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在難度稍高的曲目上,古箏對手指速度和力量的要求要高得多。
總的來說,剛開始的時候,兩種樂器差別不大,都比較容易上手。但是越往後,古箏越難。
之所以很多人誤以為古琴比古箏難,是因為很少有人懂古琴,不知道古琴,所以很少有人能做出客觀的解釋。
上面說的是技巧。沒有必要的技巧,意境是無法正確表達的。秦和鄭能彈出壹個好的意境不容易。
貼壹個古琴和古箏的區別,供樓主參考:
古琴和古箏有很多區別。下面簡單描述壹下,供鋼琴愛好者參考:
1.其形成的日期和名稱:在古代,“琴”意為古琴,又稱“七弦琴”、“七弦”,而“箏”則稱箏,又稱“秦征”;古琴至少有4000年的歷史。據史書記載,它的出現最遲不晚於堯舜時期。鄭的出現比秦晚,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距今2500多年。
2.就體積而言,琴更小,更便於攜帶,而箏比琴大得多。比如長度:古琴壹般是1.2米長,而古箏統壹規格是1.63米。
3.從弦數來說:琴原是五弦,出土的戰國古琴有七弦十弦。漢代以後定型為七弦,中間沒有琴碼,壹直沿用至今。不過,起初的古箏是12弦,到了唐代是13弦(現在日本還在用)。後弦的數量越來越多,中國的現代古箏壹般都改成了21弦,中間有弦碼。
4.音色方面:古琴的音色安靜、古樸、悠遠,音量比箏小。箏的聲音比較明亮華麗,音量很大。
5.在歷史傳承方面,秦擁有大量真正的古樂(如、廣陵散、陽關三疊、瀟湘、陽春、和梅花三弄等)。).僅明清兩代就出版了150多首古琴專用曲,歷代古琴專用曲有3000多首,除去同名不同版本的600多首。
但現代人抄的《功赤譜》只有兩三部,據說是清代編的。古箏曲目大多是近現代音樂家根據琴、琵琶的古名、古調移植而來,也有壹些現代曲目。比如著名的古箏曲《漁舟唱晚》,就是在民國時期移植創作的。
因此,箏的指法並沒有流傳下來。現代箏的指法以古琴、琵琶和吉他為基礎。但古琴有大量古代專用琴書和樂譜的圖文記錄,基本指法大多直接繼承於古法。
古琴從唐、宋、元、明、清各代傳世數百件,壹直保存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民間收藏家手中,部分唐代古琴還可用於實際演奏。但傳世的古器物極為罕見,展品多為以出土文物為藍本的仿制品(已不能再玩)。這是因為古琴面板較厚,有漆胎保護,制作工藝較復雜,所以傳統工藝制作的古琴使用壽命可長達數千年;但箏的面板較薄,工藝相對簡單,面板無漆胎保護,使用壽命短。另外,古人對古箏重視不夠,所以古箏基本上沒有明器。
也就是說,古琴在古代的普及程度遠高於古箏,在古代民眾中的普及程度相當廣泛。從文學作品和歷史典籍中可以看出,古琴的出現頻率遠多於“箏”,就《詩經》中反映民俗的詩詞作品而言,古琴是當時農村百姓用來迎客和祭祀的樂器。在史書記載中,很多地方都提到了古琴,後來出現在唐詩宋詞中。《魔秘樂》中記載,明初文化水平不高的普通人,知道連小曲都會彈。僅在明清時期,專門用於古琴的作品就多達150首,但基本沒有實證性的古箏音樂...“四大名著”中對古琴有明確的描述,包括古詩詞、史書、小說、戲曲、繪畫和古瓷..那裏有大量的古琴。所以古琴在古代也曾經相當流行,至少在文人中是家喻戶曉的。
在現代學者中,古琴之所以遠未“普及”於古代,是由於壹些歷史原因,人們的文化水平、修養、審美水平普遍不如古代。沒有這種文化氛圍,“秦”首當其沖,何況秦。當代大學生書法好的只有少數,中國傳統文化修養普遍欠缺。
因此,古琴藝術是唯壹被聯合國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中國樂器(單壹樂器)藝術,而古箏因為沒有古樂,也沒有傳世物品,沒有申報資格。
6.就學習難度而言:琴和箏幾乎壹樣難上手。到了四五級的水平,箏在技巧上顯然要難學得多,而琴更註重修養,所以在技巧上要多學。而4、5級及以上的箏曲,手指的速度和力度明顯較高,技術上練習難度較大。所以壹般來說,學習古箏在技術上是比較困難的。從意境上來說,想要彈好古箏,需要下功夫,在學習中不斷提高個人修養。
7、文化內涵:
古琴天下第壹:歷代研究琴的著作數不勝數,唐宋詩詞數十首都與琴直接相關。古琴出現在大量的古代文學作品和繪畫作品中,在《封神演義》、《西廂記》和四大古典小說《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林黛玉、諸葛亮、聽琴...).很多詞和成語最初都是直接來源於古琴而不是其他樂器:比如《春雪》(出自春秋時期的古琴大師)、《山流水》、《知音》(春秋時期的鋼琴家、)、《得心應手》(列子隨文老師彈琴)、《甲骨文》的“樂”就是壹架鋼琴的象征。——而且歷史上對古箏的描述和記載在各方面都比琴少很多。
許多歷史和文化名人演奏琴而不是箏;
《禮記》有雲“君子不無故撤琴豎琴”。早在春秋時期,琴就成為文人的必修樂器,君子的座位必須左隨琴右隨書。明代的虞舜、、、孔子、石、趙、、卓文君、蔡邕、、嵇康、阮籍、白居易、歐陽修、蘇軾、宋太祖趙匡胤、宋政宗趙佶、趙孟頫、李清照、朱熹、寧王朱權。
其中,楊雄、蔡邕、嵇康、蘇軾、朱、冷謙、趙孟頫等著名歷史人物的古琴作品依然存在於世。李白、白居易、蘇軾、李清照等人也有專門寫秦的詩。
琴在歷史上是壹種修身養性,體現壹個人文化水平的樂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寫了三百五十首弦歌”。他虛心認真學習鋼琴的故事,成為了美談和後人的榜樣。在他教授的“禮、樂、射、禦、書、數”六藝中,古琴是必修樂器。據說孔子曾經創作過鋼琴曲《幽蘭》。在古琴的經典風格中,有以孔子命名的“仲尼風格”。
古箏在中國古代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古代文學作品中也經常有所描述。雖然沒有古琴多,但也沒有古琴長,古歌和指法也沒有古琴多。但由於很多古箏曲都是直接從古典作品中移植過來的,有些也是口傳,文化內涵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