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成功的改制,使商丘人民看到了剛剛誕生的河南張弓酒業有限公司的未來。正如壹位市領導所講的:“從此河南張弓酒業有限公司掀開了新的壹頁,享譽大江南北的張弓還是壹面旗幟!”
在生產車間裏,記者在裊裊升騰的煙霧中聞著那沁人心脾的酒香,整個身心都被陶醉了,不由得閉上眼睛,恍惚間似乎夢回千年。
是啊!張弓鎮釀張弓酒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曾歷經了3種體制。先是生於民間、成於民間的小作坊生產方式的民間體制。這種作坊式生產的民間體制,雖然沒有給張弓酒帶來大的發展,卻神奇地傳流了張弓酒的千年美名。建國後的生產資料公有制,使張弓酒充分利用了國有資源優勢,由民間的張弓酒作坊走向現代化工業大生產的張弓酒廠。從某種意義上講,沒有國有體制就沒有今天如此規模的張弓酒業。
張弓酒廠在國有體制的資源優勢中,確實創造了輝煌:6700多名員工,壹年最高十幾億元的銷售業績和1.38億元的利稅。
然而,在這種繁華的背後隱藏了重重危機,巨大的成功使張弓酒廠陷入了鮮花和歡呼中,被眼前的繁華、喧囂迷惑的人們並沒有覺察。
這種危機首先來自思想上封閉、保守。在張弓酒廠最輝煌的時候,用職工們的話說,“張弓3年不賣壹滴酒,也有花不完的錢。”壹位領導曾在全體員工大會上這樣告誡大家:“有這種思想,離吃不上飯、上不了班的日子不遠了。”沈浸在榮譽、喜悅中的張弓人認為:這麽大的張弓,即使到了那壹步,不是還有政府嗎?
在這種麻痹思想的影響下,張弓酒廠面對撲朔迷離、錯綜復雜的市場經濟,似乎產生了壹種難以名狀的迷惘、焦躁和不安。它甚至無法面對現實、面對市場,在措手不及中重重地跌倒,以致於連再次爬起來的力氣都沒有了。
危機來自盲目地自大。可話說回來,想把張弓酒廠做大、做強,出發點並不壞,但卻忽視了壹個問題:大有大的難處,企業的管理、運作、市場、內部協調及外部溝通等壹系列問題就會增多。矛盾越積越多,張弓酒廠走不出壹年幾個億的銷售與企業無法堵住的跑、冒、滴、漏長期***存的怪圈。
就此,記者向該企業的壹位職工求證時,那位職工對此有自己的認識:“張弓酒廠的成敗,壹千個人有壹千種說法,歷屆領導都想把它搞好,歸根結底是張弓酒廠沒有建立壹套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體制。”
是啊!把先前國有體制帶給作坊式張弓酒廠的種種好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變成了約束、困擾張弓酒廠發展的因素,讓這個素有河南白酒“旗艦”之譽的張弓酒陷入了困頓和無法自拔的泥潭。
這就是張弓酒廠由興旺走向衰敗的真正原因。
壹位對張弓酒廠壹直關註的學者壹語中的:成也國有體制,敗也國有體制的張弓酒廠,要想在烈火中重生,必須建立壹套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適合張弓酒廠變革的新的體制來。其實,張弓酒廠何嘗不想擺脫這種束縛。縱觀張弓酒廠的變遷,大家不難發現,張弓酒廠在發展中苦苦求索,想找到適應生存發展的路子。2001年4月,身處“谷底”的張弓集團就從內部轉換機制開始,讓企業進入市場、職工進入市場、分配進入市場,使他們的市場化運作前進了壹步。2002年7月,成立張弓酒業國資控股的股份制公司———河南張弓酒業股份有限公司,這次改制邁出了產權制度改革異常艱難和關鍵性的壹步。但是,國有資產占該公司的90%,還無法建立壹個能有效激發產權動力的法人治理結構。但就是這次改制,為張弓酒廠順利實現“國退民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河南張弓酒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曹忠仁發表熱情洋溢的講話,對振興張弓名酒品牌充滿信心。
商丘人不能沒有張弓酒廠
張弓酒廠———商丘人的鳳凰走向“涅槃”,是商丘人壹時無法接受的現實。這是因為商丘人與張弓酒廠有難以割舍的情結。
從張弓酒廠與商丘人的關系來講,可以說商丘人不能沒有張弓酒廠。
任何壹個地方的特產、名吃、名玩,無壹例外都是當地人供奉起來的。也可以這樣講,張弓酒廠之所以能有香飄千年的歷史,能在我國白酒的歷史上有壹席之地,有如此大的作為,最大的功勞就是商丘人。因為沒有商丘人用赤誠之心,用大把的鈔票,用壹代代人不改的癡情及延續千年不變的關愛,就沒有張弓酒廠的現在。話說得直壹些,張弓酒的名氣是商丘人喝出來的。劉秀勒馬回頭望張弓時喝的酒,絕對不是張弓鎮釀出的第壹杯酒。因此,沒有商丘人喝張弓酒,也就沒有張弓酒的生命,更不可能有張弓酒的名揚中華的名氣。
從社會的需求來講,商丘人不能沒有張弓酒廠。
張弓酒已融入商丘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客從遠方來,無張弓酒不足見款款厚意;訪友到遠方去,無張弓酒不足見依依深情;良辰佳節,無張弓酒不足顯其樂;喪葬忌日,無張弓酒不足致其哀。甚至生個兒子要喝張弓酒,多打幾袋麥子要喝張弓酒,高興了要喝張弓酒,不高興了也要喝張弓酒。
“人以地顯,地以物揚名”,這是自古就有的經濟文化現象。在市場經濟的今天,這種文化現象更比比皆是。有許多地方是以特產成名的。道口燒雞在全國有名,但知曉道口地在何處的人並不多。話說回來,真正能代表商丘這塊古老而又新奇的土地的是什麽呢?
前溯十幾年,乃至二十幾年,“張寶林”作為人與人交往的壹種高尚禮品,幾成民間佳話,這是商丘人民並不遙遠的記憶。不是嗎?其中排頭老大的張弓酒曾經成為“開後門”的金鑰匙。大家都有這樣的印象:在上世紀80年代,趁著夜色,掂兩瓶張弓酒,輕輕地敲開領導家的門,只要空著手出來,定會喜形於色。就連托媒人找個對象,也要掂上兩瓶張弓酒,因為豫東有“成不成三兩瓶”之說。
張弓酒的知名度之廣、影響力之大,商丘人是有體會的,有許多外地人,也許不知道中國有商丘,但卻知道張弓酒,這就是張弓酒的名牌效應。
張弓酒成為商丘人出門辦事的介紹信、敲門磚,這樣的例子可以說不勝枚舉。
壹位朋友對張弓酒有這樣的特殊感情:20年前被分到大西北,滿腔熱血的他在兩年後就面臨夫妻長期分居和濃濃的思鄉情結的困擾。他的領導是個陜西人,人稱“老八板”,動不動就給他做思想工作,要他安心工作,獻身邊疆。在經歷了半年的反復後,那位領導由說教變成與其對抗,搞得這位朋友“頭大”。在摩擦和對抗中,他發現這位領導偏愛喝兩盅,便托人從商丘帶來兩瓶張弓酒。剛開始領導瞥了壹眼,見到傳說中的張弓酒,面色就露出壹絲喜悅。幾杯張弓酒下肚,他倆不壹會兒就成了知己。在他向領導痛說兩地分居之苦提出調回商丘時,正細細品味張弓美酒的那位領導連連叫好。
在外地工作的商丘人,張弓酒成了老鄉聯系感情、表達友誼的最佳方式。幾人相邀,找壹酒館,拿出兩瓶張弓酒,用玻璃杯斟滿,按照商丘人的飲酒作風舉杯暢飲。此時,對家鄉親朋的深深眷戀和對羈旅行役的深深感傷都融入酒中。在和外地的朋友交往時,張弓酒又成了展示性格、推介自我、品味商丘、接觸商丘的壹種媒介。這也許就是商丘人民忠實推介張弓酒的秘密所在吧。
張弓酒曾經給商丘人很多的榮譽,讓商丘人頗為風光。張弓酒從某種意義上就是商丘人的名片,是商丘人身份的象征,已經成為商丘人壹種無形的精神財富。商丘人怎能沒有張弓酒呢?
商丘人需要張弓酒,張弓酒同樣需要商丘人,這種互相依存的關系維系了千年,在當代經濟社會裏,這種關系商丘人只能運用市場規律來加強,而沒有任何理由去削弱。
繁忙的生產車間。
包裝車間的工人認真地貼上了張弓酒商標。
商丘人沒有失去張弓酒廠
張弓酒———商丘人的鳳凰走向“涅槃”,是令商丘人心痛的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