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畫之鄉。綿竹年畫是中國四大年畫之壹,享譽海內外。被文化部1993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民間木版年畫)之鄉”。綿竹年畫作為中國四大年畫之壹,起源於明代,興盛於清代,其制作規模在清代乾隆嘉慶年間達到頂峰。綿竹年畫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內容主要是避邪迎祥、風土人情、戲曲故事、歷史文化、神話傳說等。綿竹年畫被邀請到歐洲、亞洲、南北美洲50多個國家展出,受到國外藝術界的青睞。
四川朗曼集團有限公司是亞洲最大、世界第四大磷酸鹽生產商。
綿竹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優美的沿山自然風光,特別是4萬畝梨園等資源,著力打造“春賞花、夏乘涼、秋賞果、冬觀雪”的觀光休閑鄉村旅遊精品。截至目前,已成功舉辦了七屆綿竹年畫節、九屆四川綿竹梨花節、綿竹水果鑒賞節和首屆柚花節。銀杏溝、楠木溝和玄朗溝的自然風光吸引了許多遊客前來觀光。劍南春“天壹老”酒廠遺址的發掘被評為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壹。建南老街、胡雲國家森林公園等旅遊景點正在建設和開發中。正所謂:“世上有其事,戲中有其事;戲裏有,畫裏也有。”這句話說明了壹個道理:壹切藝術都來源於生活。戲劇藝術和繪畫藝術都反映了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繪畫只屬於藝術,而戲劇是包括繪畫、音樂、舞蹈、語言等在內的綜合藝術。舞臺布景、臉譜、服飾、道具是繪畫藝術的戲劇性表現。
但畫中有景,用畫表達戲劇內容也是壹種藝術形式。我們可以在四川漢畫像磚上看到很多後來形成戲劇因素的上百種戲劇、舞蹈的場景,如《看基斯》、《跳丸》、《雜技》、《駱駝舞》等。尤其是目前,我們在挖掘整理傳統川劇藝術的時候,也可以從歷史上保存下來的大量石刻、木刻、繪畫中,發現壹些從未被發現的劇目,或者從中獲得壹些有益的啟示。正因為如此,在收集和研究著名的綿竹傳統年畫的過程中,我們註意到了過去和現在關於川劇的壹些信息,並從中獲得了壹些文字。
壹、綿竹年畫和戲劇
四川綿竹年畫歷史悠久。續綿竹縣誌說,綿竹年畫早在明代就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其實早在唐宋時期,成都就出現了木刻版畫,北宋於世貞(1008-1084)所寫的《成都古今錄》就描述了當時成都十二月中旬的符濤城,也就是年畫市場。成都符濤的大部分年畫都是由綿竹、夾江等周邊縣的年畫作坊提供的。這是因為綿竹和夾江是著名的產紙之地,雕版印刷也相當發達。綿竹縣漢代因綿水河兩岸多竹而得名,即如《綿竹縣誌》所載:“竹紙之利,若不足,則印為書,制成桃題(年畫)。據考證,綿竹年畫始於宋代,興盛於清代,衰落於民國。在清朝,是最繁榮的時期。當時全縣城鄉有年畫作坊300多家(城市最集中,約90家),全縣從業人員1000多人。大大小小的畫市攤位綿延十幾公裏,盛況空前。當時,年畫暢銷雲南、貴州、甘肅、陜西、湖北、青海、西藏等地,還遠銷東南亞壹些國家。綿竹年畫題材廣泛,涵蓋了以下幾個方面:驅魔、民俗、生活生產、花鳥蟲魚、浪漫人物、神話傳說、戲曲故事。經過長期的發展和創新,這些年畫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其構圖完整飽滿,人物誇張扭曲,線條古拙,色彩鮮明生動,符合畫面主題和群眾欣賞習慣。綿竹年畫在色彩上也與其他著名年畫有較大區別,擅長手繪,與其他以套印為主的年畫有所區別。
綿竹作為壹座歷史古城,清初戲劇活動十分繁榮。康熙五十壹年(公元1712年),綿竹縣令盧繼永曾在壹首《支竹詞》中寫道:“村社戲為戲神樓,鐵板譚槽滿人;學校裏的秦聲渾不斷,有時低低地說著吹腔”。乾隆年間,羅江進士李也在《新尋神記》中寫道“綿竹東嶽廟有個以會玩著稱的沙彌,忽然偷師壹千塊錢,逃到班中中學”。這說明在那些日子裏,綿竹的戲劇活動壹直很活躍。綿竹年畫作為壹個與傳統戲曲齊名的民間藝術品種,也與傳統戲曲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最晚在清朝乾隆年間,《西廂記》等戲曲年畫問世。
二、綿竹年畫中的繪畫
由於年畫屬於民間藝人的作品,在封建社會被視為質量低劣的“工匠畫”。所以流傳下來的年畫很少,大部分都是年年換,沒有保存下來,給我們今天研究年畫發展史帶來了困難。幸運的是,建國以來,國家采取措施搶救民間藝術,尤其是許多藝術家。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他們就先後深入綿竹城鄉進行綿竹年畫的收集和調查,通過自己的努力,收集了大量有價值的傳統年畫。同時,60年代由縣政府牽頭成立了綿竹年畫學會和綿竹年畫研究會。通過長期的挖掘和收藏,也積累了相當數量的傳世佳作。截至目前,已收藏清代年畫版畫100余幅,不同時期不同內容、不同品種的年畫近千幅。在這些豐富多彩的年畫中,我們發現了許多以戲劇為內容的素描。
三、戲曲畫與民間生活戲曲年畫,在沒有影視的舊社會,是廣大群眾(尤其是農民)最喜愛的畫。俗話說“畫中有戲,百看不厭。”過去,農民每年春節都會買毛巾和年畫。他們喜歡從龍門、廳門到臥室門貼滿年畫,有些人甚至在臥室和客廳貼上有趣或吉祥的戲劇年畫。辛苦了壹年,壹家人圍坐在房間裏,常常忍不住哼起看過的川劇。孩子們似乎對每年都在變化的戲劇性的年畫更加新奇。他們經常纏著父母問關於畫面內容的問題,大人們也經常津津有味地聊起戲來。毫不誇張地說,舊時代的戲劇年畫是群眾生活的壹個組成部分。許多孩子在入學前就受到了年畫和年畫中的戲劇的影響。他們“贏得童年的歡樂,燦爛輝煌”的社會功能不可小覷。
綿竹年畫中存在大量戲劇年畫並非偶然,它反映了歷代作家對地方戲劇的欣賞和偏愛。只有當他們的編劇熱愛並熟悉川劇時,他們才能抓住劇中精彩而典型的情節,構思並體現生動的戲劇畫面。這些戲劇性的年畫都是寫實作品,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代光緒三十年著名綿竹年畫畫家黃瑞格創作的年畫。在這幅年畫長卷中,忠實地描述了在傳統的高樁平臺上表演的五個川劇故事,如邱江、香蓮的進宮、搶傘、雨荷橋和漪汾的西遊記。畫面生動地再現了當時綿竹縣春節的情景,從畫面、人物、服飾的組合,以及面具、服飾都體現出寫實的手法。同時通過熱鬧的節日場景,從壹個角度反映了晚清綿竹人的戲劇生活。
長期以來,年畫通過戲劇增加藝術魅力,戲劇通過年畫傳播更廣。這種相得益彰的傳統婚姻壹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近年來,綿竹年畫社創作印制的許多戲劇年畫在廣大農村仍然廣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