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建立後,宜興建設國營茶場帶動集體茶場,探索茶園建設和管理經驗、研究茶葉制作技術、研制茶葉機械、培養茶葉技術人才等,茶葉生產得到了較快發展。1978年全縣茶葉面積32457畝,產量1501.6噸,分別是1953年的3.2倍、7.9倍,成為江蘇省主要產茶區。
十壹屆三中全會尤其是1984年國務院放開茶葉銷售渠道以來,宜興茶葉進入了又好又快的發展軌道。1989年全縣茶園面積5.6萬畝,產茶5114噸,占江蘇省產量的37.5%,面積和產量是1978年的1.7倍、3.4倍。產量增長的同時,茶葉品質和品牌建設得到重視,1984年至1989年宜興有38只茶葉品種獲無錫市優質證書,11只獲江蘇省優質證書,9只獲國家部優產品,2只獲得全國名茶稱號,成功創制陽羨雪芽、荊溪雲片等壹批高檔茶葉,打開了宜興茶葉發展的新空間。
本人采訪了新街茶林場場領導和技術員陳紹選、沈杏福、高玉林、蔡桂明、李錫明等人,參閱了他們保存的圖片文字資料,查閱了宜興市檔案館館藏檔案,撰寫本文,記錄荊溪雲片的創制過程。
荊溪雲片等宜興名茶創制工作,從壹個側面見證了新中國建立以來取得的成就。
壹、 荊溪雲片創制過程
宜興縣新街公社茶林場(本文簡稱茶林場),1974年11月14日開始建設,1986年開始研制高級綠茶—荊溪雲片,1989年5月6日通過技術鑒定,1989年荊溪雲片被國家農業部評為全國名茶。
為了研制荊溪雲片,新街茶林場在宜興縣林副業局、科委等部門以及張誌澄等茶葉專家的支持下,成立創制小組、制訂創制計劃、開展技術培訓,經過反復試驗基本定型後批量投放市場,征求各方意見。
1.建立創制小組。潘永君任(場長兼書記)組長(場部歷任領導班子見附表),成員有沈杏福、殷祖成、蔡桂明等。在場部幹部和職工中召開了5次創制座談會,從場部到工區、茶廠到田間,統壹了對創制工作的認識。
2.制訂創制計劃。對全場情況包括茶樹品種、樹齡結構以及加工設備、工藝流程,進行了認真的調研與分析。考察學習了有關單位名優茶生產技術,參照省內外扁形茶加工工藝,制定了荊溪雲片茶外形、內質的創制方案和工作進度安排。確定以手炒鍋為試制設備,以300畝良種茶園生產的高檔鮮葉為加工試驗原料。
3.反復試制確定工藝流程。1987年、1988年著重研究荊溪雲片的加工工藝和品質特征,采用隨機取樣法多次重復,確定芽葉原料標準;采用不同芽葉標準及相同原料不同攤放晾青時間,重復試驗,確定技術標準;探討青鍋做形和煇鍋定形中溫度、時間、投葉量、手法的應用及其對品質特征的影響。經過1250多鍋的反復試驗,基本確定了荊溪雲片茶的品質特征和加工技術,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有關技術指標。1989年春進壹步分析了前兩年的試制情況,作了改進完善,正式確定了工藝流程和品質特征。
4.培訓炒制技術人員。3年試制過程中,前後召開了20多次不同規模、不同層次的研討會與總結會,及時總結經驗,不斷改進加工工藝,培訓了10多名炒制雲片的骨幹技術人員。
5.批量生產投放市場。在基本定型的情況下,組織批量生產,先後加工1500多斤荊溪雲片,投放到宜興、無錫、常州、蘇州、南京、上海青浦等地的市場上,並通過友人送給日本客商,聽取意見,均得到了較好的評價。試銷過程中,荊溪雲片的經濟收入比同等原料加工的高檔手工炒青提高1倍,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經過3年努力,荊溪雲片的創制工作達到了預定設計目標。1989年春季總結了創制工作,提出了進行技術鑒定的申請。
二、荊溪雲片工藝流程和品質特征
1989年5月7日,無錫市多種經營管理局牽頭成立鑒定小組,進行荊溪雲片創制成果的鑒定並通過了鑒定,出具了技術鑒定活動證書,證書編號:錫多科鑒(89)第02號。鑒定小組成員:江蘇省農林廳園藝處高級農藝師邰大傳擔任主鑒定,張誌澄(高級農藝師)、朱錫坤(無錫市多管局高級農藝師)擔任副主鑒,成員有沈棣(宜興市科協高級農藝師)、朱國才(宜興市林副業局高級農藝師)、李令怡(宜興外貿茶廠高級農藝師)、周愛華(宜興外貿茶廠農藝師)、張定(江蘇省農林廳園藝處碩士)、楊麗娟(無錫市多管局農藝師)、殷福成(無錫市茶葉研究所農藝師)。
通過鑒定的荊溪雲片創制成果的主持人是儲良培,主要參與者為潘永君、沈杏福、殷祖成、蔡桂明。
1.工藝流程。作為壹個新創制的高級綠茶,荊溪雲片工藝流程為:適時嫩采→攤放晾青→青鍋做形→攤涼回潮→煇鍋定形→貯藏保質。
壹是適時嫩采。在谷雨前采摘,采用茸毛豐富的壹芽壹葉初展、半展單葉為主要原料,芽葉長度控制在2-3cm,每斤鮮葉6000-8000個芽葉,原料勻齊,不帶魚葉、紫芽、單張和對夾葉。
二是攤放晾青。鮮葉及時送到茶廠,攤放在竹匾裏,厚度2-3cm,攤放時間5-6小時,失重6-9%。待鮮葉散發清香時進行殺青。
三是青鍋做形。鍋溫120-140OC開始投葉,投葉量200-250克。殺青手法以抖為主,抖悶結合。經1-2分鐘殺青,把溫度漸次降低至100 OC開展理條,采用抖、帶、搭、捺的手法反復做形,六七成幹時起鍋。青鍋做形全過程歷時15-20分鐘。
四是攤涼回潮。青鍋葉及時抖散攤放在竹匾裏,降低葉溫,冷卻回軟,使水分表裏壹致。
五是煇鍋定形。煇鍋定形是荊溪雲片形成獨特風格的關鍵階段。操作時把4鍋青鍋葉壹起投入,鍋溫控制在100-80 OC,掌握先高後低的原則。主要手法;抓,吐,挺,磨。到茶葉有些戳手時減少挺、磨,以抓、吐為主,以保茶葉的茸毫。煇鍋全過程15-20分鐘,至九成幹時起鍋。
六是貯藏保質。攤放、割末,保鮮貯藏,含水率確保在6%以下。
2.品質特征。荊溪雲片外形寬扁挺直,白毫顯露,色澤綠翠,內質香氣清高,滋味鮮醇,湯色清明,葉底肥嫩。
3.衛生指標。經衛生、技監等部門檢測,荊溪雲片的衛生、理化指標均符合國家標準。
陳紹選介紹,荊溪雲片與特級春茶中的龍井,相同的是兩者均為扁茶。不同的是龍井無毫,黃茶黃湯(色澤嫩綠、湯色嫩綠帶黃),炒制時鍋溫較高,定型時須用力挺、磨;荊溪雲片有毫,綠茶清湯,為了做出白毫顯露,炒制時鍋溫比龍井稍低(低20OC左右),挺、磨用力適度、比龍井茶稍輕,外形比龍井茶稍顯飽滿。
三、荊溪雲片獲獎情況及品牌效應
1.獲獎情況。1989年7月5日至9日,農業部在西安舉行“壹九八九年全國名茶評比會”,通過感觀審評、衛生檢測和主要成份分析,審核批準41個茶為“壹九八九年度農業部優質農產品”,其中名茶26個(綠茶類22個、紅茶類1個、烏龍茶類2個、緊壓茶類1個);優質茶15個。荊溪雲片列綠茶類名茶第壹名,被評為全國名茶。1989年12月“荊溪雲片(名茶)”獲“農業部優質農產品證書”。1990年“《荊溪雲片》的創制”,分別獲江蘇省人民政府“壹九八九年度我省科學技術進步工作四等獎”、 “無錫市科學進步二等獎”、“宜興市科學技術進步壹等獎”。
據陳紹選、沈杏福、李令怡等人回憶,荊溪雲片參評全國名茶過程中有壹個精彩故事。為了參加全國名茶評選活動,江蘇省在1989年5月上中旬(用6天時間)在南京進行省內茶葉的評比,在省內評比中,宜興送評的陽羨雪芽順利進入參評加全國名茶名單。荊溪雲片作為新創制的新品種茶葉,品質與眾不同,特色十分鮮明,如果參評全國名茶具有相當的沖擊力,但問題是荊溪雲片沒有進行技術鑒定,因此在送評荊溪雲片還是金壇的壹個茶葉(已通過技術鑒定),省裏意見不壹。當時的荊溪雲片,不僅沒有鑒定,而且還沒有正式的名稱,在參加省裏評比時朱國才稱其為“虎頭旗槍”。擔任評委的邰大傳、張誌澄等認為,該茶特色鮮明,應當單獨起個名稱。邰大傳與張誌澄各起了壹個名字,然後取用邰所提名字中的“雲片”二字,張所提名字中“荊溪”二字,合成“荊溪雲片”。荊溪是宜興古稱、代表產地,雲片代表茶葉的外形特征,像天上的片片白雲。關於送評哪個茶葉,李令怡、沈棣力挺新街茶林場這只,說服省廳園藝處長從全省榮譽考慮。經過認真的考慮和權衡,省農林廳園藝處鄭光輝處長拍板決定送“荊溪雲片”參加全國評比,但前提是荊溪雲片能在1個月時間內通過鑒定。南京評審會結束後,朱國才回金壇老家休假,李令怡把省評審情況告訴嚴誌清,嚴誌清覺得鑒定時間緊迫,當晚趕到時任林副業局宋芬大局長家中匯報:“盡快組織鑒定會”。宜興市林副業局十分重視這項工作,認真組織、積極推動。不到壹個月的時間,荊溪雲片通過技術鑒定,參加全國名茶評選,並且不負眾望壹舉獲得全國名茶稱號,同時獲得全國名茶的還有陽羨雪芽,壹個縣級市壹年有2個茶葉同時獲得全國名茶,這是不容易的。
八十年代,茶林場申請了“紫荊”牌商標,荊溪雲片有了商標。
2.品牌效應。荊溪雲片成為全國名茶、註冊了商標、改進茶葉包裝後,茶葉均價上升到每斤二三百元,九十年代均價達到五六百元,九十年代初期北京茶葉展覽會上曾達到三千元壹斤。1990年至1996年,荊溪雲片產量由二三百斤逐步增加到1000斤左右。這期間,荊溪雲片帶動了茶林場其他茶葉的銷售。
四、政府重視名茶建設
1.加強茶葉組織領導。宜興市委市政府重視茶葉工作,多次專題召開茶葉工作會議。1983年3月1日,召開了全縣茶葉工作會議,縣委常委、副縣長陶振邦在會議上作了《認真貫徹十二大精神努力開創茶葉生產的新局面》的講話。1995年10月5日,宜興市委市政府召開了全市茶葉生產會議,市委副書記史祖能在會上對宜興茶葉生產進行了部署。1985年2月宜興縣編辦批準建立了宜興縣茶果指導站(以前是茶果股),事業單位,隸屬宜興縣林副業局。重點產茶鄉鎮都建立了茶葉技術人員隊伍,做好宜興茶葉生產的管理和服務工作。政府重視和政策支持,提高了茶葉發展水平。
2.加大茶葉工作力度。引進、擴繁優良茶樹品種,開展種植技術的培訓,研制、推廣制茶機械,鼓勵、支持工商資本的投入茶葉生產。開展茶葉評比,壹方面組織參加省、全國的茶葉評比,對獲得各級名優茶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壹方面市鎮兩級開展茶葉評比,對優質茶進行獎勵,例如1988年宜興林副業局舉行“陽羨雪芽”茶品質評比,太華鄉乾元茶場、茗嶺陸平茶場等28家單位參加評比,評出的優質產品參加1988年度江蘇省名茶評選。1989年宜興林副業局再次舉行了“陽羨雪芽”茶品質評比活動。1989年湖滏鎮組織了本鎮範圍內的春茶評比,對優質茶以及獲得宜興、無錫、省、國家級的名茶、優質茶進行獎勵。1997年市技監局、林副業局聯合舉行名特優茶評比並頒發“質量信得過單位”獎牌,促進了茶葉質量的均衡發展。
3.加強茶葉市場管理。計經委、工商、標準計量等部門重視茶葉質量的監督管理,聯合發文明確商標、標簽印刷和銷售包裝的要求,加強品牌管理。1994年4月14日,宜興市林副業局、標準計量局聯合發文(宜標計標1994第04號),牽頭制定有關茶葉標準,作為茶葉生產的依據。2007年宜興市茶葉協會註冊了“陽羨茶”牌集體商標,加強陽羨雪芽集體商標管理,維護名茶聲譽,保證名茶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