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發芽期(1890之前)
壹百多年前,東方還沒有工業化,所以算盤是商人賴以為生的東西。在西方,除了金融和保險,全球範圍內很少有大型的國內或跨國公司。當時西方所謂的辦公室,不過是工廠或商店的壹個角落裏擺著鵝毛筆和書的地方(東方則是毛筆、書和算盤)。
在數學計算的設備上,1642年,著名的布萊士·帕斯卡發明了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器,可以用來做四則數學運算。然後,1680年左右,G. W .萊布尼茨發明了第壹臺手搖計算機。
接著,在19世紀初,查爾斯·巴貝奇發明了所謂的“差分機(1822)和分析機(1830)”。
這些相關的計算機器和設備要麽太大而無法廣泛使用,要麽技術概念尚未成熟,但其思想和概念已經融入現代計算機技術。因此,在了解現代計算機技術的同時,我們不能不知道,在幾個世紀以前,人類科學先驅們就在積極嘗試尋找解決計算精度和效率的方法。
1.1.2機械構件期(1890 ~ 1945)
1890年到1945年之間,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同時,隨著戰略和物質生產的需要,戰後機器零部件和裝備的技術突飛猛進。因此,不僅在飛機、槍支等軍事裝備的制造技術上有了突破,在計算設備上也有了長足的進步。
在統計專用計算器方面,IBM推出的Hollerith統計機在1890全國人口普查中大出風頭,被證明相當高效。
然後,延續這個硬件和理論,在1942年,IBM與哈佛大學合作,將其與打孔卡系統相結合,提出了當時統計和會計數據處理的最佳組合。這個系統叫做Mark I,是壹個以繼電器為主要部件的計算器。它由幾個部件組成,包括打孔機、檢驗機、分類機和累加器/制表機。起初,它是壹種有45個字段的穿孔卡片,但後來由於需要,它被改為壹種更有效的有80個字段的穿孔卡片。由於這種機器可以按會計科目或客戶進行大量的數據整理和處理,所以在1942之後,這種機器被西方大公司廣泛用於處理會計工作。
在通信技術方面,由於戰爭的需求和催化,無線電和雷達在戰爭中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這種技術在戰後被廣泛應用於民事或商業事務中。今天,我們能夠在計算機信息交流中如此容易地交流和聯系,這確實是由於這壹時期的演變。
至於數據存儲,由於很多公司正在擺脫衰退,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增長,再加上戰時的材料和價格控制,各大公司有必要吸取教訓,節約管理成本;因此,這壹時期數據存儲設備開始系統化。壹個明顯的例子是鋼家具的興起。這壹時期,為了方便資料存放,文件櫃和辦公桌都有標準的規格,並且由於其耐用和防火的特點,鋼制家具被廣泛應用在軍艦和軍事辦公室上。美國政府於1931采用鋼制家具,並制定了其國家標準。這樣壹來,歐美的檔案管理體系就統壹了。這壹理念也深深影響了後來計算機文件管理系統的設計和開發。妳沒看到嗎:現在的電腦裏,文件所在的地方都是分目錄的!目錄其實就是壹個鋼制的資料櫃!
所以,對於西方和東方的日本來說,這是壹個用杠桿/彈簧/齒輪等機械部件制造辦公設備的時代。
1.1.3電子管周期(1945 ~ 1955)(壹代電腦)
1945年秋,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計算機科學家傑普雷斯伯格?6?埃克特先生和他的同事開發了世界上第壹臺全電子計算器(ENIAC),也被稱為計算機。這臺機器共有65,438+08,000個電子管。它最初是為了計算精確但復雜的彈道曲線而設計的,即用於軍事目的。根據當時美國的新聞報道,有人聲稱機器太大(大約三個教室)而且因為電子設備太多,耗電很大。當這臺pc的電源打開時,費城的整個城市在夜晚都是鳥瞰的。很明顯,整個光源明亮的城市變暗了(因為耗電太多)。
無論如何,這總是壹個突破性的發展。然後,它克服了外部對這臺機器的壹些嚴重攻擊。該機將應用領域從軍事科技拓展到商業應用,開始向工業界教育和釋放這類人才。比如1952年IBM大量引進了701技術計算機,然後1953年引進了702臺商用計算機,1954年引進了705臺計算機。
因為這個時候的商用電腦用的是磁帶,已經可以存儲大量的電腦數據了。此外,它的檢索、整理和打印速度也快得多。雖然它的價格仍然很高,但它已經在世界各地迅速普及。
所以,這是壹個電子科學介入的時代。電子理論第壹次不再局限於通信領域,而是深入到其他應用學科,帶動下壹階段的科技創新。
1.1.4晶體管周期(1955 ~ 1965)(二代電腦)
1948年,著名而有成就的貝爾電話實驗室在威廉?6?在威廉姆·肖克利先生的領導下,發明了晶體管。到20世紀50年代後半期,晶體管已經廣泛應用於各種電子消費產品中。當然,這些電子產品包括消費品,如電視機、收音機和錄音機。晶體管代替電子管的出現,使得電子產品的體積迅速縮小,功能大大增加,功耗當然也相對降低。這為人類的現代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也是壹個重大轉折。
在計算機領域,IBM開始將晶體管應用於1955年推出的608計算機。然後在其7000系列大型計算機和1410中型計算機中使用了晶體管,加速了計算機在商業領域的拓展和應用。
此外,晶體管計算機的發展也是加速計算機普及的重要因素。從此計算機的可靠性更高了,因為晶體管散發的熱量比電子管低得多。
這時,美國、歐洲和日本的大公司相繼推出了計算機。穿孔卡仍然是這壹時期計算機批量處理數據的重要外圍設備,它極大地改變了辦公室的面貌。就是機房裏有壹大堆打卡的,操作員,編程高手。
雖然計算機的引入確實減少了壹些辦公室的工作量,但是這些工作只是簡單的、固定的、常規的,也就是前面說的計算機的副作用,主要的分析功能和概念並沒有開發出來。所以這個時期的研究機構不太願意使用投資成本低的計算機。
在那些日子裏,壹些計算機制造商,如巴勒斯和NCR,也推出了輕量級的計算機模型。但這些機器大多由機械部件和電子部件組成,作用不大,只能用於簡單的會計核算和工資計算。
1962年,英國公司Samlock Computer推出了品牌為Anita的1臺式電子計算器。夏普和日本佳能1964跟進。從此,日本搶先成為計算器王國,地位至今未動搖。
1.1.5集成電路期(1965 ~ 1975)(三代計算機)
集成電路(IC)真正的發展要追溯到1958年,上面題目標註的時間只是IC被廣泛使用並開花結果的時期。
集成電路是壹種體積比晶體管小、功能比晶體管多的電子元件。它存在於我們現在生活中使用的幾乎所有電器產品中。換句話說,這壹時期的發展極大地影響了現代人的衣食住行。
在計算機方面,IBM應用了仍在研究中的技術,開發了System/360計算機,並將其應用於導航和航空技術。這款號稱可以進行多任務處理和在線操作的電腦為用戶提供了壹個夢幻般的管理信息系統(MIS),IBM在為這款機器做廣告時也強調了這壹點。然而,MIS的應用很快就被遺忘了,因為這壹時期的終端和通信設備還不足以將所有的管理信息計算機化。
在計算機方面,IBM應用了仍在研究中的技術,開發了System/360計算機,並將其應用於導航和航空技術。這款號稱可以進行多任務處理和在線操作的電腦為用戶提供了壹個夢幻般的管理信息系統(MIS),IBM在為這款機器做廣告時也強調了這壹點。然而,MIS的應用很快就被遺忘了,因為這壹時期的終端和通信設備還不足以將所有的管理信息計算機化。
但是,在線處理的概念仍在穩步發展。打卡機慢慢地從辦公室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以對話方式處理數據的終端。這時由於很多終端經常同時輸入數據,數據的標準化就應運而生,軟件可以即時查詢輸入的數據,這就導致了數據庫概念的誕生。
值得專門出壹本書的是,計算機不再完全由大計算機主宰,小型機也誕生了。以日本為例。在10年間,日本在小型機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在此之前,日本東部的電腦市場完全由美國貨主導,尤其是IBM和Univac。這時,日本的計算機制造商,如富士通、松下、東芝、NEC、日立等。,專註於中小電腦,成功贏回日本電腦市場。
IC的廣泛使用使得小型電子計算器越來越小,但也加劇了日本廠商之間的競爭。最後的結果是只有卡西歐和和諧寶存活至今。
1.1.6 LSI時期(1975 ~ 1985)(第四代計算機)
在1970年代,集成電路發展成為更復雜的大規模集成電路(LSI)。壹開始大家都認為LSI(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微電子技術不太可能普及到普通用戶。但是在1973年,著名的Intel公司開發出了8位中央處理器(CPU),徹底改變了這種情況。
電腦迷們把這個小小的芯片奉為神。壹夜之間,這個小東西成長為今天的微型計算機,或者說個人電腦(PC)。然後,圍繞這款新機誕生了壹些兼容的軟硬件,打開了信息產業的另壹片天空。
然後英特爾和摩托羅拉也推出了M6800和6802微處理器,而Zilog推出了Z80。還推出了專門為微型計算機開發的BASIC語言,錄音帶也發展成了數據存儲媒體。
在美國,蘋果、PET、Tandy等多家公司相繼推出了個人電腦。在日本,夏普推出MZ-80,日立推出Basic Master。起初,只有少數電腦迷喜歡這些電腦。直到NEC在1979年推出PC-8001,當時的電腦都是功能低劣,價格更低,預示著未來商用電腦的趨勢。但實際上它的應用還是局限在壹些需要計算的工作上。真正OA的應用,至少在日本是需要等到NEC PC-9801和IBM 5550出現在1982和1983之間。這兩款機器都配備了16位微處理器,也可以處理漢字。
1983年,大部分廠商在PC上安裝了16位微處理器。這些16位計算機的成功主要得益於通信技術的飛速進步和圍繞LSI的微電子技術的提高。此外,DOS和UNIX操作系統的普及也是原因之壹。
在這個時期的末期,低於小型機但高於個人計算機的多人多任務工作站系統(Workstation)也開始進入市場。他們進入的市場大多屬於造船、鐵路、航空以及CAD/CAM(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輔助制造)等其他機械重工業。著名的CAD/CAM軟件的鼻祖CAD/CAM也在這壹時期開花結果,被大型企業所使用。工作站在處理圖形顯示、復雜計算和速度方面有其獨特的優勢。IBM、Data General、惠普(HP)和Appollo等公司都在此時推出。
工作站系統在工業設計的計算機化中壹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且從未失敗過。計算機輔助分析系統的研究和開發也在這壹時期萌芽。
1.1.7通信集成期(1985至今)(也屬於四代計算機)
1985的重要裏程碑是32位微處理器的研制成功,使個人計算機具有了類似於大型計算機的系統結構。壹向對個人電腦不屑壹顧的大型電腦從業者或廠商,也開始為個人電腦帶來的沈重壓力想出對策。與此同時,計算機通信的概念也逐漸出現,並與電信相結合,成為信息傳播中的“新新人類”。現在64位奔騰芯片的個人電腦已經量產上市。大規模集成電路並不少見。相反,術語VLSI(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是熟悉的。我們能不感嘆世界科技的飛速發展嗎?
至於個人電腦的發展,可以用到什麽程度?到目前為止,整個前景還不是很明朗,但可以肯定的是,個人電腦已經深入人心,親和力遠勝於大型電腦和小型機;同時,個人電腦在功能、投資成本、收益等方面都不遜於大型電腦。例如,在1987年,IBM推出了PS/2 Model 80和5570等32位計算機,它們可以完成比聯機處理和多任務處理更復雜的工作,而這些功能只有IBM SYSTEM 360等小型機才有。當然,個人電腦的進步也迫使那些小型機進行功能升級。
直到現在,能夠有效使用32位微處理器的操作系統已經完全開發出來。雖然即使是現有的64位電腦也不得不使用這種32位操作系統,但與之前的DOS時代相比,PC應用的範圍將更加迅速地擴大。這種新操作系統的特點是更強的尋址能力和更快的處理速度。
此外,個人電腦外設磁盤容量的急劇增加和圖像掃描儀的普及,使得個人電腦越來越像壹臺能夠管理信息集成的處理機。這樣,計算機與通信的融合成為了這個時期最重要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