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城市位於關中平原東北隅,距省會西安240余公裏,北依宜川,西鄰黃龍,南接合陽, 東隔黃河與山西省河津、鄉寧、萬榮等縣市相望。地處北緯35。18'50"~35 52'08",東經110.7'19"~110 37'24"。南北最長處50.2公裏,東西最寬處42.5公裏。邊界總長168公裏 。總面積1621平方公裏,占陜西省面積的0.79%,耕地42萬畝 ,地形地貌為“七山壹水二分田”。下轄7鄉(喬子玄、衛東、板橋、薛峰、王峰、盤龍、獨泉)、7鎮(龍亭、芝川、芝陽、西莊、昝村、龍門、桑樹坪)、2個街道辦事處(金城、新城)、全市***轄33個居委會、276個村民委員會、1251個村民小組,韓城市總人口385735人,其中農業人口264479人,非農業人口121256人。 1983年10月撤縣設市,1985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對外開放城市,1986年12月被命名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2006年被命名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歷史文化
歷史沿革
西周初為韓侯封國。戰國魏置少梁邑,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29年)置夏陽縣。王莽更名為冀亭縣。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復名夏陽縣。北周明帝二年(公元558年)廢夏陽入_陽縣。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析置韓城縣。唐天_二年(公元905年)更名韓原縣。五代唐天成元年(公元926年)復置韓城縣。1948年3月解放。1983年10月設立韓城市,為渭南轄市。
歷史文化
韓城歷史悠久,舊石器時代便有人類活動,歷史人物眾多,文物 古跡薈萃,有“文史之鄉”和“關中文物最韓城”之美譽。世界文化名人司馬遷、春秋時期趙武、乾隆年間名相王傑、現代著名作家杜鵬程等都誕生在韓城。韓城現有各級各類文物保護單位182處,館藏文物萬余件,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7處(司馬遷祠墓、大禹廟、魏長城遺址、文廟、黨家村古民居、普照寺、城隍廟)。元、明、清古建築遍布城鄉,其中元代建築堪稱陜西之最,位於韓城市昝村鎮的普照寺被譽 為陜西元代建築博物院。韓城享有“小北京”之稱,明清四合院民居建築保存完整,尤以黨家村最為典型,被國內外專家贊譽為“世界民居之瑰寶”、“人類文明的活化石”。韓城的文化 遺產極為豐富,最具代表性質的有門楣題字、百面鑼鼓、耍神樓、秧歌等。近年來,韓城市依托豐富的文物資源,旅遊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初步形成了南司馬遷祠墓、中古城和黨家村、北龍門的旅遊格局,並融入了陜西省旅遊東環線。
韓城梁帶村兩周古墓群位於韓城市昝村鎮,距市區7公裏。2005年4月,陜西省文物局開始對其進行挖掘。這座古墓群東西長600米,南北寬550米,總面積為33萬平方米,目前蔔⑾至街苣乖?95座、車馬坑64座,其中大型墓葬7座。從去年5月開始發掘以來,K1、M19、M26(M代表“墓”、K代表“坑”)已發掘結束,M27號墓正在清理中。
已發掘的三座大墓陪葬品極其奢華,發掘取得了重大收獲,大批金、玉、銅、漆、石、鐵器等罕見文物出土,許多都是國內首次發現。特別是M27中隨葬品及其豐富,或年代較早、或保存較好,亦能反映出墓主確定為壹代國君。此次發掘墓葬保存完好,且有帶銘銅器,墓地的國別及許多歷史、文化和手工業工藝之謎即將被解開,尤其是古老的芮國的文化內涵、世系、地望等重大問題將逐漸被撩開其神秘面紗。三座大墓出土的銅禮器,特別是鼎、簋、方壺、甑的器形和紋飾,據以往銅禮器年代學研究成果,梁帶村三座大墓的年代為春秋早期。
韓城梁帶村兩周墓地規模較大、級別較高、布局完整、保存較好,歷史上少有被盜,這樣的墓地的發現在我省尚屬首次,在全國也屬罕見。韓城市兩周考古主要集中在遺址調查方面,兩周時期的墓葬發掘基本處於空白,而陜西全省同時期的墓地亦發現甚少,所以本次發現的梁帶村兩周之際的高等級貴族墓地,為了解和研究陜西及黃河沿岸周代的考古學文化,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的墓葬制度以及社會歷史等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梁帶村兩周遺址已於今年5月被評為“2005年全國考古十大發現”;與此同時,國家文物局也將梁帶村古墓群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韓城各大網站均有報道)
礦產資源
韓城位於祁、呂、賀山字型構造前弧東翼邊緣的內彎部和新華夏系第三沈積帶的東部,以及秦嶺、陰山兩個緯向構造帶之間,在長期的地質構造演變中,沈積了較為豐富的礦產資源,其種類有:煤、鐵、石灰石、白雲巖、鋁土、粘土、大理石、石英砂巖、沙土以及與煤、鐵伴生的磷灰石、稀有分散元素等。其中煤炭儲量達103億噸,已探明27.74億噸,占渭北煤田的 35.5%。鐵礦保有儲量為3014萬噸,鋁土礦保有儲量為19.58萬噸,石灰石啟遍布全市沿山地區,據華子山和西原兩處探測,保有量為4444萬噸。煤層氣資源總量為2080億立方米,達到開采品位的資源量為1907.6億立方米,是渭北最大的氣田。韓城水資源豐富,境內主要河流有九條:芝水、居水、泌水、汶水、盤河、白礬河、鑿開河、院子河、堰莊河。另有支流六條,均屬黃河水系。黃河流經市境東部, 流程65公裏。 地下水資源也極為豐富。 全市水資源總量3.6億立方米,其中自產水資源總量為2.7億立方米,客水資源總量為0.9億立方米, 合計可利用量2.5億立方米,人均903立方米,畝均510立方米。在我國北方屬比較優越的地區。境內黃河流程74公裏,水資源總量為3.6億立方米,可利用量為2.5 億立方米。
農業
農業生產條件良好,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等,糧食播種面積 42萬畝,總產量1.66億斤。經過多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已形成了椒、果、菜、畜四大農業主導 產業,其中“大紅袍”花椒以粒大、皮厚、色鮮、味濃而馳名中外,已形成百裏三千萬株生產規 模,總產達1600萬公斤,產量占全國的1/6,年產值近3億元,占到農民收入的40%,成為全國最大 的花椒生產基地。2000年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名優經濟林花椒之鄉”,2001年成功註冊“ 韓城大紅袍花椒”證明商標。建成西塬、芝陽兩大花椒集散市場和重慶菜園壩直銷市場。蘋果面 積穩定在10.2萬畝,總產達6.7萬噸,產值7770萬元,以韓城中魯果汁公司為龍頭的農副產品加工 業迅速發展,所產果汁2萬余噸。蔬菜面積3.5萬畝,其中標準化日光大棚2350座,蔬菜總產9. 5萬噸,產值2635萬元;畜牧業發展較快,全市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7540噸、3530噸、610噸, 畜牧業產值達到5540萬元。2004年四大主導產業產值占到農業總產值的76%。
工業
工業發展起步較早,形成了煤炭、電力、焦化、冶金、建材等為支 撐的工業生產體系。原煤年產量550萬噸,發電量27億度,焦炭400萬噸、水泥50萬噸,鋼鐵100萬 噸。境內有年產原煤400萬噸的韓城礦務局、總裝機容量38萬千瓦的韓城發電廠等大中型企業,以 及中國500強企業、陜西第壹、生產能力300萬噸的龍門鋼鐵集團,單臺機組發電量居西北第壹、總 投資130億元、還有總裝機容量240萬千瓦的韓城二電廠。民有經濟發展迅猛,形成了黃河礦業開發公司、海燕焦化公司等壹大批民有企業。對外開放進壹步加大,招商引資取得了突破性進 展,中魯果汁、黑貓炭黑等項目的順利投產,加快推進了農業工業化、工業現代化的進程,炭黑年 生產能力達7.5萬噸,居西北第壹、全省最大的焦炭企業——黑貓焦化120萬噸焦炭項目已開工建設, 必將為韓城的發展註入新的活力。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煤——電”,“煤——焦炭——鐵—— 鋼”、“煤——煤焦油——炭黑”等三條產業鏈,2004年,全市工業總產值達80億元,同比增長35%。
城市建設
城市建設日新月異,按照“金城要古,新城要新”的建設思路,撤縣設市近20年來,在保護古樸典雅的金城風貌的同時,投資10多億元開發建設了10余平方公裏的新城區。 目前,市區面積達59.8平方公裏,建成區面積14.99平方公裏。近年來圍繞“新韓城、新觀念、新形 象”的“三新”教育,以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全國環境綜合整治先進縣市和省級 衛生城市為重點的“四創建”活動深入開展,市容環境進壹步整潔,城市綠化、亮化、美化進壹步加 強,人居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交通
交通等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境內有108國道、304省道、沿黃公路和閻禹高速公路。西(安)太(原)鐵路穿境而過,開通了全國唯壹的縣級市直通北京的列車,電力、電信、有線電視等網絡健全,通訊事業發展迅猛,固定電話用戶達9萬余戶,百戶擁有92部,移動用戶達到8萬余戶。
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
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較快,2004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實現42.6億元,同比增長22.5%,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6億元,金融機構存款余款達46.1億元,農民人均收入2045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01元 。近年來,先後榮獲國家級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縣市、全國文明村鎮建設先進縣市、國家級雙擁模範城市、 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市、全國廣播電視先進(縣)市和省級衛生城市等稱號。2003年,綜合經濟實力位居全省第二,在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中進入西部百強行列。
教育
周宣王時(前827~782),韓侯治理韓國(今韓城),曾設學官府。戰國初,孔子高徒子夏來韓設教。明清兩代,韓城境內設縣學,立書院,辦社學,興義學,各類私塾遍及城鄉,造就出了壹批封建文人和官吏。因而韓城素負“士風醇茂”、“解狀盛區”的稱譽。
清末,廢科舉、興學堂。光緒二十八年(1902),第壹所新式學堂誕生。三十壹年(1905)成立高等小學堂。次年設勸學所、師範傳習所、初等小學堂。此後學堂紛紛建立。宣統年間(1909~1911)增設初等農業學堂、簡易學塾,職業、成人教育開始萌芽。這些學堂按照“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方針,改個人面授為班級教學,開設了介紹西方文明的課程。
民國鼎革,創明倫堂初等女子小學校、單級師範學校和乙種蠶業學校,倡導男女平權,培養新學師資,造就實業人才。但由於封建傳統,軍閥混戰,社會動蕩,民不聊生的影響,入學人數寥寥,許多初小還教學生讀《四書》、《五經》,因襲著封建私塾的老壹套。
民國16年(1927),縣立初級中學誕生。23年(1934),民眾教育館成立,社會教育逐步發展。25年(1936),推行義務教育。抗日戰爭爆發後,農民教育有所發展,兒童入學人數大幅度增加,教育結構和布局也日趨完善。
1948年3月韓城解放,人民0接管所有學校,依“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教育方針對舊教育進行改造。1980年達到無文盲縣,1984年普及初等教育,1989年高等教育得到發展,農村教育發生新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韓城的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各類中小學及幼兒教育院校數不勝數,其中新農職業中學創辦於1981年10月,屬於職業中專類,多年來為企業培養了大量技術人才;省級重點高中象山中學創辦於1927年,辦學質量壹流聞名省內外;韓城市礦務局壹中於2007年8月由礦務局移交人民0同時更名象山中學蘇山分校,以文科類見長;另外還有西莊中學,司馬遷中學,司馬遷專修學院等中等院校。
韓城黨家村
黨家村現屬韓城市西莊鎮,主要有黨、賈兩族,320戶人家,1400余人,約670年歷史。
元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黨族始祖黨恕軒由本省原朝邑縣逃荒播遷至此定居。恕軒娶鄰村樊氏女為妻,生有四子,除四子君明赴甘肅河洲“屯田”未歸外,長子君顯為長門,次子君仁為二門,三子君義為三門。他們都人丁興旺,綿延至今,已傳25世。元末明初,賈族始祖賈伯通由-遷居韓城,先棲居縣城、賈村等處。其第五世賈連娶黨姓女,生子賈璋。明朝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賈璋以甥舅之親定居黨家村,興家立業,他們仍奉伯通為始祖,也子孫繁衍至今,已傳24世。從“輩份”說,賈姓第六世相當黨姓第七世,相互兄弟相稱,直到現在保持不亂。
清朝前期,黨家村黨賈兩姓分幾處在豫鄂交界的唐、白河流域經商。由於能抓住時機,經營得法,都取得了很大成功。嘉慶、道光、鹹豐三朝是黨家村經濟史上的黃金時代,據傳往老家運送銀兩的鏢馱絡繹於道,號稱“日進白銀千兩”。與此同步,黨家村翻舊蓋新,進入了壹個持續百年的修建四合院0時期,壹並築起了祠堂、廟宇、文星閣等配套建築。鹹豐初年,村中集資築建泌陽堡,同時建起了寨堡中幾十座四合院。至此,黨家村就以富有和住宅好聞名遐邇了。
但使黨家村飲譽中外,首先應歸功於西安冶金建築學院和日本九州大學的***同努力。1986年他們聯合組團來此進行了兩次深入細致的調查。1991年,由該團日方團長青木正夫教授執筆用日文寫成的《黨家村》壹書問世。標誌著對黨家村的重新發現。而後,國內各級文字,影視傳煤,相繼作了專題報導,才使黨家村有了今天這樣的知名度。
三年自然災害和“文化革命”時期,村中相當壹部分廳房、哨門、戲樓被拆毀賣掉,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損失。讓人慶幸的是在改革開放帶來的農村建房0中黨家村采取了保留古村古貌另辟新村的作法,而現存的壹百多座四合院以及祠堂、文星閣、節孝碑、看家樓、泌陽堡已被國家當做珍稀文物加以保護,向中外開放。
2021年4月,韓城市被評為第二批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縣”。
2021年4月,韓城市入選2021首屆中國文化百強市。
2021年1月,中央文明辦確定2021—2023年創建周期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單,韓城市上榜。
2020年11月,陜西省文化和旅遊廳確定韓城市為首批陜西省全域旅遊示範區。
2020年9月,“2020中國西部百強縣市”名單揭曉,韓城市上榜,位列第26位。
2020年7月,商務部公布2020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名單,韓城市入選。
2019年11月,水利部公布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韓城市榜上有名。
2019年10月,韓城市入選2019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位列第59名。
2019年10月,韓城市入選2019年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位列第93名。
2019年3月,韓城市列入第壹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陜甘片區)。
2018年10月,韓城市入選2018西部百強縣市排行榜,位列第20名。
2018年8月,韓城市獲得第四批全國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先進單位殊榮。
2017年6月,國務院食安辦授予韓城市為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
2016年7月,韓城市榮獲2016年全國雙擁模範城(縣)稱號。
2016年2月,韓城市上榜2015年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