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商標轉讓 - 安徽省銅陵市潮汕金礦

安徽省銅陵市潮汕金礦

安徽省銅陵市潮汕金礦位於安徽省銅陵市東南部,屬銅陵縣管轄。其地理坐標為東經117° 53 ' 15 ",北緯30° 55 ' 00 "。

潮汕金礦由原安徽省地質礦產局321地質隊於1990年發現,位於安徽省銅陵礦集區獅子山礦田。是第壹個與中基性輝石閃長巖直接相關的矽卡巖型金礦床(胡歡等,2001;許等,2004;李·等,2007),被譽為“安徽第壹黃金村”。該礦床埋藏淺,品位高,地質構造簡單,賦存規律和成礦特征明顯。選礦性能良好,具有重要的理論研究意義和實際開發價值。

1區域成礦地質環境

1.1大地構造單元

銅陵礦集區位於揚子板塊東北部,秦嶺-大別造山帶東部。潮汕金礦位於獅子山礦田東部(圖1),在北東向大同-順安向斜青山二級背斜東北段的東南翼。

圖1安徽省銅陵市潮汕金礦地質圖

(據傅世昌,修改,1999;田,2004)

T1n1—南嶺湖組下段大理巖;t 1n 2——南嶺湖組上段大理巖;1-輝石閃長巖;2-角礫巖輝石閃長巖;3-花崗斑巖;4-矽卡巖化輝石閃長巖;5-煌斑巖;6-矽卡巖;7-鐵帽子;8—含金鐵帽;9—測量和推斷的地質邊界;10—推斷斷層和破碎帶;11-骨折;12-段位置;13-礦體編號

1.2區域地層

本區出露的地層為下、中三疊統的碳酸鹽巖和頁巖。

本區廣泛發育接觸變質作用,接觸熱變質作用形成大理巖和角閃石,接觸交代變質作用形成矽卡巖化輝石閃長巖和矽卡巖化大理巖。矽卡巖的主要礦物有石榴石、透輝石、紅柱石、浮山石、陽起石和綠簾石。壹般從巖體外部依次出現矽卡巖化輝石閃長巖-石榴石透輝石矽卡巖、石榴石矽卡巖化大理巖和隱爆角礫巖矽卡巖。

1.3區域構造格局

印支期的NE向褶皺構造和燕山期形成的近EW、NE、NNE向斷層、褶皺及層間破碎帶構成了本區的基本構造格架。

1.4區域巖漿作用

該區巖漿活動強烈,主要由鈣堿性系列的輝石閃長巖、石英閃長巖和花崗閃長巖組成,主要以巖石圍巖枝狀產出,與成礦關系密切(付世昌,1999;胡歡等人,2001)。

1.5成礦單元

區域成礦單元為ⅰ-3秦祁昆成礦域、ⅱ-7秦嶺-大別成礦省和ⅲ-28桐柏-大別成礦帶。

2礦區地質特征

2.1含礦地層

礦體主要產於中三疊統南嶺湖組輝石閃長巖與灰巖的接觸帶及圍巖裂隙中,構造疊加處礦體變厚,主礦體呈透鏡狀、薄板狀,受接觸帶構造控制。次礦體受接觸帶附近圍巖斷裂構造控制,沿主礦體東側由北向南斜向排列,礦體形態呈透鏡狀。

南嶺湖組下部為青灰色層狀、薄層狀灰巖夾中厚層狀灰巖,中部為灰色層狀、薄層狀灰巖,縫合線構造發育。變質後為白-灰白色中-薄層狀大理巖,局部夾有薄條帶。

2.2礦區巖漿巖

礦區侵入巖主要為燕山期白芒山輝石閃長巖,自北向南貫穿全區,呈巖壁狀,出露面積0.3km2,長2km。出露寬度受構造控制,最寬處> 200m,最窄處僅30m。微量元素以銅、釩、鋅、金(4×10-9 ~ 19×10-9)和銀(15×10-6 ~ 41×65438)含量較高。該巖體與礦化密切相關。它是金礦體的母巖,是礦體的圍巖之壹。王言彬等(2004)用SHRIMP鋯石U-Pb法測得白芒山輝石閃長巖的侵位年齡為142.9 1.1 Ma。

接觸帶附近巖石呈深灰色-淺黑色,自生-半自生粒狀結構,主要礦物為斜長石(An = 43 ~ 52,60% ~ 70%)、次透輝石(10% ~ 15%)和角閃石(8% ~ 12)。巖石成分:SiO2為53.02%,TiO2為1.22%,Al2O3為16.23%,Fe2O3為3.71%,FeO為4.72%,MnO為0.14%,MgO為3.94%,CaO為7.77%。

2.3控礦構造

礦區內斷裂構造發育,主要有近南北向、東西向和北西向三組斷裂,多條成礦斷裂。其中,SN-向斷裂是壹條成礦前斷裂,是巖漿活動的通道,被輝石閃長巖充填。東西向斷裂有壹定的控礦作用,地表有鐵帽和含金鐵帽出露。在與SN-走向接觸帶的構造復合處,金礦體增厚,出現矽卡巖化和黃鐵礦化的破碎帶和角礫巖,金含量增加。北西向斷裂位於礦床東部,為成礦後斷裂,被晚期花崗斑巖充填。接觸帶附近的層間斷裂是主要控礦構造,被含金硫化物礦脈充填。層間斷裂由南向北傾斜排列,是攜帶含金、銅等成礦元素的熱液的主要通道和容礦場所。

2.4圍巖蝕變

與金礦化有關的圍巖蝕變以矽卡巖化為主,主要發育在輝石閃長巖與南嶺湖組灰巖的接觸帶,特別是在巖體產狀發生變化的凹陷、轉折和重疊部位。主要矽卡巖礦物為石榴石、透輝石、綠簾石、陽起石、透閃石和綠泥石,其次為紅柱石、浮山石和蛇紋石。根據野外觀察和顯微鑒定結果,潮汕金礦的蝕變成礦過程可分為矽卡巖階段和熱液階段(王建忠,2007)。前者可進壹步分為早期無水矽卡巖階段(形成無水矽卡巖礦物如石榴石、透輝石和浮山石),中期含水矽卡巖階段(形成含水矽卡巖礦物如綠簾石、陽起石和透閃石)和晚期氧化階段(形成角閃石、黑雲母、斜長石、磁鐵礦和赤鐵礦等)。),而後者在內矽卡巖帶和輝石閃長巖中可分為應時-硫化物階段(主要形成金屬硫化物、綠泥石和絹雲母),也有不同程度的鉀長石和黑雲母蝕變。應時-硫化物階段是礦石礦物大量沈澱的階段,即主要成礦階段。

礦體圍巖均具有熱變質和接觸交代變質作用。前者為角閃石化和大理巖化,後者以輝石閃長巖及其大理巖圍巖的強烈矽卡巖化為特征。熱液期蝕變主要有鉀長石、高嶺土、矽化、黃鐵礦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絹雲母化和碳酸鹽化,其中後三者與金礦化關系密切。由於熱液活動的疊加,圍巖蝕變類型更加復雜。

3礦體的地質特征

3.1存款(體)特征

礦區內工程控制的原生金礦體有20余個,其中具有壹定規模的工業礦體10個。多數礦體呈透鏡狀、薄板狀、脈狀,產於潮汕巖體內外接觸帶及附近圍巖的構造破碎帶中,有分枝復合、尖滅再現現象(圖2),構造控礦特征明顯。其中主礦體長度130m,最大傾角145m,上部厚度> > 15m,下部僅2 ~ 4m,厚度變化較大,平均金品位16.47×10-6,最高單樣145。

3.2礦石成分

3.2.1金礦類型

根據礦物組成和含量、礦石組構和容礦巖石特征,潮汕金礦礦石類型主要有含金黃鐵礦礦石、含金磁黃鐵礦礦石、含金磁黃鐵礦礦石、含金矽卡巖礦石、含金黃鐵礦大理巖和含金輝石閃長巖。前三類礦石統稱為含金黃鐵礦,是本項目所見礦體的主體。其中,含金黃鐵礦礦石分布在礦體的中上部,含金磁黃鐵礦礦石分布在礦體的中部,含金磁黃鐵礦礦石主要分布在礦體的下部或邊緣。含金矽卡巖礦見於主礦體的局部和零星礦體中,而含金鐵化大理巖和含金閃長巖則零星分布於巖體外部和巖體底部的接觸帶中。

不同類型礦石的金品位呈規律性變化,含金磁黃鐵礦礦石最高,平均為18.0×10-6,含金磁黃鐵礦礦石次之,平均為15.0×10-6。含金黃鐵礦大理巖、含金矽卡巖和含金鐵礦的平均品位相近,平均為8。

可以看出,礦石中磁黃鐵礦的相對含量從接觸帶向兩側、從深部向淺部逐漸降低,金的平均品位逐漸降低。壹方面說明磁黃鐵礦是主要載金礦物之壹;另壹方面也證明了接觸帶構造(尤其是外接觸帶)作為礦液的運移通道和容礦場所,是壹個重要的控礦構造。

3.2.2金礦石的礦物組成

通過光學顯微鏡鑒定和電子探針定量分析,金礦石中的金屬礦物主要為磁黃鐵礦、黃鐵礦和毒砂。其次是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和膠體黃鐵礦,自然金、銀金礦、金銀礦、自然鉍、輝鉍礦、鋰蒙脫石、碲鉍礦、正交輝鉍礦、輝鉍礦、斑銅礦、黝銅礦和輝鉬礦含量較少。其中磁黃鐵礦和黃鐵礦是最重要的載金礦物,金以自然金、金銀礦和銀金礦的形式存在於載金礦物的微裂隙和晶間裂隙中,其次為載金礦物晶體中的包裹體。非金屬礦物主要有應時、方解石、菱鐵礦、石榴石和透輝石;其次是綠泥石、綠簾石、鉀長石和絹雲母。值得指出的是,鉍礦物普遍存在於潮汕、包村獨立金礦床及區內多處伴生金礦床中,鉍礦物作為主要載金礦物,在時間和空間上與金礦化密切相關,是金礦化(特別是富金化)的重要指示礦物,其重要的成因意義和實際找礦價值值得關註。

潮汕金礦勘探線節理剖面圖。

(根據任等,2007年)

t2n—-南嶺勘測隊;ηη——輝石閃長巖;1—內矽卡巖;2-鐵帽/含金鐵帽;3-含金矽卡巖;4-含金鐵礦石;5-黃鐵礦礦石;6-接觸區邊界;7—礦體編號

3.3礦石組構特征

3.3.1礦石結構

礦床原生礦石結構以結晶和交代充填為主,其次為結晶和破碎。

1)晶體結構。早期形成的毒砂和黃鐵礦多呈自形-半自形晶體結構形式;後期形成的金屬硫化物、自然鉍等他形集合體分布在應時等脈石礦物或黃鐵礦、毒砂交代體中,包裹在自型-半自型中,呈包裹體結構。此外,普通閃鋅礦和黃銅礦呈固溶體分離結構。

2)置換-填充結構。當矽卡巖礦物被菱鐵礦的細粒集合體所取代,或角閃石被葉狀黑雲母集合體所取代,甚至只保留了原生礦物的晶體假象時,就形成了置換假象結構;早期形成的毒砂和黃鐵礦被後期形成的金屬硫化物、天然鉍和金礦物沿晶隙和裂隙溶解交代,形成交代殘余和交代骨架晶體結構。

3)結晶和碎裂結構。主要特征為方解石、菱鐵礦、石榴石和應時的粒狀晶體結構,透輝石、紅柱石、矽灰石和陽起石的柱狀和纖維狀晶體結構。碎裂結構以早期形成的毒砂和黃鐵礦為特征,後期在構造應力作用下破碎破碎。

礦石結構

礦石以塊狀、浸染狀、雜色和脈狀構造為主,其次為角礫巖構造。

1)塊結構。它是含金黃鐵礦的主要結構類型。金屬硫化物的體積含量在80%以上,礦物集合體不規則,無取向,無密度,無空洞。

2)浸染狀和雜色結構。又可分為稀疏浸染狀結構和密集浸染狀結構。當金屬硫化物聚集體形狀不壹、大小不壹、分布不均勻時,就呈現出斑駁的結構。

3)葉脈結構。應時、方解石、金屬硫化物、天然鉍、輝鉍礦、金礦物為細脈,沿矽卡巖、大理巖、成礦巖石中的裂隙充填交代時形成寬度不等的細脈。

4)角礫巖結構。含金黃鐵礦、矽卡巖等。結構破碎,形成大小不壹的碎片,被方解石、菱鐵礦等充填膠結。後期,形成角礫巖狀的礦石構造。

3.3.3礦石風化特征

地表出露的礦體被氧化浸出,形成含金褐鐵礦的鐵帽。大量硫和銅離子流失形成針鐵礦和水針鐵礦,剩余的應時為多孔蜂窩狀結構的氧化礦。

3.4成礦時期和階段

根據野外穿插、礦石結構、圍巖蝕變和礦物組合特征,將礦床形成過程劃分為矽卡巖期、熱液期和表生期三個成礦階段,又可劃分為四個成礦階段(表1)。

3.4.1矽卡巖階段(矽卡巖階段)

主要形成由石榴石、透輝石、浮山石、紅柱石、矽灰石、綠簾石組成的矽卡巖或矽卡巖輝石閃長巖和矽卡巖大理巖。

3.4.2熱液期

熱液期是該礦床的主要成礦期。根據不同礦物組合的特征,可將這壹時期劃分為兩個成礦階段:應時-硫化物階段和碳酸鹽階段。其中,應時-硫化物階段按礦物組合可分為三個亞階段:①應時(輝鉬礦)-黃鐵礦-毒砂亞階段(階段I);②磁黃鐵礦-黃銅礦(閃鋅礦)亞階段(ⅱ期);③自然金-自然鉍亞期(ⅲ期)。碳酸鹽階段可分為菱鐵礦亞階段和方解石亞階段,自然金主要沈澱在自然金-自然鉍-菱鐵礦亞階段。

3.4.3表生期

礦體出露地表,氧化浸出形成含金褐鐵礦的鐵帽。大量硫和銅離子流失形成針鐵礦和水針鐵礦,剩余的應時為多孔蜂窩狀結構的氧化礦。

本次研究的樣品主要采自ⅱ號礦體-43m中段和ⅰ號礦體-120m中段。

4礦床成因

4.1的地球化學特征

4.1.1主要元素

表2顯示了巖體主要元素的分析結果。從表中可以看出,巖體中SiO2 _ 2含量在50.86%-54.58%之間,K2O含量在2.53%-3.90%之間,K2O/Na2O比值在0.62 ~ 1.12之間,K2O+Na2O值在6.58%-7.38%之間。雖然CaO的絕對含量不高,平均為8.51%,範圍為8.27% ~ 8.97%,但壹般占總基本成分的45%左右,所以巖體的第二個特征是富含鈣。隨著SiO2 _ 2相對於除Fe2O3、FeO、Na2O和K2O以外的主要氧化物含量的變化,有很強或更強的相關性。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基性輝石閃長巖的主要成分之間的相關變異中,CaO與MgO、TiO2 _ 2、P2O5呈強或顯著正相關,而SiO2 _ 2與CaO呈強負相關。由於基性成分以CaO為主,充分說明富鈣巖在巖漿演化過程中發生了同化混染作用,這對探討輝石閃長巖的成因非常重要。

表1安徽銅陵潮汕金礦成礦序列

(據田等,2004)

表2白芒山輝石閃長巖(潮汕巖體)的矽酸鹽分析w(B)/%

繼續的

註:數據由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中心實驗室分析,2001。

4.1.2微量元素

表3給出了巖體中微量元素的分析結果。從表中可以看出,巖體中微量元素富含Au、Ag、Cu、Pb、Zn和Mn、Ba、V和Nb,其中Cu的平均含量為4 144×10-6,高於正常值(維氏值= 35× 10-6。鉛的平均值為82.52×10-6,比正常值(維氏值= 15× 10-6)高出近6倍。鋅的平均值為518.82×10-6,比正常值高出近兩個數量級。由於輝長巖和輝石閃長巖中金的平均值僅為4.8×10-9,而白芒山巖體中金的含量為19×10-9 ~ 100×10-9,超出正常值(維氏值為2.4× 65438),銀的含量也大大超出正常值(唐永成等,65433巖體中不相容元素含量高,相容元素含量低。與巖漿相比,不相容元素變化明顯,相容元素變化緩慢。可以推斷輝石閃長巖主要是部分熔融成巖模式,有壹定的同化混染和分離結晶作用。

表3白芒山輝石閃長巖(潮汕巖體)中微量元素w(B)/10-6

註:數據由南京大學成礦機理國家重點實驗室ICP-MS分析,2001。

4.2礦物包裹體的特征

用於流體包裹體研究的樣品采自潮汕金礦-43、-65、-95、-20、-183m中段礦體中的含金黃鐵礦-應時和/或方解石脈。分析結果表明,成礦階段應時和方解石中流體包裹體豐富。根據常溫下的相組成,原生流體包裹體可分為富氣的L+V兩相水溶液包裹體(ⅰ型)、富液的L+V兩相水溶液包裹體和L+V+S三相水溶液包裹體(ⅲ型),其中L+V+S主要由水溶液組成,V主要由水蒸氣組成,S主要由石鹽組成。

I型在樣本中很少見,在應時很常見。壹般與II型和III型包裹體伴生,以橢圓形為主,有少量負晶型和不規則形狀。長軸長度壹般為6 ~ 8微米,氣液比壹般為55% ~ 85%(大多為80% ~ 85%)。ⅱ型很常見,壹般隨機分布在應時和方解石中,多呈負晶型和橢圓形,少數呈細長不規則狀。長軸長度壹般為8 ~ 15μ m,氣液比壹般為8% ~ 50%(主要為20% ~ 35%)。ⅲ型隨機分布在應時和方解石中,周圍常出現ⅰ型和ⅱ型包裹體。長軸長度壹般為6 ~ 48微米,形狀以負晶、橢圓形為主,少數不規則或拉長。氣液比變化較大,從10%到50%(主要是20% ~ 40%)。據觀察和統計,方解石中的ⅰ、ⅲ類流體包裹體不如應時豐富,但ⅱ類流體包裹體的比例高於應時。

4.3物理和化學條件

任等(2004)用均勻法測量了潮汕金礦應時-硫化物階段礦物原生流體包裹體的溫度,結果為337 ~ 478℃,峰值為380 ~ 440℃。

應時+方解石中流體包裹體的鹽度統計直方圖也有兩個顯著的峰值,分別在17.50% ~ 22.50%和32.50% ~ 37.50%附近。

4.4同位素地球化學標誌

1)潮汕金礦黃鐵礦的δ34S值集中在7.2 ‰ ~ 8.5 ‰範圍內,具有巖漿硫的特征(李新軍等,2002)。

2)潮汕金礦床碳氧同位素組成分析結果見表4。大理巖的δ13CV-PDB為3.6 ‰ ~ 3.9 ‰,δ18OV-SMOW為22.5 ‰ ~ 24.2 ‰。礦石中方解石的δ13CV-PDB為-4.5 ‰ ~-5.3 ‰,δ18OV-SMOW為13.9 ‰ ~ 14.0 ‰。從圖3中可以看出,潮汕金礦床礦石中方解石的碳氧同位素組成與本區南嶺湖組大理巖明顯不同,反映出礦石中的碳氧同位素並非來源於大理巖。

圖3安徽銅陵潮汕金礦床巖石和礦石碳氧同位素組成圖

(底圖來自劉建明等人,2003年)

3)潮汕金礦床矽氧同位素組成分析結果見表5。潮汕金礦應時的δ30SiNBS-28為-0.1‰,0.0,接近0.0,與矽卡巖的δ30 sinbs-28(-0.2‰,0.2‰)和巖體的δ30 sinbs-4(-0.3,0.1‰)非常接近。

表4安徽銅陵潮汕金礦床碳酸鹽礦物的碳氧同位素組成

註:*δ18ov-SMOW = 1.03086×δ18ov-PDB+30.86(弗萊德曼等人,1977)。(據田等,2004)

表5安徽銅陵潮汕金礦床矽氧同位素組成

(據田等,2004)

4)氫同位素。總和的數據。δd(表6)在圖4中示出。可以看出,從成礦早期到成礦晚期,熱液水的值呈遞減趨勢(7.7‰→5.1‰),熱液水的δD值也呈遞減趨勢(-46‰→-66‰)。結合地質特征、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特征、應時-硫化物階段的S、C、Si同位素特征和碳酸鹽晚期方解石的H、O同位素組成,δ18OV-SMOW和δDV-SMOW分別為13.9‰和-72‰。認為礦床的成礦熱液在早期以巖漿水為主,隨著成礦作用的進行,

表6安徽銅陵潮汕金礦床氫氧同位素組成

註:計算中使用的分餾方程為:100LN α應時-水= 3.38×106t-2-2.9(Clayton et al .,1972);1000 lnα方解石-水= 2.78× 106t-2-2.89(奧尼爾等,1969)。(據田等,2004)

圖4安徽銅陵潮汕金礦δD-δ18O圖

4.5稀土元素

1)從巖體、矽卡巖階段、應時-硫化物階段到碳酸鹽階段,稀土總量σσREE相對減少(234.3×10-6 ~ 244.0×10-6,平均239.2× 10-6 → 92.66)。平均值為142.0×10-6→1.8×10-6 ~ 7.4×10-6,平均值為13.5× 10-6 → 36。平均為86.3×10-6),輕、重稀土元素總濃度比σ lree/σ hree也相對降低(4.84 ~ 5.40,平均為5.12 → 4.22 ~ 4.98,平均為4.49 → 1.20 ~ 5.53)。稀土元素[(La/Yb) n]的分餾指數也相對較低(14.92 ~ 19.72,平均17.32 → 9.87 ~ 17.26,平均13.78 → 65438+。

2)巖體和部分矽卡巖有微弱的負銪異常(δδEu = 0.83 ~ 0.95),其他矽卡巖、礦石和碳酸鹽有明顯的正銪異常(δEu = 1.61 ~ 12.5),說明礦石中稀土元素分布不均勻,存在。在各種侵入巖中,酸性巖石中的石榴石相對富銪,中性和基性巖石中的石榴石貧銪,且隨著巖石基性程度的提高(即SiO2 _ 2含量的降低),石榴石中銪的損失也增加(王等,2000)。含金鐵礦中銪的強烈富集表明成礦流體中的銪較強,作為熔體結晶分異產物的石榴石矽卡巖遭受銪虧損,表明石榴石的結晶分異作用發生在基性-超基性巖形成的地球化學條件下(王等,2000)。

綜上所述,潮汕金礦床成礦流體的H、O、C、S、Si同位素和巖石、礦石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特征反映了成礦作用與燕山晚期巖漿活動密切相關。燕山晚期強烈的構造-巖漿活動使巖漿向上遷移,原生沈積巖變質為大理巖或角閃石。在變質作用過程中,壹些圍巖物質可能被同化,並伴有微弱的矽卡巖化。巖漿侵入晚期,巖漿熱液仍富集上湧,沿巖體與圍巖灰巖接觸帶及接觸帶附近的斷裂構造發生充填交代成礦作用。在成礦過程中,受熱循環的大氣降水也不斷補充到成礦系統中。

4.6成礦年齡

研究表明,獅子山礦田的成礦作用是同時發生的,成礦時代約為138 ~ 139 Ma,即早白堊世早期(王建忠,2008)。

4.7礦床成因

關於潮汕金礦床的成因,唐永成等人在進行國家重點項目“安徽省沿江重要成礦區銅及相關礦產勘查研究”時,根據潮汕金礦床的地質特征,提出潮汕金礦床屬於熱液充填交代型為主、矽卡巖型為輔的復合型金礦床。胡歡等人在研究潮汕金礦床中金的賦存狀態時,根據礦床中金的賦存形式,提出潮汕金礦床屬於矽卡巖型金礦床;任等人在研究潮汕金礦床不同成礦階段脈石礦物中的流體包裹體時,也提出潮汕金礦床屬於矽卡巖型。

5勘探標準

1)地表矽質鐵帽或含金鐵帽是良好的直接找礦標誌。

2)接觸帶附近的構造破碎帶和圍巖的層間裂縫。

3)原生暈銅異常的疊加激電異常產狀位於輝石閃長巖邊緣或接觸帶附近及圍巖中。

4)圍巖蝕變,如矽化、黃鐵礦化、鉀長石化和碳化。

5)巖石片理或層理(節理)發育,並伴有綠泥石化、黃鐵礦化等蝕變破碎巖層(擠壓結構面、層間破碎帶)(往往結晶度較差,顆粒較細)。

6)內生核產於基性巖體的接觸變質帶,伴有明顯的菱鐵礦化、碳酸鹽化、赤鐵礦化和不同強度的矽化,常呈應時-碳酸鹽細脈狀出現,常見高品位金。

7)在輝石閃長巖、大理巖或角閃石中發現多金屬硫化物礦脈,還可見到毒砂、輝鉍礦、方鉛礦和閃鋅礦等礦物組合。

參考

常,劉湘培,吳延昌。1991.長江中下遊鐵銅成礦帶。北京:地質出版社。

、周、、傅、,等。川西北折缽山金礦床金的賦存狀態研究。黃金,22 (10): 1 ~ 3。

胡歡,王汝成,盧建軍,等。安徽銅陵獅子山礦田矽卡巖型金礦床的礦物組合、化學成分及成因意義。礦床地質學,20 (1): 86 ~ 98。

李,裴,張德全等2007。銅陵礦集區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巖的地球化學特征及其地質意義。地質學報,28 (1): 11 ~ 22。

毛曉東和黃思靜。2002.長坑-福灣金銀礦床硫同位素組成特征及其意義。華南地礦,(1): 17 ~ 22。

任,劉,等2007。銅陵潮汕金礦礦石特征及金的賦存狀態研究。地質與勘探,43 (3): 60 ~ 64。

唐永成,吳延昌,楚,等。安徽沿江銅金多金屬礦床地質。北京:地質出版社。

田,丁玉萍,楊竹森,等2004。安徽銅陵潮汕金礦穩定同位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礦床地質學,23 (3): 365 ~ 374。

魏龍明,劉鑾陵。1995.中國卡林型金礦中金的賦存狀態研究。地質與勘探,31 (6): 31 ~ 35。

吳,張達,臧文栓。2003.銅陵礦集區構造滑脫與層狀成礦特征研究。中國科學(D輯),33 (4): 300 ~ 308。

吳星宇。1998.陜西小秦嶺金礦床中金的賦存狀態及分布。有色金屬礦產與勘探,7 (4): 222 ~ 227。

翟玉生,姚,林新多,等。長江中下遊鐵、銅、金成礦規律。北京:地質出版社。

博伊爾,RW.1979。金及其礦床的地球化學。加拿大地質調查局通報284:584

2007年生。硫和碳ISO-204。江蘇省地質

(作者張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