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小看這個巴掌大小的院子,作用可不小。
我在家能吃飽,剩下的蔬果雞鴨和合作社統壹采購。新種的垂盆草不用費心打理就能賣出去。
"梁炳賢說,"農忙時忙農活,農閑時照顧院子,壹年的收入還不錯。
"
說起村裏的喜人變化,那光村的村民由衷地為湖南農業大學點贊。
2021年5月,湖南農業大學團隊入駐花垣縣長樂鄉那光村開展駐村幫扶,彭科任第壹任駐村書記。
如何讓那光村的村民持續增收,成了擺在他面前的壹道難題。
“優美的環境也是生產力。
我們把人居環境治理作為幫扶村民的基礎工程,促進庭院經濟與宜居宜業建設的融合,讓鄉村面貌煥然壹新,幫助村民增收致富。
”彭科偉說道。
因此,風景園林與藝術設計學院組建了專班,風景園林系徐應龍教授隨隊進駐那光村200多天,指導農民整理房前屋後閑置的土地資源和無序的庭院空間,發展“小果園、小花園、隧道雞舍* * *賞菜園”模式,把庭院的“方寸”變成“增收園”。
在那個光山窪地,霧氣氤氳,雲海縹緲。
幾十個羊肚菌種植大棚生機勃勃,村民們如火如荼地穿梭在蘑菇壟間,采摘著春天第壹茬新鮮飽滿的羊肚菌。
“今年長勢很好,最高畝產達到了500斤,采摘期能持續到4月中旬,今天能收七八百斤!”花垣縣長庚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彭收到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那光村羊肚菌從“生根”到“產金”只是湖南農業大學在那光村2021-2022工作計劃中“產業發展項目”的計劃之壹。
針對該村90%以上耕地為永久基本農田的現狀,工作隊精心打造產業選擇,設計了“優質優價水稻+高山稻魚+珍稀羊肚菌”耕地高效生產模式,建設了“稻魚菌生產模式示範基地”。通過夏季種水稻,中部養魚,冬季種蘑菇,高效利用冬閑田和廢棄荒地,發展了富民產業。今年,村裏種了26畝羊肚菌。
“沒有經驗能種嗎?”“這麽貴,能賣嗎?”試種期間,村民太擔心,不敢參與。
為了讓大家快速掌握羊肚菌的栽培技術,彭克偉帶領有種植意向的農民到湖南農業大學學習課堂理論,邀請食用菌研究團隊專家黃敏峰博士到那光村授課,並到湘西當地的羊肚菌企業參觀模型、學習經驗。
從種植到采摘,從晾曬到加工,再到推廣銷售,壹整套產業鏈下來了。彭克偉常常晚上睡不著,恨不得在大棚裏生根發芽,生怕辜負了鄉親們的期望。
為提高產品溢價,打造高端農產品品牌,課題組積極與政府、校友企業協商,獲得“十八洞羊肚菌”商標授權;精藝學院團隊對羊肚菌產品的包裝進行了壹系列的形象設計,形成了涵蓋生鮮、幹貨、優品、普品的多重包裝體系。
茶產業也是村集體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之壹,但由於當地沒有茶葉加工條件,鮮葉需要運到吉首進行加工。
對此,工作隊將閑置的村莊改造成茶廠,建設茶葉生產加工線,實現了那光茶的加工,大大降低了工業化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增強了茶農的生產積極性。當年加工幹茶2000多斤。
針對當地茶葉人才短缺的情況,工作隊還培養了壹批高技能、高水平的采茶工和制茶工。
再看那光村,500畝高標準農田工地熱火朝天,大型機械來回穿梭,惠及全村80%以上的農田。
水稻種植包工頭彭明海不禁喜上眉梢:“高標準農田建成後,種糧更有信心、更有底氣了!”
“全面振興鄉村,任重道遠。發揮湖南農業大學在教育、科技人才方面的優勢,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發展產業,教育人才,增加收入,創造出經得起人民檢閱,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幫扶模式。
湖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陳紅說。
(通訊員連連本報記者楊希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