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原名富江科技,成立於2015年3月6日。雖然公司歷史不到三年,但盈利能力相當亮眼。招股書數據顯示,富士康2015、2016、2015.87億元的歸屬於母公司的凈利潤分別為。
壹個年輕的企業之所以能有碾壓a股90%以上上市公司的凈利潤,主要是因為富士康是控股公司,實際主營業務是子公司負責。公司主要負責相關全資及控股子公司的投資和管理。到2017 12 31,富士康擁有31家全資及控股的國內子公司,29家全資及控股的海外子公司。
富士康的股權結構也相當復雜。目前控股股東為骨幹公司,鴻海精密間接持有骨幹公司100%股權,占富士康41.1443%股權。另外,富士康有32個股東,大部分是企業。
這樣壹家巨型企業與多家關聯公司有著復雜的關系。在對招股說明書草案的第壹次反饋意見中,證監會提出了資金、人員和知識產權等方面與業務經營獨立性有關的若幹問題。
壹幅巨大的商業地圖
富士康是鴻海精密打算逆轉的資產。招股書披露,鴻海精密此前整合了體系內的通信網絡設備、雲服務設備、精密工具、工業機器人業務及相關資產,隨後富士康通過發行新股及現金收購鴻海精密部分國內子公司的股權及資產,並以現金收購鴻海精密部分海外子公司的股權及資產。富士康2017頻繁並購。
整合後的企業對IPO的影響,可以說是將富士康集團龐大的業務版圖展現在了公眾面前。富士康主要從事各類電子設備產品的設計、研發、制造和銷售。其主要客戶包括亞馬遜、蘋果、ARRIS、思科、戴爾、華為、聯想、諾基亞等。除國內布局外,國際生產銷售服務體系覆蓋東南亞、北美、歐洲。富士康的客戶集中度很高。2015至2017期間,前五名客戶的營業收入占當期營業收入的70%以上。
電子行業巨頭客戶眾多,業務布局廣泛的富士康,凈利潤可觀,但利潤率並不高。2015年至2017年,富士康全年毛利率僅為10%左右,原材料成本占營業成本的90%。招股書顯示,富士康的原材料主要采用買賣模式,這在國際電子產品制造業並不少見。買家把壹些原材料賣給廠商,廠商加工成產品賣給買家。所以對於廠商來說,采購商是他們的客戶,也可能是他們的上遊供應商。在這種模式下,如果客戶集中度非常高,廠商的話語權會進壹步削弱。
以生產iPhone聞名於世的富士康,已經不再滿足於做壹個頭上頂著“工業互聯網”頭銜的代工。雖然這是證監會要求說明原因,以及這個標題是否客觀準確,但還是可以看出富士康在向智能制造轉型。
富士康將籌集的資金的用途也表明了未來的方向。招股書申請稿披露,本次募集資金將投向八大項目:工業互聯網平臺、雲計算及高性能計算平臺、高效計算數據中心、通信網絡及雲服務設備、5G及互聯網互聯、智能制造新技術研發應用、智能制造產業升級及智能制造產能擴張。上述項目總投資272.5億元。
富士康認為自己處於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行業,需要大量資金去拿地、建廠、買設備。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原材料等存貨會占用更多的流動資金,產品研發和技術改進也需要投入。之前融資渠道匱乏,需要進壹步拓展上市。
業務獨立性受到關註。
對於富士康的上市申報,證監會在第壹次反饋意見中回應了數萬字。除了要求補充財務信息和應對外部風險的措施外,還非常關註發行人的獨立性。
證監會要求保薦人和律師對富士康是否具備面向市場獨立運作的能力發表明確意見,並核查富士康與鴻海精密控制的其他公司之間是否存在利益輸送,是否存在人員、資產、業務、技術的混亂,是否存在訂單獲取依賴鴻海精密控制的其他公司。
2015至2017,富士康向關聯方采購的商品金額超過200億元,約占當期主營業務成本的10%。過去三年,富士康向關聯方銷售的商品金額逐年減少,從780億元減少到400億元,但證監會仍要求說明關聯交易決策是否符合法律和公司章程,定價是否公允。富士康預收關聯方款項余額由2016年末的3.6億元增加至6.6億元,被要求說明原因。
富士康從鴻海精密及其子公司獲得49個商標,獲準使用富士康2個商標,2771專利和1009專利申請,15軟件著作權。證監會要求說明允許使用的商標和專利是否屬於富士康的主要商標和專利,是否影響發行人資產的完整性。
富士康的營業收入由多家子公司貢獻。證監會要求對子公司的管理控制程度和風險控制措施進行說明,保薦機構和會計師應檢查其局限性。
基於以上情況,富士康走的是IPO,不是借殼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