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商標查詢 - 家鄉民俗文化調查報告

家鄉民俗文化調查報告

家鄉民俗文化調查報告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報告不再是罕見的東西,多數報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發生後撰寫的。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對寫報告很是頭疼的,下面是我整理的家鄉民俗文化調查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家鄉民俗文化調查報告1

 調查時間:

 20xx年xx月xx日

 調查地點:

 xx省xx市xx區

 調查方法:

 在互聯網上收集資料。問長輩

 調查人:

 xx

 漫長的歷史歲月使年俗活動內容變得異常豐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內容,已逐漸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內容,像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餃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習俗至今仍很盛行。

 貼窗花

 新春佳節時,許多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壹壹壹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壹體。剪紙是壹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壹般稱其為"窗花"。窗花的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因窗花的購買者多為農民,窗花有相當的內容表現農民生活,如耕種、紡織、打魚、牧羊、餵豬、養雞等。除此,窗花還有神話傳說、戲曲故事等題材。另外,花鳥蟲魚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見。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喜氣洋洋。

 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壹種方式。古時"拜年"壹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拜年壹般從家裏開始。初壹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家鄉民俗文化調查報告2

 調查目的:

 了解本地節日傳統及風土人情,弘揚祖國傳統文化

 調查時間:

 20xx年12月

 調查地點:

 臨泉以及周邊縣市

 調查對象:

 老鄉、教師以及專家、學者

 調查方式:

 走訪、查閱資料、網絡等

 春節,即農歷新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壹個古老傳統節日。在臨泉地區,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竈,壹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最為熱鬧和隆重。

 壹、傳統流程與習俗

 臘月初八

 農村有句俗話:“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來辦。”所謂“臘八飯”,即壹種粥,因此“臘八飯”又被稱作“臘八粥”。制作很簡單,即將五谷雜糧壹起煮,預示春節將近,寓意;來年五谷豐登。過了臘八,年味就逐漸濃起來。

 祭竈

 所謂“祭竈”,即祭祀竈神,竈王爺。俗語有:“君祭三,臣祭四,王八祭五,鱉祭六。”(這後兩句帶有玩笑罵人之意)因此,臨泉地區祭竈在臘月二十四,祭竈的貢品以當日晚餐為主,輔以必不可少的糖和蜜棗。農村地區做飯用的竈稱為“地鍋”,竈臺稱為“鍋臺”,主人做好晚餐後須先盛壹份放在鍋臺上,再擺上事先準備好的糖和蜜棗。據說竈王爺是玉皇大帝派到

 各家專管監視的,臘月二十三這天他要上天匯報這家的表現。給他糖和蜜棗吃,就可以讓他嘴巴變甜,在玉皇大帝面前只說好話,以保來年富貴與平安。貢給竈王爺的吃食,家裏人人不許碰,只有在晚飯過後才可以吃,若小孩子不懂事偷吃了,便會遭到大人的訓斥。

 有的人家會在竈臺上供奉竈王爺的神像,神像兩邊也通常有壹副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是“壹家之主”。在這壹日,家家戶戶都在門前燃起了垛香空氣中彌漫著濃濃的香氣。從此,鞭炮聲便接連不斷。時不時還有誰家放的焰火,劃破夜空,在空中爆發出五顏六色的光芒,引得孩子們發出陣陣歡呼。

家鄉民俗文化調查報告3

 壹、活動目的: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活動,激發學生對家鄉民俗文化的探究興趣,增強對家鄉的自豪感;讓學生知道保護家鄉的民俗文化是每壹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2、能力目標:通過活動,學生能隊家鄉的民俗文化進行簡單的考察,並寫成簡單的考察報告。通過觀察、查閱、走訪、調查、體驗等壹系列時間活動,鍛煉學生搜集整理信息、分析信息、提煉觀點的能力。

 3、知識目標:通過活動,讓學生了解家鄉民俗文化、民間工藝等方面的知識。

 二、活動方式:

 1.到圖書館查書;

 2.把資料抄好;

 3.制成壹本活動成果錄。

 三、活動內容:

 分頭行動,部分人上網查資料,部分人到圖書館查資料。

 四、活動準備:

 我們先確定今天誰應該查名人,誰應該查民族風俗。然後再分別查資料。

 五、行動過程:

 我們準備好後,就各自出發,我查名人名事,湯思寧查湖南古城,葉雙查民族風俗……

 (壹)活動過程與活動方式

 1.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

 ①引導學生調查了解家鄉特有節慶、傳統習俗,傳統文化藝術及淵源.②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傳統的詩歌、散文、小說,並初步了解家鄉古代農桑文化、軍事文化、工商文化和科技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節令文化等傳統文化形式。

 2.開展考察活動

 ①考察家鄉的著名建築及其特點與由來。

 ②考察家鄉的歷史名人和遺跡。

 ③考察家鄉某些地名的由來。

 ④考察家鄉的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特點。

 ⑤訪問民間藝人,了解傳統工藝。

 3.組織學生為宣傳家鄉的傳統文化開展實踐活動。

 以下壹些活動形式可供參考:

 ①學生編寫《家鄉民間故事》、《家鄉風俗習慣》、《家鄉風味小吃》、《家鄉名人故事》等小冊子,提供給有關文化部門&旅遊點。

 ②與有關部門合作,制作廣告牌張掛在家鄉顯眼處,宣傳自己的家鄉。

 ③為社區群眾策劃壹次家鄉文化藝術表演或傳統遊藝活動。

 ④開展題為“家鄉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的討論會,引導學生從民族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的角度對中國傳統文化現代轉變進行探討。

 4.就“如何利用家鄉的傳統文化為家鄉服務”寫壹份方案。

 (二)總結方式

 可在個人自我總結、小組內總結的基礎上,再在班級內進行交流活動。總結形式可多樣,可是個人的日記、作文,實踐活動中的反思與建議,也可是在班級討論中的發言和資料展示。

家鄉民俗文化調查報告4

 摘要:

 我國是壹個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同創造了祖國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文化,要了解壹個地方,首先要了解它的民俗文化。文化因地而異,因人而異,那麽,我們各自眼中自己家鄉的民俗和風情又是怎樣的呢?本文通過從“風味小吃”和“名族風情”兩個方面來介紹自己家鄉清鎮市的民俗文化,希望通細致的描述,讓更多人了解自己的家鄉,讓家鄉的民俗文化廣為傳播。

 關鍵詞:

 家鄉,民俗文化,風味小吃,民族風情

 家鄉簡介:

 我的家鄉在美麗的喀斯特地貌雲貴高原上的清鎮市,這裏位於貴州省中部,距省城貴陽22公裏,面積1492平方公裏。轄內有四個鎮六個鄉,現在有彜族、白族、壯族、苗族、回族等二十多個少數民族。

 清鎮市氣候溫和濕潤,能源、礦產、生物、旅遊資源豐富,被人們譽為“珠聯璧合之地”。著名的`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紅楓湖、省級風景名勝區百花湖和東風湖,就是鑲嵌在這塊寶地上的三顆璀璨的明珠。

 家鄉的民俗文化

 我的家鄉清鎮歷史悠久,是壹個文化豐富,底蘊深厚的古老城市。據史記載:清鎮縣地,古為牂牁、夜郎境,唐宋時屬蠻州清州地。下面,我從“風味小吃”和“民族風情”兩方面淺談家鄉清鎮市的民俗文化。

 壹、清鎮風味小吃

 (1)劉姨媽黃粑

 劉姨媽黃粑是清鎮市的著名商標,也是上百年的歷史的著名小吃,黃粑又名黃糕粑,主要成分是黏米、糯米、黃豆、白糖等原料。從20xx年開始,劉姨媽食品廠對傳統產品進行了創新改進,在保持黃粑原有糯香味的同時加入五仁、糯玉米、鮮肉等,於是有了現在的糯米、小米、玉米、五仁、甜蕎、八珍、鮮肉、熏肉、黑糯米、竹葉粑等來個品種。

 說到黃粑的起源,還有個難以考證的小故事。三國時期,貴州被稱作夜郎。據說諸葛亮當時正率兵征戰孟獲,在夜郎國與黔國洞主作戰。壹日,蜀軍正埋鍋造飯,突然探子來報,說有蠻軍臨陣。諸葛亮壹聽,下令出戰,沒幾下,便打退了黔國洞主的人馬。也不知這諸葛軍師是何用意,下令大軍乘勢窮追蠻軍上百余裏。可就急壞了這軍中的火頭軍了,久等部隊不歸,可這煮著的豆汁兒和米飯不能浪費呀,本來就沒帶多少糧草,怎麽辦呢?諸葛軍師壹看這情形,命

 火頭軍士把未用的豆汁兒與米飯摻和到壹起,放到大木甑內加火蒸煮以保其不餿。等大捷而歸的士兵回營,被豆汁兒摻和過的米飯已足足蒸煮近兩日,又累又餓的士兵們急忙分食,誰料這米飯已成另壹番模樣,不但色澤黃潤,而且味道甘甜香軟,吃起來更有壹番滋味。三下兩下便吃了個精光,當地百姓也仿此手法制作,世世代代延續下來,貴州便又多了這麽壹道風味小吃———黃粑。

 (2)羊肉粉

 這裏主要是指當地回民的吃法,流傳開來,以清湯羊肉粉為主,不放壹點辣椒,味道鮮美無比,但是用於佐餐的炸朝天椒,那是奇辣,壹般外地人,吃壹個小小的紅辣椒,就受不了,而當地人,要吃壹碟。每天早上排隊吃羊肉粉的清鎮人以學生為主。

 (3)三角花園小吃壹條街

 清鎮市區人口不多,入夜,市中心的三角花園廣場卻熱鬧非凡,小吃檔口壹直擺到路中間,有各式燒雞,烤肉、絡鍋土豆、湯園、冰粉冰漿,壹直要吃到零晨4點,人群才散去。

 二、民族風情

 (1)苗族四月八(跳花場):每年的正月初八或農歷四月初八,清鎮各個支系的苗族同胞們都會成千上萬地聚集在草坡上,大家吹著蘆笙、踩著舞步、載歌載舞。花坡上除了苗族青年跳花之外,還有地戲表演、少男少女對歌等,是壹個民族大聯歡的節日。

 (2)布依族六月六:農歷六月初六,是布依族同胞的傳統節日,這壹天布依族同胞會身著節日的盛裝,大家紛紛聚在壹起,以對歌、舞蹈等形式展示自己的風情風貌。同時,布依族姑娘會唱起優美動聽的《敬酒歌》,請您品嘗她們親手釀造的米酒。

 (3)彜族火把節:清鎮彜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是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火把節。是日夜,男女老少皆手持青杠柴、松枝、幹竹等火把,遊行村寨、田間,以壩子作為節日活動場所,堆砌寶塔形火炬,選壹根青松柱立在中間,點燃後,全民歌舞,通宵達旦。節日期間,殺豬宰羊祭諸神。

 (4)仡佬族吃新節:“吃新節”是仡佬族最講究的節日之壹,每年農歷七月的龍日或八月的蛇日,新谷即將收割時,摘取谷穗,回家炒幹,去殼成米,將新米煮成飯,壹是為祭奠祖先,二是為供奉谷神。每逢節日還邀請地戲班子演唱地戲,歡送祖宗神靈和五谷之神。

家鄉民俗文化調查報告5

 題目:體驗民間文化,感受節日氣氛

 系部名稱:中文系專業:漢語言文學年級:大二班級:漢語言《1》姓名:xxx

 實踐單位:周口淮陽鄉村

 實踐時間:20xx年2月3日至20xx年2月25日***22天

 實踐目的:為響應我院對此次寒假社會實踐活動的具體要求,改變學習方式,拓展學習資源,拓寬發展空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進生活的體驗;形成服務意識,強化社會責任。在農村體驗民俗文化,感受節日氣氛的社會實踐活動,結合新春佳節來臨的契機,依靠自己所學專業知識、個人生活的家庭背景,我順利地完成了此次寒假社會實踐作業。

 實踐內容:在開展活動之前,根據我對農村的了解進行了如下分配。我首先對美食方面比較感興趣,因此我在朋友的幫助下,了解了我們那個地區的飲食文化習俗。我又和朋友調查了我們的傳統節日,然後對節日進行了記錄。

 在調查新春佳節來臨之際我們周口的文化習俗時,我們采取先農村後城市的方法進行調查,在此期間我們發現我們農村的過年習俗其實和城市過年的習俗差不多。過年講究熱鬧、喜慶,年俗也特別多。

 有民謠道出過年的習俗:二十三,過小年;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壹宿;初

 壹、初二滿街走

 小年祭竈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祭竈。我們過年要祭竈———希望“竈王爺”保佑全家平安。祭竈時用的是關東糖等小食品,由膠狀麥芽糖制成,甜中略帶些酸味兒。掃塵

 臘月二十四,為掃塵之時,其用意是要把壹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在年前將房間裏外打掃幹凈,為壹年最大的壹次大掃除,也叫除舊迎新,徹底清理粉刷幹凈迎接新年。

 春節的準備

 蒸饅頭:舊時為了春節期間來客人做飯鍋不夠之備,所以要提前蒸幾鍋饅頭備用,也為春節祭祖用,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即指此,也有稱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紮食品。

 置辦年貨:采購春節用品,如無論家裏已經多出多少碗筷,為了人丁興旺所以每年春節都要買幾個;給孩子買新衣服,以圖喜慶;春節期間出去給長輩拜年的禮物等等。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 “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貼春聯時間是不固定的,壹般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

 貼窗花、掛年畫

 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壹體。剪紙在我國是壹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

 農村還有壹些地方喜歡把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寫的就是“福”字。“福”字以前多為手寫。現在市場上、商店中均有出售。

 請財神

 每家為了來年財源廣進,春節都要請財神,有的是送上門的,說是請都要花錢買,但是絕對不能說買。

 祭神祭祖

 春節時,我們那裏祭神祭祖壹般用糕點,有蜜供、水果等,這些不僅是我們地區滿蒙等少數民族的食品。我們那還有除夕夜吃魚的習俗。魚必須是鯉魚,最初是以祭神為名目,後來就和“吉慶有余”、“連年有余”相聯系。魚既是美食,也是供品。祭祖也是很重要的,有傳下家譜的就要給祖宗供奉豐盛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也有在除夕之夜燒紙送“錢”祭祖,祭祖壹般要到初三結束。守歲與“年夜飯”

 我們那裏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過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壹直要吃到深夜。菜必須要有魚(年年有余),有雞(大吉大利),其他的隨自己喜歡的定。在這“壹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壹堂。

 主食是餃子,餃子的說道很多,最好是豬肉芹菜的,要選兩個餃子壹個放硬幣,壹個放糖,看誰能吃到,誰吃到了就祝福來年壹年財源廣進,幸福甜蜜。其實這個祝福很好,誰吃到了都是壹家人的服氣。餃子煮好了要從鍋心澇第壹下幾個丟外面去,據說是為了敬給過路鬼魂。

 全家人圍坐在壹起,茶點瓜果放滿壹桌。過年擺供,蘋果壹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過年還會備很多糖果、幹果、瓜子和“雜拌兒”。所謂“雜拌兒”,就是現在的什錦果脯。這些小食品是人們圍爐閑坐、守歲辭歲時的美食。放鞭炮

 年夜飯做好還沒吃之前要放煙花鞭炮,這是孩子門最喜歡的節目了。其實煙花春節壹般要放兩次的除夕和元宵夜,鞭炮就多了,除夕晚飯和年夜飯前,初壹早中晚飯前都要放,還有逢五的日子,等等。

 初壹初二不掃地

 大年初

 壹、初二這兩天,孝感人不掃地、不挑水、不生火,飯菜都預先弄熟,稱為“壓歲”。初三才開始挑水。大初壹早上我們那個地方,要起的很早。起來之後要放鞭炮,燒香,吃飯,拜年。

 拜年

 大年初壹的早上,孩子要給長輩拜年,給爸媽、爺爺奶奶、叔叔伯伯拜年,壹般情況下家裏有上了年紀的老人要給老人磕頭的。然後大人準備紅包,成年人也要給父母拜年,祝福老人長壽、健康。然後就是從初壹上午開始要帶上禮物給親朋好友等等挨家挨戶拜年,要很多天。壹般已婚男子攜全家除夕、初壹要在父母家過年,初二初三要到嶽父家拜年。也有“初壹不出門、初二拜家庭、初三初四拜丈人”之說。

 串親戚

 從初二開始大家都要走親串友了。初二我們有外甥要去給舅舅拜年,在我們那裏舅舅說話是比較有權威的,所以大家壹定要去給舅舅拜年。在初三閨女回娘家,在這壹天。大家都會帶很多東西去娘家拜年。初四要去姑姑家或者阿姨。 “破五”吃餃子,吃面片

 “破五”也就是初五。初五吃餃子,承載了人們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戶戶放鞭炮,尤其放“二踢腳”被稱作“崩窮”,把“晦氣”、“窮氣”從家中崩走。吃面片,是為了補去年所有的不好,今年把不好留在昨年。正月初六是財神爺的生日

 正月初六,是我國自古就有的壹種很有特色的過年風俗,其意就是祭送窮鬼。早在宋朝時,送窮風俗已相當普遍。宋以後,送窮風俗依然流行。在正月初六的早上大家起來的比較早,因為正月初六是搶財的好日子。大家起的早就是為了今年生意興隆,多掙點錢。

 正月初九是老天爺的生日

 在這壹天,大家也都很重視。起來洗刷完之後要燒香,祈福希望老天爺保佑壹家人在新的壹年裏平安幸福健康快樂。

 從初九壹直到元宵佳節。大家似乎沒有什麽大事,就是吃吃喝喝串親戚。元宵佳節

 在元宵節時,家家都做面燈,而燈形如碗盞,俗稱燈碗。用玉米面做成的叫金燈,用白面做成的叫銀燈,用蕎麥面做成的叫鐵燈,做成型後上鍋蒸熟後,插上用棉絮纏裹的蘆葦做成的燈芯,面燈碗裏倒滿燈油,面燈就算做成了。然後依次把這些面燈送到祖宗板上、天地板上、皂王板上,送到倉庫、牛馬圈、井臺、碾磨房等處,送到大門旁、大路口。還有在元宵節大家都喜歡放煙花,吃元宵。吃元宵代表著團團圓圓。

 然後要把這面燈送到墓地,放在已故親人的每個墳頭上。而現在大多采用紅色的蠟燭來代替原來的面燈,油燈了,紅色蠟燭表示喜慶,天剛剛黑的時候,家裏的男人帶著燈,紙到自家的祖宗的墳頭前,給先輩燒紙,在塋門口點燃蠟燭,即為送燈,然後在回家的路上遇上十字路口都要點壹支燈,女人在家裏給家裏竈臺,豬羊圈,井口,糧倉旁,牲口圈都要點上燈,而且在屋內要點上壹家人的屬相以示壹家平安,至於送燈的意義不同的地方傳說也不壹樣,有壹說是:送燈是給老祖宗照亮抓虱子,在十字路口送燈是要老祖宗回家過燈節能找到回家的路,當然送燈也有送丁之意,希望祖宗能夠保佑自己家族能夠人丁興旺,後代千萬。但是呢!現在生活都在變化好多風俗都已經被遺忘了。只有壹些上了年紀的大人才能記得。

 實踐總結:春節,全國各地除了壹些***同的習俗外,各個地方也有自己的地域色彩。如我們的春節習俗除了和北方許多地區壹樣之外,自身保留了壹些古老的習俗。近些年來,我們的過年的風俗文化在慢慢的發生著變化。壹些細微的變化使我們的春節文化,慢慢越來越淡。社會上關於傳統民間習俗問題的爭論不少。有人認為應該移風易俗,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但反對者認為,如果把以前的習俗都改了,節日就會不像節日,不利於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有人提出,如果壹律不放鞭炮,那麽過年還像過年嗎?正因為此,所以壹些城市在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後,又改為有條件的開禁。

 由於價值觀的取向不壹樣,喜好不壹樣,遇到具體事物時,我們要具體分析。對於傳統習俗,我們不妨采取包容的態度,允許大家保留各自的觀點和做法。隨著社會的發展,當絕大多數人的認識趨於壹致時,自然而然就實現了與時俱進。如果不顧現實和民眾心理,單憑理想就去推行所謂的新政策、新觀念,那會遭到群眾抵制的。而我們的傳統習俗的形式和內容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改變,我們只可因勢利導,順勢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