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壹天,天氣異常炎熱,很多吃剩的面條都沒有賣完。他怕面條變酸變質,就把吃剩的面條煮熟瀝幹,晾在案板上。
壹不小心打翻了案上的油鍋,把香油灑在面上了。
當包利看到這壹幕時,他別無選擇,只能將面條和油混合,再次風幹。
第二天早上,包利把拌了油的熟面條用開水燙壹下,撈起瀝幹,盛到碗裏,再加入賣涼粉的調料,使之熱氣騰騰,香氣四溢。
後來有壹個同事叫蔡,做生意老實,善於思考。
為了加快出貨速度,通過反復試驗,他終於摸索出壹套“撒粉”技術——就是先把面條煮七八遍,直到熟了,然後迅速冷卻,均勻塗油,這樣賣面條的時候,出貨就快了。
有壹次蔡在街上看到壹家香油作坊。看到他們從芝麻中提取香油後,芝麻醬放在壹邊,香氣撲鼻。他靈機壹動。為什麽不把芝麻醬加到面條裏試試呢?於是蔡從麻油作坊的老板那裏買了些芝麻醬回家了。
反復嘗試後,他覺得很滿意,周圍的人都說很好吃。這時,他有信心推出他的新產品,並在街上銷售。
武漢人最愛吃的小吃——熱幹面就這樣誕生了。
此時,蔡將此面條命名為“麻醬面”,直到1950工商登記後,才正式稱為“熱幹面”。
幾年後,蔡在中山路和路口開了壹家熱幹面面館。生意興隆,知道蔡老板的炸醬面很好吃。
1945抗戰勝利後,生意更加穩定,蔡決定給自己的面館起個好聽的名字。
因為面館前有兩棵楝樹;我現在有兩個兒子。蔡今年78歲(2010),蔡已經過世,被稱為“蔡林記”,成為熱幹面的名店。
後來搬到漢口水塔對面中山大道,改名武漢熱幹面。
經典老店
蔡是壹種具有近百年歷史的以熱幹面系列小吃為特色的老字號小吃面條。
蔡林記商店前的銅像
亭子。
其熱幹面,晶瑩潔凈爽口,味道鮮美,深受廣大市民的贊賞,享有武漢名小吃的美譽。
如今熱幹面早已遍布江城,武漢人過早吃早餐是必不可少的。
蔡史料記載:1945年,住在漢口路口的蔡夫婦,掛出“蔡”招牌,經營熱幹面。
正如這對夫婦所料,“蔡林記”以其面條好、味道好和獨特的吃法而聞名。
1955,夫妻倆把“蔡林記”搬到了更繁華的中山大道726-728號,生意興隆,每天能賣出400-500斤熱幹面。
從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到80年代的計劃經濟時代,《蔡林的故事》進入了發展的高峰期,1天賣出1.200斤左右的熱幹面已經不是什麽“稀罕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