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商標轉讓 - 太原晉祠介紹壹下

太原晉祠介紹壹下

晉祠,原名為晉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後被追封為晉王)及母後邑姜後而建。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其文化遺產價值獨特,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園林,為晉國宗祠。祠內有幾十座古建築,具有漢文化特色。

晉祠是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築、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為壹體的唯壹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世界建築、園林、雕刻藝術中心。其中難老泉、侍女像、聖母像被譽為“晉祠三絕”。1961年3月公布晉祠為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公布為第壹批國家AAAA級別旅遊景區。

歷史文化

晉祠創建於西周(公元前11世紀),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後被追封為晉王)及母後邑姜後而建,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集約載體。

1500年前在北魏酈道元《水經註》中記載晉祠已有相當規模。後經北齊、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及民國諸時期,歷經2000多年的擘劃營造和修葺擴充,遂成當今規模。其中於公元7世紀至12世紀間最為興盛,是中國唐、宋古建園林、雕刻藝術之典範。保存至今的有盛唐時期碑刻,宋、元、明、清不同時期的古代建築100余座,特別是主體建築聖母殿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史上唯壹具有典型性的北宋時期的代表性建築實例。保存在聖母殿內的宋塑群像突破了宋以前宗教造像的模式,而成為當時社會上真實人物的寫照,開創了雕塑藝術寫實作品的先河,它不僅是中國雕塑史上唯壹反映宮廷人物的造像,也是中國雕塑史上的罕見精品。

晉祠創建年代久遠,所處地理位置優越,自然景色幽美。晉祠以大量的古建築、雕塑、碑刻、壁畫、古樹名木,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建築、園林、雕塑、宗教、文化等諸多領域的發展變化,晉祠的歷史、藝術、科學和鑒賞價值,使其成為古代宗祠與園林藝術相結合的且跨越的歷史最長又最具代表性的唯壹實例,也是中國古代文化和人類建築藝術寶庫中壹份最珍貴的遺產。

建設沿革

晉祠正門的匾額

● 南北朝——隋朝

南北朝天保年間(550年-559年),文宣帝高洋擴建晉祠,“大起樓觀,穿築池塘”。讀書臺、望川亭、流杯亭、湧雪亭、仁智軒、均福堂、難老泉亭、善利泉亭等都始建於這個時期。自高洋以下皆續有修繕。

隋開皇六年(581年-586年),在祠區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引晉水灌溉稻田,周回41裏。

● 唐朝——金朝(唐、宋是晉祠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

唐貞觀二十年(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晉祠,撰寫碑文《晉祠之銘並序》,並又壹次進行擴建。

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年-983年),宋太宗趙光義在晉祠大興土木,修繕竣工時還刻碑記事。

天聖年間(1023年-1032年),宋仁宗趙禎於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並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規模宏大的聖母殿。

宋哲宗元祐、紹聖年間(1086年-1098年),鑄造鐵人、築蓮花臺以壯威儀。元祐二年(1087年),太原府社頭呂吉等人獻聖母殿檐柱木雕盤龍六條和聖母座物。四年(1089年),鑄金人臺東南隅鐵人壹尊,現存鐵人系民國15年(1926)補鑄。紹聖四年(1097年),鑄金人臺西南隅鐵人壹尊。五年(1098年),鑄金人臺西北隅鐵人壹尊。東北隅鐵人早毀,於民國2年(1913年)補鑄。

宋徽宗崇寧中(1102年——1106年),重修聖母殿,賜號“慈廟”。政和元年(1111),重修苗裔堂。八年(1118),鑄魚沼飛梁鐵獅子壹對。

金大定八年(1168年),更在飛梁大東,增建獻殿,專為聖母子貢獻祭品。面寬3間,深2間。

● 元朝——清朝

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重修唐叔虞祠內建築,勘定晉祠四周地界。弋殷撰《重修汾東王廟記》。

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年),僧洪治禪師重修奉聖寺。

元泰定帝致和元年(1328年),重修苗裔堂。

元順帝至正元年(1341年),王思誠任河東山西道(宣慰司),整修晉祠。次年,太原地震,波及晉祠,乃重修聖母殿。三年(1343年),石刻《孔子步趨圖》,置於清華堂。

明洪武元年(1368年),重修雨花寺,正殿三間,左右配殿各三間。二年(1369年),加封聖母為“廣惠顯靈昭濟聖母”。三年(1370年),創建仙翁閣,又稱紅閣。

明永樂十年(1412年),僧圓覺禪師來奉聖寺,增建觀音堂,鑄聖母殿左鐘。十四年(1416年),建上生寺,正殿三楹,東西配殿各三閣。二十壹年(1423),補鑄蓮花臺西北隅鐵人頭。

明天順元年(1457年),聖母殿右側鑄造大鐘壹口。五年(1461年),山西巡撫茂彪修葺晉祠,刻《重修晉祠碑記》。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聖母殿立《禦制祭文》碑。

明正德六年(1511年),重修苗裔堂。八年(1513年)補鑄西北隅鐵人脛部。十五年(1520年),鑄昊天神祠鐘。

明嘉靖中,建白鶴亭。十壹年(1532年),王朝立在晉祠廟內東南角創晉溪書院。二十七年(1548年),建讀書臺,修望川亭、唐叔虞祠、善利亭、難老亭。四十年至四十壹年(1561年——1562年),寧化王府修聖母殿、魚沼飛梁。四十二年(1563年),創建水母樓。

明隆慶元年(1567年),高汝行撰《重修晉祠廟記》,重修東嶽祠。

明萬歷年間(1573年-1620年),在獻殿前增建對越坊和鐘鼓樓。接著又在會仙橋的東面,重修了華麗的水鏡臺供演戲之用。

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建望川亭。二十五年(1686年),太原知縣周在浚重修唐叔虞祠,並撰文記之。三十八年(1699年),建呂祖閣。四十八年(1709年),再修唐叔虞祠。五十七年(1718年),整修奉聖寺,創建待鳳軒。

清雍正八年(1730年),高氏重修臺駘廟。

清乾隆元年(1736),建鈞天樂臺。二年(1737年),改建三聖祠、同樂亭。乾隆十二年(1747年)或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修舍利生生塔。十六年(1751年),翰林楊二酉致仕回晉祠,致力於晉祠修繕。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公輸子祠。三十六年(1771年),山西巡撫朱珪、太原令周寬重建唐叔虞祠。三十八年(1773年),擴建文昌宮、晉水七賢祠、鎖虹橋。三十九年(1774年),修魚沼飛梁。四十三年(1778年),建白鶴亭。五十年(1785年),建朝陽洞及讀書臺。六十年(1795年),擴建昊天神祠、重修讀書臺。

清嘉慶六年(1801年),修玉皇閣、三清洞,關帝廟落成。十四年(1809年),全面修葺晉祠,包括蓮池、水榭、飛梁、臺駘廟、公輸子祠、三聖祠等。二十三年(1818年),修雨花寺。

清道光五年(1825年),重修東嶽廟。二十四年(1844年),修葺晉祠部分建築。

清鹹豐五年(1855年),重建清華堂。

清同治二年(1863年),重修奉聖寺。

清光緒元年(1875年),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禦題“三晉遺封”匾額。二十八年(1902年),邑人劉大鵬完成《晉祠誌》稿。三十年(1904年),修晉祠待鳳軒。

民國六年(1917年),建洗耳洞和真趣亭。十五年(1926年),補鑄晉祠金人臺東南隅鐵人頭。十六年(1927年),榮鴻肪築陶然村別墅(榮家花園)。十九年(1930年),建石舫“不系舟”。

●1949年——至今

1954年,修智伯渠,重建鎖虹橋。

1960年,重建望川亭,重修苗裔堂,擴建文昌宮。

1964年,新建晉祠大門和望川亭,整修陸堡河及三臺閣。同年拆除同樂亭,改建山西歷代書畫室。

1965年,擴建難老泉水堰,興建晉祠公園南湖大廳、船碼頭。

1975年,全面整修文昌宮。1977年,省幹部療養院歸還奉聖寺遺址房屋120間。

1978年,全面整修晉祠,平整土地47845平方米,遷出文物區內住戶22家,王瓊祠南山建成六角亭壹座,整修智伯渠,重砌善利泉水渠,修繕關帝廟、唐叔祠、三臺閣、晉溪書院。

1980年,在奉聖寺原址重建新遷建築。

1980—1981年,在晉祠王郭村附近發掘出距今1400年的北齊東安王婁睿墓葬,墓中保存近200平方米的壁畫,為中國保存最早、藝術價值很高的歷史珍品。

1981年,擴建唐碑亭。同年維修雨花寺、老君洞、瑞雲閣、陶然村別墅等主要建築。改造晉祠公園飲馬泉景區,建造禦井亭、藕香榭、長廊及牌坊等工程,至1989年全部竣工。

1991年,董壽平美術紀念館在晉祠博物館落成開館。刻制晉祠內外八景碑竭,並建碑廊。恢復晉溪書院。建太原王氏始祖王子喬祠。[2]?

文物遺存

聖母殿

晉祠最著名的建築為聖母殿,創建於宋代天聖年間(1023—1032年)。聖母傳為叔虞之母邑姜。聖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寬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1尊、明代補塑2尊。

晉祠聖母殿的獻殿,建於金大定八年(1068年),面闊進深各三間,單檐歇山頂,四架椽屋通檐用二柱,殿中前後設門,余築堅厚檻墻,上安叉子,狀如涼亭,格外通透寬敞。在聖母殿與獻殿的魚沼泉上架十字形飛梁,既有四通功用。聖母殿前廊木雕盤龍倒影於池沼碧水之中。獻殿是舉行獻禮、陳設祭品的所在,為開敞或半開敞的空間,有較好的通透性。

寢殿是祠廟中敬神祭祖的神聖場所,設於主軸線的後部,由於古人事死如生的觀念,便仿照前朝後寢的形式來建造。聖母殿采用重檐歇山頂,平面廣七間,深六間,殿身五間,周匝副階,前廊深兩間, 殿內無柱,內置神龕,中塑聖母,四周侍從42尊,僅前部設直欞窗復加柱廊。

魚沼飛梁

魚沼飛梁建於宋代,呈十字橋形,如大鵬展翅,在聖母殿與獻殿之間,形狀典雅大方,造型獨特。[4]?

金人臺

水境臺

金人臺***有四尊鐵人,因鐵為五金之屬,人稱之為“金人臺”。西南隅的那尊鐵人,鑄於北宋紹聖四年(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保存完整。據說,鐵人忍受不了夏天的炎熱,走到汾河邊想過河。見壹條小船,鐵人要求船家帶他渡河,船家道破了鐵人的本相並把它擡回金人臺。聖母勒令手下將領,把鐵人的腳趾上連砍三刀,表示對不服戒律的懲罰。現在腳上還留著連砍三刀的印痕。[5]?

唐碑亭

唐碑亭即“貞觀寶翰”亭,晉祠之銘並序碑在晉祠貞觀寶翰亭內。亭內陳列唐太宗李世民手書碑刻“晉祠之銘並序”。 全碑1200多宇,書法行草,筆力奇逸含蓄,是書法藝術的珍品。[6]?

水母樓

在難老泉亭上方,有壹座水母樓,俗稱梳妝樓,別號水晶宮。樓內水母像銅質金裝,端坐甕上,束發未竟,神態自若。據傳,水母姓柳,住在晉祠附近的金勝村。但是,她嫁後遭婆婆虐待,每日到遠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只要前桶且將桶底做成尖底,使柳女無法休息。騎馬人送給柳女壹條金絲馬鞭,並告她馬鞭放在甕中壹提,水即滿甕。這個秘密被柳女的小姑子發現,趁柳女回娘家不在從甕中提起馬鞭,頓時大水湧出即將淹沒村莊。柳女聞訊趕來,坐在甕上讓水勢變小得救了人們,水母也再沒有離開水甕。[6]?

名奉聖寺

相傳這裏曾是唐朝大將尉遲敬德的別墅。奉聖寺此,有舍利塔,塔高38米,七級八角形。在奉聖寺附近,有壹株巨槐。據傳,原來這株槐樹歷史久遠,早已幹枯,也不知過了多少年,到清代乾隆二十壹年(1756年)農歷三月廿壹日,奉聖寺內集會。有壹個老道士在枯槐下叫賣膏藥。但沒人買他的藥。老道繼續叫賣:“如此仙藥,來購無人,凡人無福,枯槐宜生。”說罷將膏藥貼於枯槐身上揚長而去。不到壹個月,這株枯槐死而復生,人們稱為復生槐。[6]?

晉祠三絕

壹是周柏唐槐。周柏唐槐,二者都是晉祠千年古木的代表。周柏是周代種植的柏樹,至今都還茂盛蔥郁,位於聖母殿北側,原先本有兩株,名為齊年古柏,如今只剩這壹株了。距今已有2800多年,樹幹粗壯,需數人才能合圍。唐槐是唐代時種植的槐樹,位於水鏡臺前,是最繁茂的壹株。每到春夏之季,樹綠蔭濃。

二是聖母殿內宋代的彩塑。殿內供奉著四十三尊彩塑,主像是聖母邑姜,其余四十二尊是宦官、女官和侍女。聖母鳳冠蟒袍,端坐在鳳頭椅上。眾侍女手裏都拿著侍奉的東西,是中國雕塑史上的精品。

三絕中最後壹絕是難老泉。俗稱“南海眼”,出自斷巖層,終年湧水,北齊時有人據《詩經魯頌》中“永錫難老”之句起名“難老泉”。泉上有亭,亭上懸掛著清代學者傅山寫的“難老泉”三個字。當年李白來到這裏,曾贊嘆說:“晉祠流水如碧玉”。晉水有三個源泉,壹是善利泉,壹是魚沼泉,壹是難老泉。難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晉水的源頭就從這裏流出,長年不息。

水鏡臺

水鏡臺是現存較大的明清戲臺,臺上東部為重檐歇山頂,演戲時用為後幕,臺上西部為卷棚歇山頂,面向聖母殿,三面開敞。戲臺分前後兩部,從建築形制來看,後臺為明代建造;前臺是清代補建。前臺立十二根明柱支撐卷棚式屋頂。後臺臺身四角立柱,有兩面圍廊與前臺連成壹體。前後臺之間設上下場門,中以木板隔開,上懸“水鏡臺”橫匾。臺基高出地面1.3米,前沿排列六十公分高的石望柱。

“水鏡”二字,取於《前漢書·韓安國傳》中“清水明鏡不可以形逃”的句子,意為忠奸是非,在清水明鏡中昭然若揭,顯現原形,故曰“水鏡”。[7]?

對越坊

對越坊在晉祠景區中軸線上的金人臺西,建於明代萬歷四年,不僅造型優美,結構壯麗。在中國古代,坊的作用是舊時用來宣傳封建禮教所謂“忠義節孝”的,俗稱牌樓。在晉祠三塊匾中,從字面意思看,“對越”匾給人的感覺最是難以明了。此匾由明代書法家高應元所題,二字為榜書金字,筆力遒勁,氣勢磅礴,宛如遊龍。相傳,高應元的母親患偏頭痛頑癥,百醫無效,後在呂祖面前求得壹簽,簽上寫著“添磚加瓦”,高應元在祠內仔細觀察,發現殿、堂、樓、閣、亭、臺、橋樣樣都有,惟獨缺少牌坊,所以便選擇在金人臺西造了這座牌坊,並親手書寫匾額,懸於中央。“對越”語出《詩經·周頌·清廟》“對越在天”壹句。“對”,意為報答;“越”,意為宣揚。“對越”即“報答宣揚祖先恩德”,此處應是壹語雙關,既指報答宣揚母德高尚,也指聖母邑姜功德無量。[7]?

聖母殿雕塑

周成王封他弟弟叔虞於晉,後人紀念他,才修了晉祠。又為叔虞 的母親,“邑姜”建了聖母殿。

殿的中央是“邑姜”像,而左右兩廡就塑了40多位侍者。殿初建於北宋的天聖年間,重修於崇寧元年。(1102年),而在殿內聖母像的座臺背後有墨書元右二年的題記(1087年)。 主像“邑姜”即聖母殿的“聖母”,由於儀軌、身份的限制,做得比較拘謹、刻板。這些侍從都是各有專職,身份、性格也是無壹雷同。

在聖母殿內尚存的43尊彩繪塑像中,除聖母像兩側的小像是後來增補的外,其余都是宋初原塑。在大殿正中幔帳內的聖母,頭戴鳳冠,面部靜謐慈祥,雙腿盤坐在木制的方座上,壹只手放在胸前,壹只手放在腿上,手指隱在袖內,身上穿著的蟒袍沿著膝蓋垂向座位下邊,整個塑像形態顯得穩定而端莊。

古建築三絕

這裏還保存著中國古建築中的“三絕”。

壹是聖母殿。建於宋天聖年間,重修於宋崇寧年間(1102年),這是全祠的主殿。殿外有壹周圍廊,是中國古建築中現存最早的帶圍廊的宮殿。殿寬七間,深六間,極為寬敞,卻無壹根柱子。原來屋架全*墻外回廊上的木柱支撐,廊柱略向內傾,四角高挑,形成飛檐。屋頂黃綠琉璃瓦相間,遠看飛閣流丹,氣勢雄偉。殿堂裏的宋代泥塑聖母像及31尊侍女像、4尊女官像,是中國現存宋代泥塑中的珍品。侍女或梳妝,或灑掃,或奏樂,或歌舞,形態各異。

二是殿前柱上的木雕盤龍。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盤龍雕柱,雕於宋元佑二年(1087年)。八條龍各抱壹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風從雲生,壹派生氣,距今雖已近千年,鱗甲須髯。

三是殿前的魚沼飛梁。這是壹個方形的荷花魚沼。沼上架起了壹個十字形的飛梁,下面由34根八角形的石柱支撐。橋邊的欄桿和望柱形狀奇特,人行橋上,可以隨意左右。這種突破壹字形的十字飛梁在中國古建築中較為罕見。

文物價值

1、藝術特征

晉祠有明確的紀念意義、

獻殿外觀

濃厚的審美價值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即便是壹個單體建築,也有著自己的序列。柱廊的排列,鬥拱的組合,瓦壟的明暗相間,空間的穿插、色調的配置,都安置得合理妥貼,又符合審美習慣。而正是由於它的序列特征和人們流動式的觀賞進程,又使得其空間藝術向時間藝術轉化。

2、造型風格

聖母殿前廊柱雕木質盤龍8條,倒映水中,隨波浮動。殿內無柱,殿身當心間裝板門,兩梢間安直欞窗。四周柱子皆微向內傾形成“側角”,角柱增高造成“生起”。下檐鬥拱五鋪作,單拱出兩跳,柱頭出平昂,補間單抄單下昂。上檐鬥拱六鋪作,單拱出三跳,柱頭雙抄單下昂,補間單抄出重昂,並施異形拱。柱頭與補間不同,上檐與下檐相異。殿頂筒板瓦覆蓋,黃綠琉璃剪邊,色澤均衡精致,整個殿宇莊重而華麗。

魚沼飛梁位於聖母殿與獻殿之間,方池之上架十字形橋,在池中立石柱34根,柱頭普柏枋相聯,上置大鬥,鬥上施十字相交之拱,承托梁枋。東西寬廣,南北下斜如翼,與聖母殿上翹的翼角遙相呼應,顯示了殿翅欲飛之勢。

聖母殿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態莊嚴,雍容華貴,是研究宋代雕塑藝術和服飾的珍貴資料。

獻殿前的金人臺上,四隅各立壹尊宋代鐵鑄武士。而與之遙遙相望的聖母殿中侍女群像,各有各的特殊形象,身體的豐滿與俊俏,臉形的清秀與圓潤,各呈現出極不相同的思想感情。她們的陰柔之美與宋鑄鐵人的陽剛之氣,也形成了鮮明對比。

3、文物保護

晉祠園林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0處,其中便有晉祠。屬於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類。[1]?

2002年3月21日,山西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布了《太原市晉祠保護條例》[8]?

2013年9月1日起施行《晉祠泉域保護條例》。

2015年發布《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總體規劃方案(2015-2030)》。

旅遊信息

開放時間

晉祠

開放時間:8:00-18:00 ( 4月-10月)  8:30-17:00 (11月- 3月)

中準價70元/人.次,景區以中準價為基礎,淡旺季在20%幅度內上下浮動,最高為72元。對殘疾人、學生、60歲以上老年人等,憑合法有效證件實行半價優惠;對兒童、現役軍人、革命傷殘軍人、70歲以上老年人等予以免票;對旅行社組織的團隊遊客,實行票價優惠,具體優惠幅度由景區自定。

交通提示

太原市通往晉祠的308、856、804路無人售票公***汽車,早6:00--18:30,行車間隔時間短(15--2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