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路走來,他們確實咬定青山不放松;壹路走來,他們樂於奉獻;壹路走來,他們信守承諾。我們正在抗擊疫情的路上。下面,我整理了社區抗擊疫情最美誌願者的故事。希望妳喜歡!
社區防疫最美誌願者的故事1 __,男,19_年6月出生。天生木匠出身的他,心靈手巧,對水、電、下水管道知識淵博。鳳城小區是壹個沒有物業的小區,70%以上都是老年居民。老鄭自告奮勇當社區義務水管工,義務為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自20__年以來,它已經為500多名居民提供了服務。
因為鳳城小區沒有物業,比如管道、電路的壹些小問題,專業的水管工、電工都不用及時趕到。得知社區需要,_ _主動請纓。自此,_ _誌願者活躍在鳳城社區的每壹個角落。老鄭性格開朗,對居民熱情。去居民家幫忙的時候,時不時跟他們開_ _個玩笑,調解壹下氣氛。
因為節儉,小區裏的老年居民買的多是低檔甚至名牌的商品和質量差的電器。_ _知道居民的難處,他經常在那裏剪壹些小件物品,在那裏加壹節,修改壹下,保證能盡量用,幫助居民省錢。
20__年初,寒潮來襲,小區江奧組居民周國利的太陽能熱水器被凍壞。這位老人迫切需要在這麽冷的天不要使用熱水。得知周大爺的難處後,_ _不顧風雨嚴寒,第壹時間趕到了半山腰的家。經檢查,發現電磁閥和水管凍裂,但電磁閥是老式的,已停產。_ _跟社工從網上買了差不多規格的電磁閥,去柴橋買水管。誰知道水管不是很合適,他就花了點時間改造了壹下。四趟下來,熱水器終於修好了,周大爺可以安心洗個熱水澡了。
20___年4月,在社區的帶領下,_ _和其他黨員誌願者走進壹位老人家中,發現老人的煤氣管被簡單地用鐵絲紮了壹下,可能會導致煤氣泄漏。_ _就用不銹鋼夾子幫他夾上,幫他們消除安全隱患。老人感動得拉著他的手久久不肯放手。
服務社區居民最累最難的壹件事就是疏通管道。很多老小區廚房衛生間都很小,尤其是夏天,密閉的環境增加了難度。疏通月經的過程中,老鄭打開櫃子,70多歲的老人拿著手鉆進去,蹲在那裏幫居民修管道。居民住宅管道老化給疏通工作帶來了困難,但老鄭耐心地用手壹步壹步疏通管道。別人眼裏的臟活累活,對老鄭來說不過是壹點點努力。自願為居民服務,他總是面帶微笑,從不抱怨。
燈泡、電線、電線、螺絲..._ _家裏有個“百寶箱”。每當有社區居民呼救,他就拿起工具,立即趕到居民家中,隨時待命。壹些小工具和零件,他也自願自掏腰包為居民服務。社區居民誇_ _是居民的貼心人。
社區抗擊疫情誌願者最美的故事2 __從2012開始,我加入了社區誌願者的隊伍。近幾個月來,我始終堅持“以社區為依托,服務社區”的工作原則,在服務社區居民需求、推動互助風尚、促進社區精神文明禮貌建設等方面發揮了敬業的作用。
為進壹步加快社區建設步伐,深入開展社區誌願服務,通過社區誌願服務組織解決社區居民問題,有力促進了和諧社區建設。協助有關部門做好下崗職工的就業咨詢、指導、培訓和擇業工作,幫助他們掌握技能,重新就業;二是深入社區老年群體,“扶孤助殘獻愛心”“伸出友好之手,助殘助殘過日子”,讓孤寡老人、殘疾人、城區“三無”感受人間真情、社會溫暖。
始終圍繞社區工作中心,結合社區需求,圍繞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長期服務主要針對社區老年人、未成年人、農民工、下崗職工、殘疾人、低收入家庭,采取“壹幫壹”、“多幫壹”等方式,幫助維護社區公共設施。比如,針對社區老年人,以生活和醫療服務為重點,為他們提供上門服務和醫療保障服務,實現了社區誌願服務與滿足居民最迫切需求的有機結合,以及構建和諧社區的任務。
社區抗擊疫情最美誌願者的故事3 __,64歲,本溪市站前街道市政社區居民。她從企業退休後,為了讓自己的退休生活不孤獨,實現退休後的人生價值,讓自己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她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很緊。她每天都去新華書店學習查閱資料充實自己,還義務參加社區誌願者活動和社會義務勞動,積極為社區分擔責任,積極幫助有困難的老年居民解決壹些生活上的困難,扶老攜幼,主動為社會做壹些工作。
壹、用實際行動奉獻愛心
秋天的壹個周末的早上,她和孫子在小區4號樓前打羽毛球。她看見管道工在陰溝裏修理管道。她低頭壹看,排水溝裏有很多水,有壹根管子不停地噴水,水量比較大。她問:“為什麽暖氣管裏有水?”施工員回答:“水管裂了,是水管噴出來的水。”她說:“清水白白流走不是浪費嗎?妳能修好它。”他們說,“這不關我們的事。我們必須找到自來水公司。”她當時就想,這壹天是周末,上哪找人啊,又不懂自來水維修的電話,算了。她繼續和孫子打羽毛球,但她有心事。她怎麽能專心打球呢?她立即跑回家,抓起電話按下114找到自來水維修電話,向值班人員匯報了情況。不到壹個小時,自來水搶修人員來到現場,迅速修復了裂縫。維修人員感謝她說:“多虧了妳,不然我們的損失就大了。妳真是個善良的人。”她說:“看著幹凈的水白白流走,我很心痛。無非就是跑跑腿,打幾個電話。”但是她的內心充滿了喜悅,幫助別人,快樂著。
冬天的雪太大了,以至於王茜公園的樹都彎了。壹天早上,她和妻子去公園鍛煉,但是臺階上的雪很硬,他們很難行走。年輕人勉強爬上去,老人卻掙紮著。她和妻子登了壹會兒船,她說:“太難走了。為什麽這個樓梯不打掃?”妻子說:“我們掃壹掃怎麽樣?”她說:“好!”於是,他們回家,拿到除雪工具,在通往紀念碑的臺階上努力工作。他們壹會兒用鏟子,壹會兒用鏟子,汗水濕透了他們衣服的背面。他們臉頰上的汗水順著頸圈往下滴,正打得熱火朝天。在他們意識到之前,已經是中午了。他們站在高處俯視幹凈的通道,壹股暖流湧上心頭。當路人問他們除雪賺了多少錢時,她說:“他們不要錢,他們是誌願者,給大家帶來了方便,所以我們覺得開心。”“妳們真是好心人。如果社會上有更多像妳這樣的好心人,社會會更加和諧穩定。”這次除雪,老婆丟了壹塊進口手表。他們找遍了每壹個雪堆都找不到,但並不後悔。用我老婆的話來說,給人創造便利才是最大的價值。他們用實際行動奉獻愛心,用道德推動和諧環境,就是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第二,在幫助他人中體現自我的價值。
她和妻子都是熱心人,本著力所能及的原則,為別人的困難做了很多小事。春天,鄰居壹位70多歲的老太太不小心下樓扭傷了腳踝。她的妻子無法幫助她靠墻站著。這種情況恰好被竇艷玲的妻子遇到了。他義無反顧地把70歲的老人從1樓背到了四樓的家。他們感激涕零,說:“叫孩子沒那麽方便!非常感謝妳在這種寒冷的天氣裏在緊急情況下提供的幫助!”竇艷玲的妻子,也是60多歲,腰椎滑脫。她被這個動作深深打動,心裏頓時充滿了溫暖。“這樣的老婆我真的可以托付終身!”妻子的做法增進了鄰裏之間的友誼和理解,也是壹種道德的體現。真的是“鄰裏團結和睦。”
作為壹名家庭誌願者,她通常會主動把家裏的電話號碼寫給鄰裏的單身老人,以便他們有困難時可以找到她。有壹次,壹個獨居在六樓的老人打電話來說:“家裏的燈壞了。妳還沒做晚飯嗎?”她和老伴馬上用臺燈送了上來,解決了他的燃眉之急。老人的孩子不在身邊。她總是向他們要任何東西。每次他們想盡辦法幫他,她經常說:“妳對我真好,比親人還親!””她說,“我們住樓上樓下。幫個忙沒什麽。如果妳需要什麽,打電話給我們。"
有壹次,她從廣告欄裏看到壹個單間樓的信息,順便做了筆記。有壹天,正巧2單元的老郭的女兒要買單房,問她:“這棟樓有單間嗎?”她說:“可以,等我回家拿資料。”情急之下,出門就摔門,匆匆下樓。當她回來時,門打不開,鑰匙也進不去。後來開鎖器來了,他也沒辦法,只好把鎖砸碎。她花了65,438+060元買了壹把新的安全鎖。女兒說:“這就是妳多管閑事的代價。”她說:“破點錢不算什麽。對主人來說很安全。我沒放在心上!”"
2000年5月3日上午,在王茜公園2號門花園公寓前,壹名汽車司機從窗口將垃圾扔進對面的垃圾箱,但垃圾沒有到那裏,塑料袋破了,垃圾撒了壹地。竇艷玲看到後,馬上把垃圾撿起來扔進了垃圾箱。司機非常抱歉,趕緊下車向她道謝。她做的這件小事不算什麽,但是她用自己的愛感染了身邊的人,對人友好,他也會回妳壹個微笑。如果我們用道德標準來衡量彼此的行為,社會將會更加和諧。
第三,用幽默化解糾紛,促進家庭和諧
雖然不是社區工作者,但作為壹名家庭誌願者,她真誠地主動幫助家庭解決夫妻矛盾。有壹次,她晚上鍛煉回來,壹進樓道就聽到壹樓出租房裏壹聲大叫,“別打了,救命!”她馬上敲門喊道:“別吵了,我是樓上鄰居,快開門。”不管她怎麽叫他們不要開門,她還是又罵又打。她絕望地寫了壹首順口溜,壹直念叨了十多分鐘。也許是因為她的堅持和真誠,她感動了他們。年輕人打開門說:“阿姨,謝謝您的建議。我們不會打架。回家吧。”回到家她還是不放心,就又下樓去聽了。果然,她不玩了,安全回家了。
像這樣的例子真的是不勝枚舉。在3號樓1單元,住著壹對五十多歲的夫婦,帶著壹個剛大學畢業的兒子。家裏總是吵架鬧矛盾,女主人的同事勸她離婚。竇艷玲明白後,苦口婆心地勸她,用順口溜開導她。現在她的心情好多了,生活又平靜了。竇艷玲用她幽默的風格化解了家庭之間的矛盾,維護了家庭的穩定,不僅對他人有幫助。因為家庭中最珍貴的是理解,家庭就是要包容,而包容是幸福的壹把鑰匙,每個人都要好好掌握。
有人問她:妳怎麽這麽願意管閑事?她沒辦法。當她看到鄰裏之間的和諧時,她真的很高興。
市政社區是精品社區。社區的環境美化、家庭和睦、社會禮遇,離不開社區工作者的努力,離不開居民的努力和支持。她堅持清理了十年樓道墻上的小廣告。當她看到人們張貼廣告時,她禮貌地勸他們走開。沒看到貼的時候,她就用小鏟子壹點壹點的鏟掉,讓人壹進幹凈的樓道就覺得開心。樓道窗戶換了,她和老伴主動去修;玻璃壞了,主動去換;樓道燈壞了,她提出賠償,換了個新的。她還動員樓裏的居民季節性地刷樓梯,為居民創造了良好的生活環境;組織誌願者在樓道社區巡邏,看到陌生人進入樓道主動詢問,為社區治安做出了貢獻。多年來,她本著“義務互助”的精神參與家庭誌願者活動,為建設文明社區、和諧社會貢獻自己的壹份力量。
社區抗擊疫情最美誌願者的故事4“我是黨員,誌願者必須有我”。4月5日,疫情防控形勢越來越嚴峻。接到消息後,在家裏安頓下來後,奮飛集團公共服務公司的陳金明匆匆走出家門。這壹天恰好是他自己的農歷生日。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40歲的生日會在防疫誌願者的崗位上度過。
“疫情就是命令。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作為壹名* * *黨員,就應該沖鋒在前。”註冊當天,陳金明被分配到企業壹線,收集信息,協助核酸檢測。沒有足夠的誌願者。他壹個人負責兩個企業260多人的信息收集和錄入。時間緊,任務重。收到防疫物資後,已經是深夜了。
但是,我到企業現場才知道情況比較復雜。由於統計信息錯誤,實際現場有來自三家企業的500多人。壹些紡織企業無法停工,工地上的工人都已經休息了。園區剛開始封閉,企業負責人和員工都不了解晚上的信息錄入工作。陳金明不僅要控制現場情況,有序組織信息收集工作,還要重新清點人員,確保不漏壹人。工作久了,收到備案企業的新信息,不得不再次返回。壹天晚上,他在企業之間來回跑,有壹次把自己的微信運動步數刷新到差不多3萬步。所有信息輸入後,他回到隔離酒店時已是淩晨4點。但為了確保6日中午12點前完成核酸檢測的任務,陳金明只休息了壹個多小時,6點就再次投入戰鬥,和醫護人員壹起進行核酸檢測。
誌願者實行閉環管理,陳金明自擔任誌願者以來從未回過家。在過去的10天裏,陳金明壹直在企業裏收集和分發物資,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哪裏有需要就去哪裏。為了保證采集對象和其他誌願者的安全,他定期噴灑消毒液,嚴格穿戴防護用品。每天,他的臉上和耳朵上都有深深的勒痕,但病毒無法隔離和護理。越是這個時候,工作越是細致。考慮到企業生產的實際情況,陳金明仔細琢磨信息采集軟件的邏輯,提前與企業負責人做好溝通協調,優化流程,盡可能減少人們聚集排隊的等待時間,設身處地,不厭其煩地示範講解,用真情實感安慰他們的焦慮。“大家都在爭取盡快打贏這場疫情防控戰,相互配合越默契,最後的結果就越好。”在後續幾輪核酸檢測中,效率會有所提高。
然而,沈默的背後也有不為人知的辛酸。陳金明的愛人是壹名教師和黨員。疫情爆發以來,他還向社區報了名,加入社區誌願者,不僅在家上網絡課,還在社區做核酸檢測時,作為誌願者維持秩序。陳金明對愛人說:“我只專心做壹件工作,妳在家要處理很多任務。”兩個人在不同的崗位上堅守自己的職責,也能相互理解,但這樣壹來,他們照顧11歲女兒的時間就少了。“越懂事的孩子,越支持父母的工作,越覺得虧欠孩子,但我是黨員,是抗擊疫情的誌願者。面對疫情,讓更多的家庭安全團聚是我的職責。我必須堅守崗位。陳金明說。
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從4月5日開始,汾飛集團紀檢幹部、黨員王澤宇就再也沒有回過家。他第壹時間自告奮勇,反其道而行之,義無反顧地加入了示範區的誌願服務隊伍。
作為父親,他自責,作為丈夫,他更自責。在這個非常時期,沒有丈夫願意把妻子和三歲以下的兒子留在家裏。但王澤宇沒有選擇考慮這些,而是詮釋了“奮飛紀檢員”的初心,用行動踐行了“奮飛紀檢員”的使命。
每次和孩子通過微信視頻交流,最常說的壹句話就是:“爸爸還沒有戰勝病毒,所以爸爸還不能回家。妳應該聽媽媽的話。”“有國才有家,我們愛崗愛家。我們從來不是旁觀者。”這就是他對他妻子說的和做的。
連續幾天,王澤宇和其他誌願者都趴在電腦前,馬不停蹄地統計數據、錄入信息、為入區企業把關,確保每壹個入區企業和員工都不遺漏。王澤宇說:“當我的眼睛疼痛和不舒服時,我會和我的同誌們壹起看窗外。為了讓我們可愛的綜合改革示範區早日蘇醒,我們壹定會戰勝這場疫情。
4月9日淩晨6點30分,王澤宇穿上“鎧甲”,和核酸采樣隊員們壹起變成了“大白”,到達小店區第三次核酸采集的指定地點吳彤社區。在此期間,為了節省時間,王澤宇主要負責幫助取樣小組取出棉簽。三個小時以來,他壹直重復著同樣的圓周運動。盡管他穿著厚重的隔離衣,戴著護目鏡,全身密閉,汗水拂過DC,浸濕了他的衣服,但他沒有退縮。“同誌們加油,考驗我們的時候到了!”樂觀的王澤宇總是為隊員們加油鼓勁,在他的帶領下,采樣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壹根根棉簽從他手中遞出,他配合采樣小組高效完成了7家企業606人的核酸采樣、檢測和轉移。
“目前,疫情絕不會退卻。哪裏任務危險,哪裏就有黨員充當先鋒,以身作則。作為壹名* * *黨員,壹名紀檢幹部,壹名抗疫誌願者,我會做好本職工作,支持抗疫工作,肩負起黨員的責任。只要我需要,我會壹直在那裏。”王澤宇說,“我相信勝利並不遙遠,黎明就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