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商標轉讓 - 為什麽是中關村?

為什麽是中關村?

中關村遺址紀念碑早已塵埃落定,但關於“中關村”名稱的由來和範圍,壹直眾說紛紜。就像中關村不會被遺忘壹樣,它的歷史刻在很多人的腦海裏。關於中關村的故事,從中關村範圍的劃分開始——

八月,三星和妳們熱情的奧運獎牌獲得者在幕後。

LG手機搶精彩手機大賽遊戲攻略

中關村範圍的階段劃分是復雜的。中關村在壹個時期有壹個範圍的概念,中關村的建設在不斷進行,中關村分階段劃分的範圍也在不斷變化。

1949之前,中關村是壹個自然村,70戶,276人。當時主要從事農業,周邊墓地占了30%以上的土地。當時派出所的老民警在村裏辦戶口的時候用的是“中關村”的地址。先以這個小村莊為第壹階段,稱之為中關村自然村階段。

中關村自然村的範圍不是很大,其東界南起富寶寺(在今中國科學院生態與原子能研究所的線路內),北至藍旗營西門壹側(在今藍旗營西紅綠燈清華大學泵房處);從藍旗營西門以北,沿著幹涸的河道,毗鄰周玉珍果園,到今天中關村二號以南,就是中關村自然村的西北邊界。南院和東院(現四環以南)與富寶寺相鄰,是中關村自然村的南界。

1949之前,中關村自然村屬北平十八區十八堡管轄,十八堡位於富寶廟,下轄富寶廟村、中關村自然村、藍旗營村、三才堂村。這十八個保障的範圍是比中關村自然村更大的區域範圍。當時中關村自然村是十八保下的第五第六。土改後,十八保被富寶廟行政村取代,中關村自然村為第五、第六。後來,它也被稱為富寶寺行政村作為富寶寺鄉。1956年,保福寺鄉與大鐘寺鄉合並,組成新的大鐘寺鄉。

1952年,中科院確定了中關村的選址規劃,中關村自然被納入中科院的建設藍圖。由於燕京大學和北京大學合並成立新的北京大學,在1952結束時,中關村自然村北面的土地從中科院原藍圖中劃出,劃出的部分形成了北大管仲園。中科院在中關村自然村剩余區域和保福寺村、藍旗營村、三才堂村部分土地征用建設用地。到1959,中關村自然村已經被中科院幾個研究所和北區宿舍全覆蓋。在此期間,“中關村”和“科學院”作為地名和單位名稱可以相互替換。中關村作為這壹地區的地名概念,已經被各方接受。這個時期是中關村的初期建設階段。

到1959年7月,中科院中關村家屬宿舍人口已經發展到1971家庭,7572人。因為人住的地方比較集中,辦理戶口遷移、辦理糧食、婚姻登記都需要去大鐘寺派出所,路途遙遠,交通不便。所以中科院要求設立辦公室和派出所。海澱區決定不設辦公室,只設居民工作站,全稱是“東升人民公社中關村居民工作站”,具體工作仍由大鐘寺大隊牽頭。同時,為照顧藍旗營、三才堂666戶(2802人),(50戶農民,217人),處理大鐘寺送飯難問題,中關村納入兩個自然村。此時中關村仍屬海澱區東升公社大鐘寺大隊管轄,僅設立了中關村居民工作站和派出所。在北京市政府的督導下,中關村大街於1960年底獲得海澱區批準,中關村大街於1961正式成立。

從這個時期開始,中關村開始成為北京的基本行政單位。中關村有科學院的宿舍,中關村有科學院的研究所,還有藍旗營、富寶廟、三才堂等自然村。

1961年後,中關村南區宿舍已經成型。1980左右,中關村的範圍不僅包括富寶廟、三才堂、藍旗營等村,還包括施家墳、大泥窪、黃莊洞等自然村,範圍基本是海澱中關村街道的轄區。這壹時期是中關村大街發展的成熟階段。

綜上所述,中關村範圍的概念可以概括為中關村自然村時期,中科院確定中關村為廠址時的保福寺(保福寺鄉)行政村,中科院進駐後的中關村建設時期,1961後的中關村街道管理起步階段,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建立前的中關村街道管理成熟階段。有了不同時期中關村的區域範圍,以後討論中關村就更容易說清楚了。

中關村的歷史回顧

1.從十壹屆三中全會到1988成立北京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

1978年春,鄧小平同誌在全國科學大會上正式提出了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壹部分”的觀點。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決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從而拉開了中國近代改革的序幕。改革的浪潮直接激發了中關村這個中國最大的高智力、知識密集區。

中國科學院研究員陳春賢三次到美國“128號公路”考察後,帶著壹種使命感,想在中關村建立壹個“技術擴散區”,探索壹條適應中國國情的新技術傳播之路,將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1980 10 10月23日,牽頭成立中關村首家民營科技機構北京等離子學會先進開發技術服務部。其基本原則是:科技人員走出研究所,遵循科技轉化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不需要國家撥款,不占用國家編制,自行籌資,自負盈虧,自主經營,依法自主決策。

嚴格來說,“先進技術開發服務部”並不是壹個高科技企業,而只是壹個高科技企業的雛形。但它讓人們看到了在中國條件下發展類似於美國矽谷或波士頓公路128兩側的高科技企業集群的可能性,引起了廣泛關註,也引發了“科研人員的任務是什麽”、“科研院所是否應該辦經濟實體”等問題。

198210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經濟建設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基本方針,從理論上解決了關於中關村的爭議。科技人員轉向經濟,創辦高新技術企業,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是改革開放的大勢所趨。

1983 65438+10月,中央有關領導同誌就中關村之爭作出批示,肯定了中關村科技人員對這壹新生事物的積極探索。此後,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坎坷歷程,中關村的民營高科技企業以其獨特的生命力,開始了從無到有的艱難創業歷程。

此後,科海(1983)、京海(1983)、四通(1984)、信通(1984)等中關村民營科技企業相繼成立。到1986年底,中關村已有近100家開發企業,逐漸形成了知名的民營科技企業集團“中關村電子壹條街”。1985《中央關於科技體制改革的決定》充分肯定了這項改革的新生事物,我國科技知識分子的開創性工作為我國科技體制和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寶貴經驗。

1986 12,人民日報以《孕育中國矽谷的北京中關村悄然變化》為題,報道了“中關村電子壹條街”的成長與發展。同時,7個城市100多名從事軟件科學和管理科學的專家學者進行了“中國高新技術開發區研究”和“關於在北京中關村建立高新技術開發區的調查研究”。經過三年的努力,他們第壹次系統、全面、理性地研究了高新技術開發區的發展規律。這兩個課題不僅從理論上肯定了我國建立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且對高新技術開發區進行了系統的研究。

隨著國務院進壹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決定的發布,由於各級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研究機構的大力支持,中關村電子壹條街的發展呈現出勃勃生機。兩年來,中關村已有4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在實踐中日趨成熟,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技工貿壹體化發展模式。1988年初,中央辦公廳組織聯合調查組,根據十三大提出的生產力標準,對電子壹條街進行了全面的調查總結,肯定了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的方向,提出了在中關村設立新技術開發試驗區的建議。同年5月,國務院正式批準頒布《北京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暫行條例》,正式建立了中國第壹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標誌著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進入了既合理又合法的正常發展階段。

二、從1988到1998:北京實驗區發展期。

1988 5月10日,國務院頒布了《北京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暫行條例》(即第十八條),極大地激發了科技人員創辦新技術企業的熱情。壹大批來自科學院、高校和各部委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員陸續來到實驗區,新技術企業數量自實驗區成立以來呈現快速增長趨勢。

此後兩年,盡管全國經濟調整,市場疲軟,但在全國宏觀經濟環境極為不利的情況下,實驗區仍保持了超常規的增長。從1987年底到1991年底,試驗區企業數量從148猛增到1300多家,技工貿總收入從7億元增加到37億元,工業年產值從4.8億元(1988)增加到65438。年出口創匯從300萬美元增長到4500萬美元,後四項指標平均增長53.9%、36.9%、64.5%和125.7%。

1992鄧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的目標,掀起了我國改革史上又壹次思想解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高潮,為中關村的繁榮註入了新的活力,使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更加活躍。6月,國家科委和國家體改委發布了《關於大力發展民營科技企業若幹問題的決定》。在這種新形勢的推動下,中關村的科技創業者們進行了認真思考,深刻總結了創業的經驗和挑戰,率先提出了“二次創業”戰略,即“資本化、產業規模化、技術創新、多元化融資,等等。這是在明確建立新經濟體制時期,以制度創新為核心的高技術產業化發展的新階段。

1995年5月,中央作出了《關於加快科學進步的決定》,提出了科教興國戰略。決定明確指出,“民營科技企業是全社會科技進步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展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有生力量,要繼續鼓勵和引導* * *”健康發展。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北京市委、市政府決定重新研究北京的經濟發展戰略,在北京建立壹區多園格局的新技術產業發展實驗區,包括海澱實驗區、豐臺園、昌平園,並成立相應的市級管理機構:市實驗區管委會,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放在突出位置。

65438-0998北京市政府頒布《關於鼓勵民營科技企業發展的若幹規定》(新18條)。1999年初,北京市關於進壹步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若幹政策(即“33條”)出臺。

1999年6月5日,國務院正式批復《科技部、北京市政府關於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快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的請示》,原則同意《中關村科技園區規劃》。隨後,“北京新技術產業發展實驗區”正式更名為“中關村科技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