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1991年,汕頭分為汕頭、潮州、揭陽、汕尾四個地級市。潮汕四市涵蓋普寧、陸豐,為11區6縣2縣,總常住人口1600余萬,總面積16189.5平方公裏。
潮汕,原名潮州,是歷史文化名城,粵東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素有“海中名州、南國名縣、海濱鄒魯、文化窗口”之稱,是潮汕文化的發祥地和繁盛之地。它是壹個著名的旅遊景點,被稱為美食和名茶之鄉。潮州菜三次被官方指定為中國飲食文化唯壹代表參加世博會。
歷史的發展
廣東潮汕地區自古以來就屬於同壹個行政區。秦漢時名揭陽郡,隋、唐、宋、元、明、清、民國初年名潮州府。當代原稱汕頭市,汕頭市於1983-1991分為汕頭、潮州、揭陽、汕尾四市。
名稱來源
“潮州”之名源於潮州,隋文帝十壹年(591)在原義安縣設立。取“潮洲之內,潮起潮落”[1]之意,潮汕在隋唐、宋、元、明、清及民國初年稱為潮州,在今天的港澳臺及海外仍稱為潮州。
“潮汕”這個名字源於1904年中國近代第壹條私人鐵路——潮汕鐵路的修建。自1991孫中山先生領導的潮汕黃岡起義後廣為人知,當時原汕頭市分為汕頭、潮州、揭陽三市。
組織系統演化
潮汕自古屬於廣東省潮州府。是粵東第壹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2200多年的歷史記載。
古代
舊石器時代,人們在潮汕生活繁衍。
新石器時代,潮汕南澳香山文化遺址距今約8000年,是早期南方海洋文化的代表。
先秦時期
夏商屬海陽國(南甌國);商朝屬於南越;西周是嶽洋之地;春秋戰國分屬百家。[2]
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屬揭陽縣、南海縣,古揭陽縣位於廣東潮汕、梅州、陸豐和福建漳州的小蕓、東山、詔安、漳浦、平和。
金朝
東晉藝兮九年(413),在古揭陽縣設依安縣,在海陽縣北部設趙毅縣。依安郡轄海陽、潮陽、海寧、遂安、趙毅五縣,郡治海陽郡(今潮陽)。依安縣是潮州(今潮汕)的前身。
隋唐時期
隋開帝十壹年(591),在原依安縣設立潮州,屬廣州總行政。潮州轄海陽、遂安、海寧、潮陽、趙毅、程響六縣,州治海陽縣。取“在潮汐大陸,潮汐往復”[1]之意。
唐朝繼承隋制,仍稱潮州,屬嶺南東路,潮州掌管海陽、潮陽、程響三縣。唐天寶元年(742),改稱潮陽縣,唐甘源元年(758),改稱潮州[1]。中期調到福建,再調到廣東。唐朝第二年(公元686年),泉州、潮州南部被割,置福建漳州。
宋元時期
宋代仍叫潮州,屬廣南東路。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潮州海陽縣復為揭陽縣,潮州轄海陽、潮陽、揭陽、程響四縣,程響縣為客家人聚居區。潮州所轄的三縣合稱“潮州三陽”。
元十六年(1279),潮州改為潮州道總督府,隸屬廣東道。潮州路仍然領導著四個縣,仍然統治著“潮州三陽”。
明清兩代
明洪武二年(1369),潮州路改為潮州府,隸屬廣東布政司,轄海陽、潮陽、揭陽、程響四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