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商標查詢 - 麗水金沙的幕後花絮

麗水金沙的幕後花絮

和麗梅在舞臺上的表演如泣如訴,這段被譽為《麗水金沙》大型舞蹈點睛之筆的雙人舞“殉情”,讓觀眾屏聲斂氣。隨後,潮水般的掌聲湧向舞臺,湧向精彩紛呈的《麗水金沙》。和麗梅說,聽到掌聲的第壹反應通常是:真希望自己永遠站在《麗水金沙》的舞臺上!

《麗水金沙》誕生4年來,已經成為麗江、雲南乃至全國文化產業的壹面旗幟,更重要的是,它顯示出民營演出團體的旺盛活力。

勇敢地迎接挑戰

2002年9月,18歲的和麗梅考入剛剛開演不到4個月的《麗水金沙》劇組,當時誰也說不清楚這臺集結了民族歌舞元素與現代高科技聲光電手段的大型舞蹈到底能不能在麗江站住腳。

和麗梅原來在麗江玉水寨不足20平方米的小舞臺上跳傳統的納西族舞蹈。《麗水金沙》帶給她巨大的震撼:麗江市國際文化交流中心400平方米的大舞臺,80多名演員的大團隊,90分鐘、3大章節如詩般的舞蹈。

和麗梅覺得自己的基本功與《麗水金沙》的演員們相差太大,“他們都很棒,有來自麗江民族歌舞團的,有外州市、外省的。”她暗下決心,壹定要在這臺雲南首部大型舞蹈中占據壹席之地。經過兩個月的艱苦磨礪,她最終成功躋身《麗水金沙》表現苗族“火把節”的群舞行列。“我成長了!”她欣喜地說。

《麗水金沙》也在成長。麗水金沙演藝有限公司總經理周誌強至今對創業之初的情況心有余悸:2001年底,從未涉足過演藝業的他來到麗江,確定立項、編創僅三個月時間,2002年5月1日正式公演。“剛開始幾乎沒什麽觀眾,6月1日,全場就壹個人。我記憶太深刻了!演完後,這位外地遊客撂下壹句話:節目很好,宣傳不夠。” 遊客的話給了周誌強對《麗水金沙》節目本身和定位的信心。他立即調整宣傳策略,請當地政府專門組織召開了《麗水金沙》促銷會,通過組織導遊上課、吸引旅遊團隊觀演、利用媒體宣傳造勢等壹系列措施,逐漸贏得了觀眾的口碑。終於,2002年11月《麗水金沙》開始走出低谷。此時,和麗梅剛好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獲得了她在《麗水金沙》中的第壹個角色。

不約而同,周誌強與和麗梅在向成功邁出了第壹步後,也都分別決定了自己下壹步的目標:以定位於雲南民族文化為靈魂、現代技術為手段的旅遊舞蹈精品晚會《麗水金沙》,挑戰市場;以自己的付出,挑戰《麗水金沙》的女主角。

最終,兩個人都在2004年取得成功。

這壹年,和麗梅成了團裏的“臺柱”。《麗水金沙》及企業則被業內視為最具開拓意識的民營商業演出之壹,被文化部授予“文化產業示範基地”稱號;被評為“2004年度中國文化產業十佳成長型企業”;在中國第七屆藝術節上被評為“全國百家優秀文藝團體”;2005年獲第五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表演金獎和作品銅獎;同年被評為雲南省著名商標。

危機感造就的輝煌

舞臺上的和麗梅很美:舞姿柔媚輕靈,表演準確投入,將納西少女的羞澀、憤怒、絕望、幸福拿捏得恰到好處。當觀眾的掌聲經久不息,當《麗水金沙》全體演員集體站在倏然打開的聚光燈下,她被壹種廣闊的溫暖緊緊包裹起來,她由衷自豪,為自己是《麗水金沙》的重要壹員而自豪,更為這個團隊的傾心付出而自豪。

搞好壹臺節目,僅有準確的市場定位遠遠不夠。周誌強說,《麗水金沙》對機制、體制的銳意創新才能使和麗梅這樣默默無聞的小角色向“臺柱”的轉變成為可能。而且,也正是民營演出團體的競爭機制,使當上“臺柱”的和麗梅無法高枕無憂:她必須習慣接受挑戰。

和麗梅是這樣拿到女主角的:按照規定,她向舞隊團長提出主角申請,與當時的女主角來了壹場全方位的競爭,再由所有演員投票表決誰有資格出任女主角。和麗梅艱難勝出。但兩年來,她又不得不接受其他演員壹次又壹次的挑戰,傾盡全力,拿出看家本領才守住了“陣地”。

“制度在保證演員挑選的公正性的同時,也激勵著演員不斷前進。”和麗梅介紹,競爭上崗、按勞分配是《麗水金沙》取得成功的最大秘訣,無論演員還是舞美工作人員都把技能高低作為是否錄用、是否擔當重要角色的先決條件。演員的主要收入由此決定:演出技能、角色擔當、上場頻率、敬業守紀。“比如我跳壹場雙人舞的主角可以拿到20分,小角色6、7分;演員有A、B角,A角不行了B角立刻頂上去;跳得多,分就多,收入自然就高。”

危機感無處不在。和麗梅認為,如果以她2002年的水平,現在肯定無法擠進《麗水金沙》。累嗎?累,旺季壹天演4場,淡季最少壹天1場,有時下午2點進場,深夜12點才能離開。“但是心甘情願!這也是《麗水金沙》能夠常葆激情的原因:演員希望跳得更多、更出色。”她說。

煥發旺盛活力的“民營”機制 《麗水金沙》的成功推著演員往前走,也吸引了更多演員奔向它。周誌強介紹,劇團80多名演員中有31人來自前麗江市歌舞團,其余大多數在本地招考,還有少部分演員來自雲南各地乃至省外。

很多演員對“國有”和“民營”有切身感受。31名前麗江市歌舞團演員轉制後成為股東,與麗水金沙演藝公司***同組建民族演藝公司,為《麗水金沙》提供演員保障,開拓更寬廣的產業空間,並悉心培養小演員。對自己身份的轉變,他們深有感觸:“轉制之前談不上激情。現在,妳可以證明自己的價值,喚醒妳對舞蹈事業的熱愛、妳的職業尊嚴、妳對本民族文化深深的自豪和認同。”

敏銳的市場意識、真切地貼近觀眾、合理的制度安排、科學的運作機制……回顧《麗水金沙》4年奮鬥和成功的歷程,周誌強感慨萬千:2004年,《麗水金沙》演出786場;2005年,演出846場;2006年已逼近1000場大關;公益演出達60多場。有專家稱,《麗水金沙》已經成為國內民族演出業的壹朵奇葩。周誌強認為,這是國家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發展文化產業的政策給企業帶來的機遇,《麗水金沙》在各方面的鼎力支持下抓住了這個機遇,而民營企業先天的市場意識則在《麗水金沙》的成功中起到了關鍵作用:藝術作品也是產品,必須從市場出發,接受市場的檢驗,這是企業發展的唯壹出路。

面對《麗水金沙》4年演出達3000多場的佳績,周誌強冷靜環顧:“在這4年裏,光雲南便湧現了《雲南映象》《猛巴拉娜西》《蝴蝶之夢》等壹大批旅遊歌舞精品,我們正在思考哪些地方過時了,哪些地方還需要深入挖掘。《麗水金沙》必須居安思危。”

今年22歲的和麗梅依然是那個光彩照人的女主角,她自信地對記者說:“當然希望壹直是主角,但也不怕迎接挑戰!更相信充滿競爭與活力的《麗水金沙》會造就出更多更好的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