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商標查詢 - 社會公德的具體要求是什麽?

社會公德的具體要求是什麽?

社會公德是社會生活中最簡單、最少、最普遍的行為準則,是維持社會工作者正常、有序、健康生活的最基本條件。因此,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當遵循的行為準則,也是公民應當具備的道德操守。《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以“講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等字眼明確規定了社會公德的主要內容和要求。

1,禮遇

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是人們在日常人際交往中應該遵守的道德準則。在人們相互交往中,愉快的語氣、親切的稱呼、真誠的態度等都是相互尊重和友誼的表現。俗話說:“壹句好話暖三冬,壹句壞話傷六月人。”所以,講禮貌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團結和友誼,是溝通人與人之間感情的道德橋梁。

講禮貌是社會文明和個人道德修養的標誌之壹。人的行為最能體現壹個人的道德修養和文明程度。每壹個有自尊自愛的人,都應該把註重個人禮儀作為取得成功的品質。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人們還是會看到各種不禮貌的現象。比如,有些人經常出言不遜,說臟話,不為自己的無禮道歉,無理取鬧,兇神惡煞,騎自行車就走,坐車互相較勁,在公交車上看到老人或帶小孩的婦女不讓座...等等,都是不禮貌的,必須認真克服。

文明禮貌包含許多內容和要求。這裏需要指出的是,文明禮貌的要求和內容不是壹成不變的,而是會隨著社會的進步而不斷更新的。比如,中華民族歷來有待客的傳統,“客來門當戶對”,但在現代社會,不僅要悄悄敲門,還要提前電話預約。此外,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我們與外國朋友的接觸越來越多,所以我們必須了解和掌握對方的風俗習慣,尊重對方的禮儀。

2.幫助他人。

當壹個人有困難的時候,大家都願意幫助別人,把別人的困難當成自己的困難,給予溫暖真誠的幫助和關心。這是在幫助別人。

在現實社會中,每個人都生活在壹定的人際交往中,每個社會成員都不可能孤立地生活。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壹些困難、矛盾和問題,這些都需要別人的關心和愛護,更需要別人的支持和幫助。如果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能主動關心和幫助他人,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讓幫助他人成為社會的壹種風尚,那麽妳就可以隨時隨地得到他人的幫助,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從這個意義上說,“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因此,每個人都應該發揚助人為樂的精神,主動去愛和幫助別人。具體來說,要做到以下幾點:第壹,“我為大家”。每個人都應該從乘車讓座、幫助殘疾人過馬路等小事做起,養成關心他人的習慣。二是“患難與共”。意外會發生。當別人有不幸和困難時,熱情地幫助他們,為他們分憂解難。三是“危難之際相救”。比如,每個公民在遇到歹徒、欺淩、突發危險等危急情況時,都應該挺身而出,舍己救人,弘揚正氣。近年來,我市湧現出秦炳奎、張東景、左寶忠、盛曉紅等壹批模範人物。他們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四是熱心公益。社會福利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新型人際關系,與每個公民息息相關。每壹個公民都應該關註和支持社會公益事業,多奉獻愛心,多添真情,在社會生活中做壹個熱心人,如救災、捐資助學、無償獻血、社會公益事業捐款捐物等。,這樣才能賺錢,做出強大的貢獻。

3.愛護公共財產

公共財產包括公共場所的壹切設施,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每個人都能享受各種服務和便利的物質保障。對待公共財產是愛護還是保護,是浪費還是破壞,是壹個公民是否具有社會主義道德的體現。每個公民都應該自覺遵守社會公德,愛護公共財產。第壹,要愛護本單位的公物,公私分明,不占公物,不把公物變成私物。但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不在乎機器設備;有的人在家裏盡力節電節水,但在工作中對“長明燈”和“流水”不管不顧,視而不見;有些人甚至把公共事務變成私人事務,隨意占用公共財產,認為“公家的東西不是白拿的。”第二,要愛護公共設施,如電話亭、路燈及相關通訊線路、交通設施等。,也保護文物古跡,為更多的人服務。有些人不愛護公共設施。我們遺憾地看到,街頭的公益廣告牌被人故意損壞,宣傳櫥窗的玻璃被人肆意破壞,新城區公園裏設置的梅花鹿、小山羊,有的已經“殘廢”;有的人就是喜歡在公園、文物古跡寫碑文;甚至有人把公共設施當成“發財的源泉”,惡意偷井蓋,導致夜間行人受傷致殘。第三,要敢於同侵占、破壞和損毀公共財產的行為作鬥爭。有些人經常抱怨公共設施差,但對隨意破壞或損壞公共設施的行為漠不關心,視而不見,不問不問。每個公民都有責任和義務反對侵占、損害和破壞公共財產,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要愛護和珍惜公共財產。

4.環境保護

環境問題是當前國際社會關註的熱點問題。近年來,黃河長期斷流、沙塵暴頻發等壹系列環境問題帶來的危害,讓人們越來越意識到環境和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環境能否得到有效保護,關系到每個公民的生活質量和切身利益,關系到人民安居樂業,關系到我們子孫後代的可持續發展。保護環境意味著保護我們自己。保護環境不僅是我國的壹項基本國策,也是社會道德的基本要求。

保護環境,首先要增強環保意識。有人認為這是初級階段,先發展經濟,再處理環境問題。難道不知道環境問題已經成為我們經濟發展的壹大制約因素,環境汙染造成的危害已經遠遠超過前幾年汙染企業產生的“效益”了嗎?據有關部門測算,太湖治理至少需要投入2000億元,其中的利害關系可想而知。但是,還是有少數人認為:天那麽大,放點煙不算什麽;河流那麽多,排點汙水沒什麽;世界如此之大,壹點噪音算不了什麽。每個公民都要明白“我們只有壹個地球”,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僅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其次,要樹立“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觀念,從自己和身邊的小事做起,努力養成自覺節約能源、反對浪費、不亂倒垃圾和汙水、不損壞各種環境衛生設施等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此外,我們應該積極參與植樹造林,保護綠化成果。

5.遵守法律

俗話說:沒有規則,就沒有方圓。對於壹個公民來說,他是否自覺維護公共場所的秩序,他的紀律意識和法制意識是否強烈,反映了他的精神和道德觀。守法也是保護社會健康有序發展的基礎。

要守法,首先要知法。隨著“三個五年計劃”和“四個五年計劃”活動的深入,公民的法制意識普遍提高。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有壹些人,因為對法律的無知,為了壹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互相打架,互相傷害,甚至造成危及生命的案件,成為終身遺憾。這種慘痛的教訓並不少見。因此,每個公民都應該認真學習法律知識,不斷增強法律意識。首先要學習與工作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搞清楚自己能做什麽,不能做什麽,法律允許什麽,法律禁止什麽。其次,我們必須遵守法律。少數人認為實行市場經濟,提倡自由競爭。因此,壹些人忘義逐利,盜用他人專利或商標權,制造假冒偽劣產品,有的甚至制售淫穢音像制品。從本質上講,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也是法制經濟。任何人都必須嚴格遵守各項法律法規,否則將受到法律的制裁。第三是保護法律。有些人還相信“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當違法犯罪行為不損害自身利益時,認為“事情與自己無關”,不必多管閑事。如果每個人都只考慮自己的安全,不去鬥惡、避惡,甚至在看到有人與罪犯搏鬥時不去幫助,就會讓主人公流血流淚,就會讓邪氣上升,讓社會不得安寧。今天,流氓們侮辱了路過的婦女。如果妳不問,明天可能會發生在妳的家人身上。今天,小偷偷別人的錢包。如果妳不阻止他們,明天,也許那只邪惡的黑手會伸進妳的口袋。因此,我們每個人都要敢於扶正祛邪,與壹切違法違紀行為作鬥爭,努力為他人和自己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