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最值得壹提的,是精釀啤酒的數量已經超過了1873年創下的歷史記錄,達到了4100種。隨著行業的急劇擴張,今年出現的啤酒品牌兼並潮也為行業未來發展定下基調,並將改變來年行業的整體面貌。
2016年,兼並潮將席卷精釀啤酒行業。而巧合的是,兩家啤酒巨頭的合並對於小廠牌啤酒將產生迄今為止最大的影響。比利時百威英博公司欲以1070億美元收購英國薩博米勒(SABMiller)釀酒公司,盡管該並購案尚未塵埃落定,但其影響已經十分可觀。業內預估此次並購將創造出壹種整體分銷系統,並將對整個行業產生長遠影響,即使這樣的影響在短期內可能並不明顯。2015年,啤酒行業經歷了無數的企業並購,而兩大啤酒巨頭的並購只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行為。
讓我們壹起來看看今年發生在啤酒行業內的大單並購案:
1月23日,百威英博收購了幸福釀酒廠(Elysian Brewing);
3月9日,安可消費資本私募股權公司(PE firm Encore Consumer Capital)收購了全帆釀造(Full Sail Brewing);
5月22日,奧斯卡·布魯斯啤酒廠(Oskar Blues Brewery)將多數股份賣給了費爾曼資本合夥公司(Fireman Capital Partners);
7月17日,費爾斯通沃克啤酒廠(Firestone Walker)和督威摩蓋特集團(Duvel Moortgat)開展聯合經營;
11月16日,巴拉斯特角公司(Ballast Point)被星座公司(Constellation Brands)購買;
9月8日,Lagunitas啤酒公司將50%的所有權股份售賣給喜力集團;
9月10日,聖射手啤酒公司(Saint Archer)被米勒康勝公司(MillerCoors)收購;
9月23日,百威英博收購金路釀酒(Golden Road Brewing);
12月18日,美國亞利桑那州最大的精釀啤酒廠牌四峰啤酒(Four Peaks Brewing)賣給了百威英博。
當然,2015年還有更多的小宗並購案,並且可以打包票的是,2016年這樣的並購潮仍將繼續出現。因為精釀啤酒的市場份額正在增長,與此同時,大小啤酒廠牌也將開始將自己定位到更廣闊、更長遠的發展地位中去。事實上,路透社此前已有過相關的報道,實行雇員所有制的新比利時釀酒公司(New Belgium Brewing)讓瑞德集團下屬的中間市場公司(Lazard Middle Market)做媒尋找收購方,給出的收購價超過10億美元。
“精釀啤酒已經發展到了壹個階段,小廠牌啤酒現在也成了真正的好生意,而行業內外的企業都對此展現出極大的興趣。”釀酒商協會行業經濟學家巴特·沃森說。
釀酒廠擁有者或是想要脫手已有產業、謀求行業外的發展,或是想要為企業謀求壹個更好的未來發展空間,這兩個動機促成了今年絕大多數的並購案。大廠牌啤酒公司也開始變得更加積極,而私募股權公司對這壹領域也展現出更大的興趣。
那麽,或許我們就該問這樣壹個問題,2016年並購行為的驅動力將是什麽?
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百威英博和薩博米勒並購案的進展情況。如果交易按預期進行,同時摩森康勝(Molson Coors )將接手薩博米勒的美國市場業務,那麽這家公司將備受人們的關註。
“截至目前,摩森康勝只開展過壹次並購行為,但這家新成立的公司將很有可能以不同方式進行投資。”沃森說。
如果是這樣的話,摩森康勝將與安海斯·布希展開競爭。盡管安海斯·布希公司旗下的百威啤酒在2015壹整年中並沒有把側重點放在精釀啤酒上,但它仍在持續投資並收購備受好評的(且熱門的)精釀啤酒廠,而不是推出它自有的精釀啤酒產品。由米勒和康勝組建的合資公司目前正面臨著營收減少的局面,為了破解僵局,未來它或許將在購買精釀啤酒廠上表現得更加積極。
私募股權公司的處境則更加復雜。盡管壹些公司已經在釀酒廠上投入了大量的資本,但他們目前尚未能夠將其剝離出來。而且在私募股權公司厘清這樣的投資行為是否值得之前,他們的投資興趣將可能逐步冷卻。
在我們邁入2016年之際,有壹件事情是尤其值得我們關註的,那就是這些日子以來精釀啤酒行業的收購行情價。星座公司花費10億美元收購了巴拉斯特角公司,與此同時,雖然喜力收購Lagunitas的商業內幕並未向外界透露,但《華爾街日報》此前曾評估這家位於加州的釀酒廠市值在8億美元。
當品牌影響力被計入到交易成本中去,這樣的交易將有可能走上歪路。但大量有意售出的賣方——特別是那些“有名”的精釀啤酒廠牌——正變得相當膚淺。結果就是,潛在的買方或許需要花費更多以吸引他們加盟。所以即使2016年精釀啤酒行業並購交易的總數下降了,並購交易的總價值事實上卻有可能實現增加。
“這是市場的供需現狀,”沃森說,“絕大多數(本被認為是有意售出的釀酒廠)因傳聞而變得舉棋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