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
在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這裏就有原始人類活動。在荊州市東北約五公裏的京山五三農場和雞公山發現了原始人居住的遺址。此外,京山、鐘祥、荊州等地全新世灰黑色土層中出土的石器較多,說明當時江漢平原的人類活動相當頻繁。
社會發展到新石器時代,江漢平原的原始文化更加發達繁榮。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構成了該地區原始文化的主體。這三種原始文化在江漢平原留下了豐富的人類活動遺跡,其中屈家嶺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最早發現並命名於江漢平原,大溪文化最早發現於重慶巫山縣大溪遺址,但也分布於江漢平原。
對江漢平原原始文化的了解,主要是通過原始人類留下的各種遺產。
江漢平原(3張)
對存款的認識。在這些遺跡中,有不同時代、不同性質的遺物,也有各種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這裏不僅有荊州雞公山、太湖磚廠、京山五三農場等舊石器時代遺址,還有天門市石家河遺址、仙桃胡莎湖、松滋桂花樹、鐘祥六合、石首走馬嶺、京山屈家嶺、油子嶺、荊州殷巷城、公安王家崗等新石器時代遺址。遺物主要是原始先民在生產生活中使用的石器、陶器和玉器。
此次展覽的展品包括遺跡模型,從不同角度再現了史前時期江漢平原的社會面貌和人們的生產生活狀況。
江漢平原位於湖北省中部,氣候條件好,土地肥沃,物產豐富。遠古時代,人類在這裏繁衍生息,創造了發達的文化和文明。是長江流域乃至中國南方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也是中國原始文化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之壹。?[4]?
近代史
糧食和棉布是明清時期進入遠距離流通的兩種主要農產品。根據吳的研究,這兩種商品在明清時期的市場上有所增加,尤其是在清代。清代中葉,每年約有3600萬石米進入長距離流通領域。除600萬石糧外,3000萬石糧為商品糧,是明末的3倍。其中,長三角是最重要的糧食進口地區。第二重要的商品是棉布,所有商品布的65,438+05%或每年4,500萬件進入長途流通市場。按照舒爾茨的邏輯,作為現有的米
江漢平原未來農業生態景觀模式
在同樣生產棉布的地區,江漢平原應該更積極地應對這個不斷擴大的市場,增加產量,出口更多的大米和棉布。但如吳所示,18世紀中葉,湖北北部(包括江漢平原部分地區)只有少量小麥進入長途貿易;江漢棉布只是長途貿易的極小壹部分(比例不詳),90%的棉布由江南提供。事實上,江漢平原在清初以後很少出口米糧,生產的棉布也主要是供當地消費(尤其是農民自己)。正如下面將要看到的,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否介入市場與許多因素有關。
其他地方的移民搬到江漢平原,主要是因為那裏有許多荒地可以開墾。大多數新來的人是戰爭難民或受害者,以及來自人口密度高的地方的人。他們搬人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生存。他們當然希望在這個新地方找到更好的生活。但是,由於當地水利條件的限制,他們不得不適應環境的不斷變化。他們開墾土地是為了生存,而不是為了市場利潤。雖然壹些小農戶通過種植經濟作物參與市場,但他們的行為受到當地環境條件的嚴重制約。
社會風俗習慣
江漢平原(3張)
1.吃黃鱔,江漢平原每到端午節都會吃黃鱔。黃鱔又名鱔魚、長魚。端午的黃鱔,肥嫩可口,營養豐富,不僅好吃,還滋補。所以民間有“黃鱔參加端午節”的說法。仙桃市被稱為中國的黃鱔之城。黃鱔養殖面積已達654.38±0.2萬畝,養殖黃鱔網箱240萬個,產量5萬噸,占全國養殖總產量的265.438±0%。年產值超過654.38+0.5億元,平均每畝效益達到5000元至8000元。其黃鱔遠銷全國各地,“綿洋”、“先鋒”等品牌還遠銷韓國、日本、馬來西亞等國家。黃鱔養殖技術成熟,養殖規範和標準完善,已經形成成熟的養殖技術。黃鱔養殖獲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建立了國家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和出口備案基地,確保產品質量安全。產業鏈基本完整,經濟效益良好。
2.三月三日飯菜煮雞蛋,蔬菜煮雞蛋的由來,有這樣壹個傳說:三國時期,名醫華佗來到綿城采藥。有壹天,他在壹個老人家裏避雨時,看到老人正在頭疼頭暈,痛苦而尷尬。華佗馬上給老人診斷,在老人的園子裏采了壹把米菜,讓老人取汁煮雞蛋。老人遵命,拿了三個雞蛋,痊愈了。故事傳開,人們紛紛用米飯炒雞蛋,熱潮遍布城鄉。華佗在三月三日給老人治病,於是三月三日,用米菜煮雞蛋成了綿城的習俗。後來逐漸流傳開來,流行於江漢平原。
3.吃蒸菜,天門是湖北省第壹個也是唯壹壹個“中國蒸菜之鄉”,地處江漢平原腹地,又被稱為“魚米之鄉”,這裏物產豐富,特產眾多,飲食文化各具特色。黃壇米線、江昌湘贛、嶽口玉環、漳港火吧、蔡五怡和、桶爐鍋盔、天門花糕、黃昌糕、橙花魚丸、清蒸鱔魚、天門九正、袁春魚、中興泥鰍、螃蟹魚翅、美式火鍋、甲魚清湯、燉魚等百余種傳統小吃和名菜。
民歌
江漢平原民歌支:這壹帶包括湖北、豫西南和湘北部分地區,是古楚文化的中心。用西南方言。古代文化比較發達,民間藝術歷史悠久。至今在很多方面還保留著仿古的地方特色。天面古畫戲、三棒鼓和民間故事、面陽民歌等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著名曲目有《黃姐姐》、《洪湖漁歌》等。著名的“洪湖水浪打浪”,歌曲的音樂是從古畫田面戲和仙桃、天門、潛江的民間音樂中吸收最有生命力的音樂而創作的。20世紀50年代流行於江漢平原的歌曲《香河謠》和綿陽小曲《望月郎》成為其主要音樂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