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和認識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給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並由此發動侵略中國戰爭的基本史實。掌握林則徐維護中華民族利益,進行虎門銷煙的壯舉。認識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通過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和中英《南京條約》簽訂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發展過程,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史實,認識資本主義發家史的骯臟和血腥,揭露資產階級道德的虛偽和唯利是圖的本質。學習林則徐虎門銷煙、維護中華民族利益和尊嚴的愛國主義精神。記取鴉片戰爭“落後就要挨打” 的歷史教訓,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和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感。
教學重點
本課主要敘述中國是怎樣從壹個政治上主權獨立、領土完整,經濟上自給自足的封建國家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的過程。重點掌握兩大板塊、六個問題:壹是林則徐虎門銷煙:1.英國為打開中國市場,向中國走私鴉片。2.鴉片走私給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3.林則徐虎門銷煙,維護中華民族利益。二是中英《南京條約》:1.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2.清政府被迫簽訂《南京條約》。3.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教學難點
難點是怎樣理解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首先明確半殖民地的含義是形式上獨立,但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受帝國主義控制和壓迫的國家。半封建社會的含義是原有封建經濟遭到破壞,資本主義有了壹定成分,但仍保持著封建剝削制度。而後依據中英《南京條約》內容引導學生討論分析,認識條約簽訂後,中國雖然是形式上獨立的國家,但其獨立自主的政治已開始受到外來的幹預;以自然經濟為特征的封建社會也受到外來資本主義的沖擊,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社會,因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教學過程中還應註意到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是有壹個發展過程的,《南京條約》的簽訂,僅僅是開始而已,不要因此造成認識上的錯誤。
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
1.英國為打開中國市場,向中國走私鴉片:首先由導入框的英國為什麽要向中國走私鴉片的疑問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思考回答。在學生充分議論的情況下,教師加以歸納指出:英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為推銷工業品和掠奪廉價的工業原料而四處擴張,廣闊的中國市場就成為它首選的對象。英國曾經采用外交、貿易等手段想打開中國的大門都未能遂心如意,後來發現從事毒品貿易可以牟取暴利。(當時擁有鴉片專賣權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其鴉片每箱成本200多盧比,1817年在市場上的拍賣價為1785盧比,在中國的賣價為2 618盧比,差額833盧比,折合銀元400元或白銀280多兩。)於是英國積極向中國走私鴉片。指導學生看英國輸入中國的鴉片激增表。
2.鴉片走私給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指導學生看自由閱讀卡,聯系現實生活中的吸毒現象和我國政府的禁毒決心,讓學生思考討論。教師再概括歸納:鴉片是壹種用罌粟汁熬制而成的麻醉毒品。人壹旦吸食鴉片就不易戒除,壹染上毒癮,則使人傾家蕩產,家破人亡。請同學朗讀炮子謠,老師再解釋含義。引用英國第壹任印度總督哈斯丁斯在1773年的宣稱:“鴉片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壹種有害的奢侈品,除僅僅為對外貿易的目的外,它是不被容許的,明智的政府應該嚴格地限制鴉片的國內消耗。”在這裏,英國資產階級認為鴉片有害,應嚴格限制國內消耗;而壹方面為了獲取巨額利潤而鼓勵外銷。這壹目的徹底暴露了英國資產階級的無恥和偽善,認識了資本主義發家史的骯臟和血腥。馬克思曾引用英國史學家蒙哥馬利馬丁的話來痛斥鴉片貿易的罪惡:“鴉片貿易比奴隸貿易更殘酷,因為鴉片販子在腐蝕、敗壞和毀滅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世界,還折磨他們的肉體。” 馬克思壹針見血地指出:非法的鴉片貿易年年靠摧殘人命和敗壞道德來充實英國國庫。
教師請學生閱讀動腦筋的問題,在學生回答問題的基礎上加以歸納鴉片輸入給中國社會造成哪幾方面的危害;給中華民族帶來什麽樣的後果。
3.林則徐虎門銷煙維護了中華民族利益:教師提出妳將如何面對這因鴉片走私所帶來的嚴重局勢的問題。在學生充分討論、各抒己見後,教師再歸納鴉片走私已嚴重危及清王朝的統治,所以道光帝派林則徐到廣東禁煙。(講清楚鴉片的危害,林則徐為何禁煙即不言而喻)
教師提問:林則徐采取了哪些禁煙措施?收到了什麽效果?學生回答後老師進壹步提出:采取了嚴厲有效的措施,並將繳獲的230多萬斤鴉片在虎門海灘銷毀。註意提醒學生,銷煙是采用化學反應的方式方法進行,並非燒煙。教師還可指出,當時外國人並不完全相信林則徐真要禁煙,他們想林則徐這次要發大財了。但他們在仔細觀察整個銷煙過程中的各個環節,發現其緊張有序、滴水不漏的組織措施,根本使人無機可乘,他們的想法太天真了。林則徐卓越的組織才能和高尚的人格精神讓這些外國人心悅誠服,贊嘆不已。虎門銷煙維護了中華民族利益,表現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誌。林則徐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羅瑞卿大將參觀虎門時說過:“中國近代史就是在這兒首先開始了抵禦帝國主義的侵略,到了虎門就能知道什麽是中華民族精神。”
4.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教師指出,林則徐虎門銷煙打擊了鴉片販子的囂張氣焰,挫敗了英國用鴉片打開中國大門的美夢。他們決心發動侵略戰爭,用大炮轟開中國的大門。教師提問:這場戰爭是否因林則徐的禁煙引起的?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引用德國近代著名軍事學家克勞塞維茨“戰爭是政治通過另壹種手段的繼續” 的名言,指出打開中國市場是英國資產階級的既定政策,這場戰爭是英國資產階級保護鴉片貿易、推行殖民擴張政策的必然和繼續,沒有林則徐的禁煙,他們也是要這樣做的,只是時間的早晚而已。由於這場戰爭是因鴉片走私引起的,所以馬克思說:“英國用大炮強迫中國接受壹種名叫鴉片的麻醉劑”,因此,這場戰爭就被稱為鴉片戰爭。
5.清政府被迫簽訂《南京條約》:讓學生閱讀課本回答,這場戰爭的結局如何?以清政府戰敗的原因作為小討論的主題,讓學生有自主學習、自由發揮、自我表現的機會。在此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看鴉片戰爭示意圖,講述鴉片戰爭的兩個階段:壹是攻廣州、陷定海、逼天津,道光帝將林則徐撤職查辦;二是占香港、進吳淞、到南京,清政府被迫簽訂城下之盟。再歸納提示:由於清王朝入主中原後,采取閉關鎖國政策,失去了通過對外經濟文化交往來發展生產力、提高綜合國力的機遇,卻造成了固步自封、愚昧落後、夜郎自大的心理,結果“落後就要挨打”,在戰爭中吃了敗仗。盡管中國所進行的是正義的反侵略戰爭,盡管有關天培這樣的愛國將士的英勇抵抗,但仍然挽回不了失敗的結局,腐敗的清政府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6.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教師提示,什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讓學生閱讀《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指導學生看割讓香港島示意圖。引導學生將條約的主要內容歸納為割地、賠款、通商六個字。再與學生交流討論、分析,得出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結論。中國人民開始了反對外來侵略、反對本國封建主義的鬥爭,鴉片戰爭就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請妳把鴉片對中國的危害歸納成幾條寫出來。比壹比看誰歸納得內容全面、文字簡練。
主要有:壹是白銀外流,造成清政府財政危機(至1839年,中國外流白銀多達1億兩)。二是銀價上漲,造成“銀貴錢賤”。指銅錢兌換白銀的比值提高了。由原來的1000文抵l兩到1500文抵1兩,再到2 000文抵1兩。清政府規定要以白銀納稅,這就加重了農民的負擔(農民是通過賣糧食換銅錢,再由銅錢折成白銀交稅。原來100斤稻谷賣1000文銅錢,即可納1兩白銀的稅。現在卻需要200斤稻谷才能完稅。)三是腐蝕統治機構,清政府因腐敗而受賄放私,又因受賄放私而更加腐敗。四是毒害中國人民的身心健康,給社會帶來不安定因素,也嚴重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
第2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了解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的罪惡行徑,清朝統治者的腐敗無能,使中國舉世聞名的皇家宮苑付之壹炬,主權進壹步喪失,土地被強暴割占,以及在國難當頭的歲月裏,農民起義軍反抗鬥爭的歷史史實。
本課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的自主學習(聽、看、議),培養學生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並透過現象看本質(即列強之所以肆無忌憚,如此囂張、放肆的根源所在)從中領會太平天國農民運動鬥爭的首指目標為什麽是清政府(不徹底消除腐朽的根源,今天趕走“法蘭西”“英吉利”,明天還有新的“法蘭西”“英吉利”接踵而至)。
分析民族的強與弱,國家的先進與落後與它們的命運息息相關,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緒,為民族的振興、國家的強大發憤學習,努力奮鬥。通過太平軍抗擊洋槍隊的史實進行中國人民壹貫具有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決心和光榮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
重點和難點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發生是壹個重點,對這部分的內容學生只須掌握其知識點:第二次鴉片戰爭發生的時間及發動戰爭的國家即可,但教師應抓住課文的標題,講述這次戰爭為什麽叫第二次鴉片戰爭,它與第壹次鴉片戰爭的關系,使課文內容上下銜接。
“列強侵華罪行”是本課的又壹個重點,也是本課大量篇幅所敘述的內容,為使學生化繁為簡,輕松掌握這壹段史實,可把其罪行歸納為八個字“洗劫空前”(英、法)、“割地最多”(俄)。
本課的難點可以放在“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的關系”上,這裏應講清兩個問題,壹是為什麽農民起義軍的鬥爭目標首指清政府,即推翻清朝的統治(清政府的腐朽,是國難當頭的罪魁禍首);壹是通過太平軍抗擊洋槍隊,講述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及反抗外來侵略的光榮傳統。
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第壹次鴉片戰爭《南京條約》的簽訂,給中國帶來了什麽嚴重後果?列強是否滿足既得的利益?
導入新課
1.正文的授課思路可采用壹條線索三大板塊的結構方式:
①壹條線索:即課文的標題“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列強侵華罪行”
②三大板塊:由全課板書設計構成
壹、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發生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列強的罪行
1.英法——火燒圓明園
2.沙俄——割占領土(壹百五十多萬平方公裏)
三、第二次鴉片戰爭引發的鬥爭——太平軍抗擊洋槍隊
2.具體的授課方式
①對於第二次鴉片戰爭發生,本課極為簡略,但為什麽把它單列壹個板塊,壹是整體線索的思路結構分明,順理成章。二是因為不講第二次鴉片戰爭發生的原因,學生就無法理解這次侵略戰爭為什麽叫“第二次鴉片戰爭”,而不是類似“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雖然這是後話),既是第二次鴉片戰爭肯定與第壹次鴉片戰爭有聯系。所以這壹部分,教師以從課目引入,即為什麽叫“第二次鴉片戰爭”?在第壹次鴉片戰爭中,由於《南京條約》的簽訂,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在中國攫取了許多權利,但他們貪婪的欲望並沒有得到滿足,為進壹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無理提出“修約” 的要求,遭拒絕後,在此發動侵略戰爭,以此逼迫清政府就範。因為這次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歷史上稱之為第二次鴉片戰爭。
②在第二板塊“列強罪行” 中,可做如下處理:
a.講“火燒圓明園”,可采用說看議的形式進行。說,即教師的解說:圓明園不僅是中國封建時代建築藝術的結晶,且為世界罕見的博物館和藝術館,其被西方稱為“萬園之園”,可謂當之無愧(詳細內容見資料)。讓圓明園這精湛藝術的寶庫在學生腦子裏占據先人為主的位置。看,即放壹段《火燒圓明園》的錄像,讓學生產生對圓明園的直觀印象。通過視覺,目睹侵略者的野蠻、貪婪與罪惡。通過聽、看活動加深對侵略者罪行的痛恨。議,即讓學生發表議論,談談感想,引導學生痛責思恨、激發愛國情緒。
b.對沙俄割地行徑,可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歸納:
壹、野心——由來已久
二、手段——趁火打劫(武力相逼,調停為誘,壹紙定奪、強割強占)、步步蠶食
教學手段可利用壹圖壹表,先“以表帶圖”(看表識圖),後“以圖代表”(采用地理方位的識記法)。
③第三板塊,可采用連環提問法:為什麽中國會遭到如此的劫難,主觀原因是什麽?(聯系“第壹次鴉片戰爭” 的內容:清政府的腐敗,壹再妥協退讓,造成中國局勢急轉直下)人民做出什麽反應?(引出太平天國農民運動)農民政權抗擊的目標是什麽?結果怎麽樣?最後教師把第壹、二次鴉片戰爭爆發時間、侵略者、主要內容及結果做個小結,這樣層層歸納,步步鞏固,使學生了解,由於二次鴉片戰爭主權再喪失、領土被強占,是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進壹步加深,此外鞏固兩次鴉片戰爭的內容,對掌握近代史上列強發動的五大侵華戰爭知識的完整性做好鋪墊。
第3課 收復新疆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阿古柏侵略我國新疆和殘酷剝削、壓迫新疆人民;知道左宗棠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打敗阿古柏,收復新疆的史實。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回答“如果妳是左宗棠,如何打敗阿古柏,收復新疆?”“如何評價左宗棠” 的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全面、客觀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抗擊外來侵略,捍衛國家主權,都會得到人民的支持。
教學重點
左宗棠收復新疆是本課的重點。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是我國的西北大門,它的得失不僅關系到我國的主權,更維系著國家的安全。左宗棠力主收復新疆,得到朝野愛國者的支持和新疆各族人民的擁護。
教學難點
講清收復伊犁的重要性與付出代價的必要性是本課的難點。用壹大塊土地和大量的賠款去換取壹座山城,有沒有必要?學生可能無法理解、無法接受。教學時必須講清楚:當時俄強清弱,要收回伊犁,沒有付出壹定的代價是不可能。而伊犁是新疆的大門,沒有收復伊犁等於沒有收復新疆,國家安全仍然沒有保障。所以,伊犁比那塊土地、那些賠款更為重要。
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
1.出示中國填充地圖,讓學生找出新疆的方位,並提問“新疆占我國領土的百分之幾?”再利用“動腦筋”讓學生思考回答“為什麽說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壹是進行學科滲透,二是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三是讓學生了解新疆的重要性。
2.引導學生回顧這時期我國邊疆危機的情況,從此直接導入新課。
3.講述“阿古柏侵占新疆” 壹目,可結合地理知識,提問“蘇聯瓦解產生幾個國家?”再提問“浩罕國是由什麽民族建立的?”讓學生了解浩罕國的由來,又明確它的地理位置。為後面的學習確立時空概念。
4.結合《新疆地圖》或電腦課件,教師邊演示邊用簡練的語言,敘述阿古柏侵略新疆的過程。或讓學生自制課件,自己演示,自己講解阿古柏侵略新疆的過程,並描述阿古柏如何殘酷剝削和壓迫新疆各族人民,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表達能力。
5.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小字部分,指出沙俄、英國無視中國的主權,公然承認並支持阿古柏的偽政權,俄國還直接出兵占領新疆的伊犁地區。其罪惡目的,是企圖分裂中國領土。
6.“左宗棠收復新疆”是本課的重點。可課前布置學生收集有關李鴻章和左宗棠的資料和主張,上課時讓學生分成“李鴻章派”和“左宗棠派”就“海防”與“塞防”(指四北防務)孰重孰輕展開爭論。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加深學生對左宗棠主張收復新疆正確性的理解。
7.設問:“如果妳是左宗棠,如何打敗阿古柏,收復新疆?” 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8.設問“左宗棠在打敗阿古柏後,為什麽不乘勝收復伊犁,而主張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同時又設立抗俄司令部支持曾紀澤的外交鬥爭?” 培養學生學會根據不同的形勢、不同的對象,采取不同的鬥爭策略。
9.引導學生思考“中國用壹塊土地,大量的賠款換取伊犁值不值得?” 培養學生高瞻遠矚,用全局的眼光來分析問題。
10.講完上述內容後,可提問“結合以前學習的內容,妳怎樣評價左宗棠?” 即可鞏固舊知識,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又可以培養學生全面評價重要歷史人物的能力。
動腦筋
想壹想,為什麽說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從此,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的管轄,成為我不可分割的壹部分。以後歷代中央政府從沒有放棄對新疆的管理。
第4課 甲午中日戰爭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甲午中日戰爭的概況:日本發動戰爭的目的;為什麽叫甲午中日戰爭;黃海海戰;旅順陷落;威海衛潰敗。中日《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臺灣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英雄事跡。
在教師幫助下,讓學生講壹講鄧世昌在黃海海戰中的英雄事跡,從而訓練和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通過引導學生比較《南京條約》和《馬關條約》的內容,具體分析、說明《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從而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甲午中日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為吞並朝鮮、入侵中國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戰爭。在戰鬥中,以鄧世昌等為代表的愛國官兵進行了英勇頑強的反侵略鬥爭,他們是甲午戰爭的民族英雄;由於清政府的腐朽沒落、決策集團的妥協退讓和軍備的松弛落後,甲午中日戰爭以中國失敗而告終。中日《馬關條約》的簽定,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教學重點
甲午中日戰爭和《馬關條約》
教學難點
甲午中日戰爭的性質、中國失敗的原因和《馬關條約》影響。
教學方法
1.指導學生查閱有關歷史資料,幫助學生獲取有效信息,加深對有關內容的理解。2.通過指導學生對《馬關條約》和《南京條約》內容的比較分析,幫助學生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具:視頻、教學課件、掛圖。
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
1.在導入新課時,老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導言以渲染氣氛:“同學們,中華民族既是壹個偉大的民族,同時又是壹個災難深重的民族。在近代歷史的恥辱柱上,銘刻著多少炎黃子孫的血淚,記載著多少殘酷的史實。哪壹樁哪壹件不發人深思、催人奮進?哪壹字哪壹句不啟人蒙昧、動人心魄呢?讓我們翻開歷史的畫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戰爭的歷史時期,去體味民族的血淚和興衰、去回顧慘痛的經驗和教訓。今天,我們學習第4課甲午中日戰爭。”這段導言壹開始就制造了濃重的氣氛,學生的思維跟著教學的發展而發展,兩句設問,既是對前課作了小結,也給下文作了鋪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2.黃海大戰壹目是本課的重點,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壹是日本發動戰爭的目的和戰爭的名稱為甲午中日戰爭。二是黃海大戰的經過。三是黃海大戰的結果。可以先由老師放映影片《甲午風雲》的重要片段,然後讓課前準備好故事的學生進行演講特別突出鄧世昌的事跡。老師在學生講完後進行歸納和總結。要求學生註意看有關的地圖和圖片材料。
3.黃海大戰後,李鴻章為保存自己派系的實力,命令北洋艦隊“保船避戰”,躲進威海衛軍港,不準巡海迎敵。這樣,黃海制海權為日本艦隊所控制,此後中國遭到日軍海陸兩路的夾擊。由老師簡要講述遼東半島戰役並著重講清旅順的陷落和旅順屠城,指導學生看小字部分內容。老師再講清威海衛潰敗的情況,指出威海衛壹戰,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4.《馬關條約》壹目是本課的重點之壹,應依次講明以下三個問題:壹是《馬關條約》簽訂的時間(1895年)和雙方代表(李鴻章、伊藤博文)要求學生記憶。二是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分四點劃在書上,並要求學生理解和記憶。關於“三國幹涉還遼”,可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小字,教師不必講解。三是結合《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分析其對中國的影響:第壹、遼東半島是北洋門戶,與山東半島相合環抱渤海,南端是旅順軍港,割讓遼東半島直接威脅了京津地區的安全。臺灣省是中國沿海第壹大島,包括本島、澎湖列島及其他大小島嶼七十多個,與福建省隔臺灣海峽遙遙相對,具有極重要的戰略地位和經濟價值。日本占領臺灣,不僅是掠奪了資源的寶庫,而且又是侵略我國東南沿海各省的基地。第二、兩億兩白銀的巨額賠款,嚴重破壞了中國財政,大大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清政府當時的財政收入,壹年不足九千萬兩。為了償付賠款,除了加緊搜括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條件的“洋債”。這筆巨額賠款,相當於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軍費,日本迅速發展成軍事帝國主義,成為侵略中國的主要敵人之壹。第三、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國主義國家掠奪中國最富庶的長江流域特別是江浙兩省的財富。第四、條約規定日本可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便利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從此,帝國列強取得了在中國直接投資開辦工廠的權利,剝削廉價勞力和掠奪原材料,嚴重阻撓了中國初步形成的民族工業的發展。總之,《馬關條約》的簽定,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此後,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了。
5.1895年有人寫出這樣的對聯:“臺灣今已歸日本,頤和園又搭天棚。”讓學生動腦筋思考:臺灣是中國的領土,為什麽“今已歸日本”?“頤和園又搭天棚”,幹什麽?這兩件事聯系到壹起,說明什麽問題?指出那拉氏、李鴻章為首的投降派茍且貪安,國難當頭還搞什麽“萬壽盛典”,這壹小撮人主持國家哪有不敗之理。
6.指導學生閱讀以徐驤為首的臺灣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有關材料,抨擊當今臺灣“臺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