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我們很多研究者只看到王維詩歌的禪意影響,他們的佛禪智慧卻使王維詩歌乃至王維本人相形見絀。事實上,在許多是非問題上,王維壹直以儒家哲學為衡量標準。日本著名唐詩專家松浦登久正在調查為什麽儒釋道的主題* * *在李白的詩裏。有時,他認為自己詩歌中三教的重復與共存,正是當時所有知識分子作品中的同壹現象。如果不是,恰恰相反,這是壹個非常特殊的例子。(2)他在《李白詩歌抒情藝術研究》壹書中指出:“這種* * *壹樣的思想和宗教的傾向本身並不是原樣地出現在詩歌中的。因為詩人不壹定是思想家、宗教家,詩歌也不是代表時代教義的書,可想而知,時代的主要意識形態與政治、社會聯系如此之深,必然會給詩人在這樣的現實政治、社會中產生的作品以最基本意義上的不可磨滅的影響。”(3)在王維身上,三教的影響都是深刻的,彼此幾乎難以區分。三教的多元性、交融性、整合性、表裏性、動態性等特點,形成了王維哲學思維和生存智慧的特色。
王維生活在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這是壹個思想極其開放活躍的時期。三種宗教的融合變得不可避免和時髦。幾乎所有的知識分子都在作品中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三教的影響,表現出三教的親和與交融。就王維而言,絕對不是壹味地佛禪,他的思想也不應該簡單地切割到“儒道禪”的階段,因為這不僅是矛盾的,而且是不現實的。對於王維來說,儒家思想的影響也是深遠的,它貫穿了他的壹生和思想的全過程。王維的儒家影響主要體現在善治和仁的精神上。對於王維來說,以治國安民為第壹要義和根本目的的儒家哲學,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壹是“仁義,經國濟民”,二是“不廢大德”,這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和核心,也是其人生觀和價值觀最集中的體現。王維有著強烈的為官誌向,他的《兵役》、《青旅》、《顏支》寫得意氣風發,雄壯傳神,是盛唐時期壹個極其昂揚自信的人物。比如王維少年時的作品《老將軍》,塑造了壹個功績卓著卻命運多舛的形象,表現了詩人對天下有用的渴望和憤世嫉俗的不公正。這壹類的詩也有,如《經濟四賢頌》、《長頭詩》等。另壹方面,他的詩歌常常對前人和同時代人的成就表現出由衷的欽佩和熱情的贊美。所以,張九齡這位政績不錯的開元聖人,對王維非常敬重。王維在《獻始於盛世》等詩中,高度評價了張九齡任人唯賢、“不賣公器”的政治品格。王維對人的評價,往往用的是為官進取的價值標準。詩人在送朋友到遠方為官時,不喜歡涉及個人情感瑣事,往往以功名、仕途為主要話題和主題,如“慷慨倚劍,壹曲送君子。”(《送張判官去河西》)詩人結合自己去邊塞補缺的經歷,把邊塞之行描寫得非常吸引人。這是壹生難得的為國家做貢獻的機會。他的“派趙巡撫去代州奪藍字”,最大限度地表現了他對戰神的崇拜。詩中充滿了忘我報國、舍身取義的英雄氣概。詩人以理想主義的眼光看待艱苦險阻的軍旅生活,對血戰充滿幻想,仿佛不朽的功績唾手可得:“忘我辭風,報效國家,取龍庭。”如果妳是壹個學者,妳將在窗口中老去。“那種拼搏成名,鄙夷寒酸經典的人生價值取向,是多麽的開放和光明。詩人為國為名而戰的豪情和自信,在熱衷於功名的邊塞詩代表中是少有的。王維的為官思想不變。即使在政治上壹無所求的時候,他也總是用儒家的奉獻社會、建功立業的信條激勵別人,總是為別人在政治上的積極發展而高興。而且詩人壹直懷揣著儒家仁者愛人的知心。在整體心態平和的前提下,王維調和儒道,安頓佛禪,顯示了他的生存智慧和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