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歷史名鎮—樅陽鎮 地處長江下遊北岸,位於縣境西南,東連石磯鎮,南鄰桐城鱘魚鎮,西依安慶市郊,北與官埠橋鎮接壤,是全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縣委縣政府所在地,總面積37.58平方公裏,轄8個村、9個居委會,2002年末總人口達6.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4萬人。全鎮擁有耕地1.5萬畝,山場面積1.2萬畝,旱地水田肥沃,湖叉河網交錯,農業資源豐富。縣城區域面積6.2平方公裏,並不斷向周邊延伸、擴大。城內有以渡江路、湖濱路、正大街、金山大道等40多條水泥路面為主的總長近10公裏的主次幹道彼此相連四通八達,道路兩旁樓房林立,綠樹成蔭,城區山水相依,環境優美,清新怡人。新建的通宜路兩側開發工程按照高標準、嚴規劃建設,有投資近4000萬元的玉龍花園等許多招商引資項目工程正在建設之中。 鎮境文物古跡有:漢武帝射蛟臺,落箭墩,樅陽縣令陶侃洗墨池、惜陰亭,宋黃山谷讀書處的達觀亭,明清桐城文派的先導方以智的還庵和錢田間的北山樓,有三國呂蒙紮寨的幕旗山,元末陳友諒的“樅陽水寨”等遺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太平軍樅陽會議舊址望龍庵和1949年人民解放軍中線渡江指揮部舊址,舊時“桐城八景”之壹的“樅川夜雨”亦在境內。
二:商貿重鎮—湯溝鎮 古鎮湯溝始建於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是古桐城“四大名鎮”之壹,是著名“桐城派”大師劉大魁的故鄉,是樅陽縣東部重要的小商品和農副產品集散地。鎮域面積65.4平方公裏,6.2萬人口,現有32個行政村,5個居委會,耕地面積3.2萬畝,為縣內第壹大鎮。南依長江黃金水道和下北線公路,北靠銅安公路,湯謀公路穿境而過,東接銅陵市,南與池州市隔江相望,水陸交通便捷,地域環境優越。 湯溝鎮人文歷史源遠流長,在清代,方苞、劉大魁、姚鼐先後收徒講學於此,李鴻章族弟李秀巖曾在此開設同興福錢莊,發行鈔票、開辦存款、放款和匯兌現業務,“丹霖夜雨、賴子回帆、琵琶積雪、鱘魚落雁、三官曉種、斷橋漁火、蓮塘秋月、木村夕照”八大景觀聞名遐邇。民國27年(1938年),日寇侵華,湯溝成為淪陷區。抗戰勝利後,桐城縣在此設桐東辦事處,建國初期,曾為湖東縣治,後因1954年洪水泛濫,長江決堤,鎮域被淹,縣城移址到樅陽,此後湯溝壹直成為區鎮機關所在地。1985年,縣政府規劃該鎮為“湯溝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縣東部地區貿易中心和物資集散地。”1999年被批準為中心建制鎮。湯溝鎮,始建於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是老桐城“四大名鎮”之壹,也是樅陽縣沿江地區重要的小商品和農副產品集散地。自古商賈雲集,商品貿易直接輻射周邊6個鄉鎮方圓50平方公裏。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便利,南依長江黃金水道,北接銅安公路,湯謀路穿境而過,與池州、銅陵隔江相望。鎮域面積65.4平方公裏,轄32個行政村,5個居委會,人口6.2萬,為樅陽第壹大鎮。該鎮曾為湖東縣治。1999年,被省政府批準為省中心建制鎮。鎮文化教育源遠流長,是“桐城派”大師劉大櫆的故鄉,劉大櫆、姚鼐、劉開曾先後收徒講學於此,史炳榮創辦豐樂書院於湯家溝。教育、文化、衛生事業快速發展,擁有廣播電視服務中心和農業綜合服務中心。鎮文化教育源遠流長,是“桐城派”大師劉大櫆的故鄉,劉大櫆、姚鼐、劉開曾先後收徒講學於此,史炳榮創辦豐樂書院於湯家溝。教育、文化、衛生事業快速發展,現全鎮已有1所完中4級初級中學,22所完全小學,13所公辦和私立幼兒園,1所縣第二人民醫院和21所鄉村衛生診所,1所影劇院,擁有廣播電視服務中心和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三:東方明珠—橫埠鎮 橫埠鎮地處樅陽縣東部,位於長江北岸,全鎮轄13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總面積51.9平方公裏,人口3.8萬人。其中鎮區面積2.3平方公裏,城鎮常住人口達1.12萬人。是近年來在全省“兩點壹線”格局中迅速崛起的壹座發展快、功能全、潛力大的新型“農民城”,相繼被省政府確定為“中心鎮”和“綜合改革試點鎮”,2001年8月,又被列入全省首批19個重點中心建制鎮之壹。 該鎮山川秀美,人傑地靈,英才輩出,明代鐵骨禦史、水利專家左光鬥,現代無產階級革命家、外交家黃鎮將軍均誕生於此。 橫埠地理條件得天獨厚,交通極為便捷,合(肥)銅(陵)、銅(陵)安(慶)經及合黃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長江黃金水道近在咫尺。 鎮內基礎設施齊全,投資環境良好。道路四通八達、縱橫交錯。水、電、路、郵電、通訊、文化、衛生等基礎設施功能配套,市場活躍繁榮。該鎮特產資源豐富,個私經濟發展迅猛,投資政策極其優惠,吸引了從多商賈來此安家置業。 該鎮經濟快速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2002年,全鎮財政收入65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2500萬元,1997年,通過上級“小康鎮”驗收,綜合經濟實力位居全縣之首。全鎮民風淳樸,人民安居東業,兩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鎮黨委被中***安慶市委授予“六個好鄉鎮黨委”榮譽稱號。
四:銅陵橋北—老洲鎮 老洲鎮位於樅陽縣東部,東與無為縣接壤,南與銅陵長江公路大橋相連,北與普濟圩農場毗鄰。合銅公路、合銅黃高速公路穿鎮而過,瀕臨長江黃金水道,水陸交通便捷。鎮域面積52平方公裏,總人口4.24萬人下轄18個行政村.本鎮盛產棉花、水稻、油菜、山藥等農副產品,系全縣重要的優質棉花、雙低油生產基地。1999年底隨著鎮政府搬遷至橋頭新鎮,集鎮建設已初具規模,目前新集鎮鎮區面積達0.4平方公裏,常住人口5000人。 改革開放以來,全鎮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進步為依托,增加投入,大力發展“兩高壹優”農業和鄉鎮企業,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長足發展,集鎮服務功能不斷完善。2001年底,總投入1150萬元的世行加灌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已全面完工,示範區實現了“土地田園化,灌溉自動化,林路網絡化,耕作機械化”。隨著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以集鎮建設為核心的重要作用逐漸顯現,皖江毛發廠、成林有限責任公司等壹批個私大戶落戶開發區,促進了經濟繁榮和社會各項事業的進步。
五:水產大鎮—陳瑤湖鎮 陳瑤湖鎮前襟長江,後倚三官山,因懷抱2.8萬畝的陳瑤湖而得名。穿越境內的合(肥)銅(陵)公路、銅(陵)潛(山)公路和廬(江)銅(陵)高速公路,將陳瑤湖鎮與省會合肥、文化名城安慶、古銅都銅陵以及風光迤邐的九華山、黃山連成壹線。全鎮轄27個村,4.8萬人口,3.6萬畝耕地,3.5萬畝可養水面,0.3萬畝山場,2億立方米石灰石儲量。湖光山色,風景宜人,古人曾命名“四顧漁燈”、“平湖落雁”、“牛山牧笛”等十景。 陳瑤湖鎮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和豐厚的文化底蘊。1940年2月,新四軍第三支隊挺進團建立了以陳瑤湖鎮為中心的桐東抗日遊擊根據地。中***桐廬縣委書記魯生和桐懷潛中心縣委書記胡繼亭的熱血灑在了陳瑤湖。陳瑤湖鎮現存革命文物有魯生烈士墓和桐東抗日民主政府舊址謝家祠堂。陳瑤湖鎮還是東鄉武術的發源地之壹,清道光年間鏟除九華山惡僧的三十六名教近半數出自陳瑤湖鎮。
六:西北明珠—麒麟鎮 麒麟古鎮有壹百多年的歷史,岱鰲山的靈氣,菜子湖的潤澤,地處樅陽、桐城、廬江三縣(市)交會處的的區位優勢,名播全國的“三、六、九”集市,使得天獨厚,愈顯勃發生機。壹九九二年撤區建鎮,轄十八個行政村、壹個居委會,人口4萬多人。省級樅桐公路通過鎮區,麒麟自然成為樅陽縣西北“第壹門戶”。 麒麟兒女勵精圖治,用聰明和智慧創造了許多輝煌.豐厚的人文資源。綿延數十裏的岱鰲山,樹木蔥籠,植被繁茂,山上有“石小姐”、“公獅子”、“母獅子”、“香菇墳”、三貞庵等景點,壹代美學宗師朱光潛就出生在岱鰲山下的岱鰲村。這裏是踏青旅遊的好去處。蜿蜒流過的菜子湖,水產豐富,土質肥沃,湖中盛產鯉魚、鯽魚、鰱魚、甲魚、螃蟹、青蝦等三十多種水產品。這裏又是休閑垂釣的好地方。得岱鰲山之靈氣,蔭老樅陽之文風,麒麟教育事業碩果累累。初中升學率連年名列全縣前茅,驕人成績,罕有其匹。恢復高考制度的二十五年來,出生於麒麟的碩士、博士生有五十余人,他們已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壹生只要中國籍,拒領美國總統獎”的哈佛女孩王淵,其父就是麒麟鎮高塥村人。
七:周潭鎮 周潭鎮位於樅陽縣東部邊陲,座落在大別山余脈三公山下,與銅陵、無為接壤。全鎮5萬畝山場已全部綠化,有效地擋風防塵,調節了氣候,凈化了環境。 另外27000畝的楓沙湖就在山腳下,景色宜人,同時,這裏名勝古跡甚多,其中望華庵、廟潭、桃花嶺、龍頭、載帽石、獨腳鷹、仙人插掌、照天燭被稱為東園八景;有觀音庵、三聖庵、龍王廟等6處寺廟;有八角亭、湯家墩遺址,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有小鬼下油鍋、仙女散花、烏龜追鱉等30余處的民間傳說;有戴安瀾將軍的讀書處及周大璋的教學處等,特別是“中國森林生態網絡樅陽縣大山示範點”就位於本鎮。該地已建設成為鳥語花香、溪水潺潺、碩果累累、四季長青的生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