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風味小吃
湖北小吃由武漢小吃、荊沙小吃、襄陽小吃、恩施民族小吃等組合而成,其取料廣、技法多樣,能滿足不同人的口味,適應南北各地人的需要。湖北小吃大多以米、豆、面、藕制品最具特色,有著鮮明的楚國文化和濃郁的魚米風情,歷史故事豐富,知名度高。像武漢熱幹面、老通城三鮮豆皮、秭歸清水粽子、黃州甜燒梅、黃梅白蓮湯、黃岡綠豆糍粑、雲夢魚面、恩施炕土豆、巴東五香豆幹、孝感米酒、江陵散燴八寶飯、四季美湯包等,這壹路小吃令您流連忘返,美不勝收,無肚能容。 黃石港餅 黃石的糕點食品歷史悠久,相傳三國時,劉備到東吳招親攜帶的“龍鳳喜餅”,就是在 黃石采購的,這是黃石港餅的前身當時的黃石名叫楚雄鎮,地點在西塞山下東邊,是吳楚地區周邊各縣政治、經濟、軍事中心。劉備去東吳招親,船隊就是在這裏補充食物、采購禮品,其中就有“龍鳳喜餅”。 傳說中的“龍鳳喜餅”直徑比碗大,上有龍鳳呈祥圖案,中間由芝麻、糖、香油、桂花等原料精制而成,色澤金黃、松酥爽口。如今的黃石港餅,據說跟它壹脈相承 清朝嘉慶年間,距黃石市約四十裏的大冶縣劉仁八地區有壹家劉豐泰雜貨鋪,店鋪裏有壹名叫劉合意的糕點師。為了招攬生意,他在龍鳳餅的基礎上,加用桔餅等原料,並在餅的兩面粘上芝麻,這便是合意餅。 又傳說到了同治年間,大冶縣木排商人殷華在和馬禮門合夥駕排到蘇州壹帶經商。壹次,殷、馬二人駕排順流而下,行至黃石港壹帶,由於木排行水迅猛異常,躲閃不及,壹下將迎面駛來的鹽船撞翻。鹽商不依,官司壹直打到京城。殷、馬二人怕打輸官司,進京時特意選了當地名產合意餅作禮品。到京後,殷、馬二人便將合意餅奉送給所有官員,並附詩壹首:排來如山倒,行船似燕飛 鳴金三下響,為何燕不飛。 同治帝見到此詩,覺得有理,於是斷木排商無罪。官司打贏了,木排商有心以厚禮敬獻皇上,無奈為打官司已耗資千貫,囊中空空,只得鬥膽將合意餅獻上。不料,同治帝嘗後大悅,對這酥松爽口、香氣四溢的合意餅贊不絕口,欣喜之下,賜名"如意"。所以合意餅又叫如意餅。後來以產地為名,稱為黃石港餅。 豆皮 豆皮是壹種湖北武漢的著名民間小吃,多做為早餐,壹般在街頭巷尾各早餐攤位供應。中午或晚上在壹些特殊的餐廳或老字號飯店也有提供。最以豆皮著名的是位於武漢市中山大道的“老通城”,其制作的豆皮在武漢市市民中有很好的口碑。 豆腐皮中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營養價值較高; 豆腐皮含有的大量卵磷脂,防止血管硬化,預防心血管疾病,保護心臟; 並含有多種礦物質,補充鈣質,防止因缺鈣引起的骨質疏松,促進骨骼發育,對小兒、老人的骨骼生長極為有利。 炸廣椒 炸廣椒可以說是土家族家家必備的小菜(特別流行於湖北西部,包括相當壹部分的非少數民族城市),酸香可口,既可幹炒又可以做湯,其做法大體是先將紅辣椒剁細,和進苞谷面(就是玉米面)裏,裝進炸壇(泡菜壇子)裏並壹層壹層的壓緊,表面放上壹層桐麻葉或塑料紙,用篾紮緊,將壇子倒撲在鹽水盆裏中,壹月以後,即為炸好了,要吃時隨時可以挖壹些出來,蒸熟或放在鍋裏炒熟,放進油鹽也可以炒熟了再加菜葉和水,當湯吃,特別是做蒸肉時更是少和炸廣椒,大多用豬肉壹起混炒,臘肉炒炸廣椒算是土家族的飲食壹絕。 楚味鴨頸 楚味鴨頸在武漢叫九九鴨脖,因為精武在外地已經有註冊商標,所以改名叫楚味鴨頸。“九九鴨脖”誕生在武漢市漢口精武路,也叫精武鴨脖,九九鴨脖或久久鴨以鴨脖子創始人湯臘九的名字取義而來,寓意長久。湯臘九先生在武漢經營風味小吃近二十年。“九九精武”是其獨創的品牌標誌,已在中國商標局註冊。九九精武鴨脖子在武漢及全國均享有盛譽。是眾多客商朋友信賴的合作對象,也是廣大消費者極為推崇的知名休閑食品。 相傳戰國時期,楚王率眾征伐,途徑漢中,人困馬乏。某日,路經壹野湖,見群鴨雲集飛渡,景象壯觀。楚王大喜,令軍士捕而食之。不日,余鴨無數,恰軍中壹人,擅於膳食。教眾人用秘方釀制,遂成鴨脖美味,楚王嘗之,贊不絕口。而軍中士卒尤為喜愛。得此美食後,楚軍越顯神勇,攻城略地成“七雄偉業”。而偶有傷寒不適,食之亦無壹不好,眾皆稱絕。精武鴨脖之名由此而得。 數千余年,此秘方不得而傳。恰有漢口人氏湯臘九,頗好飲食,並為調配佳肴費盡心機。壹日偶遇川中好友,言談中說及戰國精武鴨脖美味,嘆息不已。湯氏突發奇想,通閱古籍,尋覓良方,並結合川鄂兩系之長,窮數年之功,漸成特有風格。其所釀造鴨脖,亦成壹絕。眾人食之,無壹不嘆為佳肴。“九九鴨脖”美名由此發揚光大。屈指而算,已十數年矣。千年美味終歸於此。 桂花赤豆湯 桂花赤豆湯是武漢地區壹種小吃,桂花赤豆湯用桂花、赤豆、糯米、白糖、澱粉等熬 制而成,味道甜美不膩。楚寶熟食店位於武漢市漢口中山大道911號,在六渡橋下首。桂花赤豆場用桂花、赤豆、糯米、白糖、澱粉等熬制而成,味道甜美不膩。 武漢熱幹面 武漢熱幹面與山西刀削面、兩廣伊府面、四川擔擔面、北方炸醬面並稱為我國五大名面,是頗具武漢特色的過早(即吃早餐)小吃。 關於熱幹面的起源有壹個典故: 20世紀30年代初期,漢口長堤街有個名叫李包的食販,在關帝廟壹帶靠賣涼粉和湯面為生。有壹天,天氣異常炎熱,不少剩面未賣完,他怕面條發餿變質,便將剩面煮熟瀝幹,晾在案板上。壹不小心,碰倒案上的油壺,麻油潑在面條上。李包見狀,無可奈何,只好將面條用油拌勻重新晾放。第二天早上,李包將拌油的熟面條放在沸水裏稍燙,撈起瀝幹入碗,然後加上賣涼粉用 的調料,弄得熱氣騰騰,香氣四溢。人們爭相購買,吃得津津有味。有人問他賣的是什麽面,他脫口而出,說是“熱幹面”。從此他就專賣這種面,不僅人們競相品嘗,還有不少人向他拜師學藝。 過了幾年,有位姓蔡的在中山大道滿春路口開設了壹家熱幹面面館,取財源茂盛之意,叫做“蔡林記”,成為武漢市經營熱幹面的名店。後遷至漢口水塔對面的中山大道上,改名武漢熱幹面。 糖蒸肉 糖蒸肉是湖北著名的傳統蒸菜之壹,它與“沔陽三蒸”壹樣,在全省內外享有盛名。黃陂人民講究“糖蒸”,每逢年節喜慶飲宴,要做壹道香醇色紅、象征甜蜜美滿、象征甜蜜美滿、喜慶祥瑞的佳肴,它就是糖蒸肉,便以此作為待客上菜。而這道美肴還與宋代蘇東坡有些淵源。 傳說,宋代著名文學家和美食家蘇東坡,在北宋神宗元豐二年,因“烏臺詩案”被貶,謫居湖北黃州時,曾遊黃陂木蘭山講學。其時慕名求學者甚多。此事卻又為權貴得知,上疏朝廷誣蔑蘇東坡,聚眾黃陂,誹謗當朝。 宋神宗偏聽奸言以後,派人明察暗訪來至黃陂講學處所時,並未搜集到誹謗之詞,於是別出心裁,以面試學生來尋找破綻加罪東坡。隨即,那考官遂遠指小塔曰:“寶塔尖尖 七層四面八方”。學生壹時窘迫,紛紛舉手搖頭無言。這時,來人向東坡叱責道:“妳哪裏是在講學,分明是借古諷今別有所圖,為何竟無壹人能對答上來?”東坡聽後,冷冷壹笑道:“妳的上句,學生不是壹壹以手式作了答對嗎!”來人不禁追問:“所答何詞?”東坡輕蔑地答道:“學生紛紛以手答曰‘玉手搖搖五指二短三長’,何以 說無人答出。” 至此,來人壹聽便啞口無言灰溜溜地離開東坡而去。在場的學生卻對東坡的學識膽略更加欽佩。當時,為了酬謝老師,學生們買來東坡喜食的豬肉和紅、白糖。粗心的學生壹時不慎,將糖和豬肉混在了壹起,正在拋留難定之際,東坡見此狀況,慢步走來信口念信:“鹹閑官客不屑去,甜添豕豚堪稱鮮。”暗示幫閑客人已走,現有糖和肉何不混同就餐以飽口福呢?於是,在東坡指導下,學生們將豬肉、糖酌加入其它調配佐料等,拌勻後壹起蒸而食之,別有風味,眾皆叫好。從此,糖蒸肉的制食法,便在當地沿傳下來。 面窩 面窩,在荊州地區稱為油香是湖北人,尤其是武漢和荊州人愛吃的早點之壹。作為武漢的 特色風味小吃,面窩始制於清光緒年間。當時漢口漢正街集家咀附近有個賣燒餅的,名叫昌智仁,看到賣燒餅生意不好,就想辦法創制新的早點品種。經過反復琢磨,他請鐵匠打制壹把窩形中凸的鐵勺,內澆用大米、黃豆混合磨成的米漿,撒上黑芝麻,放到油鍋裏炸,很快就做出壹個個邊厚中空、色黃脆香的圓形米餅。人們覺得很別致,吃起來厚處松軟,薄處酥脆,很有味道,昌智仁稱之為面窩。 在武昌自由路的戶部巷,謝榮德炸的面窩,配料講究,用的是優質大米,摻壹定比例的糯米,用香麻油,加蔥花、芝麻、姜末作料。他不惜工本,做出的面窩自然與眾不同,壹投入油鍋就香味四溢,吃起來更是焦脆適度、香酥並重,因而被人們譽為謝氏面窩。 雲夢魚面 雲夢魚面主產於古澤雲夢,始產於清道光年間,歷史悠久。雲夢魚面選用“白鶴分流”之魚,桂花潭中之水,新麥上等面粉及芝麻香油等為主要原料精制而成,白如銀、細如絲,故又稱“銀絲魚面”。該產品營養豐富,風味獨特,鮮美可口,誠為食用之佳肴,饋贈之佳品。1915年,雲夢魚面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參加特產比賽獲優質銀牌獎,產品暢銷全國及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