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商標查詢 - 張謇後期管理工廠的失誤

張謇後期管理工廠的失誤

張謇後期管理工廠的失誤

張謇是晚清的頂尖學者。懷著實業救國的美好願望,他放棄了從狀元身份求高官厚祿的仕途階梯,毅然走上創辦民族資本企業的道路。他在事業上有過黃金時代和鼎盛時期,有過巨大貢獻和創造,被譽為中國近代著名的愛國實業家。由於他後期管理工廠的失誤,也有人稱他為中國近代史上失敗的英雄。

張謇從1896年創辦南通盛達紗廠,1899年建成投產,原始資本445100兩,紗錠2.04萬錠。南通是產棉區,在這裏設廠有貨源充足、銷售順暢、運費低、勞動力便宜的優勢。因此,盛達投產後,很快經受住了洋貨的競爭,每年都有盈余。從65438到0907,張謇用盛達的利潤在崇明建立了盛達第二工廠。為了使盛達紗廠自給自足,張謇還陸續創辦了其他企業。比如,為了增加棉花來源,他在1900創辦了通海墾殖公司;為解決棉籽問題,1902成立了廣生油廠。為了解決原材料和產品的運輸,於1904成立了上海達達外江輪布公司和天生港輪布公司。為便於機器設備的維修和制造,於1906建立自有生鐵冶煉廠;.....諸如此類。1915之後,張健繼續招新,向銀行大量借款,加速企業擴張。到1924,盛達已發展為四家紡織廠,資本900萬兩;紗錠155000錠,占當時中資紗廠紗錠總數的7%以上。1,580多臺織機。預計到1921年,張謇經營的各類企業資本總額約為3400萬元。

張謇創始行業的黃金時代大致是從19的90年代到本世紀20年代初,尤其是第壹次世界大戰。戰爭壹結束,帝國主義國家的邊緣就轉向了中國。當時市場上最引人註目的現象是,日本的南洋市場已逐漸被英美奪走,不得不轉向中國廉價傾銷,以棉織品為主導產品。於是大鈔廠第壹次遭受了致命的打擊。那時候貴的紗線便宜,每包紗線都是虧本生產。以前怕紡錘太少,現在怕紡錘太多。除了盛達的第壹和第二工廠,還增加了三個工廠,總計超過160,000錠。過去,盛達棉紡廠的優勢是在當地銷售。這時候棉紗在南通和海門都賣不出去。盛達壹廠的魁星,二廠的壽星,三廠的紅色魁星都要賣到上海去。把運費、包裝費、倉庫租金加到成本裏,會比過去更重,感覺越虧越多。因此,盛達現在正處於周轉不靈的危機之中。棉紡廠不僅是張工業的中心,也是其他油廠、面粉廠和碾米廠賴以生存的地方。最倒黴的是“屋漏偏逢連夜雨”,鹽墾公司遭遇洪水災害,保潮大堤決堤。大豐公司和大綱公司第壹次虧損,競爭不成功。其他鹽墾公司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災害,收成只有40%。

就外部環境而言,帝國主義經濟勢力的壓迫當然是張謇失敗的主要原因,但企業內部管理不善也是重要原因。

張興辦實業沒有壹個整體的規劃,往往是不經考慮就辦的。比如南通的電廠,據信德人高翁說,輸電線路有幾千裏。事實上,壹些輸電經過的地方還沒有被開發。誰會用電?通海不是壹個重要的城市。誰將乘坐無軌電車?結果電廠建不起來,從國外訂的電機只好轉到七爺巖電廠。再比如辦壹個棉紡廠,不再從通海和鹽場生產壹定量的原棉,增加5個棉紡廠。原棉能否定期供應,紗線能否在當地銷售?如果妳向海外銷售,妳能與日本棉紡廠競爭嗎?辦廠的錢從哪裏來?他們都沒有仔細計算過。就為了壹時的快感,我馬上任命壹個人負責第四廠,壹個人負責第五廠,讓他們買地建廠。結果只有盛達八廠勉強開車,其他四廠、五廠、六廠、七廠、四廠,壹磚壹瓦,在沒有顧問的情況下堆了很久,成了瓦礫堆。再比如,中比輪船公司計劃購買兩艘萬噸貨輪,出航國外。膽子不要太大,理想不要太高。但只聽梁啟超壹句話,就以為比利時可以投資大部分的錢。於是,許、石伯安、嚴延芳三人被派往比利時商討此事,但久久未果。後來,另壹批新通公司,如徐和石,銷售電機代表外國制造商。中比輪船公司的壹切籌備和檢查費用等於零。再如創建南通刺繡織造局,並在美國紐約設立分公司。每月房租和工資開支已經極高,只賣了幾幅繡花畫,根本不夠美國分公司的開支。!

張健大壹開學的時候,很努力的去管理。比如他建立規章制度,隨時監督執行。但晚年疏於過問,將人事行政全委托其叔、弟張。張聰明能幹,但私心很重,財務室管理混亂,經常不分公私。張謇之子張小若用淮海銀行的錢買通議員。為了競選議長和江蘇省省長,輸了幾十萬。過去人們的心是開放的,但今天人們的心是開放的。同時,我也懷疑張的實業信用是否可靠。最後,張氏集團四分五裂,張謇自稱對企業和股東都有貢獻,與股東不和。張小若和他的叔叔張,由於交易所的糾紛,形成了很大的叔侄裂痕。孝道與袁老派格格不入。舊派之中,如許、劉厚生、吳等。,他們與張健共事多年,堪稱患難之交。他們見孝順,不但當面規勸,還當著張健的面數落,說張愛子著急,反而為兒子的孝順辯護。守舊派比較勉強。雖然表面上,他們對張還是很恭敬的。所以他們對南通工業的未來有些了解,有些模糊,有些不願意出賣自己的心血。結果張謇經營的企業走下坡路,1925的盛達壹廠債務高達900萬元。

張謇晚年管理工廠的失敗,給後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訓:壹個興旺發達的企業集團,不僅需要良好的外部環境,還需要不斷完善企業的內部管理,尤其是在管理制度和組織人事上。禁止用宗族血緣關系代替科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