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商標查詢 - (是高手就進!)長日照作物南種北引,其育期變化和引種要求分別為?

(是高手就進!)長日照作物南種北引,其育期變化和引種要求分別為?

日照 特產

日照東臨黃海,擁有百公裏海岸線,近海水域和淺海灘塗面積有30多萬畝,是理想的天然魚場,也是藻類、貝類自然生長和人工養殖的天然場所。各河流入海處,魚類豐富而珍貴。常見的有86種,主要有黃鯽、黃姑、鮁、鮐、帶、鯧、鱸、比目、白姑、青鱗魚等。其中黃鯽、鮁魚和烏賊魚產量為最高。淺海與潮灘主要海特產品有西施舌、文蛤、魁蚶、雜色蛤、大竹蟶、海參、石花藻,還有馳名海內外的人工養殖對蝦、海馬等。

[西施舌] 古越西施女,美容非凡。日照海域產有珍貴海蛤,外殼形態俊秀,斧足形扁似舌,清白如玉,被譽為“西施舌”。此蛤殼內體豐滿,肉質脆嫩,味道鮮美,清淡別致;蛤肉含有多種氨基酸,營養甚為豐富,有潤肺、益精補陰之功效,為其它貝類所不及。

西施舌殼大薄脆,外形似扇。殼面有光潔,花紋細致,顏色隨個體大小而異。殼長7厘米以下者,呈紫色或紫褐色;殼長7—9厘米者,殼面大部紫色,腹緣淡黃色;殼長10厘米以上者,殼頂部紫色,其余為白色或淡褐色。殼內面為淡紫色或白色。

日照沿海的西施舌,以體大、殼薄、艷麗、肉脆嫩、味甘美而聞名。據日照漁技站1984年檢測,最大的西施舌個體鮮重100.9克,殼高8厘米,殼長8.5厘米。在1959年全國群英會上,勞動模範柴立清,代表日照人民曾向毛主席和周總理獻過活體西施舌。采捕西施舌多在冬季,民間方法有二:壹是根據其穴居特征“認門”;二是用石柱壓。歷史上多次出現過這樣的現象:冬季偶遇奇寒天氣,且落大潮,西施舌被風驅趕,成堆成堆地在沙灘上,人們唾手可得。

西施舌主要生活在潮間帶下區至稍深的沙質海底;適應性強,對鹽度和溫度要求不嚴;以攝取海水中的單細胞藻類和有機物碎屑為主食。據1980年潮間帶漁業資源調查,日照海域年產量17.5噸。

1977年,水產研究所開始西施舌大的人工育苗,次年獲得成功。首次育出的西施舌苗,在室內飼養達壹年之久。從1991年起,日照沿海開始進行潮間帶灘塗增養殖開發,西施舌資源量恢復較快。

[文蛤]文蛤為蛤中上品,素有“天下第壹鮮”的美稱,是近幾年來聞名中外的新四大名產之壹。

文蛤貝殼背緣呈三角形,腹緣呈圓表,兩殼大小相等。貝殼表面膨脹、光滑,有壹層黃褐色的光滑似漆的殼皮。小形個體貝殼花紋豐富,變化多端;大個體則較為恒定。文蛤壹般生活在河口附近沿岸的潮間帶,以及淺海地區的細沙或沙灘中。

文蛤肉細味美,蛋白質含量13.19%,除熟食外,還可以幹制或做罐頭。文蛤的藥用價值也較高,古代醫學認為食用文蛤可治惡瘡,現代醫學認為文蛤軟體、消化育囊的提出物對癌細胞有抑制作用。文蛤還是出口創匯的重要貝類之壹。

日照沿海文蛤資源豐富,擁有適宜文蛤繁養殖的潮間帶灘塗近2萬畝。1993年以來,對蝦與文蛤池塘混養面積逐年擴大,目前規模達5000畝左右,年產文蛤近1000噸。

[烏魚蛋] 烏魚蛋為日照獨有的海珍品,歷史悠久,馳名海內外,相傳為封建帝王禦膳佳品。烏魚蛋,系由日照特產金烏賊的纏卵腺加工而成,其色乳白,狀如卵,經廚師之手,可加工成狀若花瓣、薄如紙片的高級食品。據清朝康熙五十四的《日照縣誌》載,“烏賊魚口中有蛋,屬海中八珍之壹。”至清末,烏魚蛋壹直列為貢品。

烏魚蛋之所以名貴,系因其營養豐富、味道鮮美,有冬食去寒夏食解熱之功效,且富含人體必需的多種微量元素。

在1964年全國農業展覽會上,日照烏魚蛋是著名展品;在1984年全國展銷會上,被評為名優產品;1992年全國首屆農業博覽會獲銀獎;1994年被評為法國阿維尼翁國際博覽會金獎。

[嵐山頭蝦皮] 蝦皮,學名毛蝦。日照沿海均有分布,以嵐山、虎山沿海為多。因嵐山頭在歷史上就是水旱碼頭和商埠,海鮮多從這裏向外轉運,故得名。日照沿海,壹年有兩次蝦皮旺發期。第壹次在5-6月份,蝦皮個較大,在2厘米左右,漁民叫“二稱鉤”。第二次在9月份前後,蝦皮個較小,壹般體長在壹厘米左右,漁民叫“紅絨”。捕撈毛蝦主要靠手推網,俗稱“推蝦皮”,技術高的好手,可踏木蹺,在深水推網。推蝦皮在日照已有數百年歷史,以安東衛和潘家村為最早。

[扁米] 日照的扁米(又名金鉤蝦米),形扁、色黃、味甘美,為蝦米之上品,是日照海珍品之壹。1957年至1960年,青島外貿公司專門來日照組織加工扁米出口。扁米,系日照海產羊毛蝦加工而成,羊毛蝦皮薄、肉形扁,故得“扁米”之稱。又因扁米色黃、彎彎似稱鉤,復得名“金鉤蝦米”。

扁米營養豐富,肉味鮮美,是家庭和宴席上常見之海味,亦有藥用價值。據報道,它所含蛋白質比瘦肉和河蝦高20%,維生素高40%,並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和碘,據藥書《本草綱目拾遺》記載,食海蝦,有補腎壯陽之功效,鮮海蝦剁醬,用黃酒沖服,有下乳之功能。

羊毛蝦為多年生,日照沿海均有分布,以虎山壹帶海區較多。每年5月底來日照沿海產卵繁殖後代,6-7月為盛期。據日照縣1983年測量,海米蝦壹般體長5-9厘米,其群體由三個世代組成。主要捕撈漁具為壇子網和底拖網。

[日照綠茶]日照市自1966年“南茶北移”成功,現有茶園面積12萬畝,年產茶葉1500噸,占山東省的50%以上,是山東省最大的綠茶生產基地,產量連年列全省第壹,素稱“北方第壹茶”。其中東港區巨峰鎮1000畝有機茶已通過歐盟國際有機食品發展中心認證,獲得了歐盟市場的“通行證”。近年來,連續舉辦了三屆“中國·日照茶博會”。

日照市地處山東省東南部,東臨黃海,屬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境內山地丘陵土壤呈微酸性,屬黃棕壤土,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和微量元素。由於地處高緯度,這裏生產的綠茶經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測定,其中兒茶素和氨基酸的含量分別比南方茶同類產品高13.7%和5.3%,具有“葉片厚、滋味濃、香氣高、耐沖泡”的特色。

日照市種茶始於何時,已不可考。據傳,該區城北10公裏處的河山頂峰有古茶樹壹株,因生於懸崖之上,高不可攀,無人敢登峰采摘,唯拾其落葉,或拋石擊葉,偶得幾片僅存,用開水沖飲,不僅可明目提神,而且可治腹痛,有奇效。

日照市東港區人民政府與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簽署了合作建立北方茶葉生產基地的協議,雙方建立了長期技術協作關系,並多次邀請中國茶葉研究所的專家、教授來東港區指導茶葉生產,定期舉辦茶葉技術培訓班,雙方合作建起了江北唯壹的壹個千畝茶葉示範園,從南方引進了龍井43、福鼎大白茶等10余個國家級無性系良種,茶葉技術人員相繼攻克了十余項茶園優質豐產技術難關,完成了高效設施栽培等科研項目,並推廣了扡插繁育、配方施肥、合理修剪等新技術,使茶園面積不僅在規模上迅速擴大,而且在茶葉品種質量優化上有了顯著的提高。

建立茶葉加工龍頭是實現茶葉產業化發展的客觀需要。近年來,壹批茶葉加工廠相繼建立。日照“雪青”作為山東省著名商標,日照市的綠茶名牌,率先成立了公司,建立了茶葉基地。日照綠茶公司投資280萬元建起了年產10萬公斤茶葉的日照綠茶加工廠,兗州礦業集團與茶葉大鎮巨峰鎮合作建起了日照逢春茶廠。日照綠茶公司與日照市發達實業公司合資,投資1300余萬元,按綠茶出口國際標準,建起了年加工能力為20萬公斤的大型茶葉加工廠——日照市茶葉貿易有限公司茶廠。

知名品牌茶葉加工龍頭企業的興起,還促進了茶葉加工質量的提高,到目前,全市先後有幾十種茶葉獲得市、省及國家級優質茶稱號,有十幾種茶獲省優、部優和國際金獎。其中,“雪青”被定為山東省著名商標,其它的還有“河山青”牌、“浮來青”牌、“逢春”牌等。其中,日照綠茶公司生產的“河山青”牌碧綠茶在第29屆布魯塞爾國際博覽會上獲金獎,在第二屆中國農業博覽會上獲銀獎,被第三屆中國農業博覽會認定為國家級名牌產品,與歷史名茶碧螺春齊名!

近幾年來,日照市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在冬季采用茶葉反季節栽培方法,建起冬暖式塑料大棚生產茶葉,所產大棚綠茶每年在春節前上市,大大提升了日照茶的知名度。日照市在茶樹栽培、管理、科研、試驗、示範等方面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尤其在茶樹無公害栽培方面,采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治病蟲害等措施,杜絕使用農藥,重施有機肥,全區5萬畝茶園已發展成為生態茶園,所產綠茶獲綠色食品認證。

[嵐芹] 嵐山頭的芹菜簡稱“嵐芹”,距今已有百余年的栽培歷史。

1875年,嵐山頭二村種菜戶林相華,從日照城引來壹種葉小、葉柄呈黃色的芹菜品種,在園內栽培成活。1919年,林家父子同種菜戶劉文遠對新品種進行提純復壯,由6分地擴種到3畝。經過長期栽培、選育,加之當地氣候、水土等自然條件極為適宜,於是形成為壹個具有獨特風味的土特產品,被外地稱為“嵐芹”,暢銷不衰。以後,種植範圍擴大到安東衛壹帶。嵐芹,株高壹般70厘米,葉柄直徑1.2厘米。單株鮮重150克左右。嵐芹葉小,葉柄實心,纖維極少,質地良好。

嵐芹已成為生活之美菜佳肴,不論爆炒或涼拌,均味香無比,清脆可口,為外地芹菜所不可比及。

嵐芹享有壹定聲譽,曾長期遠銷於省內的臨沂、青島、濟南和江蘇、上海等地。

[京冬菜] 京冬菜是我市著名特產,具有悠久的歷史。曾遠銷上海和國外東南亞等地。早在清光緒年間,濤雒“裕源”即開始生產。“裕源”東家丁德臣從滕縣請來壹名叫單學雨的人為師,初期產之冬菜並不出名。到清宣統元年(1908年)收丁惟地、丁惟國兄弟二人為徒,丁家兄弟苦練切菜技術,練出了壹手好刀法,有張飛大“片”馬(切功式),餓虎撲食(拿菜式),刀不離手,手不離菜(刀功式)等各種刀法的真實工夫,切出菜既快又細、且勻,菜坯質量較前大為提高。此後,冬菜生產漸成規模,當時“裕源”為切曬大白菜雇傭三十余人,忙季多到五十多人,年產冬菜菜幹壹萬五千至壹萬七千多市斤。成品運上海銷售五百壇左右(每壇壹百六二市斤)。由於所產之冬菜條索細勻、色澤金黃、清香宜人、味美可口,形、色、味都別具壹格,美名譽滿上海,被稱之為京冬菜(京——即泛指北方名牌產品)。每年農歷三、四月間,貨到上海,爭相搶購,“裕源”生產的京冬菜每擔(百斤)多賣二十兩銀子,尚供不應求。從此京冬菜便出了名。據傳曾在1936年在青島召開的壹次展銷會上獲金質獎。

悶制京冬菜的主要原料——大白菜多在劉家菜園自種,菜園內有壹眼濤雒周圍僅有的甜水井,因此,濤雒圍子墻西北角還特設了壹個“水門”,全濤雒都到劉家菜園挑水吃。裕源商號在劉家菜園設壹菜莊,專做種、收、切曬大白菜之用,占土地三十余畝(老畝)。每逢隆冬季節,自產和收購鮮大白菜百萬余斤,堆垛如山。此地水甜菜亦甜,做成冬菜別具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