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芝麻餅百合芝麻餅選料講究,精工制作,色香味佳,皮薄爽口,且耐貯運,在區內外小有名氣,為饋
贈親朋好友之佳品;
橫縣魚生魚生在橫縣有史以來就是壹道名貴的美味佳肴。用魚生招待尊貴的客人,是當地接待客人的最高規格。
百合草席又稱關席,關草長而堅,經編席藝人之手,編織成各種規格草席。百合席經久耐用,墊睡冬暖夏涼,並有郁香之味,年產超30萬張,非常暢銷。
百合黑皮果蔗黑皮果蔗是百合鎮傳統的特色產業。具有莖粗、皮薄、節疏、汁多、含糖高、味甜、肉質嫩脆、皮脆渣軟、清甜可口等特點而享譽區內外,產品遠銷上海、陜西、河南、鄭州、重慶等省市,有“果蔗之鄉”的美譽,已經註冊“百鰲牌”果蔗商標。2006年,全鎮果蔗種植面積突破2000公頃,總產量25.7萬噸,總產值1.584億元,僅果蔗壹項,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600元。
鰲山景區
在(今廣西橫縣百合)北郊,山脈自東來,自此分左右伸出如鉗狀,酷肖鰲魚雨鬢,中側高起似鰲頭,從旁處看,與鰲魚無異,人因名之為鰲山。鰲山又名北辰山,修有北辰寺, 在百合鎮百合圩外半公裏, 形似鰲魚,因此叫做鰲山,海拔187米。 山的東段有觀音、修真二巖,南面有石壁,狀若鏡臺,叫做白面石,壁上刻有“洞府仙” 三字,筆畫如鬥大。山腳下東邊有革命烈士紀念碑,山的前面舊有鰲山書院,今是百合中學。
登峰渡槽
於1976年建成,如今,它早已經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這麽多年過去了,它依然雄跨在那裏.盡管沒了當年的雄風,但它給人民的記憶是永恒的。
魚水橋渡槽
因此渡槽旁邊的壹座石橋名為魚水橋,曾是村裏的交通要道,故當地人習慣稱此渡槽為魚水橋。
橫縣革命紀念碑:
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葛麻十六炮會”:
橫縣百合鎮葛麻炮會,是當地群眾在每年農歷正月十六日必搞的壹項大型群眾性習俗活動,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這種習俗活動出現始源於當地壹些流傳已久而具有神奇色彩的民間神話傳說。
炮會是為了迎接龍福送福入戶以安定民生而蘊育產生的群眾性習俗活動。炮會的時間壹般都定格在每年的農歷正月十六日,它的形式有兩種,壹種是走龍放炮,壹種是不走龍放炮。
走龍放炮是於正月十六日晨八時開始,走龍前壹天,村中各房姓要各自備好獅隊和龍隊壹套人馬和若幹“龍”。走龍炮會開始前先做接龍福儀式,由龍獅隊、炮仗隊、樂器隊、道教人士等組成接龍福隊伍,在眾道士帶領下,眾人靜悄悄地由村背後的田垌小路向接龍福地出發,壹路上人員及所攜帶的各類器具等壹律不能響動,在接近接龍福地點即是龍山山腳下時,先由道士們沿著山之龍脊上到接龍福點做儀式,繼後山腳下大小鑼鼓、喇叭等壹並響起,龍、獅壹同舞動,炮仗隊則開始燃放早已準備好的地沖炮。之後各隊人員便按次序上到接龍福點接龍福龍符。接龍福儀式地點有五至六個,主要以較高的山嶺為主。接福隊伍必須沿著龍脊走,無論龍脊的地形如何險要曲折,都不得繞路或抄近道走。至在最後壹個接福儀式做完後,隊伍自山上狂奔而下直至村口,再到村口拜祭社公、水井,然後入戶拜送龍福。晚上,全村暢飲同賀,互祝平安、吉祥。
不走龍放炮形式的炮會,又稱廣場炮會,是為了紀念觀音滅妖撫龍的炮會。從正月初壹至十五之,以七大房為單位,龍、獅先迎送龍福入各家各戶,拜完本房後,可以各房互拜,時間不限,但必須在十五日前拜完。此同時,開展各項文體活動,慶祝炮會佳節。
由來:據傳500多年前的某壹天(正值農歷正月十六),在橫縣百合鎮葛麻村突現妖魔作怪,危害人畜,驚擾龍脈,適逢觀音巡視至此地,發現慘狀,便放了十六響炮降妖撫龍,造福民眾.村中民眾視龍之地為寶地,龍之軀為神靈,從此就有了迎接龍福的習俗儀式活動——十六炮。每年的農歷正月十六,村裏都要舉行炮會。全村敲鑼打豉,舞龍舞獅,燃放地沖炮,聚飲同贊,互祝平安。葛麻村十六炮會的傳承人、今年51歲的鄧享朝說:“因為在每年正月十六舉辦炮會,所以我們都點燃十六枚‘地沖炮’,祈禱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財丁兩旺。
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茅山舞”:
百合茅山舞是從相鄰的浦北縣福旺村傳入的壹種民間祭祀舞蹈,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這種舞蹈在馬山鄉及周邊地區都有,但以百合鎮傳承發揚得最好。
百合茅山舞源自道公舞,是從道公娛神舞蹈中分離出來的壹枝,後演變為壹種獨特的、具有濃郁民族色彩的舞蹈形式,其舞蹈形式古樸自然,舞蹈語匯豐富。茅山舞***分四段,舞者每段表演前四響牛角,然後,右手轉動牛角,左手舞弄令刀,從跳“請師”、“三夫人”、“三將軍”至跳“羅幃”結束,整個過程大約10分鐘,其表達的主要內容是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關於百合茅山舞的形式和傳續,在當地,流傳著這樣壹個神話故事:說,唐代有位陳氏夫人,其兄被妖魔抓走,囚於鐵籠中,前去搭救者也被妖魔所噬。陳氏夫人決意救兄除魔,於是與結拜姐妹林、李兩位姑娘,同去茅山學法。三人歷盡艱險,到了茅山。茅山師父憐其救兄心切,將火筒、瓜刨兩件寶物相贈。三人回來後,與妖魔鬥法,瓜刨變成了鋒利的金刀;吹兩下火筒,便有天兵天將前來助陣。經過壹番激戰,三人終於戰勝妖魔,救出兄長。於是大家跳舞歡慶。後來,茅山師父又派唐文明、葛文都、周文幹三位將軍與三姐妹壹起,***保人間太平,自此,當地百姓安居樂業。
於是,民間就把三夫人和三大將軍尊奉為神,每逢三月三、七月中元節、九月重陽節或豐收喜慶,便請師公藝人跳“茅山舞”,以祈風調雨順、歲歲平安。自那時,百合茅山舞壹路跳來,迄今不衰。
2008年,百合茅山舞參加了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後聲名遠播,在伏波廟會上,百合茅山舞更是吸引了眾多遊客。現在,百合茅山舞已是橫縣文化巡遊活動及茉莉花節上的“常客”,百合茅山舞成為了具有獨特藝術魅力的壹支奇葩,為豐富橫縣的民間文藝作出了重要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