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家壹直說,征服高句麗的戰爭是隋唐封建貴族對弱小國家赤裸裸的侵略,是對民力物力毫無同情心的遠征,是封建軍事帝國主義的侵略。更何況這是不必要的征服。
那麽真的是這樣嗎?我們先來看看隋唐為高句麗付出了多少。
公元598年,高句麗王率領數萬騎兵騷擾遼西,隋文帝派兵30萬攻打。結果,在惡劣的天氣裏,食物和草無法供應,瘟疫在軍隊中流行。死者十有八九是被殺的。公元612年,楊迪皇帝派出113.38萬人的軍隊,號稱200萬,親自掛帥攻打高句麗,以慘敗告終。
就這樣,數百萬條生命葬送在遼河以東。高句麗獲勝後,他將數萬名隋軍士兵的屍體建成壹個“靜觀”,向楊迪皇帝示威。
公元613年,楊迪第二次親自收編高句麗,失敗。614年,我個人再次招募高句麗,同樣失敗。
楊迪對高句麗的瘋狂征服給國家帶來了嚴重的後果。由於廣泛征兵,費用巨大,修建運河等工程嚴重耽誤了農事,造成大量壯丁死亡,以至於出現了“男丁不足,女丁不足”的可怕局面,各地紛紛揭竿而起。可以說隋朝的滅亡實際上是征高句麗之戰中的間接死亡。
隨後的唐朝,在接受了隋朝滅亡的教訓後,處處謹慎行事,使得天下出現了罕見的平定景象。但唯獨在收羅高句麗這件事上,英明的神武太宗和暴君楊迪壹樣,誓不罷休,直到高句麗被消滅。
公元645年,唐太宗率領六軍從洛陽出發,親征高句麗。雖然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但由於守軍的拼死抵抗和深秋的臨近,將士們無法久留,被迫班師回朝,數萬將士戰死沙場。但唐太宗並沒有因為這次失敗而放棄,後來又多次下令邊關騷擾高句麗。
到了晚年,唐太宗下令四川等地砍樹造船,目的是為了采集高句麗。結果山民暴動,朝廷動用了數萬軍隊才鎮壓下去。聰明的神武太宗幾乎走上了楊迪的老路。
唐高宗李治繼位後,最終消滅高句麗被提上日程。雖然他沒有他父親那麽輝煌,但是他遇到了歷史上最好的機會。
公元666年,高句麗內亂,高宗乘此機會,以李記為遼東行軍總管,統率全軍,分頭與高句麗作戰。兩年後,唐軍會師,挺進鴨綠門。高句麗城市的守軍要麽逃跑,要麽投降。同年九月十二日,唐軍兵臨平壤城下,高句麗高僧保誠打開城門,唐軍沖入城內。至此,高句麗滅亡了。
看完這個,我們來回顧壹下。隋唐皇帝孜孜不倦征服高句麗的根本原因是什麽?真的是大部分史書裏提到的“逆天”“不禮貌”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嗎?還是像大多數歷史學家壹開始認為的那樣?他們都不對!其實唐太宗的壹句話就已經澄清了真相。
公元645年,出征前,唐太宗曾對左右說:“今乃大定,唯遼東不客,嗣因秀才馬生強而強,謀臣引征討,亂始,我據為己有,不留後患。”不遺余力滅高句麗是隋唐的根本。
6、7世紀的高句麗實際上已經發展成為東亞地區壹個強大的地區王國,對中華的復興構成了最直接、最危險的威脅。當時就像公元前三世紀迦太基之於羅馬,十七世紀滿清之於明朝,十九世紀英國之於中國。
所以隋唐要想興盛,高句麗必須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