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區精心打造“京西第壹府”歷史文化旅遊品牌,確定並正在開發大遼文化城景區、城垣遺址景區、明清古文化街景區、宗教文化景區、龐家堡自然生態遊景區、葡萄采摘生態休閑遊景區、軍事革命傳統教育景區等七大精品旅遊景區。2008年,經河北省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評定,宣化文化古城景區被評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濃厚的文化底蘊培育出獨特的民俗風情。王河灣挎鼓,鼓聲如行雲流水,經典鼓點“鳳凰三點頭”極具民間藝術特色。宣化剪紙,突破了“剪”和“紙”的局限,體現了將民間剪紙與中國寫意畫結合起來的新的剪紙藝術形式。白蜂糕、糖拉拉、油布袋等數十種傳統民間小吃,留存著古城宣化這壹方水土孕育出的獨特味道。 [編輯本段]產業 宣化區工業基礎雄厚,是張家口冶金機械和重化工基地,河北省“北廂”工業核心區,形成以鋼鐵、冶金、機械制造、電力、化工、釀造、裝潢印刷、陶瓷、建材為主體的工業體系。近年來,全區工業發展以建設兩園(鉆機工業園、信息產業示範園)、兩基地(機械加工中小企業孵化基地、信息產業孵化基地)為重點,由資源能耗型向集約環保型轉變,加速改造提升裝備機械制造、鋼鐵等傳統優勢產業,做強信息和高新技術等新興產業,發展壯大食品加工業,以基地帶動產業集聚。區域內現有規模以上企業35家,有河北省百強企業第5位的宣化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位居華北第壹的火力發電廠張家口發電廠、自主創新產品被評為“中國名牌”的宣化工程機械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年可生產6000臺專用車的福田雷沃重機股份有限公司等,它們在區域工業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龍頭帶動作用;近幾年來,宣化區崛起了萬豐機械有限公司、華泰礦冶機械有限公司、艾莫森科技發展責任公司等壹批具有較強實力的新型企業。鉆機產業集群效應進壹步顯現,全區現有鉆機整車生產企業22家,產品遠銷非洲、東南亞等地區,年銷售收入10億多元,宣化鉆機產業集群成功入選“中國縣域產業集群競爭力百強”,宣化區因此被業界稱為“鉆機之鄉”。福田重機、宣化電氣等6家企業被評為省級“高新技術企業”,宣化區被評為省級“知識產權優勢區”。宣化區把實施品牌帶動戰略貫穿於整個工業經濟發展,加大對企業創品牌的扶持力度,“宣工牌”推土機榮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實現全市“中國品牌”產品“零”的突破;“長城牌”農用尿素、“鐘樓”啤酒被評為省名牌產品。2009年,“宣工及圖”、“鐘樓啤酒Z商標”均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區委、區政府致力於用硬手段治理軟環境,積極鼓勵企業搶抓市場機遇,以抓服務促發展,對39家重點企業實行了掛牌保護,成立了行政審批中心,所有審批項目實行壹站式服務。近年來,先後清理行政審批事項146項,公布取消3批24項,占總數的9.6%。對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制定了嚴格的監督制約措施,繪制了審批服務流程圖,明晰審批程序,規範審批行為,為客商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綠色服務走廊”;在全省率先推行“全程跟蹤服務和全程代理服務舉措”,最大限度地為客商營造最滿意、最高效的服務環境;專門下發了《關於對重點企業實施掛牌保護的決定》、《關於進壹步優化全民創業環境的相關措施》,為企業發展、全民創業打造了優質、高效、寬松、和諧的發展環境,吸引更多規模大、後勁足、財政貢獻率高的項目在轄區內落戶。
宣化自古就是中原與北方遊牧民族貿易往來的重要集散地。如今,在“商貿活區”戰略的指導下,憑借著良好的“地緣”優勢,宣化區以客流帶物流,建設大商貿,搞活大流通,全力構建區域物流商貿中心。近年來,先後投入10多億元加快建設了蔬菜、花卉、建材、百貨、家具、工礦機械配件等壹批集交通運輸、倉儲配送、流通加工、信息網絡等功能為壹體的現代物流專業市場,使硬件市場建設全面升級,年成交額40多億元。
宣化區農業屬典型的城郊型特色農業,逐步形成了三大主導產業。蔬菜種植從市場需求出發,與壩上、京津地區形成“錯季”種植,3萬畝蔬菜地通過了無公害蔬菜基地認證,打入了京、津、冀、蒙、晉20多個省市蔬菜流通圈,遠銷粵、閩壹帶。盛發蔬菜副食品交易市場、碧森飼料、旭樂乳業等壹批農業產業化項目為農業的發展註入新的活力。已有著千年歷史的宣化牛奶葡萄,采取世界獨壹的漏鬥架型栽培方式,它皮薄肉厚口感好,素有“刀切牛奶不流汁”的美譽。2007年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對它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國家工商總局公布它為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實現了我市“雙地標”零的突破。劉家窯西瓜、泥河子大杏扁、河子西糯玉米等鮮食果品初具規模。為推進全市規模化舍飼養殖的長效發展,全力支持東方富民種畜繁育中心的“肉羊引種選育”項目,目前該項目已列入國家“星火”科技示範項目。 [編輯本段]城市建設 區委、區政府按照“生態養城、暢通活城、宜居帶城”的發展思路和“壹園三區”的空間布局,全力實施城市與產業雙驅戰略,打造基礎設施齊全、投資環境良好的招商引資大“磁場”,累計投資50多億元進行城市建設,建成區綠化面積589.772公頃,綠化覆蓋率達25.39%;強力推進三年大變樣工作,大新門恢復重建、萬柳公園、西城垣公園等建設工程順利完工,泡沙河治理使昔日“龍須溝”舊貌換新顏,熱電聯產項目拔地而起,汙水處理廠、生活垃圾處理廠已投入使用,實施了京西江南、伯居田園等壹批高標準住宅小區建設工程,城市品位不斷提升。在今後幾年內,宣化區將投資200億元,大力實施“基礎設施建設、城鎮面貌整治、生態環境治理、城鎮住房保障、古城風貌恢復、城鎮精細化管理”六大工程,初步形成“壹園、兩線、三區、六橋、六橫、九縱”的城市總體格局,古城宣化將建設成為建成區面積67.9平方公裏,常住人口50萬,環境優美、特色突出、功能完善、適宜人居的現代化城市。
歲月的風雨,日月的靈光,歷史的變遷,擋不住時代的車輪滾滾前行。跨越發展中的千年古城宣化,正在揚帆奮起,邁入厚積薄發、加速發展的新階段,40萬古城兒女將用自己的辛勤耕耘和聰明才智賦予家鄉與時俱進的靈魂,使她成為壹顆耀眼的明珠,屹立在京西,熠熠生輝。 [編輯本段]旅遊資源 京西第壹府旅遊區文物古跡眾多,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清遠樓、鎮朔樓及遼墓壁畫;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拱極樓、察哈爾省民主政府舊址、五龍壁磚雕、舊城垣、時恩寺及遼代壁畫墓群二區。此外,還擁有壹批如立化寺塔、大北街的馬宅和都司街的南宅四合院、六中院內的“武廟”大殿、按院街內的張自忠將軍故居、慈清西行時的行宮等人文旅遊資源;有9個“京西第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京西第壹鐘樓——清遠樓、京西第壹鼓樓——鎮朔樓、京西第壹墓——下八裏張世卿墓、京西第壹磚雕——宣化五龍壁磚雕、京西第壹日僧塔——立化寺塔、京西第壹石塔——柏林寺石塔以及宣化拱極樓、九龍壁等景觀,豐富精深的古城文化、建築文化、佛教文化、遼代墓葬文化,使人在遊覽的同時增長見識,開間視野,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愛國情懷,增進身心健康。遊客在這裏可以觀賞宣化古城的雄姿,體驗塞外古城的風土人情。
宣化為歷代軍事重鎮。有“京師鎖鑰”、‘析京屏翰”之稱。《宣化府誌》記載:“宣化全境,飛狐、紫荊控其南,長城獨石枕其北,居庸屹險幹左,雲中固結於右,群山疊蟑,盤踞峙列,足以拱衛京師。”明代為九重鎮之壹,因其地理位置重要和屯兵最多,號稱“九鎮之首”。從明英宗開始,朝廷向宣府派遣級別高於都指揮使的鎮守總兵,佩鎮朔將軍印,原萬全都司最高長官,正二品大員都指揮使,也直接隸屬總兵調遣。宣化府軍事工事堅固。歷代修築墩臺 1948座。據誌書記載,僅唐、宋、明、清四個朝代,北方部落經宣化南入的較大戰爭就達70余次。乾寧元年(894年),太原李克用大舉出兵攻幽州,並占領武州。元太祖八年門刀3年),鐵木真率兵攻陷宣德。明永樂八年至二十二年(141~1424年),明成祖朱橡五次北伐,駕巡宣府鎮地。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蒙古族瓦剌答部也先入侵宣府;崇幀十七年( 644年)三月,李自成率兵攻破宣府,巡撫未之馮自殺,總兵王承允迎降。在宣化歷代戰役中湧現出了壹批如於謙、楊洪、羅亨信等文武兼備、忘身愛國的忠烈之士。
宣化是文化教育中心。嘉靖七年門528年),建立上谷書院。嘉靖三十五年(175年),開設柳川書院(今宣化壹中)。清末民初,文化教育迅速發展,培養了壹大批仁人誌土。宣化是內地同蒙古進行商品交換的集散地,素有“陸路商埠”之稱。明嘉靖年間,宣化開設“馬市”,官方以布帛易錫靶馬匹、皮張。隆慶元年門567年),宣大總督王崇古再開市場。萬歷年間,民市已具相當規模。清朝統治穩定後,貿易又趨繁榮。大德泉缸房、太和春藥店、朝陽樓飯店、吳德裕茶店、四和順茶鋪等均在這壹時期開張。光緒年間,山羊皮褥壹度成為宣化銷往外地的搶手商品,並曾向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出口。宣統h年(191年),宣化商號達160余家。
宣化是葡萄城。宣化白牛奶葡萄,已有近千年的種植歷史,為河北省名牌產品。傳說宣化葡萄的種植來源於張賽。據史料記載,唐朝始種,遼金時推廣,明清時全盛。宣化白牛奶葡萄色澤綠中泛乳白,如碧玉晶瑩耀眼,脆嫩欲滴,且皮薄肉映汁豐,味道清甜爽口,素有“刀切牛奶不流汁”的贊譽。明、清時期,被列為皇家貢品。1905年和 1922年兩次在巴拿馬國際物產博覽會上榮獲金獎。
宣府鎮(今宣化城區)建於明代,是我國保存較為完好的古城區,特別是鎮朔樓(鼓樓),清遠樓(鐘樓),拱極樓很有特色。建於南北中軸線正中的鐘樓(清遠樓)有“第二黃鶴樓之美譽”。樓下十字拱門,上懸巨鐘重萬於斤,據說40裏外可聞鐘聲。
鐘樓南面是鼓樓(鎮朔樓)。是河北省少存的門樓建築之壹。乾隆親書的“神京屏翰”匾額,懸掛在鎮朔樓上。
宣化遼墓在市宣化區下八裏村。為遼檢校國子監祭酒兼監察禦史張世卿的墓。由墓道、墓門和前後二室組成,室內壁畫有80平方米,分布於墓室四壁和頂部,繪出行、伎樂、宴飲等活動,描寫了墓主人生前是的豪奢生活,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壹個側面。
墓頂繪彩色星象圖,它是以中國古代二十八宿為主,吸取古代巴比倫黃道十二宮之說,組成中外合璧的星圖。壁畫內容豐富,彩色鮮艷,年代準確,為我國已發現的遼代壁畫中所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