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廿壹年農歷正月初壹日,邱雙炯出生於貧苦家庭,5歲喪父,幼小的胞妹2歲就鬻賣給人做童養媳,孤兒寡母相依為命,靠曾纏小足的母親於城郊租種少量土地及小手藝加工掙得微薄收入糊口。7歲入明倫小學,後曾就讀於潯中、育英、雁塔小學,省克德化師範附小。民國34年(1945年)夏小學畢業,同時考取省立晉江中學(今泉州五中,抗日戰爭時期遷址德化文廟)及德化縣立初級中學,因母患肺疾沈屙臥床,無法入讀而失學。後到程田寺格茂源瓷塑作坊打雜,有時也習作瓷塑工藝。未幾因瓷塑作坊主人許金綻被抓作壯丁,作坊倒閉。小雙炯亦隨之失業。母病末愈,經濟來源斷絕,生活極端困苦。次年,小雙炯進蘊玉瓷莊當學徒,拜瓷莊主人、著名雕塑藝術家蘇勤明為師,是為他後來攀登瓷壇藝術之峰關鍵的壹步。經歷了許多磨難,也養成了堅持不懈的性格。
40年的時間裏,他把自己壹生中最美好的年華獻給了德化的水電事業。這段時間裏,德化成功地推廣以電代柴燒制瓷器的新技術,促進了陶瓷業的迅速發展,實現陶瓷產業和環境保護的雙贏。
生長於中國白瓷的故鄉,他醉心於瓷塑創作,利用工作之余學習陶瓷專業理論知識,搞瓷土配方和陶瓷創作,在堅持德化民間傳統雕塑技藝的同時,致力於開創雕塑技藝的新篇章,讓德化陶瓷變得更加完美,走得更加遙遠。
他就是邱雙炯。
工作中的邱雙炯大師
窮孩子幾經風雨成瓷雕大師
邱雙炯壹生走南闖北,經歷過無數風浪,磨練出幹練的作風。記者采訪他時,沒有過多的寒暄就切入正題。大部分時間是他在講述自己的過去。
在蘊玉瓷莊,他表現出才思聰敏、學習勤奮、接受力強的優點,他常常延長作業時間,利用晚上點小油燈加班,善於觀察琢磨,敢於大膽嘗試,深得師傅器重,進步極快。
後來,由於瓷路不暢,師父家的瓷器生意走下坡路,身邊的師兄弟紛紛轉行,慢慢地由五六人減為只剩他壹人,瓷莊也長時間沒有開發新產品。他把以前的模具搬出來重做壹遍,壹間屋子堆滿成品,師傅只得向鄰居借了間屋子裝。不久,借來的屋子也裝滿了成品。在他入瓷莊6年之後,師傅無奈只好讓他先回家,再尋生路。
此時,他已草草學得陶瓷雕塑工藝的初步基礎知識與基本技法,也因此與瓷塑藝術結下難分難舍的終生情緣。
1951年夏,德化選招兩名通信員,他幸運入選。上世紀50年代後期,他走上縣水電部門的領導崗位。因為工作更忙,無暇顧及誌趣與愛好,他與瓷塑工作暫時作別,壹晃壹二十年。
在這期間,他從未釋下雕塑藝術的情懷,總尋找機會去接近。出差外地,他常逛書店物色有關雕塑藝術與工藝、窯爐知識的書籍,如《藝用人體解剖學》、《陶瓷工藝學》、《陶瓷雕塑工藝》等,購買帶回,利用業余時間如饑似渴地閱讀,從書本上尋回“舊愛”,填補精神需求。
此後壹段時間,他感到貧乏與空虛,對實踐技能重新燃起迫切的需求,又繼續接觸、探索陶瓷生產與實踐工藝技術,私下又“偷偷”“捏”起瓷泥來。他在家裏建起“小實驗室”,試配方;用壹張小桌子設置瓷塑作業臺,操起瓷塑小刮刀,創作出部分人物、動物等小作品。並自己設計建成微型小電窯,試成以電燒瓷。
1977年,他擔任中***德化縣委常委(後任副書記),分管工業,由於工作的需要,經常下鄉、下廠、下工地去接觸實際,檢查工程進度質量。他常常利用這個機會,采集陶瓷原料礦石標本,帶回交給有關瓷廠進行各種試驗,或自己進行試驗。
1984年至1985年,他為試驗壹種新釉瓷種,花了不下100多個夜晚進行100多次試驗,終於偶然中試成了壹種古樸典雅的鐵系花釉“瑪瑙釉”。這種瓷釉色澤仿如瑪瑙,綺麗璀璨、瑰奇無比,外表看似黑釉,強光照射下則閃動出血紅寶石色的光芒。
上世紀70年代末,德化有兩家國營陶瓷廠、七八家鄉鎮廠以及30多家村辦廠。瓷廠不多,可每個瓷廠都是壹頭“柴老虎”,消耗的木材量大得驚人。當時,每家瓷廠裏都堆著壹座座柴山,壘成寶塔狀,底邊長寬各有10多米,高5-6米。
據統計,1982年,德化陶瓷廠發展到100多家,年產值不過億元,可年消耗木材多達10萬平方米。照此下去,附近的森林將被砍光燒光。當時有專家測算,德化的林木蓄積量只能滿足9年的瓷業生產需要。
“與那時陶瓷廠堆的木料塔相對應,周邊山頭都光溜溜的,連馬尾松都被砍得只剩樹梢的最後三個枝丫,成為名副其實的‘馬尾’松了。天空也灰蒙蒙的,像整天被霧罩著,到外面轉壹圈,鼻子裏都是黑乎乎的灰塵。長期下去,山禿了,空氣混濁了,將給子孫後代帶來無窮的禍患。”時任德化縣委副書記的邱雙炯談及當時的情景,至今仍覺痛心。
“不能再燒下去了,我們必須知道什麽最重要!”他在長期摸索、實驗、調試下,提出“用水發電、用電燒瓷”的想法,決心推動德化推行以電代柴燒制陶瓷。
1981年3月,德化成立節能辦公室,組織了若幹名科技人員和15萬元資金投入到電窯技術攻關中。經過3個月的攻關,第壹條“電窯”在德化縣二輕瓷廠試驗燒瓷成功。
這壹技術改革的成功與推行,在能源緊缺的情況下,壹定程度促進了陶瓷產業的持續發展,也使長期以來的“林瓷矛盾”難題得到壹定程度的緩沖,並順利地過渡到後來石油、液化氣的敞開供應時代,實行電、油、氣並用燒瓷,
1991年春,邱雙炯退休,著手創辦“德化鳳凰陶瓷雕塑研究所”,專心致誌於瓷塑藝術的研究。
多年來,他矢誌不移,廢寢忘食,專心沈浸於自己“第二個春天”的理想——陶瓷藝術。他不斷完成自己確定的陶瓷科研實驗項目,推出壹件件新作品。譬如傳統題材的歷史人物孔子、諸葛亮、關雲長、楊貴妃等,道佛教的老子出關以及各種姿勢的觀音、達摩、羅漢、彌勒等,乃至動物花卉器皿鹿、豹、鷹、奔馬、花釉小花瓶、小筆筒等等。
為了營造壹個對陶瓷科研與瓷塑藝術創作更為有利的環境,他於1993年至1994年選擇城北風景優美的鳳凰山北坡,建成藝術科研相結合的小藝苑。1995年春節,他攜老伴與小藝徒,別離城關鬧市區,到清雅幽靜的小藝苑,更專心致誌於藝術、科技的研究與追尋。
短短數年來,他不斷創作出新作品,並在“薄胎彩塑”和水性顏料“釉下彩飾”工藝的研究獲得新成就。其液體顏料釉下五彩與薄胎彩塑工藝,在某種意義上沖破了傳統技法框框,走出獨具壹格的工藝之路,既繼承傳統又開拓創新。
他經福建省職稱改革領導部門評審確認為“高級工藝美術師”,還當選德化縣陶瓷文化研究會會長。
壹位有點瘦卻很睿智、豁達的老人,這是邱雙炯先生給我留下的最初印象。
德化壹位友人曾說,采訪他時,應觀察他的神態,再與其創作的彌勒佛相比較,會發現不少神似之處。細究之下,不無道理。除了那皓眉如雪、笑容可掬的樣子,他“寬容大度,達觀樂天”。
他的家,位於德化鳳凰山腳的壹幢普通樓房。小樓緊挨著山,綠木蒼翠,池塘不時傳來蛙叫聲,頗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意境。
走進他的房子,我們最大的感覺便是“樸素”。面積挺大的客廳,除了茶幾,就只擺放著書籍、作品及壹臺工作所需的電腦。其他房間,除了日常起居所需,都被用於藝術創作。
就在這個房子裏,他永遠保持著壹種坦然的微笑,追求著自己的藝術理想,追求著明代瓷塑巨匠何朝宗的那股神韻,追求著運用獨特的雕塑語言。
作為德化瓷雕的代表人物,有人稱他為業界的泰鬥、大師。可他自己在談到這些稱號時,只淡淡地說,自己不是什麽泰鬥,而是壹名從事德化傳統瓷雕藝術研究及創作的老兵;也不是大師,只是壹名負責傳承傳統瓷雕技藝的老師。
在他看來,能將瓷雕技藝發揚光大,培養出許許多多爭氣的學生,就是他最大的成就。
有句老話說,月過十五光明少,人到老年萬事休,但他退休後展現出來的不懈追求、堅毅和努力,徹底改寫了這句話。已76歲,他依然潛心於各種陶瓷作品的創作,為陶瓷藝術殿堂增光添彩。
多年來,他全身心地投入創作雕塑,忙得不亦樂乎。在《貴妃醉酒》、《貴妃出浴》、《木蘭易裝》等被中國國家歷史博物館、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後,他還想到利用新研發的發光陶瓷,創作更多的傳世之作。剛花了兩三年創作完大型瓷雕500羅漢、水滸傳108將後,他又給自己定了新的目標:在自己有限的精力裏,繼承何朝宗作品風格,全心去做好幾件孤品。老驥伏櫪,誌在千裏。“創作高難作品和別出心裁的作品”,這是他對陶瓷創作的追求和理想。
名家榮譽: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福建省高級工藝美術師 、原德化陶瓷同業公會名譽會長、德化縣陶瓷文化研究會會長、德化縣鳳凰陶瓷雕塑研究所所長、德化陶瓷總站榮譽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