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產業化形態顯著。 全市建立高標準農產品加工集中區18個,培育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877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5家、省級龍頭企業52家,2012年規模以上龍頭企業銷售收入達到1537億元,比上年增長36.9%。全市培育農民合作社7037家,入社農戶占總農戶的79.9%。全市累計認證“三品”2948個,獲批中國名牌產品3個,江蘇省名牌產品、農產品33個,認定全國著名商標10個,全省知名商標18個。
四是農業現代化進程快。 全年糧食平均單產達到863斤;設施農業比重達到19.5%,總量、增量、占比、效益均居江蘇省第壹;肉鴨養殖領跑全國,豐縣種鴨存欄量全國第壹,本次實地考察的維維農牧科技公司核心牧場是農業部掛牌的良種奶牛推廣中心,品種、設施、管理、產量、效益均為國內壹流水平;近年來實施國家和省農業科技項目700余個,培育小麥、玉米、甘薯等優新品種20余個,在全國地級市中名列前茅;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面積近500萬畝,比重達57%;農田托管專業化服務面積達60萬畝,今年將向120萬畝邁進。
徐州市在發展現代農業方面率先實踐,取得了許多寶貴經驗,讓人感觸最深的主要有以下五點:
第壹,以大區域規劃,帶動大產業布局。 近些年來,徐州市先後制定出臺《徐州市十大優勢主導產業發展規劃》、《徐州市設施農業發展規劃》、《徐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意見》、《徐州市農業提檔升級行動方案》等多個指導性文件,壹壹貫之,明確提出“1+5”發展目標,即:全市重點設施農業,建立壹大產業基地;重點培育五大產業體系,以故黃河沿岸為重點發展林果業,以沛縣、豐縣為重點發展肉鴨產業,以銅山為重點發展奶業產業,以邳州為重點發展大蒜產業,以賈汪、睢寧為重點發展食品菌產業,指導全市優化產業布局,推動縣區產業發展特色化、優勢特色農業規模化發展。
第二,以大工程支撐,帶動大基地建設。 徐州市圍繞“1+5”發展目標,持續實施“2020”工程,每年新建成20個5000-10000畝集中連片的設施蔬菜基地和20個大中型規模養殖場;於2017年至2012年實施了“十百千萬”農業提檔升級三年行動計劃;於2011年實施了現代農業十大項目、四大增收工程;於2017年起實施農業二次跨越行動計劃(2017-2017)。目前全市已建成170萬畝設施農業基地、故黃河沿岸150萬畝水果生產基地、邳州160萬畝大蒜基地、新沂、邳州60萬畝花卉苗木基地、銅山5萬頭奶牛基地、豐、沛2億羽肉鴨養殖基地、睢寧300萬只肉羊養殖基地等壹批特色鮮明的大規模產業基地。
第三,以推進農業產業化,帶動主導產業提檔升級 。徐州市註重打造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每個主導產業都培育壹批優勢規模生產基地、壹套科技推廣體系,壹套質量安全監管辦法,壹批合作組織,壹批大型龍頭企業,壹個或幾個知名品牌。如豐沛肉鴨產業體系,建成2億羽生產基地;引進雨潤、南京中意、河南華英等肉鴨加工企業42家,形成年加工肉鴨3億羽的生產能力;引進和培育大型種鴨養殖企業5個,豐縣成為全國種鴨第壹縣;創建集種鴨養殖品牌、生態基地品牌、加工銷售品牌於壹體的“古沛龍飛鴨”系列品牌,形成了國內知名的鴨業品牌群,正在成為全國鴨產品交易中心、價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流中心。
第四,以推進農業設施化,帶動高效農業規模化。 發展設施種植、規模養殖是徐州市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主旋律,多年如壹,持續實施,壹壹貫之。以設施化提高農業效益,帶動農業投入,這次考察學習的三堡鎮徐村被稱為江蘇省食用菌產業“第壹村”,全村家家是大戶,戶戶有菌菇,全村人均收入近2萬元,90%以上來自食用菌產業,康華食用菌公司的工廠化食用菌生產水平居全國先進水平。徐州市畝效益6000元以上面積達50萬畝,畝效益3500-6000元面積達到200萬畝。以規模化推動產業集聚,區域集中,形成特色優勢,每個主導產業都培育了壹大批規模化、專業化生產基地,建立山藥、牛蒡、蘆筍出口特菜規模專業化基地50萬畝,建立出口白蒜專業化生產基地160萬畝,形成蕃茄、辣椒、黃瓜、西芹為主的設施蔬菜生產區域200萬畝,全市建立千畝以上連片設施蔬菜生產專業村30余個。
第五,以機制創新,激發現代農業發展活力。 把工作創新作為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環節。創新土地管理制度,全市114個鎮全部建立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實現了土地流轉管理全覆蓋,全市土地流轉面積達261萬畝,占比達30%。創新農業生產經營機制,堅持推進“三大合作”(農民專業合作、土地股分合作、社區股分合作),全市工商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7037家,入社農戶比重達79.9%。創新金融服務體系,建立村鎮銀行3家、小額貸款公司27家,資金互助合作社122家,全面推行農戶聯保、農戶互保、企業擔保等多種信用保證方式。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機制,大力推進農田托管服務,實行訂單式專業化、標準化、集約化統壹服務模式,全市已經實施農田托管服務近60萬畝,今年年底可望增加到120萬畝。創新工作推進機制,確立了徐州農業“全省第壹,全國領先”的工作目標,對全市114個鎮實施差別化管理,分類考核,兌現獎懲。
二、徐州現代農業學習考察的體會與啟示
徐州和淮北地相近,水相連,農業自然資源大體相同,徐州現代農業發展的經驗和路徑更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第壹,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必須觀念引領,敢爭壹流。 思想的高度決定著發展的空間,敢爭壹流方能競爭壹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必須用現代農業的觀念來謀篇布局,立足淮北農業自然資源條件和人文傳統,超前謀劃,高起點定位,錯位發展,形成鮮明特色。必須構建現代農業制度來組織現代農業各要素,培育壯大現代農業發展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實現生產與市場有效對接,善於利用國內、國際兩大市場確立和壯大主導產業。
第二,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必須註重特色,構築優勢。 現代農業發展動力之源在於市場,形成市場競爭優勢之途在於培育特色產業,培育特色優勢產業首要在於做大規模,唯有規模才能形成市場、影響市場,才能有效聚集和吸引科技、人才、信息等要素,才能做響品牌,延長鏈條,形成產業體系,繼而使產業發展步入良性循環軌道。農業不同於工業,組織松散,培育壹個特色產業需要數年之功,必須不斷積聚優勢要素,持續用力推動。
第三,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構建平臺,聚集要素 。與國情略同,我市現代農業尚處於起步發展階段,選擇優勢區域,建設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在創新農業經營機制、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等方面率先探索,在提升農業裝備水平,聚集科技、人才、信息要素,推動產業鏈條向產前、產中、產後延伸,打造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等方面率先實踐,是帶動全市現代農業加快發展的重要舉措。
第四,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必須積極創新,激發活力。 創新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尤其需要創新,以創新經營機制,破解農業生產經營過於分散、生產與市場難以對接的制約;以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機制,建立更加高效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立專業化、集約化農業服務體系;以科技創新,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以金融創新,破解農業發展融資難題。
第五,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必須幹事創業,勇於擔當。 在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需要大量的組織創新、制度創新、機制創新、科技創新,這其中各級政府和部門的推動作用至關重要,因循守舊,安於守成,顯然難有作為,必將錯過寶貴的發展機遇期。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激勵士氣,大膽創新,寬容失敗,敢於擔當,建立適應於現代農業發展的目標考核機制,提升幹事創業的精氣神,凝聚事業發展的力量。
三、對標徐州我市農業的差距與潛力
徐州市國土面積是我市的4.3倍,耕地面積是我市的4.3倍,農村人口是我市的5.2倍,人均耕地面積略少於我市,農業發展條件相似。對標徐州,更有利於我們發現差距,奮起追趕。
壹是在農民收入上有差距,促進農業增效的潛力大。2012 年徐州市農民人均純收入10762元,比我市多3476元,約是我市的1.5倍;農業增加值434億元,是我市的8.4倍,畝均增加值4937元,是我市近2倍。我市在發展高效農業,提高土地產出率和收益率上潛力很大。
二是在結構調整上有差距,培育特色優勢產業的潛力大。 徐州市出口白蒜、食用菌等五項為全國單打冠軍,8個單項產業為全省之冠,設施農業比重是我市的'2.7倍,銅山區奶牛存欄量是我市的15倍,沛縣肉鴨飼養量是我市家禽飼養量的2倍多,山藥、牛蒡、蘆筍特菜種植面積是我市蔬菜播種面積的1.5倍。我市段園葡萄、塔山石榴、隋堤沿線西瓜、日光溫室蔬菜等方面有基礎、有特色、有區域優勢,做大做強潛力很大。
三是在推動現代農業發展上有差距,園區平臺建設潛力大。 徐州市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銷售收入是我市6.2倍;農民合作組織數量是我市的7.7倍;土地規模經營比重達到29.7%,比我市高出11個百分點;農業專業化服務率先發展;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2個。目前正規劃建設7個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在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帶動全市現代農業發展上潛力較大。
四是在目標定位上有差距,爭創壹流的潛力大。 徐州市把農業發展目標定位於“全省第壹,全國領先”,底氣足,目標高,氣魄大。我市農業區域狹小,規模總量不大,在全省農業中份額比重不高,但在生豬養殖、日光溫室蔬菜、石榴種植等若幹單項產業發展上爭創全省第壹、乃至全國領先,則有基礎、有潛力、有希望。
四、對我市現代農業發展的思考與建議
加快促進我市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是當前和今後壹個時期我市農業發展的主要任務,借鑒徐州經驗,立足我市實際,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 、拉升標桿,對我市現代農業發展進行再定位再思考。 目前已進入“十二五”發展的中期,結合國家推動“四化同步”的新戰略,我市農業發展的新變化,全市美好鄉村建設的新要求,有必要對我市“十二五”以來農業發展情況進行總結回顧,把發展目標和規劃布局置於激烈的區域競爭中和全省農業發展全局再思考、再定位,及時調整,拉升標桿,進壹步突出主攻方向,明確工作重點,培育主導產業,構築特色優勢。立足我市實際,可以在小麥和玉米兩大糧食高產創建、日光溫室蔬菜生產、標準化養殖、石榴產業發展、食品工業發展等五大產業發展上率先突破,勇爭全省第壹;在農機化、新型經營主體培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農業科技體系建設等單項工作上重點突破,爭創全省壹流。
2 、優化布局,打造特色優勢產業 。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大力培育主導產業、優勢產品,打造特色優勢產業板塊,堅持南糧、北菜、東山經果林的框架布局。糧食產業突出實施小麥和玉米兩大高產創建活動,努力把大豆面積壓縮到80萬畝以下,玉米面積穩定在100萬畝以上,在隋堤以南打造60萬畝噸糧田;蔬菜產業重點推動棚室升級改造,突出發展日光溫室,通過5-10年的努力,打造10萬畝日光溫室產業帶;東部沿山地帶突出發展石榴產業,著力優化品種結構,提高生產技術水平,打造20萬畝優質石榴生產基地;養殖業突出發展生豬產業,以萬頭良種豬場為帶動,以3000-5000頭規模豬場為骨幹,以500-1000頭規模養殖大戶為主體,以隋堤以南為重點發展區域,將濉溪打造為生豬生產大縣,把隋堤以南打造為豬糧產業區;大力發展肉牛、山羊草食動物養殖,這是養殖業中的朝陽產業,努力用5-10年將草食動物養殖在畜牧業中的比重提高20%以上。
3 、匯聚要素,打造富有競爭優勢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圍繞主導產業,大力培育和壯大骨幹龍頭企業,應不同產業發展需要,分類培育加工型龍頭、儲藏運銷型龍頭、合作組織型龍頭、專業市場型龍頭,每個產業培育壹個龍頭企業集群,依托龍頭實現與市場的有效對接。圍繞主導產業,凝聚科技力量,積極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密切合作;依托龍頭企業和規模經營主體,建立良種繁育體系;推動農機、農機結合,強化生產技術集成創新研究與推廣應用。圍繞主導產業,培育知名品牌,制定適應本地特點的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建立壹批標準化生產規模基地,創建壹批綠色食品品牌,每個產業甚至爭創1-2個省級以上名牌農產品。圍繞主導產業,培育各具特色專業化、標準化、集約化服務體系。
4 、創新機制,培育富有競爭優勢的新型經營主體。 創新土地管理制度,在穩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的基礎上,規範土地流轉,積極推進互換、轉包、租賃、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的土地流轉,加快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創新經營機制,加快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組織、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對於龍頭企業,重在提高其市場開拓能力,完善與農戶、與基地的聯接機制;對於農民合作組織,重在提高其規範管理水平和服務帶動能力;對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重在擴張數量,充分利用新型農民培訓工程,加快提升其生產技術水平和經營管理水平,加快把新型經營主體培育成為我市現代農業建設主體。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機制,積極探索傳統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與新型經營主體密切對接,提供優質服務的新模式,形成壹主多元、運轉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創新農村金融服務,為新型經營主體提供便利充分的信貸支持。
5 、園區引領,打造現代農業發展平臺。 繼續強化鳳凰山、百善、寶迪、口子等四大食品工業園區建設,提升園區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能力,堅持錯位發展,突出特色,引導相類、銜接配套的龍頭企業向園區集聚,打造產業集群,著力培育產值超百億元的農業產業化示範區。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重點支持百善現代農業示範區以糧食產業為主導,以作物和生豬良種繁育為特色,以百善食品工業園區和鐵路物流園區為帶動,打造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輻射帶動南部糧食主產區,爭創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支持古饒以豬-沼-菜為特色,打造綠色食品基地,創建高標準菜籃子基地形態的現代農業示範區,爭創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區;支持渠溝現代農業示範區與中農大深度合作,打造科技型現代農業示範區;支持高嶽現代農業示範區打造都市型現代農業示範區。努力把現代農業示範區打造為機制創新的先行區、先進技術的示範區、現代農業裝備的展示區。
6 、政策推動,持續用力培育優勢主導產業。 實施“四化同步”戰略,加大城鄉統籌力度,進壹步強化和完善現代農業發展政策支持體系,重點在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上,制定完善生產性建設用地、用電、信貸、保險、稅收等扶持政策,根據我市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及時調整產業支持政策,集中農田水利、農業綜合開發、國土整治、林業、農業等項目資金,優先投向優勢產區,支持優勢主導產業發展。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吸引民間資本、城市工商資本、外商資本投入優勢產業發展。圍繞優勢主導產業發展,積極編制壹批重大項目,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級項目支持。
7 、人力支撐,凝聚力量推動現代農業發展。 著力培育農業企業家、農民創業帶頭人、農業科技人才、農業管理人才四支人才隊伍。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作為人才蓄養的主陣地,支持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引進吸納高層經營管理人才;積極實施新型農民培訓工程,培育職業農民、技能農民,大量培育專業生產經營大戶,重點培育壹批農民創業帶頭人;充分利用與中農大、安農大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平臺,吸引高檔次科技創新型人才參與我市現代農業發展;整合市、縣區、鄉鎮三級農業技術推廣力量,圍繞主導產業發展,培育壹大批專業技術人才;創新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績效考核機制,獎優罰劣,獎勤罰懶,激發農業科技人員幹事創業熱情;健全工作推進機制,對縣區、鄉鎮農業發展準確定位,分類考核,建立完善市、縣區、鄉鎮壹體的農業發展考核辦法,形成強大的工作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