有10多個工業門類,35個行業,初步形成以電力、化工、機械、食品、建材、紡織等骨幹行業為主體的地方工業體系。軸承、手扶拖拉機、機制紙、棉紗、麻袋、白廠絲、絲綢織品等產品,在全省同行業中,均占有重要地位。1979年—1985年有7個產品,獲部優產品稱號;有29個產品獲省優產品稱號;有27個產品銷往歐美、日本、東南亞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13]
六安工業經濟迅猛發展,2012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達到770戶,比上年增加98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354.8億元,增長17.7%。輕工業完成增加值157.2億元,比上年增長20.2%;重工業完成增加值197.6億元,增長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