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商標查詢 - 為什麽會有顏色?

為什麽會有顏色?

我在網上找到兩篇關於這個的文章。可以參考他們。

第壹篇文章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觀察顏色,往往會將顏色與具體的事物聯系起來。人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彩色的光本身,而是光和物體的統壹。當顏色與具體事物聯系在壹起,被人感知時,它受到心理因素(如記憶、對比等)的影響。)很大程度上形成心理色彩。為了定性和定量地描述顏色,國際上統壹規定了區分心理顏色的三個特征量,即色相、明度和飽和度。心理色彩的三個基本特征,也稱為心理三屬性,可以大致對應色度學的三個變量——主波長、亮度和純度。色調對應於主波長,明度對應於亮度,飽和度對應於純度。這就是顏色的心理感受和色光的物理刺激之間的對應關系。每壹種特定的顏色都同時具有這三個特征。

色相是指顏色的基本外觀,是區分顏色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特征。它代表了顏色質量的差異。從光的物理刺激角度理解色相,是指壹些不同波長的光混合後所呈現的不同顏色表征。從人類色覺生理學的角度理解色相,是指人眼三個色覺錐的不同刺激所產生的不同色彩感受。所以色相表示不同波長的光刺激引起的不同顏色的心理反應。例如,紅色、綠色、黃色和藍色都是不同的色調。但是,由於觀察者的經驗不同,會有不同的色覺。然而,每個觀察者幾乎總是按照波長的順序將光譜分為紅、橙、黃、綠、青、藍、紫和許多中間色。紅色壹般指610nm以上,黃色為570~600nm,綠色為500~570nm,500nm以下為青色和藍色,紫色為420nm左右,其余為介於兩者之間的顏色。所以色調取決於刺激人眼的光譜成分。對於單色光,色調取決於單色光的波長;對於多色光,色調是由多色光的每個波長的比率決定的。如圖5-1所示,不同波長的光給人不同的色覺。因此,不同顏色的光的波長可以用來表示顏色的外觀,稱為主波長。例如紅色(700納米)和黃色(580納米)。

色相和主波長的對應關系會隨著光強的變化而變化,如圖5-2,其中顏色的主波長隨著光強的變化而偏移。只有黃色(572nm)、綠色(503nm)和藍色(478nm)三種主要波長是恒定的,稱為恒定色點。色相通常是指正常光照下的顏色。

正常情況下,人眼可以分辨光譜中的150多種色相,加上光譜外的30多種品紅,* * *約180種。為了應用方便,色調的基本順序是紅、橙、黃、綠、青、藍、紫。

轉帖:/artmanmmnq.asp?art_id=7608

不知道妳對這個回答是否滿意?

第二篇文章

為什麽人眼會感覺到顏色?

作者:匿名轉貼自:未知

當妳走進熙熙攘攘的百貨商店,紅、綠、藍、白的衣服,青蘋果、金橙,以及櫥窗裏鮮艷的商品和商標都會映入妳的眼簾。顏色和人類的關系太密切了。在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裏,人眼至少能分辨上千種顏色。

顏色在眼睛裏是什麽感覺?在認識色覺的漫長過程中,英國物理學家牛頓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他首先通過著名的棱鏡分光實驗證實顏色不是光的客觀屬性,而是不同波長的光刺激眼睛後產生的主觀感受。遺憾的是,在牛頓思想提出後的很長壹段時間裏,人們的研究僅僅停留在對色覺現象的描述上。18世紀,壹般認為有紅、綠、藍三原色,其他所有顏色都是由三原色以不同方式混合而成。

1802年,英國物理學家托馬斯·楊揭開了系統研究色覺的序幕。在壹篇關於光的波動理論的文章中,他首次提出三原色並不是光的物理特性,而是由眼睛對顏色敏感的機制決定的。他假設眼睛裏有三種振蕩器,可以分別對紅光、綠光和藍光做出反應。在1867中,德國物理學家赫爾曼·路德維希·赫爾姆霍爾茨對此進行了補充,並做出了更為準確的描述:人眼視網膜中可能存在三種分別對紅、綠、藍光敏感的機制,這三種機制在不同波長的米刺激下發出不同的信號,傳遞到大腦,產生各種顏色的感覺。這壹理論在現代色覺研究中尚屬首創,影響深遠。這就是楊毅-赫爾姆·霍爾茨的三色理論。

三色光理論使壹些重要的色覺現象得到了科學的解釋。例如,任何顏色都可以與紅、綠、藍混合。然而面對其他色覺現象,三色光理論無能為力。例如,為什麽壹種顏色看起來不像紅色和綠色?為什麽壹個灰色的區域被壹個亮綠色的環包圍時看起來是紅色的?在這種情況下,其他色覺理論應運而生。其中最重要的是德國心理物理學家埃瓦爾德·赫林在1878中提出的拮抗色理論。這個理論假設有六種獨立的原色:紅、黃、綠、藍、白、黑,這六種原色形成三對:紅與綠、黃與藍、黑與白。因為它們在感知上互不相容,所以沒有青紅或者藍黃,赫林稱之為拮抗色。海嶺認為,正是這些拮抗機制形成了色覺的基礎。拮抗色理論解釋了壹些三色理論無法解釋的顏色感知現象。

壹個多世紀以來,這兩種理論都在激烈的爭論中采用了更為嚴格的敘事方法,同時也不斷推進了對色彩寬度的研究。

20世紀50年代以前,色覺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心理物理學方法。它的基本程序是:在各種視覺刺激下,要求被試回答自己看到了什麽,然後分析規律,舉壹反三。但這種方法只能告訴我們視覺系統能做什麽,卻無法回答它是如何工作的,也無法詳細分析顏色信息在視覺系統中的接收、編碼和傳遞過程,因此很難對三色性理論和對抗性顏色理論做出正確的評價。近20年來,隨著數據的積累和新技術的發展,色覺研究進入了壹個新的階段。

研究從視網膜的感光細胞開始,然後按照視覺信息傳遞的順序推進。日本科學家富田是這壹領域的先驅。生理學知識告訴我們,在視網膜中,具有辨別顏色能力的是視錐細胞。福田教授用鯉魚做實驗,發現視錐細胞有三種,分別對紅光、綠光和藍光最敏感。1983年,美國科學家在猴子的視網膜上得到了類似的結果。這證實了托馬斯·楊在150多年前的預見。

但是,視錐細胞產生的紅、綠、藍信號是否如三色理論所假設的那樣,是通過特殊線路傳遞到大腦的呢?上海生理研究所研究員楊和美國著名神經生理學家哈特蘭分別通過鯽魚和青蛙的實驗否定了這壹點。他們認為,顏色信息由紅、綠、藍三種不同的信號編碼,然後以對立對的形式傳遞。正如哈特蘭總結的那樣:“赫爾姆霍爾茨和海嶺之間長達壹個世紀的爭論現在似乎已經解決了:兩者都是正確的。”

關於色覺理論的長期爭論似乎已經平息,但壹個新的問題出現了:視錐細胞的三色信號是如何對顏色拮抗對進行編碼的?顯然,要解開這個謎團,需要借助神經化學、細胞生物學和基因工程技術。為了讓色覺的奧秘為世人所知,我們還需要不懈地探索。

來源:/mangyoucom/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1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