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去淮海路隨便攔住壹個女生問她喜歡哪個牌子的吹風機,得到的答案十有八九是戴森;
妳女朋友說她閨蜜的齊肩卷發超好看,妳心領神會地將戴森卷發棒加進了購物車;
妳同事壹邊哭著窮,壹邊咬咬牙分12期拿下了最新款的戴森吸塵器,然後天天跟妳叨逼叨“這貨真香”。
在戴森身上,似乎有壹種魔力,讓所有人欲罷不能。
短短幾年時間,戴森已經成為風靡全球的網紅品牌。在國內,被冠以“家電界的愛馬仕”等標簽的戴森,更是頻頻刷爆朋友圈,每次發布新品都能引起消費市場狂歡。同樣壹件單品,即便戴森比其它牌子貴上10倍,也阻擋不了無數潮男靚女“Oh,買它”的熱情。
順風順水的戴森,並非沒有煩惱。起碼在造車這件事上,戴森可謂嘗盡了人生百味。特別是對於73歲的戴森創始人詹姆斯·戴森來說,或許此次此刻還在因自己的造車夢破碎而難以釋懷。
這位滿頭白發的工業設計大師,也是科技發燒友,在技術發明方面有著深厚的造詣。所以,當初他宣布戴森打算跨界造車的時候,瞬間勾起了不少汽車愛好者的好奇心。
造車,我是認真的!
也許會有人說,戴森造車只不過是壹時興起罷了,就跟蘋果、谷歌壹樣,誰還沒有個青春年少為愛沖動的時候。可事實是這樣嗎?
其實,戴森的造車夢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90年代。詹姆斯·戴森偶然讀到了壹篇論文,文中提到了柴油尾氣會加速老鼠死亡的實驗。為了解決汽車汙染問題,他從1990年開始研發用於捕捉柴油尾氣顆粒的氣旋過濾器,並帶領戴森團隊開發出了壹套柴油車廢氣處理系統。
然而,當時公眾對於環保問題缺乏足夠的重視,再加上沒有車企願意為戴森的技術買單,因此整個項目也就不了了之。
經過近30年的技術積累,戴森在家電市場取得了進展,並憑借數碼馬達、電池系統以及流體動力學等方面的壹技之長,最終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
當然,作為壹家註重科技創新的企業,戴森關註的點不僅僅局限在產品本身,還有各個深層領域的技術細節。像數碼馬達、電池系統之類的核心技術,便是制造電動車的基礎,也是戴森謀求進軍汽車領域的重要砝碼。
從2013年開始,戴森秘密重啟造車項目,並從特斯拉、路虎、阿斯頓·馬丁、賓利和勞斯萊斯等公司挖走了多名設計研發人員,同時積極招募優秀人才,組建了壹支超過400人的專業汽車團隊。
而所有涉及到造車的環節,戴森內部則加強了保密工作,外界獲得的消息少之又少。
直到2017年9月,詹姆斯·戴森在壹封郵件中向全體員工講述了造車的初心。至此,戴森將造車計劃公之於眾,其圍繞電動車制造領域的布局也正式拉開大幕。
戴森還公布了壹項總金額高達20億英鎊的投資計劃,其中10億英鎊用於電池技術,10億英鎊用於汽車本身。另外,詹姆斯·戴森也自掏腰包,拿出了5億英鎊投入造車事業。
2018年8月,戴森在英國註冊了新商標“Digital?Motor”,同時在英國哈拉溫頓軍用機場園區投資2億英鎊,用於新建辦公樓及電動車專用測試設施,這也被認為是為新車上馬做準備。
兩個月後,戴森宣布其首家汽車制造工廠落戶新加坡。按照原定計劃,這座全定制化的雙層制造工廠會在2020年竣工並生產壹款電動SUV,這款新車的上市時間是在2021年。
考慮到大部分客戶和生產業務在亞洲地區,且該地區的電動車市場潛力巨大,戴森還決定將公司總部從英國遷至新加坡。
2019年4月,前英菲尼迪全球總裁Roland?Krueger加盟戴森,全面負責其造車項目直至產品上市。
有遺憾,但無悔
在勾勒了看似美妙的造車夢之後,戴森為汽車業務持續輸血。但隨著造車項目的推進,各種問題也開始凸顯出來,最大的疑問在於花費巨大代價能換來什麽樣的收益,也就是投資回報率。
事情的轉折點在2019年10月份,戴森發布聲明稱放棄其電動車項目。至於原因,官方說辭是“不具備商業可行性”、“找不到買主”、“市場不認可”等等。
從造車路線來看,戴森選擇的是從零開始開發壹款電動車產品,這也是建立在其深厚技術積澱的基礎上。除了擁有電池、電機技術等方面的成熟經驗外,戴森在制造業領域早已建立了壹套完備的體系。不過,堅持獨立研發和生產也有其弊端,那就是無法獲得充足的供應鏈資源,加重了自身經濟負擔。
國內的造車新勢力,在談到造車門檻時有種說法,沒有200億元資金根本玩不轉。對比戴森的25億英鎊(折合人民幣230億元)大手筆投資,再看看戴森的財務狀況,處境顯然要好得多。以戴森目前在家電領域的經營情況,支撐汽車業務未來幾年的發展也完全行的通。
但關鍵的問題在於,戴森打造出來的電動車光成本就已經達到了15萬英鎊,如此高昂的售價,註定不會被市場看好,而沒有銷量和利潤,壹切都是空談。
詹姆斯·戴森認為,即便實現了電動車的量產,也無法為公司帶來可觀的收益。在電動車上投入大把金錢與精力,反而會影響到家電等其它業務的正常運作。言外之意就是,靠賣車掙不了幾個錢,拿賣家電賺到的錢來補貼汽車項目也不是好路子。
2019年5月,戴森電動車的專利圖曝光,這款新車的神秘面紗被揭開。戴森原本希望打造壹款能與特斯拉Model?X、捷豹I-Pace競爭的全新車型,即充滿科技感的,完全可以投入量產的電動車,結果也確實造出來了。
今年,詹姆斯·戴森在接受采訪的時候向外界展示了內部代號為N526的原型車。新車長5米,寬2米,高1.7米,是壹款大型7座純電動SUV。外觀造型上,新車除了采用懸浮式車頂外,還有流媒體後視鏡、隱藏式門把手等新穎設計。
值得壹提的是,新車儀表盤使用了全息投影技術,可以將信息直接顯示在駕駛員的視線範圍之內。配合HUD擡頭顯示器,讓駕駛員在駕駛過程中不用低頭查看車速、導航等信息。
新車搭載了兩臺電機,綜合功率543馬力,峰值扭矩650牛·米,完成0-100公裏/小時加速需4.8秒,極速可達200公裏/小時。續航表現方面,新車單次充電續航裏程965公裏。
顯然,在這款新車上,戴森設計師和工程師投入了大量精力和心血。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新車運用的許多理念和技術都是超前的。同時,透過很多細節也可以發現,戴森把做家電產品的細膩傳承到了造車上。
換個思路,重新出發
造車,並不是壹件簡單的事情。面對不確定的前景,硬耗下去不是辦法,弄不好會傷筋動骨。果斷止損,另謀出路,則可以照顧到長遠發展。
換句話說,戴森造車無異於壹場賭博:若成功,或許可以重新定義戴森品牌;若失敗,甚至可能加快戴森品牌隕落。
所以,戴森在權衡各項利弊後決心放棄造車,並非壞事。
雖然造車項目被砍掉了,但是技術研發卻從未停歇。戴森已決定把研發資源投入到感應技術、視覺系統、機器人、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這些已經比較熟悉的領域,並將繼續專註於制造固態電池核心技術項目。
實際上,戴森對電池領域壹直抱有很大的期待。2015年戴森以9000萬美元並購固態電池公司Sakit3,決心自主發展固態鋰電池技術。2016年,戴森宣布投資14億美元建設固態鋰電池工廠。
從當前電動車市場的發展來看,電池的能量密度是最大瓶頸,而基於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等優勢,固態電池被認為是下壹代電動車的最佳選擇。
基於對固態電池的看好,寶馬集團已宣布與美國電池技術公司Solid?Power聯合開發下壹代固態電池技術,希望能將電池的能量密度提升兩至三倍;同時,也有消息稱豐田汽車計劃在未來出售全固態電池汽車;2018年,雷諾-日產-三菱聯盟向電池公司Ionic?Materials投資6500萬美元,用於開發電池新技術,希望在2025年讓電動車用上固態電池。
對於戴森來說,如果能突破固態電池的研發瓶頸,找到合適的商業化途徑,或許可以實現利益的最大化,也不失為壹種戰略方向。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