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壹開戰在即,各大電商摩拳擦掌,進入備戰狀態。
但兩部大法審議的內容,讓今年的雙十壹氣氛壹下子凝重起來。
10月3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電子商務法草案和反不正當競爭法修訂草案,兩部大法同時對網購刷單說NO。
電子商務法草案二審稿從“平臺經營者、競價排名廣告、工商登記主體、防止平臺‘店大欺客’”四方面做出明確規定,進壹步加強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
電子商務法草案二審稿四大熱點
熱點壹:平臺經營者從“明知”到“應知”
二審稿規定,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平臺內經營者侵犯知識產權的,應當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終止交易和服務等必要措施。
在此之前,壹審稿規定,電子商務第三方平臺“明知”平臺內電子商務經營者侵犯知識產權的,應當依法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終止交易和服務等必要措施。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從“明知”到“應知”,體現了對平臺經營者更加嚴格的約束,這有助於督促平臺方承擔起尊重知識產權的責任,進壹步打擊網上侵權假冒行為,凈化網購環境。
熱點二:競價排名產品需標明“廣告”
二審稿規定,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應當根據商品或者服務的價格、銷量、信用高低等多種方式向消費者顯示搜索結果;對於競價排名的商品或者服務,應當顯著標明“廣告”。
同時,二審稿還指出,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全面、真實、準確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務信息,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電子商務經營者不得以虛假宣傳、虛構交易、編造用戶評價等方式侵害消費者的知情權。
事實上,競價排名就是廣告,如不標明,將誤導消費者對商品或服務的評價。
中國互聯網協會研究中心秘書長吳沈括表示,明確競價排名的廣告屬性,將更好地保護消費者的知情權,但要落實這壹點,需要通過廣泛的立法宣傳提高電商經營者對這壹義務的認識,也要有具體措施確保違法者受到應有懲處。
熱點三:厘清工商登記主體
二審稿提出,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依法辦理工商登記。但是,銷售自產農副產品、銷售家庭手工業產品、個人利用自己的技能從事依法無須取得許可的便民勞務活動以及依照法律、行政法規不需要進行工商登記的除外。
上海浦東電商協會理事長孟憲煌認為,自產農副產品經營等行為,很難界定,容易被利用打擦邊球。實際上,農村存在產品委托代銷現象,因此工商執法可能很難取證。
北京外國語大學法學院王文華教授表示,規則都有例外。全部進行工商登記不現實,所以原則性和例外性應結合。這體現了壹定的人文關懷精神,也促進了中國電子商務全面發展。
熱點四:防止平臺“店大欺客”
二審稿指出,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不得利用服務協議和交易規則等手段,對平臺內經營者的交易、交易價格等進行不合理限制或者附加不合理交易條件,或者向平臺內經營者收取不合理費用。
北京郵電大學互聯網治理與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崔聰聰表示,明確平臺經營者不得濫用市場地位侵犯中小經營者經營合法權利,這為打擊“平臺大了欺店”提供了法律依據。
“這壹修改通過規範經營者的行為,構建公平的競爭秩序,有助於最終實現保護權益、規範秩序和促進發展的立法目標。”崔聰聰說。
反不正當競爭法修訂草案三審稿五大看點
看點壹:界定不正當競爭行為
三審稿提出“經營者在生產經營活動中,違反本法規定,擾亂市場競爭秩序,損害其他經營者或消費者合法權益行為”均屬不正當競爭行為。
1993年版本中規定,不正當競爭,是指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損害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行為。
從強調“社會經濟秩序”,轉變為“市場競爭秩序”。應該說,新表述符合了“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要求,也適應了新時代實踐發展的需要。
看點二:遏制電子商務領域虛假宣傳
三審稿對虛假宣傳的具體內容予以細化,明確經營者不得對其商品的“銷售狀況”、“用戶評價”等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欺騙、誤導消費者。
同時,三審稿還增加了壹款規定,明確經營者不得通過組織虛假交易等方式,幫助其他經營者進行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
如違反上述規定,由監督檢查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處20萬元至100萬元罰款;情節嚴重的,處100萬元至200萬元罰款,可吊銷營業執照。
此前,反不正當競爭法對“虛假宣傳”概念規定比較寬泛,僅規定經營者不得利用廣告或其他方法,對商品的質量、制作成分等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
對外經貿大學競爭法中心主任黃勇認為,經營者通過“刷單”增加好評、銷量的現象不絕,此類不正當競爭容易對消費者產生誤導,新規對市場變化產生的突出問題做出了規範。
看點三:界定商業賄賂對象
二審稿對商業賄賂的對象作了界定,其中第三項是“國家機關、國有公司和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或者國家工作人員”,第四項是“可能利用國家工作人員的職權影響交易的其他單位或者個人”。
在三審分組審議時,有常委會委員提出,市場主體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平等地位,在商業賄賂的對象中單獨強調國有單位不合適。
還有的提出,這兩類主體實際上都屬於利用自己的職權和影響力對交易施加影響,建議合並。
為此,法律委員會建議,將這兩項合並修改為,利用職權或者影響力影響交易的單位或者個人。
看點四:混淆商品來源限定“有壹定影響”
三審稿提出,經營者不能擅自使用他人有壹定影響的商品名稱、包裝、裝潢等相同或近似的標識,不能擅自使用他人有壹定影響的域名主體部分、網站名稱、網頁等。不能擅自使用他人有壹定影響的企業名稱、社會組織名稱和姓名。
之所以強調有“壹定影響”,是因為有常委會委員提出,仿冒他人商標標識構成混淆商品來源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壹般以被仿冒的標識在相關領域有壹定影響、為相關公眾所知悉為前提,建議明確。
北京誌霖律師事務所副主任、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趙占領認為,沒有影響的商標,他人仿冒的可能性本身就比較小,而且即使仿冒,對消費者認知和市場競爭秩序也不會造成太大影響,沒有必要通過反不正當競爭法進行規範,被侵權方完全可以按照商標法起訴“商標侵權”。
看點五:行業組織維護市場競爭秩序
三審稿新增壹條規定:行業組織應當加強行業自律、引導、規範會員依法競爭,維護市場競爭秩序。
此外,三審稿還提出,監督檢查部門調查涉嫌不正當競爭行為,可以采取查封、扣押與涉嫌不正當競爭行為有關的財物。
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委員包克辛在當日的分組審議中建議,在采取前款規定的措施時應當出示批準文件,不能對企業說查就查、說封就封,應當對企業的利益適當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