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商標查詢 - 大中華橡膠廠的歷史沿革

大中華橡膠廠的歷史沿革

是年2月上旬達成協議,由日本A字護謨(橡膠)廠負責培訓制造套鞋的技術人員,及提供全套機械設備,中方派員赴日並洽購設備。民國16年在上海徐家匯路1102號租地27畝建造廠房。同年夏天,特聘日本人加藤芳藏指導在日本的實習人員;同時登報招聘技師,來華安裝設備指導生產。民國17年有職工83人,10月30日投產,日產套鞋近1000雙。采用的雙錢商標,於次年10月註冊獲準。

建廠第壹年贏利20萬元。民國17年12月盤進滬江機器廠設備,設立大中華橡膠機器修造廠。民國19年興建硫化油膏廠和生產碳酸鈣的原料壹廠,民國22年增建生產氧化鋅、立德粉的原料二廠和生產鞋面布的原料三廠。民國19年盤進交通橡膠廠,改名為大中華橡膠二廠,民國22年9月,先後盤進日商泰山護謨廠和春華橡膠廠,分別改名為大中華橡膠三廠、四廠,徐家匯老廠稱大中華橡膠壹廠。

民國19年1月,企業由獨資改為合夥,資本增為20萬元。次年改為兩合公司。民國22年12月,資本擴至200萬元,改組為大中華橡膠廠興業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總部設在東棋盤街63弄32號(今延安東路272弄32號)。民國26年擴至300萬元,***有職工2860人。其資本占全國同行業的四分之壹,產值占三分之壹。

民國21年開始籌備,至民國23年10月“雙錢”牌汽車輪胎試制成功,打破國外輪胎壟斷中國市場的局面。與此同時,民國22年建成力車胎廠房,次年從日本購進壹套制造力車胎的舊設備,安裝後投入生產。民國20年起,生產的膠鞋先後獲得國民政府實業部及上海市政府的優、特等獎狀和上海市商會榮譽獎狀。民國23年起生產汽車輪胎和力車胎,民國24年,“雙錢”輪胎在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國貨展覽會”展出,獲特等獎狀。

抗戰爆發後,“三廠”、“四廠”、原料廠和各地營業機構遭到破壞,“四廠”全部機器及部分原料等12O余噸物資內遷途中也遭洗劫,損失相當於勝利前夕資本總額的四分之壹。為避免日方的幹擾,公司總部暫遷香港。民國27年分別在徐家匯路和陜西南路,另辦美泰制鈣廠和德福織染廠。民國31年受太平洋戰爭影響,原料中斷,曾壹度停工。次年開辦“大中國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以商代工,謀求生存。民國35年6月,盤進日商上海護謨工業株式會社,替代毀於戰火的“四廠”,民國36年2月,盤進振隆鐵工廠,同年4月盤進大安維新橡膠廠,改為大中華橡膠五廠。民國37年3月,在天津盤進興滿橡膠廠,改為大中華橡膠六廠。解放前夕,大中華橡膠廠股份有限公司有制造廠6家、原料廠3家、機器修造廠2家,擁有職工4000余人,另有兩家獨立經營的原料廠。

1954年9月全公司清產核資額為1365萬元(不包括天津分廠156萬元和待處理資產330萬元)。10月,大中華橡膠六廠首先公私合營,劃出後改為天津大中華橡膠廠。12月,全公司公私合營後,隸屬於市輕工業管理局,後改屬上海市第二輕工業局輪胎膠鞋公司。次年5月公司改為總廠制,總部遷到“壹廠”。1956年工業經濟改組時,有17家小型橡膠廠、鐵工廠和鞋幫廠並入大中華各有關分廠;大中華原料壹、二廠劃出,並入京華化工廠,原料三廠並入上海市第二十棉紡廠、當時,總廠直屬市工業部領導。1959年撤銷總廠制,後隸屬於化工局,1962年隸屬於上海市橡膠工業公司。各分廠獨立後均隸屬於上海市橡膠工業公司。1959年成為輪胎專業制造廠。

1961年,大中華橡膠壹廠力車胎生產開始移交中南橡膠廠。1965年年產20萬套輪胎的設備及707名職工內遷貴陽,支援貴州橡膠廠擴建成為貴州輪胎廠。翌年12月大中華橡膠壹廠改名為上海輪胎壹廠。1981年2月定名為上海大中華橡膠廠。1984年9月起,征地268900平方米,籌建大中華橡膠廠閔行分廠。1988年1月1日,上海碳酸鈣廠(原美泰化學制鈣廠)並入。1990年6月19日,與上海正泰橡膠廠聯合組建上海輪胎橡膠(集團)公司,成為公司核心層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