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印度人信仰印度教。濕婆是印度教三大神之壹。印度教認為舞蹈是濕婆創造的,濕婆是舞蹈的化身。所以印度人把對濕婆的崇拜表現為對舞蹈的熱愛。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如聚會、婚禮等活動中,他們也習慣用歌舞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歌舞是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深受印度人民的推崇。所以,當他們與20世紀電影這種新穎的藝術形式“聯姻”後,在印度電影人的努力下,創作出具有獨特魅力的印度電影也就順理成章了。
第二,本能驅動
印度電影誕生後,在相當長的壹段時間內,審查制度非常嚴格,對色情元素的控制非常嚴格。然而,其他印度藝術,如雕塑和繪畫,可以大膽地表達情欲。因為印度教三大神之壹的毗濕奴有壹個化身作為情欲的象征,而印度教徒非常崇拜濕婆的靈迦,認為性和情欲是上帝賜予的。所以,聰明的印度人為了表達正常的本能沖動,避免與審查制度發生沖突,最終選擇了舞蹈這壹與性本能有著深刻關聯的元素:曖昧的眼神、想要道別的語言、若隱若現的肢體、似乎歡迎卻又拒絕的接觸、類似於聚會和儀式的群眾歌舞,都非常獨特而巧妙的宣泄著印度人對電影中情色的期待。
對於中國廣大觀眾來說,印度電影1.80分鐘甚至200分鐘的巨大時長壹直是難以忍受的,動輒載歌載舞的壯觀場面對於靦腆內向的漢族同胞來說是難以忍受的,但這也體現了印度電影的獨特名稱。印度的歌舞基因其實根植於他媽的宗教傳統。印度教三大神之壹的濕婆也是壹個舞蹈神。壹般認為,印度舞蹈起源於宗教儀式。千百年來,歌舞早已成為印度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或表達個人情感,或逃避現實。唱歌跳舞早已像吃飯睡覺壹樣自然。所以大量寶萊塢電影中出現歌舞也就不足為奇了。
1930s寶萊塢電影開始加音[1]。當時印度電影制作創造性地在電影中加入了歌舞場景。印度人音樂細胞豐富,能歌善舞的電影在當地很受歡迎。有些電影甚至可以用好聽的歌舞來彌補常規的劇情。相反,失敗的歌舞也可能導致電影的失敗[2]。於是歌舞的元素流傳開來,被廣泛運用在印度電影中。
歌舞在電影中的出現,除了劇情的需要(如大篷車中的歌舞表演),還可以作為人物心理活動的外化[3](如拉傑在TBBT的那壹段……)和快進劇情的表現。所以歌舞場面在印度電影中很常見。歌舞已經成為寶萊塢電影必不可少的元素。提起寶萊塢,第壹反應就是人們載歌載舞的場景。所以現在印度電影部門都有歌舞,這已經成為壹種套路,就像妳會給妳的產品打上品牌壹樣。
印度舞蹈可以說是壹種非常特別的融合了印度宗教和藝術的傳統文化,我之所以愛在電影中加入舞蹈,更多的是為了向世界展示壹種獨特的印度文化,同時也是考慮到印度觀眾的喜好。
就像中國的功夫聞名世界壹樣,中國的武俠電影在武打場面的塑造上也有自己的特色,也承載了中國的文化,在壹定程度上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武俠文化,比如《臥虎藏龍》。
我沒看過多少印度電影,只看過阿米爾汗的電影。他主演的電影都很搞笑,有壹定深度,電影裏有很多舞蹈。在我看來,並不突兀。從生活的角度去欣賞藝術,看著他們開心地跳舞,不是壹種積極的態度。
因為對印度舞不太了解,所以特意在網上挑選了壹些關於印度舞的描述,算是另壹種展開的解釋。
印度舞蹈歷史悠久。早在印度河文明時期,印第安人的祖先就非常喜歡跳舞。在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出土的文物中,有舞者的銅像和男舞者的石像,是當時流行舞蹈的佐證。吠陀時代,印度舞蹈有了明顯的發展,並有文字記載。舞蹈者在公元前1500年的梨俱吠陀中有記載。邱莎穿著閃亮的衣服,像壹個舞蹈演員,“男人戴著黃金首飾,通過跳舞來表演關於戰爭的場景”,“年輕男女壹起跳舞”,“甚至有壹個種姓專門以跳舞和唱歌為生”。可見當時舞蹈已經有了相當大的發展。到了公元前4世紀,印度偉大的法家博尼尼也曾提到過“舞”這個詞。至於印度史詩之壹《羅摩衍那》,關於舞蹈的記載就更多了。《羅摩衍那》寫道:“在大城隍日夜舉行舞會和音樂會,供國王享樂”,“壹個舞蹈家優美的舞姿陶醉了洛法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