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似風走潤如油,鋼鐵分明品種稠。裁剪江山成錦繡,杭州何止如並州。”
這是著名劇作家田漢在1966年走訪張小泉杭州工廠時留下的詩句,壹般人很少能想象到,壹個制作剪刀的企業,能夠得到文人這樣的贊美。
從明朝末年到如今,張小泉的剪刀傳承至今已經歷了近400年的時光,依舊能夠每年賣出接近3千萬把。7月7日,張小泉股份有限公司在創業板上市的申請獲得深交所受理,有望成為又壹個上市的老字號,以及“剪刀第壹股”。
不同於許多飽受爭議的老字號,張小泉的刀剪生意在經營數百年之後依舊充滿著活力。為何小小的剪刀能夠具有如此強的生命了?讓我們壹起來了解壹下,這個有些不壹樣的老字號。
傳承四百年匠人精神
從名字不難猜出,張小泉既是品牌的名字,也是創始人自己的名字。
張小泉是清朝初期杭州的壹名剪刀匠人,祖籍徽州黔縣,做剪刀是他家傳的手藝。他的父親張思家曾在蕪湖學習制作剪刀,後來在明朝萬歷年間(1610年前後),在杭州大井巷開設了“張大隆”剪刀鋪。
據貓妹查閱的 歷史 資料,當時我國的剪刀制作材料多為銅和生鐵,而張思家卻將龍泉寶劍的鑄造工藝引入了剪刀制作之中,開創了獨具特色的“嵌鋼”工藝。即以中碳鋼鍛制剪刀的刃口,再嵌入鐵質的剪柄之中。在手工制作年代,“張大隆”剪刀的制作從鍛打到拋光,工序多達72道。
精鋼與生鐵強度自然不可同日而語。采用了寶劍鍛造工藝的“張大隆”的剪刀光彩照人、鋒利耐用,在同行的剪刀中脫穎而出,成了當時杭州城中的金字招牌。
可惜明朝時我們國家還沒有知識產權意識,杭州城內“張大隆”剪刀的仿冒品層出不窮,且質量良莠不齊,以至於真的“張大隆”剪刀口碑遭遇了斷崖式的下滑。
清康熙二年(1663年),創始人張思家去世,富二代張小泉接班。他認為父親所創立的老字號,品牌價值已經被仿冒者損壞得所剩無幾,索性拋棄原有的品牌,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家族企業此後生產的剪刀,並且將自己的名字刻在所有的剪刀上。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張小泉迎來了 歷史 上最重要的壹位客人,就是乾隆皇帝本人。據相關的資料,那年乾隆皇帝南巡,在杭州微服私訪時路過了張小泉剪刀鋪。買了壹把剪刀回去後對其贊賞有加,於是為張小泉剪刀禦筆欽題牌匾上“張小泉”三字,還將張小泉剪刀列為貢品,欽定為“宮廷禦用剪”。
張小泉剪刀宮廷禦用剪的身份或許是真的,但是乾隆皇帝為各種 美食 特產親自帶貨的故事著實有些泛濫,以致於真假難辨。
到了近代,張小泉在 歷史 上變得更加活躍。宣統三年(1911年),張小泉的第八代孫張祖盈以“海雲浴日”商標在農商部註冊商標,成了我國 歷史 上第壹批商標之壹。
此後,張小泉剪刀還在國際展會上頻頻亮相並獲獎。其中包括了1909年的南洋勸業會、1915年的巴拿馬世界博覽會、1926年的費城世界博覽會、1929年的西湖博覽會。
新中國成立後,張小泉剪刀依舊十分受重視。1956年,毛主席在《加快手工業的 社會 主義改造》工作匯報會上提到,“提醒妳們,手工業中許多好東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張小泉的剪刀壹萬年也不要搞掉。我們民族的好東西、搞掉了的,壹定都要來壹個恢復,而且要搞得更好壹些。”
值得壹提的是,當年與張小泉並立,江湖人稱“北有王麻子,南有張小泉”的北京剪刀老字號王麻子,同樣是因為采用鋼材打造剪刀刃而成名,卻在改革開放後沒能得到較好的發展,在2003年宣告破產。
小小的剪刀做起來並不難,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麽技術門檻。但張小泉的剪刀能夠穿越400年的時光,從明朝到現代,從國內到海外,都得到認可,其制作上應該確有其獨到之處。
日復壹日地認真精心制作物品的人被稱為匠人,潛心將打造的物品完善到極致的精神被稱為匠人精神。近年來,我們壹提起匠人精神就會想起日本、德國這些傳統制造業強國,但事實上我們的壹些老字號也能體現這樣的精神。
張小泉的傳統制作工藝繁重復雜,熟練的制剪工人能夠用壹根鐵、壹根鋼鍛制壹把剪刀,如今這樣的制作技藝已經成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掌握這種工藝的匠人,最年輕的也已經年近80,白發蒼蒼。這大概就是匠人精神的體現吧?
老字號的新東家
所有的老字號都不乏精彩的故事,但老字號不可能僅憑故事在現代的商業 社會 存活。如今的張小泉,也已經變得與從前十分不同。
與很多擁有國資背景的老字號不同,張小泉在新中國經歷了兩次改制,如今已經是壹家完全的民營企業。
招股書顯示,目前張小泉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股東為張小泉集團,實際控制人是富春控股集團。富春控股集團的兩名股東張國標和張樟生為兄弟關系,而張國標與張新程為父子關系。張氏家族目前通過富春控股、嶸泉投資和臻泉投資合計持有張小泉股份71.83%的股份,控制權十分集中。
2007年富春投資獲得了張小泉的控制權之後,主要推進了張小泉生產制造的智能化和工業化。2010年,張小泉在杭州富陽建成了現代化五金 科技 園,將90%以上的生產流程自動化。
張小泉的生產模式為自主生產和OEM代工相結合,目前張小泉自制生產的產能為1279.5萬把,但是產能利用率已經很高,生產線接近飽和。
本次IPO,張小泉計劃利用募集資金中的3.54億元在廣東陽江市建設智能制造中心,建設期18個月,建設完成後將新增3010萬把生產能力,相當於將目前的產能提升2.35倍。
同時,張小泉也早已不再僅僅生產剪刀,而將產品線擴大至了家用廚刀具和指甲刀、廚具其他五金類生活用品等產品。從目前張小泉披露的經營數據來看,張小泉所有的產品收入都保持著較為快速的增長。尤其是刀具和生活用品,在2018年的收入增速分別高達31.49%和36.66%。
張小泉的剪刀已經問世400余年,且目前家庭服裝用剪的需求已經出現下滑,其剪具的收入還能呈現出高速增長十分難得。但是在2019年,張小泉除了生活用品之外的所有產品收入增速均出現下滑,尤其是套刀剪組合的收入增長率下滑至4.75%。
收入增速下滑不壹定是因為東西賣不出去,還有可能是因為產能跟不上,尤其是張小泉目前的產能利用率已經超過了100%。然而,張小泉的庫存問題也日益突出。
2019年末,張小泉的存貨余額高達1.12億元,占其當期流動資產的37.51%,相較於2018年末上升了37.95%。這其中庫存商品的占比最高,總額高達7146.85萬元,同比增長了44.42%,庫存商品的余額增速不但高於庫存整體的積累速度,更加高於銷售收入增長的速度。
由此可見,張小泉的剪刀和刀具雖然依舊受歡迎,但增長方面還是遇到了壹定的阻力。
物美價廉還是國潮輕奢?
現在提起老字號,人們的第壹反應往往是壹個貴字。東阿阿膠、同仁堂和天津狗不理包子,都是老字號中因為漲價過於激進而導致口碑崩盤的例子。
相比之下,張小泉的產品價格則顯得較為親民。據張小泉的招股書,其2019年時剪具產品的平均價格僅為5.55元,刀具的均價僅為22元,套刀剪(刀具剪具套裝)的價格僅為77.95元,其他生活家居用品的均價僅為18.36元。
當然,這樣的均價遠低於其終端零售價。這主要是因為張小泉的近三年來逐漸提升了產品的經銷渠道權重,發展經銷商的速度快於其電商直營店和線下門店直銷的銷售增速,經銷商渠道的占比從2017年的56.34%上升至2019年的66.06%。
目前張小泉產品的終端價格也依然處於行業的平均水平,低於雙立人等海外知名品牌,盡管張小泉的產品從設計和性能上未必遜於這些進口產品。
消費者們面對老字號的感情往往是復雜的,壹方面希望傳統工藝和傳統品牌的價值能夠得到認可,擊敗海外品牌占領高端市場,另壹方面又不希望傳統老字號的價格超出自己的消費能力範圍。因此,高端化和品牌化成為了許多老字號的陷阱。
張小泉目前應對這個問題的辦法是推出更加豐富多元的產品線。以剪刀產品為例,張小泉有較為實用的服裝剪、文具剪、美容剪等產品,也有節節高、花開富貴、松鶴禮盒等更接近工藝品的禮盒類剪刀,還有銅壺、湯婆子等體現傳統生活美學的生活用品。
如果上市成功,傳承了400年的張小泉,會成為怎樣的老字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