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佛作品:《天堂寶物正飛旋》
前面已講明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此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前面是異,後面是這個即是,就更進壹步了。那麽是說明什麽問題呢,是講明色空之間的關系,不但是不異的,而且是即是,它不但不異、不離開,並且就是它,就我剛才總結的幾句,就是它。此經中之指不異者,是不離的意思,就是不離開,它們互不離,即是加深本體壹味之定義,在這個基礎上再給妳加深,就告訴妳它們本體就是壹味,就是壹回事。我佛世尊如是說,觀世音菩薩如是鑒道,為了讓眾生不誤會經文的真意,就免得把經文的真義誤會了,故說即是而闡明真諦之道,徹底說明色空二者,不僅不異、而且即是。就是說佛菩薩哀湣於我們,為了把真理、般若的真理和我們個人的本來面目的真理告訴同學們、告訴所有的眾生,為了徹底闡明空色兩者不是兩者的問題,而是本身壹體的問題,所以就進壹步用「即是」的道理來給我們說,這裏指的「即是」不是說將兩個壹樣的物件並合而言,不是說把兩個東西,把這兩個杯蓋,合並在壹起來談這個問題,而是指的本身就是壹個杯蓋的問題。比如將妳手上的手表,以壹同樣的手表,同壹時出廠、壹樣的名稱、壹樣的型號,而言「即是」,實際並非即是,實際上它不是即是,因為手表雖同,但終歸是兩只表。妳們大家帶來的上海表、或是北京表、或是天霸表,妳們兩個都是天霸表,同樣壹樣的,妳說,哎呀,這只即是那只,那只即是這只,就不對了,何以故?因為是兩只表,是牌號相同,但表畢竟是兩只。而此指即是者,乃是說明好比妳的手表,從正面看是在走分針、秒針,在走時間,聽得出「嘀嗒、嘀嗒」的聲音,從背面來看,只見圖案文字、商標啊、牌號啊,而壹無所動。根本沒有秒針所動,只聽聲音,「嘀嗒、嘀嗒、嘀嗒」的在響。因此從正面看是走動表,從背面看是圖案表,實質上正面表即是背面表,它們本身就是這個表,背面表呢即是正面表,面相各異,而表本壹體。這裏就好比是告訴妳們,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就是色,色就是空。妳從凡夫眼見所看,實在的物體,聖人眼見所看,是虛幻的結構,而虛幻的結構即是真空,真空即呈現的幻有之妙用,差距就在這裏,是壹回事啊。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亦復如是也。同樣就是我剛才說這個道理。永嘉禪師說:「色外無空。故色即是空。」色外沒有空的,就是說離開色體以外,離開無常之體,是沒有空的。那壹個空叫什麽空?那是外道的邪門歪道空,這叫落入斷邊之空。乃至前念已去,後念未生,是驗空見,並非當體即空。「空外無色,故空即是色。」空外也沒有色的,永嘉禪師告訴。色即是空者,指情器二界本體屬空。就是說情器二界啊,它們的本體屬於空的,皆因眾生執幻為實,以幻障空。就執幻化為實體,以幻障礙了空體,為什麽以幻障了空了呢?是由於六根著六塵,著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把色聲香味觸法執著到,這樣使用,然後自性不空,五蘊實有造成的,這樣子空寂不下來,所以才認為外色壹切是實在的。但要知其色障其空不滅空,雖然障了空,但是空沒有滅掉的,故不須滅色後方能空,所以不能把色滅了以後,然後才能空,因為它障空雖然障了,但是空並沒有滅的。比如說妳們坐在這個佛堂裏頭,把空障到的,妳們的本體有礙之物,有礙之色體,但是它不滅空,空並沒有滅的,因為妳們本體屬空,雖然妳們全部把它障到了,但是空照常如如不動的,它並沒有受到任何幹擾,本體上實質是空的,故不須滅色後方能空,不能把色滅了再空。壹切有為法皆屬無常,有情決定死,無情決定滅,無有壹幻化屬實。如水中月,夜來則明,天明則無,雖有色見本非實有,水中何來有月,鏡中見相,何來有相,但知色依空顯,色空不異。就是知道了壹切有為法都是無常的,雖然在這兒出現了,它在無常,本身就不是妳本體,它本身就在無常變化。說妳本體的時間又沒有了,這三世之法妳們聽到過的啊,而且當體即空的道理是大乘觀的,如來正諦也可以說中觀,亦可說它空觀,更說明了這個問題,三世壹切這個析空觀的道理還是小乘的,如果妳懂得大乘,妳就更能聽懂我這後面講的道理了。有情決定死,無情決定滅,無有壹幻化是屬實在的,沒有壹個東西是實在的,就好像水中的月亮,晚上壹來的時候,月亮在水裏就看得清清楚楚的,但是頃刻之間天亮以後,壹下兒就沒有了。雖有色見,本非實有。雖然這裏面存在,但實際上它並沒有的,水中沒有月亮的。鏡中我們看到的相,相也不在鏡中,那是光所反映成的幻化假相,根本沒有什麽相。 但知色依空顯,色空不異。就是說但是妳知道,色是依附在空上顯出來的,比如說我們剛才坐在這兒,坐在這兒,我們站在這整個物體的中間,那麽就依空顯出來,依空顯色,所以色空並不異。如地大之色,所建之樓,十八層立。就比如說我們修個房子,修了十八層,當顯十八層樓之相,就是說具體相就依這個空就顯起來了,依空顯樓,就依附在空間就建立了這個樓,不說空間,就是土地都要依附壹個多少畝,然後才修個十八層的樓,妳沒有那片空間土地,樓還修不起來,當然要有壹片空間了,我這是隨便插壹句進來的呵。拆去壹層,則有壹丈的虛空,如果我們把這壹層樓拆掉,這壹丈的虛空馬上就存在了,所以它從來沒有把虛空破壞過,那麽十七層樓雖然未拆,它本體也是空。十七全拆呢,當體樓無,就沒有了這個樓,所以叫頓然無相。空本在樓臺色相之中,就是說空本身就建立在樓臺的色相之中的,樓臺依附於空成立的,並非拆樓之後另有虛空產生,不是拆了樓要多壹個虛空出來,原有就是虛空。而知虛空原始性空,就是說虛空原來原始本身就存在的。樓臺幻顯,亦不礙空,樓是幻顯,它不礙其空,故知色即是空也,所以知道色即是空。這裏同學們最容易混淆了,妳們最容易認為講空、講空,就講在虛空去了,這裏打的是譬喻,空性不是指的虛空,也不是指的斷妄,同學們壹定要慎重註意這個問題啊,是指般若觀照之真空,而不是指空間的虛空呵。般若觀照的妙有真空,不是空無真空,是妙有的真空實相,也就是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境界,互相不異的境界,是講的「即是」的境界。 空即是色,此空非世間所見宇宙天空,不是我們世間所看到的宇宙天空,亦非空無所有之空,不是空得來什麽都沒有的空,就是說下面講的空即是色啊。故不落斷頑之空。所以,同學們啊,我們指的空,不是世間上看到的空,不是宇宙的天空,不是空空洞洞什麽都沒有的空,因此不落在斷邊的空裏頭去,也不落在頑空,頑空就是死水真空,什麽沒有的空裏頭去。所指空者,乃自性本來面目,這裏闡述清楚了,是妳們的自性本來面目,這裏講的空是,般若真空,它叫做。此指色者,亦非世間見執之色。也不是妳們眼睛看到的這些顏色和無表色的色體啊,不是。乃應無所住之真如妙色,就是說不執著境界,萬有不執之真如妙色,不是妳們眼睛看到的色,這兩句尤為重要,值得妳們回光返照!空中遍含壹切色,古德引喻《楞嚴經》雲:「性空真色。清凈本然。周遍法界。」古德引用《楞嚴經》告訴我們,性空本身是真色,真色也是性空;清凈本然,而所指的清凈就是本身無著無相,無有幻相,無得之相。周遍法界,所謂法界就是無邊境界,無邊,佛菩薩的了脫生死,圓滿法界,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菩提法界之無邊。 空色二法譬如水與波,就是水啊跟波浪壹樣,水作本性(空),水呢就好比是本性,把它當成空,波為物相(色),波就是物體之現象、動相,就當成色,因為它動起了。波起時則不見水之透明,波起的時候,水的透明就看不到了,水底下的魚也看不到了,著色時則不見本來面目,我們著色的時候呢,就是把自己的幻相境界壹執著的時候,本來面目馬上就沒有了。但是反轉過來,波起動的時候,水同樣還是水,它沒有變的,因此著色的時候呢,同樣本來面目也沒有變。故知波與水本來壹體無二,空色之道,亦復如是,所以菩薩告之空即是色,所以說我們執著幻有,當凡夫的時候我們本來面目從來沒有、同樣沒有破壞的,同樣存在的,只能說是執著了,是以凡夫心識分別,六根、五蘊在互用,因此本來面目才不能呈現的。能悟此理,則知觀空非空不住色。如果能悟到這個理以後啊,尤為十分重要的精辟,叫做「觀空非空不住色」,觀空啊,不是的執著於空境的意念,不住色,就是不執著色。「見色非色不落空」,見色就不是色,本身是空,但是不著其空,因此叫不落空。空色不異是明道,不住斷常二邊中。就是說空色互相不異,而空即是色,因此不住在斷邊和常邊這兩種境界裏頭。此理正說明真空非空具足妙有,妙有非有當體即空。這兩句話就總結了般若的境界,真空非空,真正的般若空,不空,具足妙有,妙有非有當體即空,妙有又並不是有,而當體就是空。 凡認色是色、空是空、色空分割,不知色空相即之鑒者,均為外道或小乘,是無法起用觀照般若,以於開敷實相般若之境的。這個道理啊,告訴我們真空和妙有的關系,真正的般若不能單獨去取色,或者是取空,而空裏頭就含色,色裏頭就含空,空色是互即的,互即不離,也就是說具體的現象、擺著的實物、以及包括我們的身體,都是含藏著空理,而且本身就是空。如果說把它分割開來,認實物為實物,那麽要把實物斷掉,然後才能空,或者空出現,實物才能自然消滅,這就叫做色空分割。這種不知色空相即之鑒地呢,都是外道或者是小乘。外道就是指的佛教之外的道、普通境界,再高壹點無非就是羅漢,但是都稱為小乘,他們是無法起用真正的無上智慧、觀照般若、實相理體的,就根本不可能以觀照般若進入文字般若的,以文字般若悟徹實相般若之理,由實相般若之理返照實相之境,而於境當中不執著,得到般若的至高無上聖境界的。 凡夫若欲脫離苦惱,首先必了知色不異空,即可依法斷除世間塵勞之戀欲,亦可不執榮華富貴、色情財物之無常空相。如果明白了這個真空妙有之間的關系,那麽自證菩提之境。但是反轉過來,不明白就等於是凡夫,但凡夫要想脫離苦惱,首先必須要了知色是不能離開空的,空也不能離開色的,色就是空,空即是色。證到這壹步以後,就包括外道小乘都可以轉境,那麽就可以依法斷除世間塵勞的戀欲,就是紅塵之中的壹切苦惱、煩惱,均能斷除,壹切戀情、愛欲、食欲都可以斷除,亦可不執榮華富貴,就包括當官發財、榮華富貴,同樣不予執著。對於色情財物,壹下斷而空相並且了解它的真含之質是無常性的,是在成住壞空的變化。 若要證達般若定,首先得以文字般若,了其菩薩所說義趣,則可行觀照般若之真照,以觀照般若之真照,則可奪取實相般若之事理。凡是眾生,或是阿羅漢,以及菩薩,如果要證到般若的定,除了般若的見與悟、對般若的認識以外,還要怎樣住在般若當中如如不動,住在般若當中能如如不動,堅持在般若這麽壹個覺照之中,就叫般若定。那麽要做到這壹點呢,就是首先得依文字般若,就是說先把書本的文字境界、文字內容全部弄通以後,了解觀世音菩薩所說的般若的真實不虛之諦,得其義諦以後,才可以進行觀照般若的真照,配合修行、施法,觀照般若的作用才能產生,才能真正把觀照般若運用而得到正知正見的境界。得到了正知正見的觀照般若境界以後,再來在這個觀照般若的境界前提下,以觀照般若的真照呢,就可以奪取真正的實相般若了,奪取實相般若的事與理。所謂事就是具體的境界,具體證到的功夫、功用,所謂理就是般若的理論境界,般若智和實相境,圓融不二的道理就叫理。於此自然了知空不異色,在這個前提下,自然就明白了空不異色,空就不異、離於色,故不起滅盡定。什麽叫滅盡定?滅盡定啊,在我們同學們當中,有的同學已經認為定境是壹種滅盡定,就是把萬念都空完,空得來空空無也,而把所有事相都丟光,丟得來什麽都沒有,就進入如木頭、如石頭,什麽知覺都沒有的這麽壹個眾生境界,這就叫做滅盡定。那麽明白了這個空不異於色,就是說啊色內藏空,空中取色、色即妙有,得知這個境界以後啊,就不會落入滅盡定、落入斷邊和頑空裏頭去了。 這裏簡單給同學們闡述壹下斷邊與頑見之空,斷邊就是斷見,斷即是斷滅壹切世間有為法,把所有壹切世間有為法都觀成無因果自性的,徹底把它斷完,斷滅,什麽都沒有,斷滅壹切,自然就落入壹種空中,這種空就叫死空,死空就是壹種頑空境界。自性進入死空以後,就什麽用都不會產生,就只曉得空撈撈的,壹切皆空,空得來什麽趣味、什麽覺受、什麽聖量、什麽佛菩薩的意境滋味都沒有了。進入頑空以後啊,往往就莫如不學佛,莫如在世間上做自己的世俗事情,因為頑空就等於是壹個死東西,等於是壹個泥巴坨坨擺在那兒,還有什麽覺受呢?有什麽成就聖境可享呢?學佛的目的是要以般若智照,照到實相真如之境以後,於實相真如之境當中不執著,產生妙用,壹體皆空,全體大用,就是壹相皆空才全體大用,福樂無量,到時候所謂大用就是無壹事可以不做、無壹事可以不用。這裏同學們慢慢回憶,前兩天,很多同學慢慢理解,理解就理解在頑空裏頭去了,那麽今天又讓妳們從頑空裏頭走出來。所以說,妳們的般若聽懂沒有,妳們最清楚妳們自己的境界,如果前兩天聽我講了,把它體會成頑空滋味的這麽壹種同學,就證明妳般若見道還沒有得到。般若不是什麽都空光、空完、空得來什麽都沒有,而是全體大用。人,眾生只能壹意壹用,喝茶的時候就只曉得享受茶,分析茶的滋味,這就叫壹用。看戲的時間就只曉得看戲,就不可能去看電影。那麽真正得到全體大用,就剎那能做無量的事情,能做幾十件、幾百件、幾千件、幾萬件、甚至於數不清件數的事情,這叫做全體大用,無壹處不可以不做自己的事情,無壹處不可以不享受壹切幸福,這才是我們佛菩薩的般若智照、實相境的功用,這才是了生脫死的佛法的受用。 這裏就徹底給同學們闡明了學佛不是要妳修得來死砣砣壹個,而最後證到的作用是幸福的、隨心所欲的、心轉外境的、全體大用的。此時現諸威儀,作諸事理,本來不動,整日奔操塵勞,皆為渡生,處處所做世俗,而為勝義之諦。那麽到了這壹步以後,不落入斷頑二空了,證到般若境以後呢,這個時候啊我們現出的壹切威儀、壹切事項、壹切莊嚴之舉動、說法之舉動、作壹切事情,包括世間上的所有壹切事情,那麽本來面目是不動的,他是處於本來面目而在應酬於世俗,整日奔操塵勞,皆為渡生,整天忙得不得了,全部事業都花在普渡眾生的事業上的,哪怕就是在地底下撿個石頭起來,也是為渡眾生,喝壹口水也是為渡眾生,做壹切事情皆是為渡眾生,均於法性真如利諸有情。那麽很多同學就會想了,這怎麽叫做渡眾生呢?他就不知道渡眾生是不能離開世間法去渡的,渡眾生要建立世間法的基礎和基因,不建立世間法的基礎、基因,是渡不了眾生的,因此建立壹切基因就是渡眾生必須具備的。那麽這個基因最基本的也就是要先把每壹件事情做成。比如說,有的人他在修行之中,隨時隨地處處都註意自己的行動和境界,那麽整天束縛到,什麽事都不做,實際上這不是渡眾生。而真正地渡眾生的人,他每天進入般若智慧以後啊,什麽事都在做,包括做業務也好,乃至於做生意也好,乃至於處理壹切事務,包括寫文章展顯五明等等等等等等,都在為渡眾生而服務。因為他的前提是必須要建立在把事情做好,不能遭到世俗的壹切糾纏、壹切世俗的違緣魔,然後建立了環境、條件、基礎、自由的境界,在這種前提下,才能渡脫眾生。甚至於今天上街扯壹件很漂亮的衣服來穿上,西裝革履,也是為渡眾生。有的人說不對喲,那不是,那是貪著的嘛!不妥、錯了,因為證悟般若境界以後,他穿衣服跟妳們穿衣服不同,他穿的衣服是為了塑造威儀,他的五明是般若智慧的生發,表顯的是佛菩薩的能力,超過凡夫的能力,而不是凡夫無實空洞的演說,是實際的佛法智慧成果以讓眾生鑒定,故亦稱成就威儀。穿衣服也是為了現出具體的威儀形象,那麽這個時候,應有的眾生才覺得他,嗯,這個人呢還挺愛幹凈,並且有超凡的本事,至少從心理上才能攝受於他。或者在相應的情況下眾生有多種心理,有的眾生想:嗯,他穿的窮絲襤褸的,肯定是來騙錢的,騙我們錢。所以連話都不想聽妳的,妳就渡不到他了。因此,壹切威儀都是為了攝受眾生,有多種原因,跟世俗是兩回事。所以作諸事理、本來不動,本來面目是不動的,整日奔操塵勞,皆為渡生,原因就在這裏。處處所做的世俗呢而為勝義之諦,雖然是做的世俗,那麽都是勝義諦相,都是為了佛法,都是為了利益渡脫眾生,才做這壹切事情,因此它是勝義的,勝義即是解脫之義,即是指佛法、佛事裏頭的勝義之諦。故古德雲:「居空而萬行繁與。涉有而壹道清凈。」即頓超外道小乘之執也。在大德裏頭,就是古代大德啊,他們有這樣的說法,居空呢萬行繁與,就是說住在空境裏頭啊,並不是如如不動,而壹切事務都要做。涉有呢,而壹道清凈,雖然在做壹切事情,但是他的菩提正行,就是說般若正智啊,從來沒有半分半毫昏沈的時候,因為他是住在般若境界裏頭的,因此稱為涉有而壹道清凈。到了這個地步以後,自然直接就頓超小乘的執了,那麽小乘是人我之空,但是還有法執未空,因此能做到這壹點,法也就不能造成執著了。 若證達實相圓滿妙智般若,於色空相即平等壹如,則渡脫壹切眾生,而實無眾生可渡,修達如來功德,而實無有德所存。同學們認認真真地聽啊,這個很不容易體會到的。如果說證達實相圓滿妙智般若以後啊,證到這個境界以後,就是圓滿妙智般若啊,應該說是等妙覺或者是佛的境界,才能稱圓滿,或佛的境界是無上圓滿,證到這麽壹個般若境界以後呢,色空相即平等壹如了,就是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自然圓融無二,則渡脫壹切眾生,而實無眾生可渡,此時自然就進入了能渡壹切眾生。但是雖然在渡壹切眾生,在他的概念裏頭已經不存在意識、已經不存在有概念所存在,而處處是以圓滿般若智照去渡的,因此圓滿般若智照裏頭不管渡脫多少眾生,本來就無名數,無名相、無時間,所以渡了壹切眾生而實無眾生可渡,因此進入這步境界也可以稱為「上無諸佛可成,下無眾生可渡」,上沒有諸佛菩薩存在,下沒有壹切眾生可要渡的,連諸佛菩薩都沒有,眾生也沒有,這是壹個般若實相境的圓滿境界。但是處處奔操塵勞,又未曾落入凡俗,這也是般若境界的壹個圓滿過程。這裏啊,要證到這麽壹種境界,不是憑妳們的意識、六識分析即能解決的問題,要必須住進般若境界裏頭,才能真正證到這步。修達如來的功德,而實無有德所存。到了這個時候,進入般若實相境了,那麽圓滿的般若實相境,當然是如來功德所積聚而修成的,但是又無有功德所存,為什麽?壹有功德所存即落入凡夫蓋障,有意念、有分別才有功德,此時此地無意念、無分別,故而無有功德所存。於此則超越菩薩,馬上就超越了菩薩,登達佛地圓滿究竟彼岸,此時就能證到如來的境界,就證到跟佛壹樣的境界,直超菩薩境界,那麽,就可以證到觀世音菩薩這樣的佛境。 上面講的是色,在色法上已經過了關以後啊,至於心法上自然迎刃而解。那麽怎樣迎刃而解呢?我們最重要的要註意,就是壹念觀心為是。這個壹念觀心啊非同小可,不要隨便想到它壹念觀心,把它念過去。壹念不動而住入般若叫做壹念觀心,壹念不生而於般若不入昏沈、不著睡眠、不入散亂、不入掉舉,於般若正性之中空有無礙,則是壹念觀心。能證到這麽壹種境界,自然就能得到如來勝境,但是逐步逐步進入,也不是壹下就能進入證到的。 本文摘錄自《藉心經說真諦》聖著 (P320-331) 部分內容。但若要悟徹佛說真諦,避免斷章取義,還需完整恭聞學習佛陀說法、佛書經論,聞思修學,依教奉行,修行學法,如法修持,方可得到大受用大解脫。