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到了,開始降溫了,就嘮嘮秋天該怎麽 養生 。
夏天屬火,易受火邪,另外外熱內寒,還要註意寒濕之邪的內侵,總體上把握的重點在養心——“心靜自然涼”。
秋天則屬金,秋燥、秋涼,最容易侵犯的就是“金”臟。肺屬金,乍冷忽幹,涼燥犯肺,燥邪傷津,肺的功能就容易失於調達。飲食上應以滋陰潤肺為宜,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杏仁、南瓜、枇杷、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也可增加豆制品,另外,避免過食肥甘厚味滋之物。
虛寒體質的人更得註意少吃生冷水果,養護脾胃。人和人體質不壹樣,別被所謂“維生素”忽悠,自己得學會讓自己的身體、腸胃直接去感知是不是適合,吃進去難受不難受。如果還沒吃就犯怵,或者吃進去就不舒服,那對身體就弊大於利。事實上,大多數人體質都是寒性或有寒性的壹面,特別是過了三十歲。
我也接觸過這樣的病例,二十多歲小夥子,家裏條件不錯,母親大學老師,“水果維生素”思維,每天早晚都給配備壹大盤水果(每天五種),長期吃,天天吃,這樣吃了三年,把胃給吃壞了,消化不良,到後來有嚴重的全身癥狀。
維生素不是不好,能不能真正吸收才是大問題。不尊重自己身體與自然的規律,得不償失。
人與大自然是交互壹體的,季節變換、內外協調、身心細膩的應激反應什麽的,都必須得有壹顆敏感的心才能感知到。 養生 、中醫等等最關鍵也就是籍著這樣敏感的心,觸碰、了解、融入壹種中國人特有的“天人合壹”的思維模式和拋開頭腦直接以身體、直覺去感知的生命狀態。
我奶奶不識字,但活得自然,經常有“燙傷使堿、口瘡抹鹽”、小孩子受驚了胡擼胡擼叫叫魂兒等等信手拈來的土法子,頭疼腦熱小病小災的還就往往應手而愈。相信不少老人,也有這兩下子。這還偏得是上點歲數,經了苦難磨礪很多都放下了,活舒坦了活通透了才能有的狀態。這裏面絕不僅僅是那點醫藥知識抑或生活經驗,這裏有著壹份平實落地的“大安閑”,無形的踏實與樂觀,和它們透脫出的信手拈來的隨順和自在。滋味兒得往深裏慢慢品……
說到踏實樂觀,秋天最需要這種心態了。《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篇》:“秋三月, 此謂容平 ,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 使誌安寧 ,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誌,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容平是什麽,壹種從容、平和、安寧的心境。從容不迫,就是沒有壓力。並不是不認真做事,而是“物來好應,事過隨流”,盡量不掛事的超然。事情站高些轉換視角,望遠些突破視域,有時只是世界觀——看世界的角度拔高了壹點,維度和向度就完全不同,妳會發現過去所斤斤計較或者牽腸掛肚的某些牽纏糾結,完全不成為問題。壹時,豁然脫落,悉皆消隕,煩惱頓斷,壹身輕松——真像灑家的那句詩——“心空無芥子,隨境納秋涼”。體會過壹次,便知世界通泰,本來安好。而“妳若安好,便是晴天”!
也許每個人的生命中都在等那樣壹個時刻吧,等待那樣壹種蛻變後的“嬰兒重生”——經了種種打磨摧折後的純真、樸素、坦蕩、包容與每時每刻的清新——心靈的年輕。
高瞻遠矚、運籌帷幄、隨機應變,該到哪步說哪步,水到渠成——這境界雖然高遠,我輩不容易做到,但得知道個方向。真這樣了,也就日趨平和了。沒什麽大不了的,永遠是正能量,積極的心態。心態好了,心花他會開,清風她自來。
為什麽秋天尤其要註意、修行這樣的心態?因為悲秋,“天人合壹”實際的體征——秋天壹片肅殺之氣,萬物蕭索,人的陽氣也從夏天的往外蒸騰,日漸向內收斂,像樹木似的拋開不必要的累贅,減負,以迎接日益寒冷惡劣的外部環境,維護內在最重要的生機。在這個過程中,內外交攻,陽氣回縮,就容易拘閉不暢達,人的心情也容易悲觀、抑郁,苦悶……凡事消極往壞處想。
那天還有個病人詢問,怎麽最近沒發生什麽特殊的事情,心裏老是有些郁悶,心口發緊,悲從中來。我說不用擔心,秋天來了,天氣涼了,人的氣脈收緊,再加上氣溫驟降消耗陽氣,弱壹些的人就會身心多少受些影響,總得有個適應的過程。樹不是還要掉些葉子呢嘛?秋悲秋悲,就是這樣子,有些身心的小調整,適應好了,無關大礙。
適應的方式就不僅要知道秋天的這些規律,心裏面更要打開,也要有壹些適度的身體鍛煉,身心開朗,明媚陽光,既保持陽氣的舒暢又不至於過度損耗,微微見汗,不要大汗淋漓為宜吧。
最近多見秋涼犯肺、秋燥傷肺引起的感冒發燒、咳嗽,嗓子痛等。天氣變化,註意保暖,增減衣服。口幹嗓子幹的可以泡點麥冬,壹般則秋梨膏,煮點梨吃也行。具體對癥的家庭常備藥和藥膳,下壹期介紹。心理因素,往往人們忽視卻實際是最關鍵的點, “禪醫堂” 最重心靈的開解,這是它的特點,所以每次都會首先從這個角度分析吧。
—————————————————————————————
通常,筆者寫這樣壹篇文章平均用時四五個小時,如果您覺得還不錯,請鼓勵鼓勵,幫忙轉發,也讓更多的朋友看到受益。謝謝!
美好,只是因為打開了心與心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