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商標轉讓 - 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的特色

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的特色

北館陳列的主要是清末至1989的文物藏品。國內外學者對徐州漢畫像石的了解和熟悉的畫像石圖像,都是北方博物館展出的文物。展出的漢代畫像石鑲嵌在206米長的走廊和7個展廳中。主要有銅山縣廟山漢墓、沛縣岐山漢墓、銅山縣洪樓祠堂、銅山縣郭利漢墓、遂寧市九女墩漢墓、徐州市十裏鋪漢墓出土的石刻浮雕,還有清代、民國、新中國不同歷史階段的零散石刻浮雕。

第壹展廳展示銅山縣廟山漢墓出土的畫像石。該墓於1956清理發掘。墓室結構為前堂後室,均為青石砌成。畫像石共有9幅,包括樂舞圖、廚宴圖、比武舞蹈圖、聖賢圖、黃賢圖等。其中以炎黃升仙最為輝煌。炎帝戴帽蓑衣,捧雷,引鳳上天;黃帝有頭,吐仙氣,生有翅膀,仕途有成。第二展室主要展示銅山縣劉鑫鎮石墓和沛縣岐山鎮石墓,這兩座墓分別是西漢末年和王莽時期復原展示的。1977清理發掘的沛縣岐山石墓,畫像內容豐富,有鋪首銜環、獵馬、獵獸、迎客兩排隊、常青樹等。,充分展現了東漢初年墓葬畫像內容豐富的藝術特色。其中,西王母的形象是漢代發現的畫像石中最早的。畫面中,西王母之首戴勝坐在樓上,樓下以壹只青鳥為食,樓外有神人搗藥,樓頂有壹只三條腿的鳥和壹只九尾狐,然後雕刻蛇頭、馬頭、鳥頭和壹位持劍的長老,以供奉西王母。這塊畫像石的右側,有射擊、建鼓勵、鬥雞鬥雞等生活內容的圖像。第三展室陳列著銅山縣零散的漢畫像石,其中銅山縣青山泉出土的《紡織圖》是藏品中的珍品。漢代徐州的紡織業比較發達。目前已出土7幅“紡織圖”,故宮博物院、中國歷史博物館、徐州博物館各1幅。青山春天的《紡織圖》是壹幅普通人的紡織場景。從圖中可以看到織緯、絡緯、搖緯的全過程。織布機上的女人正在轉身抱起送來的嬰兒,生活氣息很濃。第四展廳* * *展出40幅畫像石,主要集中在銅山縣紅樓漢墓、漢王漢墓、郭利漢墓出土的漢畫像石。紅樓中的畫像石以祠堂畫像為主,畫像內容有“迎賓宴”、“車馬行旅圖”、“總會神仙崇尚圖”等。這些畫像石畫幅巨大,雕刻技藝簡單,內容豐富。如《總會仙人發起圖》圖高1.1米,長2.2米,刻有雷公雨主之行,戲如奴才,化石為雷,水人捉弄蛇,魔人吐火等內容。這些內容與張衡《西京賦》中描述的當時大型百戲演出場景十分相似。第五展廳展出的八幅畫像石均出土於徐州市賈汪區。內容包括珍禽異獸、玩羽麒麟、儺舞圖、秦始皇在泗水取鼎圖等。雕刻手法為淺浮雕,年代為東漢晚期。其中“泗水取丁”最為精彩。這幅畫描繪了龍咬丁繩時的緊張場面。《史記·武帝紀》載:“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如九州。”九鼎是王權的象征。《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始皇巡遊天下,“渡彭城,齋戒於廟中祈福,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無水自求,得其福。”《水經註·泗水》記載:“秦始皇在秦時,在泗水發現鼎...而且完成了,但還沒出來,龍牙就啃掉了它的系統。”第六展室展示的11畫像石,出土於遂寧九女墩漢墓,為大型石質墓,於1954年清理發掘。畫像的內容有龍、白虎、乘車過橋、主客宴飲、侍者獻食、仙人點燈、玉免守鼎等。這座墓中的石刻浮雕,畫面宏大,內容豐富,雕刻精細,生動地反映了墓主人生前大吃大喝,奢華富貴,死後希望成仙,進入天庭的情景。這座墓中的石刻浮雕都是平面雕刻的地面線條,可以追溯到東漢晚期。第七展廳展示了張伯英先生收藏的、後人捐贈的綏寧縣雙溝出土的畫像石。張伯英,銅山縣余莊人,民國時期著名收藏家、書法家。張伯英收藏的漢畫像石有牛耕圖;伏羲和女媧;門闕建築、車馬建築圖紙等。其中,牛耕地圖反映了當時農業的發展水平,郭沫若在《中國史稿》壹書中把這幅漢畫像石作為漢代生產水平的標誌。由建築大師、清華大學教授關先生設計的南館,綠樹環繞,展現了中華文化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新館以“漢代——石上史詩”為主題,展出1990之後新收藏的文物,包括“神道、天道、祠堂、天韻、漢代春秋、千年地宮、碑文”六個部分。用精美的石像藏品詮釋中國文化所蘊含的神韻和漢文化的靈魂。按照科學分類,《漢書春秋》部分由12個小單元組成,展現了漢代的衣、食、住、行、鬥、樂、舞、仙等社會狀況。

神稻田路

漢代神道雕刻有石闕、石碑、石柱、石人、驅邪、石虎、石馬、石牛、石羊等。石闕是天門的象征,用來辟邪,石馬長翅膀,仙人騎在石羊上。神道石雕是漢代建築和雕塑藝術的傑出代表。在古樸、質樸的基礎上,吸收了西方雕塑的立體透視法,形成了漢代圓雕厚重、圓潤、飽滿、流暢的藝術風格。

成景甜族

祠堂,又稱廟、石室,是漢代陵墓區地面上最重要的建築,也是古人祭祖、祭祀死者的主要場所。漢代的石祠堂是用石頭雕刻而成,在風格上追求簡約、對稱、協調,給人壹種沈穩、莊重的感覺。特別是在屋頂的處理上,整體用大型石材“以雕石築椽屋,使之平整自然”(《李道元:水經註》),四壁精雕細琢,描繪了壹幅祭祖圖。畫像石祠堂是繪畫、雕塑和建築藝術的綜合統壹,代表了漢代藝術的最高成就。

天宮神韻

漢代畫像石是繪畫和雕塑相結合的藝術,其藝術特點反映了時代的氣質和時尚。漢代畫家有著非凡的藝術想象力,他們的構圖不受外界環境的限制,把不同時空的內容放在同壹個畫面中。在具體形象的創作中,從變形中取神,以形寫神,不求形似,但求神似,追求氣韻生動的藝術境界。雕塑在漢代畫像石美的構成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韓石春秋

漢代畫像石,以寫實的手法,再現了漢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現了人們對現實生活的眷戀;同時以浪漫主義手法營造了當時人們幻想中的鬼神世界,體現了人們對死後的追求。在絲綢王國天壹和漢服蔡華漢畫像石中,有許多描繪當時“婦女編織”的紡織場景。穿著是地位的象征,穿著得體是貴族必備的素養。漢代服飾制度的突出特點是高冠、寬腰帶、深衣。這些圖像在石頭浮雕上隨處可見。漢代官員的服飾絢麗多彩,這就是所謂的“張復”制度。種莊稼,吃的是天。漢代人特別註重吃和吃的禮儀文化。徐州漢畫像石中的大量圖像展現了當時人們的飲食文化。在古代,人們經常把廚房設在正廳的東邊,所以也被稱為“東廚房”。曹植《論災》詩說:“日短,樂有余,乃立玉瓶辦東廚。”如宮殿建築中現存的大量漢代建築遺址,多為漢闕、宗祠等石構。然而,這壹時期的建築形象信息非常豐富,大量的漢代畫像磚、畫像石和明器對現實建築的形象、室內布局、建築群布局都作了具體的補充。徐州畫像石中常見的樂舞表演有長袖善舞、建築鼓舞、儺舞等。,以及大型廣場表演和雜技節目。漢代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車馬,車馬是漢畫中最受歡迎的題材。基於徐州石制車馬行旅圖的圖像資料,我們可以看到漢代的車馬制度和迎送禮儀。中國畫像石中最常見的遊戲內容是柳博。柳博歷史悠久。東漢許慎《說文》“古人寫曹無之博。”《世本左篇》還說“曹無是個博主”。曹無是3500多年前夏傑的朝臣。博·Xi為兩個人擲骰子來增加計數。中國畫像石中有許多表現男女愛情的肖像。比如牛郎織女。在眾多的愛情畫像中,有壹些場景是用寫實的方法直接表現男女之間的愛情,比如男女接吻圖、男女交媾圖等。歷史故事,抑惡揚善徐州漢畫像石中有許多歷史故事,其題材和內容取材於史書記載中的深刻故事,創造出逼真的畫面。這部分內容,精挑細選材料,為的是講述歷史,講解封建禮教,以及神權學說,包括孔子見老子,孔子問師,孔子弟子,周公輔佐成王,二桃殺三士,秦始皇在泗水取鼎等等。這些畫多以祠堂為描繪對象,有“惡以警世,善以示未來”之意。佛教最初傳播初期佛教徒對佛的崇敬,是以代表佛的符號(如智慧樹)來象征的。所以東漢初年佛教傳入中國時,人們只是用佛經的內容來表示對佛陀的敬意。徐州漢畫像石反映了射擊比賽和希臘競賽的內容。從東漢建武九年(33年)到顏夕元年(158年),東漢與匈奴進行了長期的大規模民族戰爭。漢代畫像石記載了這壹重要歷史事件。怪異的,有神話傳說中的董和王太後;三條腿的鳥,九頭獸;昆侖仙境,珍禽異獸等。作為死者的埋葬地,錢球地宮墓在古代被視為冥界的住所,受到高度重視。在漢朝,有權勢的家族壹出生,就自得其樂,鞠躬盡瘁。死後崇厚葬,墓飾風氣盛行。各地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選擇了不同的材料,建造了不同風格的墓葬。再加上對鬼神的崇拜,對好名字的迷信很強,愛把自己崇拜和仰慕的東西刻在墓裏的畫上。同時,徐州附近石灰巖青石豐富,為建造石墓提供了石料來源。所以徐州地區流行很多漢畫像石祠堂和墓葬。徐州漢碑眾多,在史書或石刻中均可找到,其中有十壹種碑名可考。徐州地下流傳下來的漢碑大部分都遺失了。徐州發現的壹批漢畫像石銘文,約20平方米,部分刻在人像石上,稱為銘文;有的直接刻在石頭上,叫石雕。在漢畫像石上,刻在器物旁邊的,叫“榜題”,刻在圖外的,叫“題字”,內容包括日期、主人姓名、身份、生平事跡、建造費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