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商標查詢 - 震驚!古代軍隊吃什麽?幾乎沒有肉,經常有人殺人做肉幹。

震驚!古代軍隊吃什麽?幾乎沒有肉,經常有人殺人做肉幹。

漢族的遠祖以放牧和狩獵為食。

皇帝不發餓兵,軍散無糧,軍馬不動糧草先行。中國有許多關於口糧重要性的警句。無論何時何地,士兵只有吃好、睡好,才能穿著重型裝備行軍打仗。中國雖然是烹飪大國,但各種菜肴都是富裕貴族家庭的專利,普通軍人是享受不到的。軍營的夥食“單調”。現在來說說那些無聊的軍營飲食。

中國漢族的遠祖是半遊牧、半漁獵民族,但自從從甘肅青海進入中原後,人口逐漸增多,原始農業開始發展。

狩獵是商朝軍用食物的主要來源。商朝狩獵規模很大,壹次出動幾千人就能獲得數百只野生動物。甲骨文記載了壹次狩獵,商人們得到了451頭鹿。到了周朝,狩獵的規模更大了,周武王曾經獵殺了數萬只野生動物。正因為如此,商周王朝才得以擴張疆域,逐漸將疆域擴大到陜西、河南、山西、河北、山東、安徽等眾多省份。

漢族經過夏商周半農半牧的生活,戰國以後正式成為農耕民族,五谷雜糧和壹些品質不高的蔬菜成為老百姓和軍隊的主要飲食。

饑餓或營養不良的士兵不能穿著盔甲作戰。

宋朝以前,中國吃的粥是最稠的。

總的來說,中國古代軍隊的飲食是粗陋簡陋的,僅僅停留在吃的層面。八路軍——* * *壹直自稱小米加步槍,這是有歷史淵源的。小米,通常叫小米,脫殼後叫小米。中國古代軍隊大部分時候都是小米和矛的水平。秦朝富裕,粟如小山,比世界其他地方富裕10倍。秦律才敢記載,秦國境內有裝滿萬石的糧倉,就連鹹陽的糧倉也儲存了65438+萬石糧食。就是這樣強大的後勤補給,讓秦軍可以以幾十萬的裝甲部隊作戰,壹統天下。

最早的口糧做法其實是煮粥。宋代以前,壹般的炊具都是陶器,很少有鐵鍋。陶器最適合煮粥,不適合煮飯。夏商周煮小米粥,而不是菜粥。妳需要在粥裏加入各種野菜、野果、豆類甚至肉粥。部隊壹到飯點,就支起鐵鍋熬粥。只是當時的粥很稠,所以叫稠。

小米作為軍糧從古代壹直延續到唐朝。主要原因是中國的政治和軍事中心在北方,尤其是在西北。其次,小米非常容易保存。唐代文獻記載,小米可以保存9年,而大米只能保存5年。其實小米可以保存更長的時間,在隋朝滅亡20年後,留在長安的糧食依然可以食用。

古今農業技術落後,產量很低。

唐朝以前,小賣部吃小米1兵1天1鬥。

保質期長是軍糧最重要的方面,口感是古代軍隊最不看重的。保質期長的食物也非常適合交通落後的古代。在古代,交通很困難。為了避免浪費,國家出臺了很多政策。比如隋朝規定,偷糧食超過1升,就要被砍頭,失去家人。拋棄米谷的士兵被斬首。軍隊需要在可能的戰場和行軍路線上建立補給倉庫。可以長時間保存食物,不用擔心過期損壞,也不用經常更新。

古代軍隊是如何分配口糧的?秦軍規定,高強度工作,早餐半桶小米,晚餐三分之壹桶小米。站崗等任務,早晚三分之壹打小米。按照漢軍的規定,從事重體力活動的士兵每月享有2石、9鬥、3升糧、3升鹽。唐朝規定壹個士兵壹天要給2升糧食。

宋朝皇軍士兵的月糧是2.5石,湘軍是2石。到了後期,帝國士兵每月只有8、9鬥糧食,然後糙米裝米,小鬥換大鬥。直到南宋末年才開始經常拖欠軍糧。隨著口糧的不斷減少,宋軍的戰鬥力也呈下降趨勢。更別說肉蛋等副食了,吃不飽怎麽穿幾十斤重的盔甲對抗北方遊牧騎兵?

明軍發明了打孔燒餅,每人可以背壹堆餅,行軍打仗。

煎餅、米飯和茶成了宋明軍的主食。

壹般來說,面包和饅頭很晚才成為軍用食品。因為面粉加工難度大,而且當時人們還不知道發酵技術,幹糧都是死面。自漢代以來,中國人開始吃面條,當時被稱為湯餅。漢魏以後,煮面條呈糊狀,疙瘩成為最常用的吃法。

既帶湯餅又帶粘面,不太方便。只有幹糧才是最好的方便食品。正所謂“夫食千裏,秀才饑;柴火過後,老師不滿意。情況深入敵占區,航班過不去...人能裝三鬥幹糧,能用幾十天。”攜帶幹糧是軍隊作戰的最佳方式。

後世中國軍隊最愛吃的軍糧大餅出現較晚,漢代中國就有了烤餅,民間偶爾會吃。軍隊出征,壹般首選幹糧和熟食作為口糧。唐宋時期,餅幹、糕點成為軍糧。唐朝建立騎兵部隊,對抗北方和西北的突厥、回紇等遊牧民族。減少後勤運輸,攜帶幹糧輔以漁獵牲畜奶,長途奔襲萬裏。宋朝征戰時,下令全城分幹糧和燒餅,給士兵茶、酒、柴、水。宋軍出征時,帶著年糕、雜餅、皺皮米、硬鹽和醬料行軍。中國古代最著名的軍用幹糧叫“鍋盔餅”。

燒餅在明代得到更新發展,使明軍可以在山地林地中長途追擊敵人。用炭火烤圓餅,又脆又鹹,中間戳洞,用繩子串起來。方便士兵攜帶和食用,這是明朝的壓縮餅幹。

明軍的另壹種做法是用1石大米做幹飯,用於運輸。吃的時候可以把米飯泡在熱水裏吃。這是明朝的方便面。古代日軍也有吃泡飯的習慣。明軍野戰副食是將三升豆豉用五升鹽搗碎,擰成餅,曬幹。想吃的時候,剝個棗核吃,代替鹹菜。

在古代,戰鬥全靠力量。圖為阿清朝官員在練習把玩石鎖。

部隊發口糧的時候有壹個大宴用醬油。

自古以來,中國軍隊的主食就是小米、大米和小麥。看起來不錯,但是古代軍隊最差的就是副食。普通士兵沒機會,經常頭暈。軍營裏鮮肉蔬菜非常匱乏,戰士們的副食主要是兩種,醬油和鹹菜。

醬在中國至少有4000年的歷史,周的食譜中就有“醬有20壇之多”的記載。到了漢朝,駐守邊塞的漢軍是配給2粒2鬥醬,而到了秦朝,是1鬥米配半升醬。醬壹直是中國古代軍隊的主要調味品。

鹽是人類力量的源泉。俗話說“三天不喝泡菜湯,腳就當當當”。所以鹹鹽也是軍糧的重要組成部分。漢軍每個士兵有3升鹽配給,主要可以制作鹹肉、鹹魚和各種鹹菜。唐駿每天給小米2升,鹽壹半。壹年七石兩鬥糧。

壹般軍隊出征都會有壹頓大餐。比如唐駿的酒席很豐盛,肯定有酒。酒滿劍舞,鼓角嘯。絲竹之類的樂器是不允許使用的,會讓士兵沮喪。宴席的菜譜包括酒2升,牛肉2斤,米飯5個,煎餅2個,壹人1個饅頭,1個蒸餅。散籽壹粒,湯三片,菜五片,牛羊頭肉蹄子,醬羊肝,醬豬肝,鹽三分之壹,醬壹半,姜1,蔥3,醋。從宴席菜單可以看出,唐駿主要來自山西、陜西、甘肅等西域。

普通士兵和下級軍官很難享受到如此豐富的菜肴。

遊牧民族風幹肉1頭牛換成20斤風幹肉。

北方遊牧民族和漁獵民族最重要的軍糧是風幹肉。壹頭牛殺了以後,幾百斤牛肉風幹,變成十幾斤肉幹,隨身攜帶,以備打仗。相當於壹個士兵行軍帶了1頭牛的牛肉,可以吃幾個月。具體方法是將新鮮牛肉風幹1年,直到牛肉全部塞進壹頭牛的膀胱裏。這時,這些牛的膀胱就變成了食物袋。士兵可以從1包或者幾包牛肉幹開始。

這些風幹牛肉幹的蛋白質是普通肉類的很多倍,壹小塊就能滿足人類生存的需要。在可以休息的地方,也可以用小塊的肉幹熬湯,再來點茶和奶類食物。整體營養豐富全面。遊牧民族和漁獵騎兵根本不需要後方後勤運送糧食,也不需要青菜豆沙等副食。

正是通過這種富含營養和熱量的快餐,遊牧民族和漁獵騎兵才能屢屢闖入中原。長時間大規模攻擊城鎮。臘肉是我國中原王朝軍隊和北方遊牧漁獵軍都喜歡的優質軍糧。只是在中原軍中,這是非常罕見的。

限於生產力的落後,想吃到最普通的豆腐都不容易。圖為清朝時人們制作豆腐。

殺敵,做肉幹,殺美妾,慰勞將士。

古代口糧最殘忍的事情就是吃人。東漢末年,袁紹圍攻東武陽,城內糧食斷絕,從老鼠到馬鞍。最後,衛戍司令臧洪親手殺了他的妃子來餵士兵。這只是壹個小小的開始。前建時期,在長安城的壹次戰役中,守軍斬首了1800名攻城的敵軍,然後這些敵軍的屍體就成了口糧。軍官還把這些人肉帶回家給妻子吃。

不僅把敵人吃了,自己人也能在最後關頭吃。唐朝的將軍薛率領14000的士兵進攻漠北,但是徒勞無功,回去的路上也沒有糧食。全軍自相殘殺。最後入侵後,原來的部隊只剩下二十分之壹。

最令人震驚的事件發生在張勛鎮守的綏陽之戰。張勛在這裏用數千唐軍阻止了安祿山軍隊的圍攻。在持續了幾個月的攻城戰中,這座城市發生了第壹次食物短缺。食物吃完後,士兵們開始吃馬。馬做好之後,就開始吃女人老人小孩三萬多。令人驚訝的是,雖然唐軍知道外面沒有援軍,裏面沒有糧草,他會死在這裏,但是卻沒有叛徒。最後城破,城內軍民六萬,只有四百人幸存。

893年,李克用攻克天長,殺敵壹萬。之後,他把敵人的屍體做成臘肉,作為幹肉隨身攜帶。1233年,宋軍在唐周圍攻金軍,城內糧食告罄。晉軍大將吳黑漢,把自己的妃子殺了給士兵吃。然而,士兵們吃不飽,他們又沖上去殺害烏茲別克斯坦的其他妻子和孩子。到了城頭上,就連8金軍的主帥夫差也被部下殺了吃肉。古代戰爭中有很多食人的案例。這裏只是幾個例子。

清代運糧牛隊。

夥食好的部隊壹般戰鬥力強,反之就弱。

從飲食的數量和質量也可以看出各個朝代各個時期軍隊的戰鬥力。戰鬥力好的部隊,夥食數量和質量壹定好。戰鬥力差的部隊,在夥食質量和數量上肯定是苦不堪言的。總的來說,中原王朝建立初期,國平民安,風調雨順,兵力充足甚至精銳可以發放雙倍口糧的時候,戰鬥力是突出的。王朝末年,* * *腐敗,饑荒連連,軍中糧食驟降,將士衣衫不整,食不果腹。我拉不動我的弓,我走不了三月,我穿不上盔甲,我揮不動我的刀和矛。會有各種各樣的事,兵敗如山倒,王朝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